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牧人

日期:2025年6月15日
題目:好牧人
經文:約翰福音第10章11-18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主耶穌稱自己為好牧人,(約十11、14)祂和羊的關係非常密切,因祂是一位極卓越的好牧人。

「效法基督的關愛」是本月的講道主題,願我們效法基督這位好牧人的品格,能夠真心地去關愛他人。

一. 好牧人為羊捨命(約十11-13)
經文指出牧羊的人有兩種:
第一種是僱工,是被聘來暫時照顧羊群的。牧羊對他們而言只是一份工作,他們只為了工資,並沒有真心顧念羊,對羊沒有真愛,因為羊不是他們的。

因此他們遇危險時就會立即撇下羊群逃跑,任由狼吞吃羊群;羊群因懼怕就被趕散了。羊在曠野迷了路,生命受到威脅,僱工也不顧。

主耶穌用雇工來指出當時猶太宗教領袖的問題;他們對百姓有很嚴謹的管治,定下了很多規則要百姓遵守。其實這些宗教領袖如同僱工一樣,是為了金錢、地位和權力,根本就不是真正關心百姓。

第二種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當羊遇到危險時,好牧人願意冒着生命危險保護羊,對羊群不離不棄。

在《詩篇》第廿三篇,大衛以牧者來形容我們的上帝,祂的照顧、引導、保護是極全面,祂的恩惠慈愛是直到永遠的。

好牧人就是我們的主耶穌,祂不單是羊群的守護者,為確保羊群得平安,祂更是甘心捨命。(約十17-18)主耶穌說沒有人能奪去祂的生命,祂是為我們(羊群)甘心捨命的。祂被釘非因無其他選擇,而是順服父上帝的命令,甘心背負我們的罪;又透過復活,好將人從罪孽中釋放出來,好拯救我們這失喪的羊,賜我們永生。

因此當我們說要效法基督的愛時,就要確保我們事奉上帝、關顧弟兄姊妹,我們的行事為人卻必須出於真心,是基於愛主而愛弟兄姊妹。不正當的動機如:表現自己、討好別人、得人的讚賞,或任何私人利益,都應根除。要謹記一切的原因只為主,作與不作不會因得人的認同讚賞而樂意做,更不應因受氣而不做。

二. 好牧人認識他的羊(約十14-15)
「認識」是深層次的,包括關注、知道和了解。主耶穌關注、知道、了解我們的一切,包括我們的生活、需要、想法、軟弱、掙扎、喜樂、悲傷和所面對的。祂不只知道我們的名字,還知道我們的內心。主耶穌與信徒之間有親密關係,因此我們可以放心,祂必賜我們足夠恩典去面對人生的每一步。(馬六32)

但有時我們會懷疑上帝是否真的知道我們的需要?是否真的關心我們?因此我們會活在恐懼中,也會嘗試用自己屬血氣的方法去解決問題,不懂在困境中倚靠、順服並等候上帝。究其原因,就在於我們經常忽略了經文第14節中的最後一句話:「我的羊也認識我」。

我們需要對主耶穌有足夠的認識才能在生活上倚靠、順服並跟隨祂,不然就很難會信靠順服,生命難得豐盛。我們認識主,要如耶穌所說的:「正如父認識我,我也認識父一樣。」(約十15)要好像父子彼此完全認識那樣。那麼信徒應該如何認識主?

1. 羊群認識牧羊人
信徒透過聖經認識主在世時如何待人處事,並認識主的教導。熟讀聖經我們才可以學習分辯是非真假,才可以明白主耶穌的行事為人,才可以明白主的心意。

因此我們必須每日都禱告和讀聖經,聽主耶穌的聲音,與主建立親密關係,正如羊聽牧人的聲音。不然我們就很容易被這世界的聲音滋擾,耳朵就發沉,不能清楚聽見主的聲音。

2. 羊聽牧羊人的聲音並跟從牧羊人的帶領(約十27)
閱讀聖經是認識主的初階,我們需要進一步跟着主走,把聖經的教導活出來,這樣才能真正認識主。因為聖經的認識不是指理性的知道,而是指生活體驗的知道。這樣才能使我們在生活上倚靠、順服並跟隨祂,生命才會豐盛。

在效法基督的關愛,同時我們也需要彼此認識,否則又如何能有深入親切互愛的關係。

關愛是相互的,我們不單要去認識對方,同時也需要讓對方認識自己,不要自我封閉。教會要成為一間真正關愛的教會,弟兄姊妹要開放自己,彼此認識、彼此接納。

    三. 好牧人尋找祂的羊(約十16)
    耶穌說:「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圈裏的……」這是指在猶太人以外,也就是指外邦人、凡一切願意跟隨祂的人。

    耶穌繼續說要把這另外的羊帶來,要與原本的羊「合成一群」,兩者要在基督裏面合而為一。

    耶穌說:「我必須領他們來」;祂不是說;若可以、我願意,或者如果方便,而是說,我必須;好牧人必尋找迷失了的羊。因此我們效法基督的關愛,也必須迫切地去尋找迷失了的羊。請問你身邊還有誰不是基督徒?上帝把這些還未信主的人放在你身邊,不是偶然的,是要給你機會向他們傳福音作見證。

    我們要如何向未信的親友作見證?要作三件事:要有生活見證、要為未信的親友祈禱、要把握機會向他們作見證傳福音。

    聖靈降臨節

    日期:2025年6月8日
    題目:聖靈降臨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聖靈降臨節即五旬節 (Pentecost ),字面的意義是第五十日,是耶穌基督復活之後的第五十日。初代教會的基督徒在第一個 五旬節時得到聖靈的充滿,我們今天在這日一方面感謝聖靈的降臨,同時亦作為教會生日的記念 。

    由聖靈降臨節至將臨期之間約有二十四至二十八 周; 教會年曆中,一半是基督生平(稱為基督年 ),一半是聖靈降臨(稱為教會年),兩者所佔的主日數目相若。

    聖靈降臨期的焦點不是要我們知道或反省一些信仰內容和要求,節期的焦點不是學習,而是實踐,實實在在地做一些聖靈差遣我們去做的事,完成一些我們答允上帝要做的事,去實踐上帝託付我們的事工,盡我們的責任成為家人和朋友的祝福。

    聖靈降臨期 的焦點是擺上我們自己,延續上帝在地上施行的拯救。

    返教會感覺有如回到家一樣

    日期:2025年6月1日
    題目:返教會感覺有如回到家一樣
    牧者:蕭嘉祥牧師

    當我在思想本月「牧者的話」要與大家分享些甚麼時,在我的腦海中出現了一位我小時候認識並相處了十年的傳道人,當時教會的年青人沒有人會稱呼她為傳道人,大家都稱呼她金英姑,她的生命見證有如我們上個月教會的主題一樣「因信而生的愛心」;她信主後奉獻自己全時間事奉主,沒有結婚因此沒有兒女,我們這班頑皮的少年人就是她彰顯基督的愛的屬靈兒女。今日就讓我將這位金英姑介紹給大家認識吧。

    1. 她常欣賞並鼓勵人
    記得第一次在菲律賓返教會,當時正舉辦暑期聖經班。第一次返教會,我當然不認識這位傳道人,但她的笑容令人感到很舒服。當日我早到了,她正在打掃,我不記得是她邀請或自己主動幫忙打掃。該日的暑期聖經班有背金句環節,我也成功背出了金句。
    那日暑期聖經班結束前,還有頒獎環節,我竟然得了三個獎牌,一個是樂於助人,一個是完成背金句,還有一個我不記得是甚麼了;這三個獎牌其實一點都不值錢,但對幼小的我卻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令我很喜歡返教會參加主日學,覺得教會就是充滿愛、被接納、被肯定的地方。

    2. 她樂於服事及關心人
    她的臉孔不但常帶笑容,從不見她生氣,她也很有辦法令到我們一班少年人臉上有笑容。每次青少年團契開會或要到教會幫忙,她便會下廚,為我們煮很美味的食物;到了教會感覺尤如回到家一樣。
    她也經常到會友家中探訪,知道會友家庭的需要時,便作出適當的關懷及幫助。

    3. 她熱愛傳福音
    1976年我們一家從香港搬到菲律賓,隔年我在附近的一間沒有宗教背景的中小學讀書。這學校曾發生了一場火災,導致整間學校需要重建。在重建期間學校借用了我們的教會上課,因此教會和學校就建立了友好關係。學校在1977年重建完畢,因金英姑與學校的友好關係,學校容許金英姑每逢禮拜五下午放學後,在校內課室舉行團契活動。當時我正好在這間學校就讀,因此便成為金英姑的其中一位幫手,我的傳福音心志很可能也是在那時開始養成。後來教會更在學校附近租了一所兩層高的屋作為該學校的學生中心,在學生中心信主的學生中,最少有四位後來成為傳道人,其中一位更成為新約博士在神學院作教授。

    弟兄姊妹,我們因信主就必須在生活的言行中彰顯基督的愛。我們因信而生的愛心必然能祝福身邊的人。但願我們相處時多一些欣賞鼓勵,主動去服事及關心有需要的弟兄姊妹,讓大家同心合意興旺福音。。

    因信而有的福氣

    日期:2025年5月18及25日
    題目:因信而有的福氣
    經文:羅馬書第5章1-5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在《羅馬書》第5章1-5節,使徒保羅深入討論因信稱義這題目—我們因信稱義,除了得蒙救贖,還能得着上帝在基督裏所要賞給我們的各種屬靈福氣。這些福氣是透過主耶穌基督賜給我們的,這段經文提及四樣的福氣:

    一. 得與上帝相和(羅五1)
    未蒙救贖前我們是該死的罪人,蒙救贖後我們得稱為上帝的兒女,得了尊貴的身份地位。

    因信稱義不只是解決了罪的問題,解除了敵對的關係,更使我們與上帝產生父子關係,有了親密和愛的關係。這樣的關係轉變,在這敗壞的世界中是不可能的事。一般人對別人好或者所謂愛一個人,都是帶有條件或有利益關係的。在這現實的社會中,當一個人沒有了利用價值,他很快就會被遺忘甚至遺棄。但上帝卻是在我們還是罪人、頂撞祂、得罪祂時,就主動饒恕我們,更為我們在十字架上開了一條出路,使我們因信得蒙救贖並得兒子的身份,這絕不是一件小事,我們不要輕看「得與上帝相和」這福氣。

    使徒保羅又說:「一切都是出於上帝,祂藉着基督使我們與祂和好,又將勸人與祂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這就是上帝在基督裏叫世人與自己和好,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並且將這和好的道理託付了我們。」(林後五18-19)上帝不但叫我們與祂和好,祂更把這和好的職分和道理,賜給並託付了我們。

    蒙大恩的人呀!閩南堂的弟兄姊妹們!我們因信得稱為義,藉着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與上帝相和,我們要因這福氣常存感恩的心,並要因我們從上帝所領受的職分及託付,作一個宣揚和好福音的使者,在生活上顯出我們真與上帝並與眾人和好的見證,作一個和平之子。

    二. 得進入現在所站的恩典中(羅五2)
    「恩典」的意思是白白的賜予,不是我們配得的,也不是可以靠人的努力賺取的。因着信使我們得稱為義,得以和上帝建立和好的關係,更使我們得以享受上帝的恩典。此外,我們是持續地享受上帝的恩典,並非間中享有;上帝與我們不是君臣的關係,我們不會一時得寵,一時失寵。我們所享的恩典是牢固的、可靠的、不變的。上帝的恩典一生一世陪伴着我們,我們是時刻活在上帝的恩典中。世上沒有任何事物能夠使我們與上帝的愛(上帝的恩典)分離。(羅八38-39;詩廿三6)

    有上帝的恩典在我們身上,我們便不應如未蒙救贖時那樣自私,常想辦法從別人身上得利益得好處;我們應當活出蒙恩的新生,多思想怎樣成為別人的祝福。

    三. 歡歡喜喜盼望上帝的榮耀(羅五2)
    我們所「盼望」的是將來要得的福氣,經文說我們所盼望的是上帝的榮耀,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所盼望的是甚麼:

    1. 主耶穌再來的時候要在榮耀中顯現(太廿六64)
    馬太告訴我們:「……你們要看見人子坐在那權能者的右邊,駕着天上的雲降臨。」耶穌基督會滿有大能、滿有榮耀再臨。

    2. 信徒與主同得榮耀
    人因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羅三23),雖然因信稱義,已得蒙救贖,但救贖卻仍然未能完全,因仍有舊我的存在,但將來在主再次降臨時,我們便能完全得贖,得榮耀的身體。(參西三4)

    我們在世的身體是暫時的,不完美且漸漸衰殘、老化、敗壞,但主再來時,我們必得復活的身體,是完美、榮耀、存到永遠的身體。

    新約聖經用「帳棚」來比喻我們今生的身體,而以「天上永存的房屋」來形容復活的身體。因此我們要明白在世只不過是暫居的,一切事物、得失,包括我們在世的生命也必然過去。我們不要像世人只顧賺取今世的錢財、享樂、美貌,應當因盼望上帝榮耀的來臨而心存滿足,歡歡喜喜地為永恆作好安排,注重內裏的虔誠,關顧身邊有需要的人,迎接主的再臨。。

    主耶穌再來的時候要在榮耀中顯現(太廿六64)
    馬太告訴我們:「……你們要看見人子坐在那權能者的右邊,駕着天上的雲降臨。」耶穌基督會滿有大能、滿有榮耀再臨。

    四. 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羅五3-5)
    有些人以為信主後可以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因為上帝必使我們不遇任何困難或病痛。但這不是聖經的教導,保羅在第3-5節告訴我們在世仍會遇到患難。主耶穌也曾告訴我們:「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裏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十六33)

    保羅指出雖然信主後仍會有患難,但這與享受因信而得的福氣並不矛盾,事實上上帝可以使用患難帶給我們更大的祝福。

    我們因信在患難中不再是消極地忍受,我們能靠主歡欣、雀躍。表面看來,信徒得救以後的人生境遇似乎與得救之前並無分別,但是內裏卻與之前不同,我們靠主能享有出人意外的平安,能在患難中仍是歡歡喜喜的。關鍵是我們如何去面對所遇到的患難。

    信徒在患難中仍有喜樂,是因為知道我們所遭的患難並不是白受的,在患難中仍有上帝的恩典陪伴,要叫我們從中得着益處。保羅曾說:「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羅八28)

    在遭受患難時要能喜樂蒙福的另一個關鍵是我們必需愛上帝,願意信靠順服上帝,這樣就必蒙福。當知道我們生命中所發生的任何事,不論好或壞,都在上帝的看顧和保守中。上帝既然允許這些事發生,祂必帶領我們經過,我們總不會白白受苦。信靠基督我們就能不擔心明天會發生甚麼事,因為我們知道主的恩典夠用,祂必會供應我們的需要。

    保羅繼續說:「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羅五3-4)「忍耐」是透過經歷一次又一次的患難而產生的。每經歷患難都能忍耐,便產生了「老練」。當我們在患難中靠主,次次經歷上帝的幫助,便知道上帝不會使我們白白忍受苦難,知道上帝可以透過苦難叫我們得益處,因此老練便產生盼望。

    最後保羅說出我們為何可以在「患難中仍是歡歡喜喜的。」保羅說:「盼望不至於羞恥」意思是如果我們所盼望的最終沒有實現,那麼我們就會感到羞恥和失望。但保羅說我們對主救恩的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聖靈將上帝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裏」就是說我們所盼望的是必能得到的,上帝必在患難中陪伴我們,幫助我們,因為上帝愛我們。聖靈要讓我們在患難中經歷上帝對我們的愛。使徒約翰也曾說:「……祂(主那穌)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約十三1)

    雖然患難是難免的,但知道主愛我們到底,我們就可以不懼怕面對人生的每一日。同時因明白患難是信徒必遇的事,我們都是同路人,就當學會彼此守望、彼此扶持、彼此陪伴同行。

    律法與基督

    日期:2025年3月23及30日
    題目:律法與基督
    經文:希伯來書第10章1-14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希伯來書》的作者寫信給當地的第二代猶太基督徒,因為他們受到熱心猶太教徒的影響,對主耶穌基督的信心有所動搖,看重舊約的種種規條、律法及祭物過於基督,於是透過這封信告訴他們,主耶穌基督比一切都要優越;主耶穌超越摩西律法、利未人的祭司職分、天使及舊約的獻祭。

    今天這段經文指出律法與基督的關係,基督遠遠超越律法並舊約的獻祭,唯獨信靠主耶穌基督才能使人得救贖。

    一. 舊約(律法)只是新約(基督)的影兒,不能除罪(來十1-4)
    在《希伯來書》中「律法」代表整個舊約的制度,作者強調「律法」只是一個「影兒」。「影兒」不是真實的,只是真實事物的不完美反映。按律法的要求所獻上的祭物,亦只是將來更美好事物的影子。所以律法和所獻上的祭物都不具備赦罪或使人完全的功效。上帝設立律法時,是透過律法叫人想起罪來,律法和獻祭不能除罪,只有主耶穌基督的救恩才有完美全備的功效。

    作者解釋說:

    1. 每年常獻一樣的祭物,因祭物不能叫那近前來的人得以完全
    作者告訴我們,這樣的獻祭沒有完全的果效,不然,便無需年年獻上。
    獻祭是基於有罪,如果這些祭物真能使人得完全,那麽獻了祭,目的達到以後,就無需要再獻了;不斷需要獻祭,因為獻祭的功效不完全。

    2. 祭物只是叫人每年想起罪來
    律法規定的祭物沒有解決罪的問題,而是「提醒」人有罪。每次的獻祭,使人想起自己的罪,正如《羅馬書》三20所說的:「所以凡有血氣的,沒有一個因行律法[包括獻祭]能在上帝面前稱義,因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

    3. 公牛和山羊的血斷不能除罪
    獻祭牲提醒我們罪有多嚴重,指出只有流血才能除罪,但這些祭物始終不能除去人的罪,原因有二:

    A. 律法規定的祭物,是比人類更低層次的牲畜,因此,動物的血永遠不可能為人贖罪。唯一可以真正為人贖罪的,必須是一個無罪的人,因為普通人都是有罪的人,自己也需要被救贖,唯獨完全無罪的人,才可以真正替人贖罪。

    B. 動物不是主動以死替人贖罪,要為人贖罪,被獻上的祭物必須是甘心樂意的,不然被獻上的祭物就是被殺。正如一個人如果不是心甘情願地獻上自己而被殺,他就是受害者,那就是被謀殺。祭物必須是心甘情願的,才能替人贖罪。

    所以獻動物為祭只是一個象徵,指向將來要到來的完美祭物。

    人要得到上帝的悅納,來到上帝的面前,必須先蒙赦罪,脫離罪污。人類想盡辦法去遮掩自己的罪過,試圖作善事彌補自己所犯的罪,其實一切都是徒勞無功,因為人犯罪是無法將功補過的,唯有靠一位完全的人,甘心樂意地獻上自己為人贖罪。

    二. 新約(耶穌基督)是完美的獻祭(來十10-14)
    舊約的獻祭有一個很重要的屬靈功課,往往被獻祭的人所忽略。獻祭是因為知罪,要表達真心悔改,願意服從上帝的旨意而生活,存這樣的心獻祭的人,必蒙上帝悅納。但昔日獻祭的人往往只是履行律法的要求卻沒有真心悔改,沒有歸向上帝的心,這樣的獻祭禮儀怎會蒙上帝喜悅呢?正如今日,如果我們很勤奮地在教會做這樣做那樣,卻沒有敬畏上帝的心、沒有愛弟兄姊妹的心,那麼所作的既不能蒙上帝悅納,也不能榮耀上帝、不能造就人。真正的悔改和順從是上帝在人獻祭時所期望的。

    新約耶穌基督的救贖,是完美的獻祭。主耶穌基督來是為要照上帝的旨意行,祂的心意跟父上帝的旨意是完全吻合的。(來十7,9)

    耶穌基督降世是遵照上帝的旨意行,祂在世的生活完全順服上帝,甘心為人被釘在十字架,所表現的也是完全的順服,因此成為了完美的祭物,為人類獻上自己成就救恩。《希伯來書》的作者強調耶穌「只一次」獻上為祭,我們信的人就得以成聖。(來十10)舊約利未祭司「天天站着」事奉,在執行職責之時,沒有祭司是可以坐下的,這象徵着持續地工作,永無止息。(來十11)但主耶穌基督卻是把自己一次獻上,就永遠有效,因此祂現時是在上帝的右邊「坐下」了,因為基督已完成了祂的工作,已成就了救贖。(來十12)

    作者最後再次強調,基督只須一次獻上自己,就使真正相信祂的人(基督徒、祂的子民)永遠完全。(來十14)因主耶穌基督是完全的上帝,也是完全的人,祂是唯一完美的祭物。祂藉一次的獻上自己,使信徒成為聖潔,永遠完全。基督獻上自己完全滿足了上帝對聖潔及公義的要求。這裏的「完全」並非指人的行為,而是指基督所成就的救贖功效。基督一次獻上自己的果效,不但使那些因信祂的人「得以成聖」,而且使他們「永遠完全」。我們只一次真正相信主耶穌基督,與祂同死同復活,就永遠成為聖潔,成為上帝的兒女而不再是外人。

    基督徒不會因為偶然犯了罪,就失去救恩;不會因為犯了某些罪,就不再是上帝的兒女,需要再次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以便再一次成為上帝的兒女。信徒犯了罪,當然要盡快悔改,不是因怕救恩會失落,而是不願意與上帝的親密關係受到阻隔。我們這「永遠完全」的地位,不是靠我們任何的付出而獲得的,乃是單憑基督「一次獻上自己」而得到的。

    耶穌基督就是舊約所預表那完美的祭物,祂一次獻上自己,祂的寶血流出使我們的罪得赦免,使相信祂的人永遠完全。我們是何等有福,不只今生有倚靠、有盼望,我們更是有永恆的福樂。

    今天我們在世活着的目的,不是為自己能得救努力作工,因我們已擁有永遠的救恩。我們在世活着乃為榮耀上帝,以感恩的心遵祂的旨意而行,愛主愛人,並要努力與人分享我們從上帝所領受的救恩。

      必得那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

      日期:2025年3月9及16日
      題目:必得那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
      經文:彼得前書第5章1-4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使徒彼得在教會面對迫害時,寫信勸勉教會的長老們,應該團結、站穩、合一,共同面對挑戰。彼得深深關心信徒,他們受到迫害和攻擊,需要牧人的牧養和照顧;教會領袖應該帶頭面對困難,餵養上帝的羊羣,引導羊羣站穩。

      為鄭重其事,彼得在經文第1節便提出了長老們必須聽從他的三個理由。

      一. 我這同作長老的勸你們
      「我這作長老、……勸你們中間與我同作長老的人。」(彼前五1)
      彼得明明是一位使徒,如果他用使徒的身份來勸勉教會的長老,豈不是更有權威?為何他要自稱為長老?當然他也的確是當時教會的一位長老,他自稱為長老最少有兩個意思:

      1. 這是彼得謙卑的態度,因為按他在教會中的地位來說,他不但是十二使徒之一,而且身居其中領導地位,但他卻以長老自稱,與閱讀這書信的長老們等同,讓他們感到身份的尊貴,同是上帝的僕人。
      2. 他自稱長老,表示自己所要說的話自己也必須遵守,大家是同一陣線,需要共同努力做好牧養羣羊的任務。

      二. 我這作基督受苦的見證人勸你們
      「我這作……基督受苦的見證、……勸你們……」(彼前五1)
      彼得是主耶穌基督受苦的目擊證人,他親眼看見主耶穌基督為成全救恩,為世人受盡種種的苦難(被人嘲笑、辱罵、戲弄、鞭打、最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今日我們能透過主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憑信蒙恩得救贖,我們實在是蒙大恩典。因此,所有蒙大恩得救贖、又蒙上帝的恩所揀選的長老們,都必須聽從彼得的勸勉。

      三. 我這同享後來所要顯現之榮耀的勸你們
      「我這作長老、……同享後來所要顯現之榮耀的,勸你們……」(彼前五1)

      彼得在經文第4節用一種肯定的語氣,說明自己將來必定與主同享榮耀,他必定是想起主多次應許祂必再來,信徒將與祂同得榮耀。彼得肯定凡在世為主而活而受苦的信徒,將來必然與主同得榮耀,因此長老們就更要聽從彼得的勸勉。

      1. 按着上帝的旨意照管上帝的羣羊(彼前五2)
      「牧養」是含有保護、看顧、養育、引導的意思。牧人應負責為羊羣尋找水草,保護他們不受野獸攻擊,引領他們行平安正直的路。
      彼得在第2節給我們看見作長老的在牧養羊羣時,需要明白的兩個重要原則:
      i. 站在一個管家的地位
      「務要牧養在你們中間上帝的羣羊」,這一句清楚表示這些羊羣並非是自己的,乃是上帝托付給我們的,他們是屬上帝的,長老應以一個管家的身份牧養上帝的羣羊。
      ii. 按着上帝旨意照管羣羊
      照上帝真理的原則照管羣羊,不隨私意,不存私心,也不為討好人或怕得罪人而順從人的意思,只求向上帝盡忠。

      2. 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彼前五2)
      彼得指出牧養的聖工必須甘心情願順從主的呼召,為主的緣故牧養主的羊。

      保羅曾對哥林多信徒說他傳福音是「不得已」的,似乎沒有其它選擇。他說:「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林前九16)保羅的「不得已」並非出於人的強迫而勉強去做,乃是因為上帝的愛激勵他,聖靈的催逼使他不能自己地去傳福音。

      教會領袖/長老要自願地去照管羊羣,不該是被迫去服事。而每個基督徒亦當參與事奉,可惜多人卻拒絕,為甚麼呢?
      ⇒ 有些人覺得自己不配和不夠資格;。
      ⇒ 有些人覺得參與事奉要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
      ⇒ 有些人覺得有壓力,不想承擔責任;
      ⇒ 有些人覺得人的要求太難滿足,不論怎樣做,總會有人批評。

      但使徒彼得提醒我們,不是因人的緣故做或不做,乃是因為主而甘心去做;只要是我們清楚聖靈的感動,我們就不應拒絕。

      3. 也不是因為貪財乃是出於樂意(彼前五2)
      「貪財」是指貪圖不應得的錢財,原文是由「可恥」與「獲得」二字合成。

      當時的長老有一部分可能是全時間牧養教會的人,所以這些長老會接受教會的供應。(參提前五17)

      所以彼得說「不是因為貪財」可以理解為不應貪求更高的薪酬才接受教會聖工的職責;當然教會也當對全時間牧養教會的人有合理的待遇。另外,也不應以事奉為一種職業,作為只是謀生的一種手段。

      今日大多數教會的長老和執事都有自己的專業,無需教會供應他們的需要,很多時他們反而為教會的需要而樂意奉獻。

      當我們說教會領袖「不是因為貪財,乃是出於樂意」更是提醒長老不要重富輕貧,不要貪圖從信眾身上得到任何形式的利益,不要作貪財的人。

      4. 不是轄制所託付你們的乃是作羣羊的榜樣」(彼前五3)
      「轄制」有憑權力或武力壓服人,使人被自己管治的意思;有聖經譯本把「轄制」譯作「威嚇」。彼得勸勉長老們對羣羊不要以權力或威嚇照管,而是靠自己美好的榜樣。

      屬靈權柄不是靠地位得來的,而是因美好榜樣而來的。不是因為我們有牧師、長老或執事的身份,信眾就要尊敬我們;而是我們必須以謙卑的態度服事主,以美好榜樣來影響信眾。我們必須在言行、態度、生命的表現,都作信徒的榜樣。

      要作好榜樣其實不單是對教牧、長老或執事講的,教會領袖故然要先以身作則,然後才能影響信眾,使信眾也會效法領袖們的樣式,成為別人的榜樣。使徒保羅成為我們最好的榜樣,他對哥林多信徒說:「你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林前十一1)

      最後彼得告訴我們:「到了牧長顯現的時候,你們必得那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彼前五4)凡忠心事奉主的,將來必得那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在主將來再來時,忠心事奉主的將分享主耶穌的榮耀。

        有福

        日期:2025年2月2日
        題目:有福
        經文:箴言八 32 、 34
        牧者:蕭嘉祥牧師

        「眾子啊,現在要聽從我,因為謹守我道的,便為有福。聽從我,日日在我門口仰望,在我門框旁邊等候的,那人便為有福。 」箴言八 32 、 34

        經文告訴我們,蒙福的人是那些聽從上帝話語並謹守的人。

        I. 聽從主道的有福
        聖經形容聽道的態度好比在「門口仰望,在門框旁邊等候」 。甚麼意思呢?在門口仰望,在門框旁邊等候代表專心,渴望地等待。

        日日代表不間斷地,每天都尋求上帝的話語,不間斷的閱讀,思想上帝的話語。有 些人信主已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了,但對上帝的話語卻仍然是很生疏,因為除了參加教會崇拜時打開聖經之外,在家裏幾乎都不會 讀聖經 。

        經文告訴我們蒙福的人首先必須是日日專心、 渴望尋求上帝話語的人。

        II. 謹守主道的有福
        對上帝的話語有正確的態度之餘,我們還需要把上帝的話語活出來。 《 箴言 》 八 32 說 「 眾子啊,現在要聽從我,因為謹守我道的,便為有福。」只是聽道,愛慕上帝的話語,但卻沒有容讓上帝的話語成為我們言行的準則,是沒有用的。

        《雅各書 》 一 22 25 說 「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
        己欺哄自己。因為聽道而不行道的,就 像人對着鏡子看自己本來的
        面目,看見,走後,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惟有詳細察看那全備、
        使人自由之律法的,並且時常如此,這人既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
        在行出來,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

        明白主的教導卻又故意不行出來,就是犯罪,假冒為善了,正如《 雅各書 》 四 17 所 說 「人若知道行善,卻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

        我們心所想的及手所做的,要與主的道吻合,這樣上帝就必賜福給我們。

        必得享安息因信祂就……滿有榮光的大喜樂

        日期:2025年1月19及26日
        題目:因信祂就……滿有榮光的大喜樂
        經文:彼得前書第1章3-9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這段經文記載三個基督徒應該喜樂的理由:
        一. 因現在所得的恩典而喜樂(彼前一3-5)
        真正喜樂的人,是在諸般境遇中都能喜樂。我們具備真正喜樂的條件,是因為在基督裏所得的恩典足以叫我們一生喜樂不已:

        1. 上帝的大憐憫
          「憐憫」除了心有所感,更需要有所行動,不然就沒有意義。上帝看見人類陷於敗壞的處境,憐憫我們,採取行動,藉着主耶穌的救贖為我們提供了一條得救的道路。經文說上帝的憐憫是「大」的(彼前一3),意思指上帝的憐憫是「豐盛的、滿溢的、無盡的、無限的」。上帝的憐憫不僅拯救我們脫離永恆的懲罰,祂的憐憫更是隨時隨地始終陪伴着我們。(來四15-16)
        2. 藉耶穌基督從死裏復活重生了我們
          主耶穌的死使我們的罪得赦免,祂的復活使我們得重生,得新生命。(林後五17)新的人、新的開始、新的盼望,在基督裏我們有完全的力量去面對人生的每一日。
        3. 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
          我們的盼望是「活」的,不是死的,就是說,這盼望是真實的,必然會實現的。(羅十11)
        4. 可以得着……為我們存留在天上的基業
          我們所得的基業是不能朽壞的,就是「不會滅亡、不會老化、變質或死亡」。馬太·亨利(Matthew Henry)說:「地球上的一切遲早都會變壞,但我們的基業絕對不會,它是完美和不朽的。」
          我們的基業在天上,上帝必永遠為我們存留。我們只當專心完成我們在世上的任務,到那日,上帝就會把基業賜給我們。
        5. 必能得着所預備到末世要顯現的救恩
          我們怎麼知道不會失去上帝所賜的救恩?經文給我們兩個答案:
          A. 必能得着是因蒙上帝能力的保守
          「蒙上帝能力保守」並非因為上帝縱容包庇,而是蒙祂時常看顧,及時拯救我們脫離凶險;在信徒徘徊歧途的時候,祂施以管教,好讓信徒回歸正路,順着聖靈的引導過謹慎自守的生活,靈命得以長進。
          B. 我們蒙上帝的能力保守是基於我們的信(彼前一5)
          我們是憑「信」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憑「信」得以稱為上帝的兒女,同樣地我們蒙上帝能力保守也是基於這「信」。
          雅各說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雅二17)因此要對上帝有持續的信心,我們生活日常無論大小,都要因信而活。真正的信使我們一生跟隨基督,使我們持續信靠基督,努力過聖潔、公義、正直的生活。

        二. 因認識試煉的本質和用處而喜樂(彼前一6-7)
        我們要能在試煉中仍有喜樂,就要先清楚認識試煉的本質和用處:

        試煉的用處—使我們將來得稱讚、榮耀、尊貴
        信徒受試煉有兩個原因:(彼前一7)
        A. 信心需要經過試驗,才更顯寶貴
        信心受試驗意思是「證明、進行測試、加強」,好表明信心的真實。正如金子需經多重提煉除去雜質,信徒的信心也需要經過種種的試煉,除去各種生命的雜質,才能更加懂得倚靠主。
        沉重的試煉使我們認識自己的有限,願意親近上帝、求助於上帝。試煉也會促使我們更加謹慎言行,使我們更容易去反省生命。
        B. 經得起試驗的信心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必得着稱讚、榮耀、尊貴
        當耶穌基督再來時,祂不再是誕生在馬槽的嬰孩,而是以榮耀君王的身份到來;我們也要與主同被高舉,得着稱讚、榮耀、尊貴。
        世人往往以財富、享受、成就、地位來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但上帝衡量我們,乃在於我們在主裏的為人,我們是否在人生的歷程中變得更像主耶穌。(參林後四16-18;羅八18)。

        試煉的本質—只不過是暫時的
        信徒要在這敗壞的世界中過一個分別為聖的生活,生命中必充滿各種試煉。
        《彼得前書》的收信人正是面對着種種試煉,他們為基督的名遭受嚴重的逼迫,被迫拋下一切,逃命他鄉。彼得對他們說:「……因此,你們是大有喜樂。但如今在百般的試煉中暫時憂愁。」雖然我們面對試煉時必然會感到憂愁,但要知道試煉只不過是暫時的,只能暫時使我們憂愁,因為試煉只是一個過程而不是定局。我們得救贖的日子近了,很快就能從這世上的苦難中得拯救;主曾應允在苦難中為我們開一條出路,並且上帝的恩典是夠用的。

        三. 因信主、愛主而喜樂(彼前一8-9)
        使徒彼得強調信和愛的重要性,我們能透過對上帝的信和愛來勝過試煉。信主、愛主不但能與主建立並維持美好的關係,更能使我們有說不出來、滿有榮光的大喜樂。
        雖然我們沒有見過主耶穌,但我們卻信祂。(彼前一8)經文中的「信」字是現在進行式,也就是說,信是持續不斷地相信並信任主耶穌基督,跟隨基督,遵行祂的話,這樣就能靠主拒絕並遠離一切誘惑,靠主來勝過所有試煉,因信而生愛,這愛是神聖的愛,是超越情感、是意志的愛。經文中這「愛」字是現在時態的,表示當時的信徒一直都愛主,這也是每一位基督徒對主應有的愛。愛使我們甘心受苦,使我們情願為別人無條件地付出;沒有愛就斤斤計較、容易埋怨、不服氣。不甘願受苦的心,可能比所受的苦本身更令人痛苦難受;但有愛就能淡化所受的苦。
        我們愛上帝,因為明白主的憐憫及慈愛,為我們成就了無比的救恩。雖然人類違背上帝的律法,遠離上帝,主耶穌基督卻因愛我們,為我們獻上了自己作為挽回祭;沒有人愛我們比主耶穌基督更深。(約壹四19)
        我們因為愛主,就能承受種種試煉。真正愛主使我們不計較自己的得失,只求得主的喜悅,只求榮耀主。真正的喜樂不是來自屬世的財富和享受,而是來自持續信主和不停愛主;我們惟有降服於聖靈,才能享受真正滿有榮光的大喜樂。

        必得享安息

        日期:2024年12月29日
        題目:必得享安息
        經文:馬太福音第11章28-30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主耶穌似乎是看見世上有很多受到極大壓力、疲憊不堪的人,他們已經耗盡全力,快要崩潰,再也不能忍受了。主耶穌沒有說明他們受壓的原因,因為那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主耶穌憐憫他們,要為所有處於壓力之下疲乏的人提供一條出路,這並不基於其他任何原因。
        主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十一28)人可以如何經歷主耶穌所要給我們的安息呢?

        一. 「到我這裏來」—得救贖(太十一28)
        要得安息,首先必須承認自己確是「勞苦擔重擔的人」,這可以有兩重意思:

        1. 按當時的情況而言

          在耶穌的時代,文士和法利賽人的教導變得極嚴厲及苛刻,他們以遵行律法來取悅上帝,甚至定了613條誡律及傳統,那麼繁複的規條,根本是不可能完全遵守的。上帝賜律法給人並非要人靠遵守律法來取悅上帝,而是要叫人知道自己有罪,所以當人認真檢討自己的時候,必然知道自己確實經常違犯律法。文士和法利賽人嚴苛的要求,使人身心受重壓,因為根本沒有人能夠透過自己的努力達到上帝對公義的要求;文士和法利賽人也做不到,所以主責備他們是假冒為善的人。文士和法利賽人的要求,使人內心遭受律法嚴厲的控訴及定罪、成為勞苦擔重擔的人。

          2. 按現代人而言

          「勞苦擔重擔的人」是那些不堪生活重大壓力而快要崩潰的人;這樣的人擔心戰爭、天災、物價上漲、孩子的成長、婚姻相處問題、與父母兄弟姊妹和同事的關係等等問題。人生在世沒有上帝,尋不到人生的意義,因而灰心、惱怒、勞苦、空虛、絕望、失去安全感,又懼怕死亡。

          也有不少人努力拼搏,為了得到更多金錢、享受、成就,但突如其來的一場病患、災難或打擊,使人無助;不穩定的人生使人得不到安息。

          耶穌在此呼籲這些被律法嚴厲控訴及定罪的人,呼籲這些為生活掙扎得筋疲力盡的人來到祂那裏,祂就使他們得「安息」。(太十一28)所有的人同樣地在尋找一個能永遠滿足他們的東西,但真正能使人有永恆盼望喜樂的,惟有永恆的上帝能賜予,就是透過相信賜永恆生命、救贖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羅六23)這安息(永恆的生命,能成為上帝的兒女)是一份免費的禮物,是上帝所賜的,雖然我們不配,但卻能憑信白白得到。。

          主耶穌應許賜安息給每位願意悔改謙卑相信祂的人。我們憑信得安息(永恆生命)是靠主耶穌在十字架上完成的救贖。我們這有罪該死的人,主耶穌已為我們受了罪的懲罰,為我們還清了罪債。(來九28)請問你是否己得着這安息?是否已接受了主耶穌白白賜予我們的救贖?

          二. 「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享豐盛(太十一28-30)
          耶穌從邀請人接受救恩,轉到邀請人事奉祂,好享受豐盛。(太十一28-30)

          第28節的「安息」是指救贖,是指因信稱義的教義,而29節的「安息」乃是指蒙救贖後豐盛的生命,成聖的過程。(參約十10)

          蒙救贖是白白的恩典,我們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只要憑着信心來到主面前就可以得着,但要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安息便需要順服主而行在正路上。因此主耶穌在此向信徒發出邀請,以「軛」作為順服的象徵。「你們當負我的軛」就是順服祂的意旨,讓祂掌管我們的生命。

          「負我的軛」在古代被廣泛用作順服的象徵;牲畜的主人透過放在動物脖子和肩膀間的軛控制動物,使之順服作工。要能負主的軛,在凡事上順服主,我們必須學主的樣式,效法主的柔和謙卑。

          柔和謙卑的人,必定會除去心中的剛硬、驕傲、自大、自我中心,這樣的人不會專顧自己,也不與人計較。人得不到內心的安息,很可能因為他不是心裏柔和謙卑的人,因此容讓很多的執着、不服、忿怒、苦毒、驕傲奪去了心中對主的順服,本該享受安息反而心中煩躁不安。

          柔和謙卑是耶穌基督的生命素質,祂凡事順服,面對苦難時仍能堅持到底,只有柔和謙卑才能完全順服上帝的旨意。

          柔和謙卑的心使我們在凡事上都仰望上帝的恩典、供給;使我們不與人爭執比較,不受人的威脅,也不在意別人的批評,只一心討上帝的喜悅,良善忠心到底,凡事順服討上帝喜悅。

          上帝把我們放在現在的處境或崗位上,不只是要我們盡責,做好我們當做的,更是要透過我們敬虔的生命顯出上帝的榮耀。我們順服主,一生為主而活,讀書為主、養育兒女為主、作工為主……,一切都是為主,耶穌是我們惟一的主。

          如果所作的不是為主,我們很容易變得世俗化,會覺得工作毫無意義,老闆不公平,批評這個同事批評那個同事。

          第30節說:「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這不是說基督徒不會遇到困難、試煉、勞苦和傷心的事,不過我們不是獨自挑擔子,我們是與上帝一同負軛,祂是在我們需要的時候能施予足夠恩典的上帝。事奉祂不是受束縛,而是享有真正的自由。

          「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來四15)「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上帝,因為他顧念你們。」(彼前五7)主關心我們,必定看顧我們。因祂顧念我們,因此祂必不會給我們擔當不起的重擔。

          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

          日期:2024年10月13、20及27日
          題目: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
          經文:哥林多前書第9章6-23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讓我們從《哥林多前書》9章6-23節看看傳福音這件事:

          一. 傳福音是每位基督徒的責任(林前九16-18)
          保羅說傳福音沒有可誇的,因為是「不得已的」,即是沒有選擇的餘地、有責任去傳福音的意思。上帝呼召保羅去傳福音,這就成為保羅的責任,是他的人生使命,別無選擇,如果他不傳福音,就是違背上帝的旨意,沒有活出他生存的真正目的。同樣主耶穌也把傳福音的使命交給了我們,要我們在世為祂作見證。(太廿八10-20;彼前三15)

          另一個驅使保羅去傳福音的原因,就是他認為如果沒有認真去傳福音,他將有禍患(林前九16下),將來面對上帝,會感到極度的遺憾和痛苦,因在世時雖知道靈魂的寶貴,又知道福音奇妙的救恩是人得救的唯一道路,卻仍不傳福音,不顧及他人的靈魂,任由一個又一個的親友得不到福音的好處就離世,這就是他的罪,就是他的禍了,因此保羅指出不論怎樣一定要傳福音。

          保羅指出傳福音只有甘心和不甘心做的問題,沒有可以或可以不做的選擇,每個蒙恩的人都應該與人分享福音的好處,不可以不傳福音。我們只能選擇以怎樣的態度去傳福音,甘心或不甘心。無論是甘心或不甘心傳福音,都不是為着有沒有賞賜的緣故,但甘心傳福音才會重視、才會認真去做,才會一心一意,盡所能在傳福音的職責上盡責。

          每一個真正領略了主恩典寶貴的人,都會有保羅這樣的心態,願意為主有所獻上,這就是愛主而愛人的自然流露。事奉也是一樣,如果一面事奉一面嘈嘈鬧鬧,那就不如不要事奉,因為那樣做不但不能榮耀主也不會造就人,上帝也不會喜悅。

          傳福音和事奉都是因為被主的愛所激勵,明白自己是蒙大恩的人,心存感恩,願意事奉主,願與別人同得福音的好處。(彼前五2-3)

          保羅在傳福音的事工上,完全沒有半點的不情願,乃是甘心樂意地去傳。事奉及傳福音的人應該常常自我反省,確保內心是純正聖潔的,沒有任何錯誤的動機。

          二. 要盡所能接觸福音對象,製造機會傳講福音(林前九19-22)

          當保羅傳福音的對象是猶太人時,他會按照他們方式,遵守誡命,只要沒有違反真理,他都照做,以便接近他們,贏得他們的接納和信任,好讓自己有向他們傳福音的機會。(林前九20)

          對於那些沒有律法的外邦人來說,保羅就不強調猶太人的宗教禮儀,但這並非毫無約束,因他時刻都是活在基督面前,時刻服從基督。保羅接納外邦人的習俗和生活方式,為的是能靠近他們,贏得機會引領他們歸向基督。(林前九21)

          經文第22節提及「軟弱的人」,可能是指那些沒有受過高等教育、沒有影響力、沒有社會地位的人。保羅處處小心,言行柔和謙卑,盡所能不去冒犯任何人,好爭取機會向他們説明福音。這不是叫我們好歹不分,而是指出要使所有人都能聽信福音歸主,我們便要願意去接觸他們,用對方能夠接受的方法來向他們傳講福音。

          保羅說:「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他的行事為人都以引人歸主為目標,不論甚麼人,他都想辦法接近,為要使更多人得著福音。要成為一個有效的福音使者,就要先能進入人群,被人接納;要甘願捨棄自己的形象,謙卑進入人群。正如主耶穌本是上帝的兒子,為了拯救世人,來到世間取了奴僕的形象,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腓二6)我們為福音、為使別人能同得福音的好處,我們是否甘願放下自我!

          世界各地的風俗習慣不同,對禮貌的標準各有不同,當我們去旅行時,如果事先知道那個地方的習俗,就可避免尷尬,與人和洽。要接觸未信的人,我們同樣需要作好準備,要設法了解對方的需要,勇於放下自己的堅持,作出改變,才能有效地接觸到他們。 保羅說他甘心作眾人的僕人(林前九19下),他雖是自由的,且是使徒,有權柄、有地位,但他卻甘心作服事眾人的僕人,目的就是為要多得人;能甘心卑微惟獨真心愛主愛人的人才做得到。祈求上帝燃燒我們冰冷的心,使我們為這個世界迷失的靈魂着急。

          二. 要盡所能接觸福音對象,製造機會傳講福音(林前九19-22)
          當保羅傳福音的對象是猶太人時,他會按照他們方式,遵守誡命,只要沒有違反真理,他都照做,以便接近他們,贏得他們的接納和信任,好讓自己有向他們傳福音的機會。(林前九20)

          對於那些沒有律法的外邦人來說,保羅就不強調猶太人的宗教禮儀,但這並非毫無約束,因他時刻都是活在基督面前,時刻服從基督。保羅接納外邦人的習俗和生活方式,為的是能靠近他們,贏得機會引領他們歸向基督。(林前九21)

          經文第22節提及「軟弱的人」,可能是指那些沒有受過高等教育、沒有影響力、沒有社會地位的人。保羅處處小心,言行柔和謙卑,盡所能不去冒犯任何人,好爭取機會向他們説明福音。這不是叫我們好歹不分,而是指出要使所有人都能聽信福音歸主,我們便要願意去接觸他們,用對方能夠接受的方法來向他們傳講福音。

          保羅說:「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他的行事為人都以引人歸主為目標,不論甚麼人,他都想辦法接近,為要使更多人得著福音。要成為一個有效的福音使者,就要先能進入人群,被人接納;要甘願捨棄自己的形象,謙卑進入人群。正如主耶穌本是上帝的兒子,為了拯救世人,來到世間取了奴僕的形象,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腓二6)我們為福音、為使別人能同得福音的好處,我們是否甘願放下自我!

          世界各地的風俗習慣不同,對禮貌的標準各有不同,當我們去旅行時,如果事先知道那個地方的習俗,就可避免尷尬,與人和洽。要接觸未信的人,我們同樣需要作好準備,要設法了解對方的需要,勇於放下自己的堅持,作出改變,才能有效地接觸到他們。

          保羅說他甘心作眾人的僕人(林前九19下),他雖是自由的,且是使徒,有權柄、有地位,但他卻甘心作服事眾人的僕人,目的就是為要多得人;能甘心卑微惟獨真心愛主愛人的人才做得到。祈求上帝燃燒我們冰冷的心,使我們為這個世界迷失的靈魂着急。

          三. 凡所行的都應是為福音的緣故(林前九23)
          保羅說:「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保羅清楚知道生命中最重要的並不是滿足自己、不是自己的利益、不是自己的健康,更不是自己的生命;生命中最重要的乃是福音,乃是要與人同得福音的好處。廣傳福音就是保羅的人生觀,就是他工作的目標。保羅確實是每一位基督徒應該效法的對象:要明白福音的重要,有保羅這樣的人生目標,我們才會願意為主放下自己,才會不停留在現時的屬靈狀況中。

          正確的人生觀使保羅有別於一般信徒,他願意為福音放棄自己的權利,而一般信徒卻常問:「某件事可不可以作?」實在便是想按己意行事,卻又不敢違反聖經的教導,所以常在灰色地帶中糾纏。正確的人生觀會讓我們問:「所行的對福音的見證有利嗎?能叫人得着福音的好處嗎?會否叫福音的工作受阻礙?」

          耶穌說一百隻羊中只要有一隻走迷,牧羊人必盡所能把那一隻迷羊尋回(太十八12)。我們的上帝是尋找迷羊的上帝,當那隻迷羊被尋回時,天上的眾天使也為此歡喜。(路十五7、10)我們能體會上帝的心意嗎?願意照上帝的心意去作嗎?我們必須為那些迷了路的人祈禱,我們必須努力去尋找他們,只要仍然有迷路的羊,上帝就不會停止尋找,我們也不應閒懶停止。

          如果我們能體會上帝的心意,願意作上帝所重視的事,我們就必須為身邊仍未認識主耶穌的人祈禱、用金錢支持福音事工、接受個人佈道的訓練、支持被差遣的宣教士,以及親力親為的去傳講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