不再為自己活

日期:2023年4月2日
題目:不再為自己活
經文:哥林多後書五14-15
牧者:蕭嘉祥牧師

「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因我們想,一人既替眾人死,眾人就都死了;並且他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着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哥林多後書五14-15)

主耶穌基督背負眾人的罪被釘且死在十字架上,使凡信靠祂的人得着永生,無需面對將來的審判。並且從信的那一刻開始,我們便得新生命,新的人生方向。使徒保羅解釋這新生命就是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我們死而復活的主活。

一、 新生命的動力是主的愛
使徒保羅說:「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按照原來的意思「激勵」代表「緊握」、「捉住」,或「控制」。「基督的愛激勵我們」的意思就是說「主的愛緊握、捉住,甚至是控制着我們」。簡言之,信徒應該被主的愛充滿。當我們明白並感受到主耶穌基督的愛時,我們必定會自然地、主動地去愛主所愛,甘心為主而活。

二、 新生命是內外的更新
新生命是被更新的、從罪中得釋放的生命,不再像未信主前那樣憑着肉體的喜好行事,只求滿足私慾。因此信徒必須有明顯從內至外的改變。使徒保羅說:「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五17)

在上帝的眼中一個人的財產、學歷、地位、職業、才幹、種族都無關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思想、言行是否真正活出新造的人的樣式。我們當自省,認識主耶穌基督後,我們有何改變?

但願世人能從我們身上看見上帝的愛,看見我們的改變。

奉獻的態度及賞賜

日期:2023年3月12及19日
題目:奉獻的態度及賞賜
經文:哥林多後書第9章1-9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奉獻是信徒回應父上帝慈愛信實供應的行動,也是信心的表現;所獻上的包括恩賜、時間及財物。

崇拜中在領受聖道後有奉獻的程序,以奉獻金錢來象徵行道。奉獻金錢表示我們承認上帝在我們生命和生活中的主權,因此把上帝所賜財物中的一部份呈獻給祂。奉獻時除了把金錢放在獻金袋中,更重要的是決志重新把生命投入為主使用。我們奉獻時不單是回應當日的講道,也是回應整個崇拜的每一個環節,並思想上帝對你說的話,聖靈有甚麼提醒、安慰、教導、責備,有甚麼是要我們去做的,我們在奉獻的程序將這些領受一同向上帝獻上,這才是奉獻的正確態度,信徒當存莊嚴和感恩的心奉獻。

一. 奉獻的態度

奉獻的態度比奉獻的金額更為重要,上帝所看重的是我們奉獻的態度,而不是金額的多少。

I. 樂意的心(林後九1-2,5,7)

上帝賜給我們無限豐富的恩典,我們應當從心裏湧出恩慈,同時向人流露出關愛之情。

關於奉獻,有一件事我們必須清楚明明白:上帝不需要我們的金錢。

我們奉獻時,不要從教會需要金錢的角度來奉獻,好像上帝的事工缺錢所以需要奉獻,這是不正確的觀念。

如果我們沒有奉獻,上帝可以從別的途徑得到推動聖工所需的金錢。

若以教會需要金錢的角度來奉獻,容易令我們自以為重要,錯誤地抬高自己的身份,本來蒙恩的人應當存感恩的心奉獻,現在反而成為施予上帝的人,這是極大的錯誤。詩篇五十10-12告訴我們上帝擁有一切,祂不需要依賴我們。

上帝重視的是我們奉獻的態度,我們經歷主的愛,心裏充滿感恩,因此樂意奉獻,樂意把自己所有的與別人分享,這才是上帝所喜悅的。

樂意的心是:(林後九5,7)

1. 各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來奉獻
人有多方面的責任,自己及家庭的需要,主的家及其他信徒的需要,各方面都不應忽略。

2. 不要作難
奉獻不可以不情願,這樣的奉獻上帝不會悅納。

3. 不要勉強
「勉強」是在被迫的情況下奉獻,例如為贏得別人的讚賞而勉強自己去奉獻。
奉獻必須樂意,上帝才會悅納;惟有真正經歷及明白上帝恩典的人,因着愛上帝,才會樂意奉獻。(林前十三3)

II. 預備妥當(林後九2-5)

保羅曾向馬其頓人誇讚哥林多信徒,說他們為耶路撒冷的困境奉獻預備好已經有一年了。(林後九2)在此「預備好了」的意思並不是說他們已經把獻金收集齊了,而是指他們一年前已起此心意並已經開始籌集捐獻。

但如今保羅擔心認捐的事已過了一年,哥林多信徒是否仍未把捐獻預備好,所以保羅先打發三位弟兄去提醒他們要把捐獻「預備妥當」,免得馬其頓人與保羅到達時,會令他們感到尷尬。(林後九4-5)

「預備妥當」是愛的表現,別人的需要是時刻被自己記掛着的。

二. 奉獻的賞賜

I. 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林後九6)

保羅告訴我們,無論施予或奉獻,我們其實並不會有所損失,反而好比作了一個很好的投資。就像農夫撒下種子,他絕不會認為這是一個損失,倒會為所撒下的滿懷希望,而且種下的愈多,收成也愈大。

但我們奉獻卻不應像農夫一樣抱着等待回報的心態,而是單單出於愛主愛人、願為主付出、為主犧牲的心態,如此奉獻主必然看顧賜福。

保羅說「這話是真的」並不是說當我們慷慨奉獻,我們必定變得富有,上帝的賞賜乃是多元化的,不一定是金錢可以衡量的,例如:得天上的財寶—將來在天上必得獎賞;在世享平安喜樂—金錢不一定能給予人平安喜樂,反倒可能引發各種慾望,但上帝的賞賜卻是能讓我們因為信靠上帝而除去心中的貪念,並獲得真正的平安喜樂。

II. 他的仁義存到永遠(林後九8-11)

1. 林後九8提到「各樣的恩惠」和「凡事」是指上帝賜的恩惠可以是在物質方面的,也可以是屬靈方面的福氣。「多多地加給你們」和「常常充足」,我們常常認為奉獻便是付出了,但經文卻告訴我們上帝的恩典要補充我們的所需。

2. 好使我們能「多行各樣善事」(林後九8),「可以多多施捨」(林後九11)。
「多多加給」使我們「常常充足」的目的是要叫我們「能多行各樣善事,可以向別人多多施捨。」換句話說,若上帝使我們財富增多,除了是上帝的恩惠豐富外,祂更是要把責任交給我們,要我們多行善。上帝賜恩給信徒,是要信徒把上帝的恩典散佈開去,信徒沒有藉口囤積財富。上帝賜我們各樣的恩惠,是要我們與人分享,成為主恩流通的管子:讓哀傷的人得到安慰、灰心的人得到盼望、饑餓的人得到飽足、寒冷的人得到溫暖、……。

有解經家說,把上帝賜給我們的恩惠存留在身邊,超過自己的所需,就是偷竊;不單是偷竊上帝的物,更是盜竊困苦絕望的世人。

上帝不但喜歡祂的兒女在屬靈上富足,也願意我們在物質上也富足。(太六33;腓四19)只是許多人在富足時只知自己享受,卻忘記了對別人應有的關愛。

按猶太人的理解,樂善好施是義的表現。(林後九9)「他的仁義存到永遠」是指這人的捐獻(義行),要為自己積蓄財寶在天上,義行的結果會存到永遠,必蒙上帝悅納及紀念。(參徒十1-4)

III. 眾人感謝並榮耀上帝(林後九11-15)

我們如何證明自己對上帝的忠心和順服呢?信徒可以透過傳講福音和幫補別人的需要來證實我們對主耶穌基督的忠誠。(林後九13)如果我們忠於基督和祂的福音,我們自然就會甘心施予。

哥林多信徒的捐獻送往耶路撒冷後,不但幫補聖徒的缺乏,而且叫許多人越發感謝上帝。(林後九11-13,15)

當我們甘心樂意施予,別人得到幫助,眾人就一同感謝和讚美上帝,上帝的名便被高舉。

一心一口榮耀上帝

日期:2023年2月12日
題目:一心一口榮耀上帝
經文:羅馬書第15章1-13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羅馬書》十四章記載羅馬教會中,猶太基督徒與外邦基督徒為着食物與守節日的問題有隔閡,互不接納,所以使徒保羅解明在食物問題上應持的態度後,就勸勉他們要互相接納。十五章1-13節可說是教會應有的表現,是健康教會的記號。
這段經文說明信徒在建立健康教會當盡的本份,最終達至全體一心一口榮耀上帝。保羅教導我們:

一、彼此擔代(十五1-3)
「堅固的人」就是在真理和信心方面比較穩固的人,如十四章提到那些「信百物都可吃」的人(十四2、14),保羅提醒我們不要因自己知道得比別人多或更有信心,就輕看、厭煩、指責、嘲諷那些「軟弱」的人,反倒有責任去擔代他們的軟弱。「擔代」就是扶持、體諒,溫柔地幫助別人勝過軟弱。

如何能做到?最要緊的就是要「不求自己的喜悅。」(十五1)—不自我中心,不求自己的益處。凡剛強的、屬靈的、堅固的便去扶助軟弱的人。

經文又教導我們「務要叫鄰舍喜悅」(十五2)。我們不但不應使別人受虧損,更應為他們着想,使他得益處,建立他們。我們可從亞伯拉罕學到這功課(創十三8-18),雖為長輩,他卻讓羅得先作選擇。相信這是亞伯拉罕蒙福的其中一個原因,他與人無爭,只仰望上帝的賜福。

另外主耶穌留下最美的榜樣,祂一生不為自己而活,只求天父的旨意成就。(可十四36)祂能體恤我們的軟弱,因我們無力自救,祂獻上自己,這樣,我們便當效法祂的榜樣,擔代別人的軟弱。(林後八9)

切記:有不同意見時,即使自己是正確的一方,我們的職責仍是追求和睦;不可得理不饒人,大聲批評、指責、不理會別人的感受,以免犯下驕傲自義的罪。

二、人人讀經(十五4)

一個健康的教會,信徒都應渴慕上帝的話語,因為:

1. 聖經是為教訓我們而寫的:為要教導、指引我們當走的路。(約廿31、徒十七11、提後三16)因此除了聽道,我們當勤於仔細查考,正確地明白經文、正確地應用在生活中。

2. 聖經帶給我們三件事,「忍耐、安慰和盼望」,讓我們能戰勝所遭遇的各種困境及患難:

a. 忍耐(Patience)—按上文當指對那些與我們看法不同的人要忍耐,尤其是堅強的對軟弱的態度。另外,信徒的「忍耐」不是消極地坐着忍受生活的種種考驗,而是勇於面對人生種種挑戰,積極地去克服。「忍耐」是永不放棄,因為知道上帝必加添我們力量去克服挑戰及困難。

b. 安慰(Comfort)—上帝的話語給予我們各方面的安慰,使我們能看透世事,並能靠主從新得力。(約十六33)

c. 盼望(Hope)—我們只要按聖經行在上帝的旨意中,對將來未知的事充滿信心,深信一切將按着上帝的信實及應許而成就。

三、彼此同心(十五5-6)
一個健康的教會,信徒會竭力保守在主內的合一。

1. 「同心」不單是指心思相同,也包括方向行動相同,意思就是以基督的心為心,凡事按照基督的教訓而行,效法基督的榜樣。基督耶穌並沒有因自己的剛強而輕看我們的軟弱,倒是「擔當」我們的軟弱,為我們受羞辱、辱駡;使徒保羅願信徒這樣地效法基督。

2. 當時羅馬教會只不過為着食物的問題就發生分歧,不能同心;使徒提醒我們一心一口榮耀上帝,比起一切都重要。一個分裂的教會不能真正敬拜上帝,因此保羅勸勉哥林多教會,「⋯⋯你們中間也不可分黨,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林前一10)
我們要當心,世人不願進入教堂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看見教會的不同心,信徒之間存在分歧不團結。

四、彼此接納(十五7-12)

1. 要彼此接納,不存偏見。不是容忍對方,內心卻存不滿,而是全心全意接納彼此為主內的弟兄姊妹。(十五7)

2. 保羅在十四章論飲食時提到「吃的人不可輕看不吃的人,不吃的人不可論斷吃的人,因為上帝已經收納他了。」(十四3)我們彼此接納是因為基督接納了我們(十五7),這裏不是說要接納那些散播違背真理教導的人,也不是包庇罪行。但對於無礙信仰真理的小節,我們便沒有理由不互相接納。第8-12節引證舊約的話,耶穌基督既是猶太人的主,也是外邦人的主,這樣我們便沒有任何理由去歧視或排斥對方了。

3. 信徒不同心就不能叫上帝得榮耀,所以保羅願信徒彼此接納,好使榮耀歸與上帝。(十五7)

五、大有盼望(十五13)

一個健康的教會是被上帝所賜的盼望充滿的。上帝是盼望的根源,一切盼望都是從祂來的;另一方面祂也是人類盼望的目標。

保羅的願望是上帝使信徒充滿喜樂和平安,不是世人所要的喜樂和平安,乃是因對上帝的信而有的喜樂和平安。

1. 喜樂充滿你們的心—是內心的喜樂,是基於信上帝的信實及慈愛而產生的喜樂。

2. 平安充滿你們的心—是對上帝的信心而生的平安,除了上帝沒有人能賜我們真正的平安。(約十四27)

3. 藉着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喜樂、平安、信心、盼望,是基督徒基本的特質;對上帝有信心使我們喜樂和平安,對將來有盼望。

願弟兄姊妹同心合意,活出合一的見證,讓主得着當得的榮耀。

常作準備回答各人

日期:2023年2月5日
題目:常作準備回答各人
經文:彼得前書三章15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只要心裏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三15)

「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

我們常說傳福音很困難,在末世人都不喜歡聽福音,與朋友一講福音他們就反感。但使徒彼得在這一節經文卻說有人會主動地問我們心中盼望的緣由,有人會主動地問我們關於福音的事情。別人主動尋問的關鍵在於經文第13節所提及的。別人被福音所吸引在乎我們是否真的熱心行善。當未信主的人看見我們的好行為時,他們便會被吸引,多硬心的人也必被打動。先是善行,後是開口傳講;善行與傳福音是不可以分割的。

「就要常作準備」

使徒彼得叫我們信主的人要常作準備,當有人問我們心中盼望的緣由時,我們就要作好準備回答他們。

「要常作準備」有兩個意思:

1. 隨時隨地都準備向人講解福音─要把傳福音的責任放在心裏。無論在甚麼場合,都把握機會向人傳講福音,把握機會述說上帝的恩典。我們都是福音的使者,有責任向周圍的人傳講福音。我們當在不同的崗位上見證上帝的福音。

2. 我們當完完整整地把我們所信的福音給別人講解─準備好的信徒才能清楚地向別人解釋為何得救只能靠信基督耶穌?準備好的信徒才能說明信基督耶穌有甚麼好處?準備好的信徒懂得怎樣帶領人決志信主。大多數的信徒都很希望看見別人決志信主,特別是自己的親朋好友,但希望還要加上努力才有用,因此每一位信徒都必須好好受裝備,學會如何有效地傳福音。William Barclay說:「現今的世代有一個非常悲慘的情形,就是有許多基督徒對自己所信的是甚麼,或為甚麼要信,都啞口無言,或一竅不通。」主耶穌道成為肉身是為這福音的原故,主耶穌被打、被駡、被侮辱,甚至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也是為這福音,主耶穌升天時他所關心的也是這福音。主升天前命令我們要將福音傳遍整個世界,因此信徒們都要積極地傳揚福音。

「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

除了要常作準備傳福音,我們更要緊記「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要緊記我們的目的是讓人明白福音、使人喜愛福音、接受福音,因此我們切勿與人爭辯,切勿以自義、自大的態度與人傳講福音。當以生命見證並以溫柔及敬畏上帝的態度勸人信主。

每一位信徒都當常作準備,在我們生活、工作及社交中憑信心與愛心去與人相處,並把握每一個見證主、傳福音的機會。

與上帝團契

日期:2023年1月15日
題目:與上帝團契
經文:約翰壹書第1章5-7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使徒約翰在書信開首明言,寫作的目的是要把他所認識的父上帝傳給信徒,好叫他們彼此相交。當我們真心信主那一刻,我們就成為上帝的兒女,與上帝建立了父子關係,但我們不要停留在此,應當與上帝建立更深更良好的團契。基督徒的團契都源於上帝,與上帝維持正確的團契關係,才能使我們和弟兄姊妹維持更好更深入的團契。

一. 上帝就是光,在祂毫無黑暗!(約壹一5)

I. 上帝的本性是聖潔、公義及純潔的。

II. 祂是生命的泉源,上帝的創造從光開始,植物及動物靠光存在,也靠這光得以成長。

III. 光照亮並顯明人的屬靈情況;光也要審判罪惡。光驅除黑暗正如上帝絕不容許任何罪污邪惡存在。當光照亮我們,光便揭示真實環境,不但暴露了黑暗所隱藏的東西,光也驅散黑暗。沒有一點黑暗不被祂照亮的,光不會因世界之污穢與黑暗而變得暗淡,光顯明一切黑暗,並要審判一切罪惡。

IV. 引導我們當行之路。舊約聖經中光常代表上帝的同在,如上帝在雲柱火柱中與以色列民同在。(出十三21)

二. 與上帝相交的,不可仍在黑暗裏行,乃要在光明中行。(約壹一6-7)
很多人以為即使他們在黑暗或罪惡中行走,仍然可以與上帝團契,聖經告訴我們:
I. 仍在黑暗裏行,就是說謊話(約壹一6)
「行」是指往特定的方向持久行動,即是「生活方式」。一個持久在罪中行的人是不可能與上帝團契的。

這句話反映當時可能有信徒仍行在黑暗中,卻自稱與上帝相交;使徒警告他們,這樣就是說謊話了,因上帝(光)是毫無黑暗的。
仍在黑暗裏行可指兩方面:

1. 仍活在罪中在黑暗裏行意味着按照這個世界的標準和價值觀,運用手段行事;無視聖經真理,以自己的標準來斷定是非,因此,這樣的人是不可能與上帝有團契的。習慣並樂於生活在舊生命中的人而自稱是與上帝有團契的,就是在說謊話。這種人不但是在欺騙上帝,也是在欺騙自己。

2. 仍存在着一切隱藏的罪行
「黑暗」不僅指罪惡的事,更指一切自欺、隱瞞及不自知的罪行,就如驕傲:驕傲的人完全不覺得自己驕傲,或總是把自己的驕傲合理化。
我們要留心,因為我們都擅於掩飾自己的罪。


II. 在光明中行,就彼此相交(約壹一7)

1. 行在光明中便是按真理而行,在行事為人上有看得見的見證。(弗五8)
上帝的真理清楚教導我們在世上生活的原則。祂的真理就是我們的標準,是不能夠打折扣、不能夠討價還價的!若我們的言行舉止能夠符合上帝的標準,我們就是「行在光明中」。

2. 唯有我們行在光明中,我們才能與基督和所有其他信徒有團契(相交)。所有黑暗和罪惡的事,都不合上帝的旨意,且成為與上帝及信徒彼此相交的阻隔。

信徒彼此相交(基督徒之間有團契)是行在光明中的證據,因為沒有信徒可以說自己只是與上帝相交,而不需與其他信徒相交。

初期教會也常有假教師出現,他們聲稱自己擁有優越的知識和經驗,專在教會中製造分裂,使徒約翰在此提出,他們的態度及作為否定了他們是在光明中行走的。

3. 經文提及的「洗淨」偏重於蒙恩得救之後的經歷。經文中的「我們」,是得着第一次洗淨而得救了的人。主耶穌的寶血不但在我們初信時「洗淨」我們這個人,使我們得救,成為上帝的兒女。我們信主後,要繼續在光明中行,上帝的光必然使我們看見自己的罪孽,使我們透過悔罪及信心,主耶穌的寶血必然不斷洗淨我們生活上的不潔。

這裏的「洗淨」是現在時式的動詞,可表示:

a. 持續的動作,「繼續洗淨」的意思:

我們可以和上帝相交,不是因為我們能行在光明中,而是耶穌洗淨我們一切的罪、赦免我們的不義,使我們和上帝恢復美好關係,我們才能行在「光明」中。所以,我們能和上帝相交,不是靠我們自己能做到,而是出於上帝的「恩典」。若是我們不能認清這一點,不願意承認自己有罪,其實我們就仍是行在「黑暗」中。

b. 洗淨所有的罪:

當我們憑信心謙卑地來到上帝面前求寬恕,上帝必然赦免,與上帝的團契便再次得到修補。(約壹一9)當然悔而不改必然帶來上帝的管教。

因此行在光明中意味在信徒屬靈生命成長中,對罪會越來越敏銳,每當犯罪時必然憑着信心來到上帝面前求赦免,以致與上帝及弟兄姊妹的團契不致受阻。

我們因信與上帝建立父子關係之前,我們是不可能與上帝有團契的;當然建立了關係也不代表我們從此就時時都有好的團契,我們可能有關係但卻沒有團契。這正是使徒約翰所強調的,這關係讓我們踏入上帝的家庭,唯有建立與上帝的團契才使我們的生命發光。基督的救贖大能不僅使罪人得以在上帝面前稱義,並且也使信徒得以在上帝面前成聖。

新約聖經中主耶穌最常被稱為主(kurios),祂是我們的救主,但更重要的是,祂是對我們擁有權威、權力和掌權的主。這個世界常常告訴我們快樂就是擁有自由,但對我們而言真正的快樂和豐盛只有通過與上帝親密的團契才能擁有。

無私的愛

日期:2022年12月4日
題目:無私的愛
牧者:蕭嘉祥牧師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十三34-35)

「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就是我的命令。」(約十五12)

主耶穌說,我們信徒必須要彼此相愛,而這是祂定下的一條命令,是命令而不是提議。祂又說,信徒們若能彼此相愛,那麼世人就必認出我們是祂的門徒了。信徒沒有相愛的心,缺乏彼此接納的心,缺乏彼此包容的心,又怎配得說自己是主真正的門徒呢?

基督教有完美的人生道理,崇高的道德標準。但可惜很多時信徒卻為了私利、面子,不同意見,而產生爭執、批評、攻擊,甚至分裂,真是傷透了主的心。為何不能忍一忍,為何不能因愛主而情願吃虧。「……為甚麼不情願受欺呢?為甚麼不情願吃虧呢?」(林前六7)

我們需要真正的彼此相愛,不但真心對待、接納、關心、幫助有需要的弟兄姊妹,我們在言語上也當謹慎,要多說鼓勵、欣賞的話。「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弗四29)

究竟健康的教會最重要的要素是甚麼?最重要的不是我們參加多少聚會,最重要的也並非我們參與多少事工有多少恩賜,能為教會做多少事務。重要的乃是我們是否真的彼此切實相愛。有人說:「重要的不是你做了多少,而是你在你做的事情上投入了多少愛。」

是的!最重要的乃是愛心。因此在聖經裏耶穌從來沒有說:「顯出你們的恩賜,顯出你的聖經知識,多行神蹟,好使世人看見時,知道你們是我的門徒。」不是恩賜,不是聖經知識,不是神蹟,乃是愛心,彼此相愛的心能使別人知道我們真是主耶穌的門徒。惟有彼此相愛才能使世人知道我們所信的是真實的,惟有彼此相愛才能大大吸引世人來到主面前。教會必須是一個充滿愛、接納、包容的地方。但願我們都真切地學習去彼此切實相愛,好使世人都知道我們是主耶穌的真門徒,都認同香港閩南堂是主耶穌基督在世的燈臺。

弟兄姊妹若真的想在生命中彰顯彼此相愛,必須先由最基本的開始,就是由言語開始:
暴怒的人,挑啓爭端;忍怒的人,止息紛爭。(箴十五18)
愚昧人張嘴啓爭端,開口招鞭打。(箴十八6)
遠離紛爭,是人的尊榮;愚妄人都愛爭鬧。(箴廿3)
喜愛清心的人,因他嘴上的恩言,王必與他為友。(箴廿二11)
褻慢人煽惑通城,智慧人止息眾怒。(箴廿九8)

義人是和平之子,不是麻煩的製造者。經文告訴我們憤怒、脾氣暴躁的人會在和諧的氣氛中製造爭端,但義人卻能在不和諧的氣氛中忍耐,並且能藉智慧的言語(恩言)使溫度調低,化解潛在的問題,避免衝突。

願意我們在記念主耶穌無私的愛時,我們也立志活出愛的生命,由學習說話開始。

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興旺

日期:2022年11月20日及12月11日
題目: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興旺
經文:腓立比書第1章12-20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遭遇困境往往會使人灰心喪志,但信徒屬靈生命成熟的程度可以透過他如何面對及處理困境而顯示出來。信徒必須學習靠主活出得勝的生活,時刻保持對主耶穌基督順服的美好見證。

經文第12節「所遭遇的事」是指保羅當時因福音的緣故在羅馬被囚禁。腓立比人以為保羅失去了自由、面對無理的對待時,必然打擊他傳福音的心志,福音廣傳必然大受限制,但事實正好相反,保羅安慰他們說:「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興旺」。為何面對困境時福音更是興旺?

一. 福音更是興旺:因凡事顯明是為基督的緣故(腓一12-14)
I. 御營全軍和其餘的人都知道保羅是為基督的緣故而被監禁。
「禦營全軍」 KJV – “all the palace”,NASB – “the whole praetorian guard”,NIV – “the whole palace guard”,即整個宮殿的守衛,按當時的體制約有一萬六千人。

雖然我們不知當時保羅究竟帶領了多少人歸主,但基督(福音)確實是被傳遍了。保羅為基督和福音被監禁的事,成為整個羅馬宮殿的話題:

1. 保羅曾在羅馬軍兵之駐防城腓立比被誣告、受棍打、被監禁。當時保羅和西拉雖然無故被監禁,他們半夜卻禱告唱詩讚美上帝,眾囚犯也側耳而聽。忽然地大震動,監門全開,眾囚犯的鎖鍊也都鬆開,卻沒有人逃走,而當時看守的禁卒及禁卒的全家也因此歸信了主耶穌基督。(徒十六1-31)

2. 保羅在耶路撒冷被猶太人無理控告他是蹧踐律法及污穢聖殿的,當時百姓想殺保羅,有人報信給千夫長,千夫長帶着兵丁救了保羅。當時千夫長又容許保羅在營樓向憤怒的猶太人群眾作見證(徒廿一31-40及廿二);後來有人要設計殺害保羅,千夫長又派出步兵二百、馬兵七十、長槍手二百保護保羅去該撒利亞(徒廿三)。這些事也必然轟動全城。當時有人可能會相信猶太人的謠言,但千夫長及士兵們必然知道保羅受控告的真正原因,是為傳說主耶穌的福音。

3. 保羅在該撒利亞先後面見巡撫腓力斯、非斯都、亞基帕王,保羅卻把握機會向這些高官傳福音(徒廿四至廿六)。亞基帕王當時對保羅說:「你想少微一勸,便叫我作基督徒啊?」(徒廿六28)

很多人在面對困境時,精神、思想及時間都會被困境所霸佔,在困境還未了結之前,難免會對所有事情都失去動力,事奉更是要暫停。

保羅遭遇困境時,卻更是叫福音興旺,因為他心存感恩,明白基督徒在世生存的真正目的,就是為主作見證,為榮耀上帝,因此他雖然處處面對苦境,也不會卻步,不傳福音事奉主。他把握每一個機會向所接觸的人傳福音,他的生命就是事奉,因此御營全軍都知道保羅是為基督的緣故被監禁。

我們也應當效法保羅的生活態度。我曾多次說過,苦難和挑戰就如我們的好朋友,因為它們總是不離不棄的跟隨着我們。若要等到苦境、挑戰過後才事奉,才為主作見證,才傳福音,我們就中了魔鬼的計謀,必然會錯過很多寶貴的機會。保羅提醒我們:「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並用百般的忍耐,各樣的教訓,責備人,警戒人,勸勉人。」(提後四2)忠心傳道(福音)的人不論受人歡迎與否,不論方便或不方便,都應當專心傳道。

II. 主裏的弟兄,多半因保羅受的捆鎖,就篤信不疑。

保羅被監禁,信徒們當然非常關心他的處境,因此他們托以巴弗提慰問他。保羅也趁這機會回覆腓立比的信徒,告訴他們的消息是極好的消息,雖然他在捆鎖中,福音的工作不但沒被攔阻,反而更是興旺。

首先,保羅雖然被監禁,他卻沒有因此而埋怨上帝或意志消沉,也沒有大聲疾呼地表示無辜。保羅面對困境的態度,實在值得我們學效。

第二,在人看來,保羅在羅馬被囚禁,必然失去自由,傳福音的機會也必然受到攔阻,但使徒行傳廿八30-31的記載,卻讓我們看見上帝的恩典:「保羅在自己所租的房子裏住了足足兩年。凡來見他的人,他全都接待,放膽傳講上帝國的道,將主耶穌基督的事教導人,並沒有人禁止。」保羅在羅馬是被囚禁,但卻得到特別的待遇,雖然有兵丁看守,卻可以自己租房住,並可接待凡來探望他的人。

保羅的處境雖然不自由,卻更能安全地繼續自由傳福音,無需要怕猶太人設計陷害。

保羅傳福音的心志並不會因環境的改變而受到影響,不論他所處的環境如何惡劣,福音照樣能因他而興旺,甚至更加興旺。

很多人都以為,如果自己的處境、健康或經濟比較好,必定能有更好的見證,更能有效地事奉主,但保羅的經歷證明這種的想法是錯的。「福音更是興旺」不在乎環境、健康或經濟是好或壞,乃在乎信徒的信心及生活態度。

倘若保羅在監獄中不停發怨言、埋怨、煩躁、灰心,就絕不可能叫福音興旺。但保羅卻未曾怨天尤人,不論何境遇都積極面對,把握每一個傳福音的機會,所以福音因此更加興旺。信徒看見他這樣的信心及這樣的生活態度都大得鼓勵,更是篤信不疑。

二. 福音更是興旺:以基督(福音)被傳開為生命最大的樂事(腓一14-18)

I. 主裏的弟兄因保羅的榜樣越發放膽傳上帝的道,無所懼怕。
保羅沒有因逆境而氣餒,反而藉信心以積極的生活態度度日,並以專一的傳道心志把福音廣傳。他的遭遇更是挑旺了信徒的信心,不但使他們篤信不疑,更是越發放膽傳上帝的道,無所懼怕。
「放膽」原文是個動詞,指勇敢地為所信的作見證並將它傳揚。而「越發」是指信徒「更加」有作見證的勇氣和「更加」努力。

困境能使福音更興旺:

困境使我們向未信的親友展示出我們與基督的真實關係。

我們面對困境時對上帝所展現的信心,可以成為其他信徒的榜樣,這信心是基於上帝的信實,祂是我們喜樂真正的源頭。這樣的榜樣能使其他信徒「更加」有作見證的勇氣和「更加」努力宣講福音。

在你的屬靈生命成長過程中,有誰是你的屬靈榜樣?他的信心及生命如何影響你?

我們信徒需要榜樣!我們也需要成為別人的好榜樣?
我們人生的首要目標是甚麼?我們的至愛是甚麼?
我們究竟為甚麼而活?
保羅的答案很簡單:「活着就是基督。」

福音的廣傳是保羅看為最重要的,他一生盡心竭力要完成主耶穌給他的使命,作外邦人的使徒,忠心宣講主耶穌基督所成就的救恩,而自己所面對的種種處境,是好是壞都非他所關心。

凡事以見證及榮耀上帝為首要目的:

努力讀書(學業)為了升大學,追求將來有更好的事業沒有錯,但只能是次要目的;為主作見證,並榮耀上帝才是首要目的。

工作為了賺錢,升職沒有問題,但只能是次要目的;表現出誠信、好名聲,為主作見證並榮耀上帝才是首要目的。

結婚是因為愛對方,為傳宗接代乃人之常情,但也只能是次要目的;建立以基督為中心的家庭,栽培屬靈的下一代才是首要目的。

保羅似乎在說:其實他不在乎究竟是被囚禁或是自由,他也不在乎最終是生或是死,他實在不在乎在他身上將會發生甚麼事情,他只希望福音能夠廣傳,因此他把握每一個機會傳揚福音。

II. 無論假意或真心,基督被傳開就歡喜。

當時教會中有些信徒沒有因保羅即使受苦也盡忠傳福音而欣賞他,反而因保羅得到大部分信徒的讚賞而妒忌他,對保羅不滿。

雖然有人傳福音,是出於自私的動機,事奉心態不純正,只是想建立自己的屬靈地位,增加自己的聲望及影響力,並加增保羅捆鎖中的苦楚。(腓一15-17)但第18節保羅卻說:「這又何妨呢?或是假意,或是真心,無論怎樣,基督究竟被傳開了。為此,我就歡喜,並且還要歡喜。」

首先,這節經文讓我們看見保羅的事奉心態是何等的統正。曾立華牧師曾說:「要量度一個人是否真屬靈,可從他被別人攻擊傷害時所作的回應來測試。」受人無理批評或攻擊自然會感到不舒服,情緒不佳,甚至感覺苦惱,但保羅卻不會被負面的情緒影響。他明白事奉的目的是為造就人並高舉主名,自己是否得人稱讚、被人尊敬並不重要。保羅有寬宏的胸襟,他從不為自己的利益與人計較,這就是真屬靈的素質。

第二,「……或是假意,或是真心,無論怎樣,基督究竟被傳開了……」(腓一18)意思是雖然有人存不純正的動機傳講基督的,即使如此基督的福音總被傳開了。一個人蒙救贖是基於福音本身,就是上帝拯救的大能,而不是靠傳福音的人的動機如何。

當然這不代表事奉的動機不重要,而是指福音總算是被傳開了,而福音發揮果效,使得救的人數加添,為此,保羅就歡喜。動機不純正的人,卻要為自己所作的向上帝負責任。

今日我們又如何看待福音?福音是否我們人生的主要任務?福音被傳開是否我們的喜樂?

三. 福音更是興旺:以「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為生存目的。(腓一20)

「沒有一事叫我羞愧」是指保羅立志討主喜悅,以致基督再來時不致於羞愧。
比爾·布萊特(Bill Bright)校園傳道會的創辦人曾向上帝祈禱,叫他不要羞辱基督的名,倘若他將會犯錯羞辱基督的名,就求上帝在他犯錯之前,先取去他的生命。

  • 甚麼事會導致基督徒羞辱主的名?甚麼事會使我們感到羞愧?
  • – 不是考試不合格,或作工不得升職;而是因為沒有盡力,沒有盡本分;
  • – 不是窮,不是賺錢不夠別人多;而是貪,不誠實獲取金錢;
  • – 不是傳福音時被人拒絕,被人取笑;而是沒有嘗試,沒有把握機會向身邊的人傳福音。

保羅不求自己的益處和榮耀,只求上帝的喜悅,立志一生叫基督在他身上(指在他的整個生命中)照常顯大。(腓一20下)

保羅當時被無理地監禁,甚至有機會被判死刑。大多數的囚犯在這樣的情況下都會盼望獲得釋放或減刑。但保羅並非這樣,他只求不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他身上照常顯大。

世人怎能看得見已復活升天的主耶穌,如何能看見不能看見的主耶穌?惟獨藉着我們的生命見證。所以除非信徒願意容讓基督在我們身上被顯大,否則世人就不能看見主。

你們來看!

日期:2022年10月2及9日
題目:你們來看!
經文:約翰福音第1章35-42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你們來看!」是主耶穌回答門徒的問題「拉比,在哪裏住?」也是主耶穌對這兩位跟從祂的門徒所發出的邀請。其實約翰福音一35-42所記載了不只一次邀請,而是有三次。而這三次邀請「你們來看!」也應該成為我們今日對一班仍未認識主耶穌的親友們的邀請。

一. 你們來看 施洗約翰對世人的邀請(約一 35 37)

施洗約翰見耶穌行走,就說:「看哪,這是上帝的羔羊!」(約一36)要把人帶到主耶穌基督面前,很在乎引領者的生命質素。

施洗約翰所傳的信息就是主基督是上帝的羔羊,是那除去世人罪孽的。於是施洗約翰的兩個門徒跟從了主耶穌。向自己的門徒推薦另一位的教師,是罕見的事。首先這位教師要承認自己不及他要推介的教師高明,這是一般教師不會做的事,為何施洗約翰能夠這樣做?

➢ 施洗約翰清楚知道自己的使命,知道自己的角色是甚麼。他是主耶穌基督的開路先鋒,他清楚明白自己的使命就是把人,甚至是把那些跟隨他自己的門徒帶到主基督面前 。《和合本修訂版》—約翰福音三28-29這樣說:「你們自己可以為我作見證,我曾說,我不是基督,只是奉差遣在他前面開路的。娶新婦的就是新郎,新郎的朋友站着聽見新郎的聲音就甚喜樂,故此我這喜樂滿足了。」

➢ 因 為施洗約翰為人極謙卑、忠心事主、毫無私心 。我們的生命也當謙卑,才能高舉基督,別人才能看見基督。我們的生命能否高舉基督,在乎我們如何看生命的重點。生命的重點是在己身:自己的夢想、成就、得與失,或是主基督:使人認識基督、高舉基督、榮耀基督?

信徒在世的目的乃為高舉基督,榮耀上帝,生命不在乎自己。生命的成功乃在於能否把人引向耶穌,讓人從我們的生命中看見主耶穌,而不是要讓人看見我們的成就,在世的目的更不是要證明自己多能幹。

施洗約翰說得非常好,他說:「他必興旺,我必衰微。」(約三30)我們自己在人的印象中必須減少,耶穌在人心目中的分量必須增加。

馬唐納說,「他必興旺,我必衰微。」這句話總結了約翰傳道工作的整個目的。他不停勞碌,領眾男男女女歸向主耶穌,使他們認識耶穌真正的身份,在整個過程中,他知道必須保持低調。作為基督的僕人,若求別人注視自己,就是對基督不忠了。

黄迦勒牧師說,「他必興旺,我必衰微。」是屬靈長進的定律。真正屬靈的長進,不是聖經知識增加了多少,也不是得救年日有多長,乃是主在我們裏面是否逐漸興旺,我們自己是否逐漸衰微。屬靈生命的長進,乃是多有基督,滿有基督,同時相對地,少有自己,沒有自己。

使徒保羅也曾這樣說,「亞波羅算甚麼?保羅算甚麼?無非是執事,照主所賜給他們各人的,引導你們相信。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上帝叫他生長。可見栽種的算不得甚麼,澆灌的也算不得甚麼,只在那叫他生長的上帝。」(林前三5-7)

保羅、阿波羅、彼得都算不得甚麼。生命的重點是要高舉及榮耀主耶穌基督。

今日我們邀請世人來看主耶穌。怎樣看見?藉我們的生命見證—像施洗約翰謙卑,高舉、榮耀主耶穌基督,這樣別人也就能從我們的生活態度看見主耶穌:

➢不求自己的益處,不求達到自己的夢想,乃要凡事按上帝的心意而行 。
➢ 不 要計較,過份看重得與失,乃要甘願為主放下。要明白賞賜的是上帝,一切美事都是從上帝而來,若不是上帝所賞賜的就不強求 。
➢ 也 不要看重自己的感受,重要的是完成上帝的旨意,上帝的名被高舉、榮耀上帝 。

二. 你們來看 主耶穌對安得烈和約翰的邀請(約一 37-39)

聖經說耶穌走路時,施洗約翰的兩位門徒跟在耶穌後面,其中一位是安得烈(約一40)。另一位聖經沒有說明是誰,不過多數學者都認為是約翰,因為他寫約翰福音時,對當時所發生的事非常清楚。

安得烈和約翰跟在耶穌後面,主耶穌所作的兩個回應,讓我們看見主耶穌樂意接觸人群,祂渴望人來到祂面前。

1. 主耶穌留意人的需要,轉過身來(約一 37-38)

施洗約翰的兩個門徒跟從了耶穌,他們可能有些畏縮,不敢直接走近主耶穌,所以恭敬地跟在後面。聖經讓我們看見是主耶穌主動接觸安得烈和約翰的,「耶穌轉過身來……」與他們說話,這讓我們明白我們的上帝實在不是難尋的,每當有人真心想尋找祂,上帝必主動去接觸那尋找祂的人。 今日我們若願意為主作見證,我們也要學主耶穌的榜樣,多去注意身邊人們的需要,在忙中也需要轉過身、停下來。

2. 主耶穌樂意與人傾談,建立關係(約一 38)

安得烈和約翰反問主耶穌「拉比,在哪裏住?」意思指他們不只是想和主耶穌在路邊閒談幾句,也不只是想到主耶穌的家裏去看看,他們乃是希望與主同住,他們想去主耶穌的家中,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與主耶穌詳細傾談。 主耶穌回應說:『你們來看。』……」(約一39)主耶穌明白「信仰」不可能只靠文字或靠遵守一些宗教規則,「信心」的產生必須建立在個人與上帝的關係上,所以主耶穌非常樂意與人建立關係,這樣才能把人帶到上帝面前。
主耶穌說:「你們來看。」

i. 主 耶穌立即騰出時間,祂發出的邀請是即時的,主耶穌沒有推遲他們的請求,也沒有另作安排。相信當我們向上帝祈求時,我們也不希望聽見主耶穌說:「不方便、忙、疲倦、下一次再傾 」

ii. 傳 福音也不能只靠在街上派福音單張,主耶穌進入人群中與人建立關係,透過生命、關懷、詳盡傾談,邀請人與上帝建立關係。(約一 39 ;另參彼前三 15

個人佈道訓練(三福)學習期間出隊大家都很興奮去傳福音,但訓練完畢後又如何呢?幾年前,有一次被邀請到會友家中,看見有三福剛畢業的學員在場與人傾談福音,心中欣慰。

個人佈道須在日常生活中實行,不一定需要預約。反而要隨時隨地作好準備與人建立關係,像主耶穌親切地轉過身來,樂意即時與人詳談。

三. 你們來看—安得烈對西門彼得的邀請(約一40-42)

安得烈遇見了主耶穌,知道主耶穌就是彌賽亞,他心裏極其興奮,無法隱藏心中的喜悅,很想與人分享這好消息,希望別人(親友)也能經歷耶穌的愛、喜樂和平安。第一個他想起的人就是他的弟兄彼得。「安得烈先找着自己的哥哥西門(彼得),對他說:我們遇見彌賽亞了!然後領彼得去見耶穌。」(約一41-42)
同樣我們接受主耶穌為救主的那日,心中也是充滿平安喜樂,有些人更會激動到流淚。我們無需隱藏心中的喜悅,反應立即與人分享。

安得烈是一位忠心的見證人,他經常把人帶到主面前。(約一42)記得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的神蹟嗎?記載說:「有一個門徒,就是西門彼得的兄弟安得烈,對耶穌說:在這裏有一個孩童,帶着五個大麥餅、兩條魚,只是分給這許多人,還算甚麼呢?」(約六8-9)

當時也是安得烈把這擁有五個大麥餅、兩條魚的小孩帶到主耶穌面前的。五個大麥餅、兩條魚,不算甚麼,但安得烈還是把這小孩帶到主耶穌面前。

今日我們花很多時間用電話(WhatsApp, Facebook, Instagram等等……)把消息傳來傳去,發佈自拍照、旅行的照片等等,但又有多少人會用時間向別人講「我已經找到了彌賽亞」?

我們當把身邊的人帶到主耶穌面前:

➢ 當親友在困苦中,我們可以提出為他們禱告,如果對方許可時,就即時與他一同祈禱,把他帶到主耶穌面前。

➢ 我們也可以帶親友赴佈道會、見證分享會,或帶他們參加團契查經(陪他們返團契)。

➢ 在家中或教堂舉行家庭感恩會,然後邀請親友參加。

當一個人遇見耶穌,通常也會希望親友也能認識主耶穌,同得平安喜樂。救恩是多麼寶貴的東西,明白救恩的寶貴,根本不可能把他隱藏起來呢?安得烈立即去找自己的哥哥西門彼得,把好消息告訴他,說:「我們遇見彌賽亞了!」。

我們應當勇於邀請—像安得烈心存感恩興奮,把人帶到主耶穌面前。

讓我們一同學習怎樣把人帶到主耶穌面前:

1. 生命見證—像施洗約翰謙卑,生活高舉並榮耀主耶穌基督。

2. 建立關係—像主耶穌親切,轉過身來,樂意即時與人詳談。

3. 勇於邀請—像安得烈熱心,把人帶到主耶穌面前。

信徒、基督徒、聖徒、門徒、使徒?

日期:2022年8月14及21日
題目:信徒、基督徒、聖徒、門徒、使徒?
經文:馬太福音第28章19-20節、使徒行傳第11章26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2022年7月的主題是「作主門徒」,在此和大家再次釐清信徒、基督徒、聖徒、門徒、使徒的身份:

一. 使徒
使徒行傳一21-22「所以主耶穌在我們中間始終出入的時候,就是從約翰施洗起,直到主離開我們被接上升的日子為止,必須從那常與我們作伴的人中,立一位與我們同作耶穌復活的見證。」

這段經文給了「使徒」一個清楚的定義:

1. 使徒必須是主耶穌在世時,即從施洗約翰起,直到主復活升天的日子為止,常與主作伴的人,必須對主耶穌有親身的認識;

2. 使徒必須是見證過耶穌復活的人:
按聖經的記載,使徒包括耶穌所選召的十二個門徒,後來馬提亞代替了賣耶穌的猶大,還有巴拿巴和保羅(使徒行傳十四14)以及主的弟弟雅各(加拉太書一19)。從這個「使徒」的定義來看,現今我們不再有使徒了。

二. 基督徒
使徒行傳十一26「找着了,就帶他到安提阿去。他們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會一同聚集,教訓了許多人。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
基督徒是我們最常用的稱呼,聖經中卻只出現過3次。

1. 使徒行傳十一26這段經文記載,當福音傳到敘利亞的安提阿時,安提阿的人稱傳揚福音的門徒為基督徒,而基督徒的意思就是小基督;

2. 使徒行傳二十六28亞基帕對保羅說:「你想少微一勸,便叫我作基督徒啊?」

3. 彼得前書四16「若為作基督徒受苦,卻不要羞恥,倒要因這名歸榮耀給上帝。」基督徒的意思是小基督,是指「屬基督的人」或「跟從基督的人」,是像基督的意思。

「基督徒」這個稱呼表明,世人明白他們與猶太教徒是不同的群體。基督徒是跟從基督,實行基督教訓的人,所以被稱為基督徒。
因此每個自稱為基督徒的人都應該是基督的真正追隨者。
歌羅西書二6說:「你們既然接受了主基督耶穌,就當遵他而行。」

三. 信徒
「信徒」這名稱不是信奉基督的人的專用名詞,因為其它宗教也可以稱為「信徒」。比如有人是信奉某某神明的,他就被稱為某某神明的信徒。所以「信徒」所強調的是信心的對象。信奉基督的人,就是基督的信徒。但其實新約聖經很少以「信徒」來稱呼基督徒,聖經中指基督的「信徒」只出現過6次。
有一點我們需要清楚明白的,聖經強調「信」不只是指頭腦(思想)的認同,「信」是生命的轉化:

1. 信心包括悔改
馬可福音一14-15「約翰下監以後,耶穌來到加利利,宣傳上帝的福音,說:『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
甚麼是福音?福音是悔改的呼喚,是生命的改變。當一個人信主,他必定悔改,他信主後的行為會與他悔改之前的行為不同;他信主後的生活將產生順服和聖潔的表現。

2. 信心沒有行為(生命改變)是死的
雅各書二14、17「我的弟兄們,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心,卻沒有行為,有甚麼益處呢?這信心能救他嗎?」「這樣,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真正相信主的人會開始服從主,生命行為有改變。

四. 聖徒
哥林多前書一1-2「奉上帝旨意,蒙召作耶穌基督使徒的保羅同兄弟所提尼,寫信給在哥林多上帝的教會,就是在基督耶穌裏成聖,蒙召作聖徒的,以及所有在各處求告我主耶穌基督之名的人。基督是他們的主,也是我們的主。」

保羅在書信中稱信徒或門徒為「聖徒」。「聖徒」在聖經中出現過63次。

哥林多前書一2就這樣說:「在基督耶穌裏成聖,蒙召作聖徒的」

成聖的意思是指從世界分別出來歸上帝,透過主耶穌基督的救贖,信的人被分別出來歸向上帝,得以成聖。

哥林多基督徒的實際生活,距離聖潔的水準還遠,但事實始終不變,他們因上帝的緣故在身分上已是成聖的了。

當然信徒在世也應追求過一個分別為聖的生活。信徒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的目的必須與世界不同,他們要過聖潔的生活,不再愛世界並要遠離世界上不潔淨的東西。

成聖

  • 身份或地位上的成聖
    當一個人相信耶穌基督時,他立即就從世界被分別出來歸向上帝。這是一次性並且是永久性的作為。(希伯來書三1)(希伯來書十10)
  • 現在進行式的成聖
    真正的信徒必需堅決地立志讓聖靈充滿,使我們在世過一個分別為聖的生活,追求更像基督。(約翰福音十七17)
  • 最終或將來的成聖
    主再來時,必然使信徒完全成聖,不再存在任何罪惡或敗壞。(約翰一書三2)

五. 門徒
「門徒」指一個跟隨的人。主耶穌的門徒當然就是指跟從主耶穌的人。這名稱在聖經中出現過262次。

馬太福音二十八19-20清楚指出,主耶穌指所有信祂的人都是門徒。(使徒行傳六7)(使徒行傳五12-14)

在這兩處的經文中,使徒行傳六7路加稱那些歸向基督的人為門徒,而五12-14路加稱歸向基督的人為信徒。從路加對歸向基督的人的不同稱呼,我們可以知道這兩個稱呼其實是指同一群人,路加沒有說信徒和門徒是耶穌不同類別、不同等級或不同深度的追隨者。其實沒有人可以說自己是信徒卻又不跟從主耶穌。

在教會裏不應存在以下錯誤的觀念:

許多人根深蒂固地認為,信徒或基督徒就是那些蒙恩得救,死後上天堂的人,而門徒則是基督徒或信徒當中特殊的一部分,是那些願追求生命長進,委身於基督的人。

這些錯誤觀念給教會造成了極嚴重的後果。許多人信主以後,長時期安於做一個所謂的「信徒」,甚至有人會稱自己是「平信徒」。他們以為禮拜日返教堂參加崇拜,奉獻些少金錢就是盡了信徒的責任。

其實每一個信主的人,都應該不斷追求屬靈生命成長,也應該接受門徒訓練,學會怎樣作主門徒,好使我們在世活出我們所信,榮耀上帝,成為身邊人的祝福。
大使命(馬太福音二十八19-20)吩咐我們去「使萬民作主的門徒」

你們要去,使萬民作主的門徒:
馬可福音十六15「他又對他們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
提摩太後書四2「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並用百般的忍耐,各樣的教訓,責備人,警戒人,勸勉人。」

給他們施洗:

➢ 洗禮是信徒的一個宣告,宣告自己從不信(從異教)成為信徒,從今以後與主基督站在同一陣線;

➢ 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這關連到信心的宣言:指自己相信上帝是耶穌基督的父;相信基督是上帝的兒子,是世人的救主;並相信聖靈是信徒的保惠師(勸慰者);

➢ 接受洗禮是立志跟從主的宣告,與主同死同復活。(加拉太書二20)

3. 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
「凡我所吩咐你們的」指耶穌的一切教訓,對今日的信徒而言,就是指全部聖經上的話。大使命不單是傳福音,為使人接受福音、相信基督成為門徒而已,還需要教導初信者遵守基督的教訓,使其知識及屬靈生命都能成長,在世成為上帝的見證人。

上帝的名在外邦人中?

日期:2022年6月19日
題目:上帝的名在外邦人中?
經文:羅馬書第二章17—24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甚麼是「福音障礙」?甚麼事情令到世人未能相信福音?可能是物質的吸引,導致世人勞勞碌碌地追求不停,所以沒有時間去回應福音的邀請;或者是因為人生充滿種種的挑戰、困難,甚至壓迫,令人應付不了,無暇理會福音。可能大家還會想到其他成為福音障礙的理由,但按今日和大家分享的經文,使徒保羅卻指出,成為福音最大障礙的,其實就是以色列人本身!究竟今日我們信徒又如何?我們在外邦人中的名聲如何?我們未信主的親友怎樣評論我們?在外邦(未信的)人心目中,因我們的生活表現,究竟是讓上帝的名得榮耀呢?還是被褻瀆?信徒千萬不要成為福音的障礙才好啊!

有些人認為自己的表現已經夠好,可蒙上帝悅納。他們相信將來面對面見上帝時,上帝不會拒絕他們。是的,他們自認也曾經犯罪做錯事,但比起其他人已經很好,所以他們相信上帝不會拒絕他們。這些人繼續按自己的意思生活,到教堂崇拜及奉獻只是盡基本責任,正如古時的以色列人一樣,他們也認為基於他們所擁有的條件,上帝必定悅納他們,必不拒絕他們,但很可惜,因為他們只有外表的行為,卻沒有內裡的敬虔、更新及改變。

今天的經文17-18節:「你稱為猶太人,又倚靠律法,且指着上帝誇口;既從律法中受了教訓,就曉得上帝的旨意,也能分別是非。」

猶太人認為自己有上帝所賜的律法,外邦人卻沒有。他們有律法,並曉得上帝的旨意,知道如何根據律法事奉上帝,也能分別是非,不像外邦人敬拜偶像,所以他們誇口,自以為優越,以為上帝必然喜悅他們。但其實上帝要求祂子民的,不只是熟讀律法,而是要他們遵守律法,活出所信。
19-20節:「又深信自己是給瞎子領路的,是黑暗中人的光,是蠢笨人的師傅,是小孩子的先生,在律法上有知識和真理的模範。」

➢ 深信自己是給瞎子領路的,是黑暗中的光

指外邦人被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不認識上帝。外邦人是在黑暗中的人,因為他們沒有上帝真理的教訓和啟示。猶太人有上帝的話,是認識上帝的,所以他們深信自己是給瞎子領路的,是人在黑暗中的光。

➢ 是蠢笨人的師傅,小孩子的先生

外邦人是「蠢笨人」,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敬拜上帝,不領會屬靈的事,甚至把自然界各樣的受造物當作神來拜。外邦人有如「小孩子」只擁有世界的學說,所知限於自然界範圍之內。猶太人卻得到上帝的啟示,不但關乎今生也包括超自然及末世必成的事。因此猶太人相信自己是外邦人的師傅,是他們的先生。
很可惜,猶太人雖然擁有律法,但他們卻沒有活出所知,更沒有做好外邦人的領路、光、師傅或先生的角色。

主耶穌在馬太福音十五14這樣說:「……他們(法利賽人)是瞎眼領路的;若是瞎子領瞎子,兩個人都要掉在坑裏。」

猶太人擁有法律,而自覺優越,反而因此變得自義及虛假。猶太人使上帝的名在外邦人中受到極大的羞辱,因為他們的自義及虛假,他們敗壞的見證成為福音傳到外邦的障礙。

猶太人言行不一,羞辱上帝的名:

1. 21節上:「你既是教導別人,還不教導自己嗎?」
教導的事不只是指教師,我們經常教導兒女,也曾勸勉朋友或同事。保羅指出那教導別人的,豈不應該先教導自己?如果我們不按自己所教導的去行,我們還憑甚麼教導別人、要人聽勸呢?只懂得教別人,自己卻又不遵行自己所教導的,這就是虛偽。真有智慧的人不會只是頭腦知道,他們必然活出所知道的。

馬太福音二十三28:「你們也是如此,在人前,外面顯出公義來,裏面卻裝滿了假善和不法的事。」有言教卻沒有身教,就必定羞辱上帝的名!

2. 21節下:「你講說人不可偷竊,自己還偷竊嗎?」
如果你仍在偷,那麼你有甚麼權柄勸別人不要偷。偷就是把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如果世人都不顧及別人的利益,只是想盡辦法要去得自己想要得的東西,那麼這個世界就會變得非常混亂及可怕。

「不可偷盜!」(出埃及記二十15)是十誡中的第八誡。第十誡也類似,「不可貪戀人的房屋,也不可貪戀人的妻子、僕婢、牛驢,並他一切所有的。」(17節),因為偷是由貪開始。不要為自己尋找理由,把自己錯誤的行為合理化,錯就是錯,罪就是罪。

➢ 當我們沒有好好運用,浪費了上帝所賜給我們的恩賜、時間及財富,或是只用於利己的事上,我們就是偷竊屬於上帝的。
➢ 當我們在公司裏,沒有好好盡自己的本份工作,我們就是偷竊屬於老板的。
➢ 當我們向人借了不論甚麼,卻未能按時歸還,我們就是偷竊屬於別人的。
以弗所書四28:「從前偷竊的,不要再偷;總要勞力,親手作正經事,就可有餘,分給那缺少的人。」

人生的目標不是擁有更多,而是要與人分享;不是要更多享受,而是要成為別人的祝福。貪得無厭,不知滿足,就是羞辱上帝的名!

3. 22節上:「你說人不可姦淫,自己還姦淫嗎?」

究竟我們在看甚麼、聽甚麼?色情雜誌、不道德電視或電影?我們的行為常是受我們的思想所影響的,而我們有怎樣的思想就在乎我們所看、所閱讀及聽的。因此如果我們經常所看、讀或聽的都是一些不道德的事物,那我們就很難不犯姦淫的罪。更何況主耶穌指出罪不單是實際的行為,不良的意念也是犯罪。

馬太福音五27-28:「你們聽見有話說:『不可姦淫。』只是我告訴你們:凡看見婦女就動淫念的,這人心裏已經與她犯姦淫了。」

思想及行為不聖潔,就是羞辱上帝的名!

4. 22節下:「你厭惡偶像,自己還偷竊廟中之物嗎?」
有人認為「偷竊廟中之物」這話,原文只有一個字,可譯作「褻瀆聖物」也可以說是「竊取上帝之物」;然則當我們說我們專一敬拜上帝,棄絕偶像,難道我們還偷取屬於上帝的東西嗎?

➢ 當我們讓任何人或事物佔據我們生命的首要地位,我們就是偷取屬於上帝的。
➢ 當我們關心自己的成功、利益,多於關心上帝的榮耀,我們就是偷取屬於上帝的。

約翰•斯托特說:「信徒當從上帝的角度看每一件事物,在作任何決定前必定先尋求上帝的旨意。祂的旨意是我們行事為人的準則,而上帝的榮耀就是我們的目標。不論思想、言語、行為;工作、事業、娛樂、友誼;在運用金錢、時間、才幹;在家或在外都讓主居首位。」

沒有讓主居首位,就是羞辱上帝的名!

5. 23-24節:「你指着律法誇口,自己倒犯律法玷辱上帝嗎?上帝的名在外邦人中,因你們受了褻瀆,正如經文所記的。」

當我們滿口上帝的道理,但卻不遵行祂的道,我們就在外邦人前羞辱上帝的名。
馬可福音七6耶穌說:「以賽亞指着你們假冒為善之人所說的預言是不錯的。如經上說: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

只有嘴唇順服,卻沒有實際遵行上帝的道,就是羞辱上帝的名!

以色列人以律法誇口,知道當怎樣行卻又不去行,他們羞辱上帝的名。凡自稱是敬畏上帝的、認識上帝的旨意的,卻知而不行,就是羞辱上帝的名。

接著28-29節這樣說:「因為外面作猶太人的,不是真猶太人;外面肉身的割禮,也不是真割禮。惟有裏面作的,才是真猶太人;真割禮也是心裏的,在乎靈,不在乎儀文。這人的稱讚不是從人來的,乃是從上帝來的。」

割禮是上帝與猶太人立約的記號,割禮本身與一個人是否蒙上帝悅納並沒有任何作用,正如我們的聖洗禮一樣,接受聖洗禮並不會使們得到救贖的保障,我們是因信稱義的。割禮的目的是要提醒以色列人,他們是屬上帝的,因此他們必須順服上帝。聖洗禮也是向世界宣告,從今以後我只屬上帝,單單事奉主。外在的表現(接受聖洗禮、參加崇拜、團契聚會、服事、奉獻等)如果不是基於因信而從內裡產生的改變,不是因生命更新而有的行為,所作的一切便都沒有意思了,這人明顯也不是一個真正的基督徒。

馬太福音二十三27:「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好像粉飾的墳墓,外面好看,裏面卻裝滿了死人的骨頭和一切的污穢。」

我們屬主的人,擁有這個世界真正需要的希望,能給憂傷的人帶來歡笑,給恐懼不安的人帶來平安,給垂死的人帶來盼望,我們就不要好像以色列人反而成為了福音的最大障礙。我們當盡自己的責任,以我們的口及生命見證來傳揚福音。我們當活出上帝所賜的豐盛人生,不要與世人一樣以世事為滿足,以屬世的事物為人生追求的目標。

我們基督徒千萬不要重複以色列人的錯。願意我們今天就立志在世靠上帝活出所信,讓主居首位,好使上帝的名在外邦人中得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