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耶穌為我們祈禱

日期:2024年7月14及21日
題目:主耶穌為我們祈禱
經文:約翰福音第17章9-19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這段經文清楚表明,耶穌這次禱告是特意為門徒祈求。

為何要為信徒祈求?因為信徒雖然已經領受了主耶穌的救恩,也願意過信靠主的生活,可是信徒很快就要面對世界殘酷的考驗。要過榮神益人的生活,就必須過「分別為聖」的生活,才能勝過世界的試探及挑戰,同時要負起主耶穌託付給我們的大使命,的確一點都不容易,所以主耶穌特別為信徒祈求。

主耶穌為信徒祈求,主要有四方面:

一. 祈求天父保守信徒,使他們合而為一(約十七11-12)

《和合本》的譯文,「叫他們合而為一」,彷彿是主耶穌要向聖父祈求,信徒才會「合一」,其實信徒已經是在「合一」的狀態。

按莫理斯和倫斯基(Lenski)的看法,希臘文原文的意思是門徒已經在合而為一的狀態,耶穌的禱告不是祈求上帝「使」或「叫」門徒去實現合一,而是祈求天父保守信徒,使他們能繼續維持已有的合一。保羅也曾勸勉信徒要「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四3)「合一」是聖靈所賜的,信徒乃是要維持這已有的「合一」,不應破壞。

「合而為一」意思指信徒從上帝領受同一的生命,因此言語、愛好、行動、目標等也都應一致,不分彼此,當互相接納、彼此相愛。不但如此,耶穌在禱告中所提及的合一,是「像我們一樣」即是像天父上帝與祂的兒子耶穌的合一;門徒之間的合一不但當持續,更應如聖父聖子的合一。我們當在主面前好好反省,認罪悔改。

我們正處於一個分裂的世界,各處充滿着偏見、競爭、慾望、自私、自我、傷害、憤怒、佔有慾、驕傲、仇恨、戰爭等等。這對信徒來說是極大的威脅,一不小心,很容易就會受到影響。因此主耶穌特別為信徒能持續合一而禱告。

「不合一,不相愛」並不是自由的表現,而是表明罪的存在。今日教會合一嗎?如果教牧、長執、弟兄姊妹不和,就是因為有罪的存在。

教會中有些事物是可以更改的,唯獨彼此的「合一」絕對不能變,務必竭力保持。大家必須放下自我,求主除去我們心中的自我,學習謙卑、溫柔、忍耐及寬恕。

二. 祈求天父叫信徒心裏充滿主的喜樂(約十七13)

第14-16節指出信徒在世上,世界卻恨他們,而那惡者會用盡辦法引誘及攻擊信徒,然而信徒仍可以享受到主耶穌基督的喜樂。

究竟主耶穌喜樂的來源是甚麼?主耶穌說:「你們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愛裏;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祂的愛裏。這些事我已經對你們說了,是要叫我的喜樂存在你們心裏,並叫你們的喜樂可以滿足。」(約十五10-11)原來耶穌的喜樂是來自聆聽和服從上帝所說的話;要有主滿足的喜樂存在心裏,我們便要遵守祂的命令。

世人看重名、利、地位、享樂、刺激,他們追求的喜樂,往往是佔據、擁有,是既自私又很短暫的喜樂,是只為滿足自己的慾望,只顧自己而罔顧別人的。
今日我們認為最能給予我們喜樂的是甚麼呢?是像世人那般?是健康?財富?長壽?讓我們緊記主耶穌祈求天父,叫信徒心裏充滿祂的喜樂,那真正能滿足的喜樂,就是遵守上帝的話。

三. 祈求天父保守信徒脫離那惡者(約十七14-16)

主不求天父叫信徒立即離開世界,歸回天家,或立即過一個與世隔絕的生活,而要信徒留在世上,靠主的恩典生活,為主耶穌作見證。因此主耶穌祈求天父保守信徒脫離那惡者。

信徒不屬這個世界,正如主耶穌不屬這個世界一樣。但這個世界卻是信徒實踐使命的地方,正如主降世為人,來到這個世界完成救贖使命一樣。信徒在世實踐使命,這個世界卻恨信徒,那惡者必然想盡辦法攻擊信徒,破壞信徒的見證。

信徒要在這個恨他的世界裏生活,不但不要受這個敗壞的世界所影響,更要脫離那惡者的攻擊;要能活出信仰,活出不一樣的人生,確實是不容易。

但我們的主耶穌已經勝過了這一切,明知要面對世界的迫害,祂堅守來到世界的目的。主在受苦前曾禱告說:「我現在心裏憂愁,我說甚麼才好呢?父啊,救我脫離這時候,但我原是為這時候來的。父啊,願祢榮耀祢的名。」(約十二27-28)
我們清楚自己在世存活的目的嗎?那惡者千方百計勾引信徒去愛世界,使信徒失去愛主的心;或用各種苦難來攻擊信徒,使信徒失見證。唯有靠着得勝的主,面對世界的挑戰及引誘仍能站穩,不忘主的托付,才能最終得勝。

信徒是上帝在世界上的使者及代言人,負有重大的使命,務要信實及忠心。我們在家庭、學校、工作、社交,都要盡心盡力做好,不是為討好人、為成績、為升職,而是單單因為愛上帝而作。

四. 祈求天父用真理使信徒成聖(約十七17-19)

成聖是屬靈生命成長漫長的過程,要聖潔、遠離罪惡,過分別為聖的生活。

成聖要靠真理,上帝的道能使信徒成聖,信徒每天讀聖經(上帝的話),並且遵行上帝的話語,生命就被上帝的話語漸漸轉化。

在舊約,上帝的「道」或「話」,不但是先知們要宣告的信息,也是他們身份和使命的標誌,把他們在人羣和社會中分別出來。今日我們也是上帝在世的代言人,宣告上帝救贖大恩。我們與世人的分別同樣在於主的道(主的真理),真理要在我們的生命中產生改變。真理不單是頭腦的認知,更是從內至外的行為表現,以上帝的話語作為人生的指標。

約翰說:「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八32)「得以自由」當然是指從罪中得釋放,不再受罪的控告,能因信主而得真正自由。

「得以自由」也是指認識上帝的話,使我們生命脫離世上的束縛,並遵行真理,使我們不斷經歷上帝的同在,得着真自由。明白真理也使我們能把事實看清,便不會為世上愚昧的事、似是而非的事所束縛。認識真理的基督徒就有分辨是非真假的能力,不會受世上的事物、哲學、信念、價值觀等所影響。因此信徒必須每天來到上帝面前,認真學習真理,這樣真理才能使我們成聖。

讓愛走動

日期:2024年6月2日
題目:讓愛走動
牧者:蕭嘉祥牧師

今年區會福音事工部於5月11日在協和小學舉辦攤位遊戲,主題是「讓愛走動」。區會邀請了堂校參與活動並邀請友好的機構負責攤位遊戲,共有15個之多,每個攤位都花了不少心思且富趣味性。
本堂長者樂園也有負責攤位遊戲,他們的攤位遊戲有兩部分:

1. 視覺體驗—用模糊的或有許多密密麻麻細小孔洞的膠片製作一次性眼罩,用以阻礙正常視線;參加者手持眼罩蓋着眼睛,在一定的距離讀出指定字句,目的是讓參加者感受長者視力退化(白內障)的境況,以喚醒大家對長者的關注並施予幫助;

2. 釣魚遊戲—於限定時間內用特定工具釣魚;遊戲目的是讓參加者感受長者手震無力及視力減弱後所要面對的困難。

如果人人都能對身邊的人多一點關懷及體諒,相信家庭將變得更溫暖,教會也必然更合一,人與人之間的磨擦也必然減少。

現代人其中一個問題就是過於自我,過份專注於自己的感受及需要,聖經卻不是這樣教導的。經上說:「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二4)記得小時候參加主日學,主日學老師教導說,「喜樂」英語是JOY。「J」代表耶穌(Jesus),「O」代表他人(others),最後「Y」代表你(you);意思是,真正滿足的「喜樂」是要先懂得愛主、敬畏主,然後要去愛及關心身邊的人,最後才考慮自己,也就是不要單顧自己的事。

無論我們有沒有參與區會這次「讓愛走動」活動,願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身邊的人多添一份關懷與體諒,活出聖靈所賜新生的樣式,為主作美好的見證。

連飯也顧不得吃

日期:2024年5月19及26日
題目:連飯也顧不得吃
經文:馬可福音第3章20-21節、6章31
牧者:蕭嘉祥牧師

相信大家都曾因某些緣故連飯也顧不得吃,並不是飲食不重要,只是過於專注於別的事情。主耶穌和門徒也曾經顧不得吃飯,因為當時有更重要的事需要處理,所以食飯就顯得不重要了。

主耶穌回應撒但的引誘時說:「經上記着說:『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裏所出的一切話。』」(太四4)表明遵行上帝的話語才是最重要的。

保羅也說:「食物是為肚腹,肚腹是為食物,但上帝要叫這兩樣都廢壞。身子不是為淫亂,乃是為主;主也是為身子。」(林前六13)人飲食是因肚腹的需要,這樣人才可能持續生命,但人活着的主要目的卻不是為能喫更多,而是為榮耀主。

主耶穌「連飯也顧不得吃」顯出祂以捨己的態度來事奉;讓我們從經文學效主耶穌事奉的態度,效法祂的捨己。

一. 隨時行善(可三1-6)
經文提到一個枯乾了一隻手的人,傳統上認為他是一名石匠,枯乾的手失去功能,無法工作,因此不能謀生,生活陷入絕境。主耶穌憐憫這人,要醫治他,卻受到法利賽人的阻攔,因為依猶太教律法師的教導,除非病人到了要死的地步,否則在安息日不可醫治任何病症,否則便是觸犯安息日不得作工的規條。

法利賽人進到會堂,這次他們不是為了敬拜上帝,而是為了尋找把柄來除掉主耶穌。他們並不懷疑主耶穌治病的能力,卻等待主耶穌在安息日治病,好控告祂犯了安息日的規條。主耶穌知道他們不懷好意,要尋找機會控告祂;我們或許會問,為何不請那病人明天再來,明天才醫治,便不會留下把柄給法利賽人了。

經文第4、5節耶穌教訓他們,在安息日可以救命,不可以害命;可以行善,不可以作惡。祂揭穿了法利賽人的不良用心,他們以耶穌在安息日治病是錯的,卻不以自己在安息日策劃害耶穌是錯的。

法利賽人當然明白主耶穌詰問的意思;真正的敬虔是行善、拯救生命,而不是僵硬地按規則生活;真正的敬虔更不會因不同立場而謀害人。他們若答稱:「可以治病」,就不能控告主耶穌違反安息日的規條;若答:「不可以治病」,又顯得毫無憐憫,只會惹民眾的反感。主耶穌在這裏教導我們,真正的虔誠是隨時行善,幫助有需要的人。

主耶穌曾教導說,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而存在,(可二27-28)主看重人過於一切。我們辦事有規有矩是好的,但如果規則限制了愛的表現,我們就要選擇榮耀上帝使人得益,不要死守規則。主耶穌在安息日治病,讓我們明白行善要抓住機會;錯過行善的機會,等同行惡。

二. 甘願辛勞(可三9-12,20-21)
主耶穌為人的需要,忙碌到一個地步,甚至連飯也顧不得吃。這是主耶穌殷勤勞苦的事奉態度,先顧別人,忘卻自我。祂這樣做換來的卻是親人的不解、親人的批評,說祂是「癲狂了」。(可三21)他們不是說耶穌失去了理智,而是認為祂因宗教狂熱,以致行為怪異、反常,因此他們想要拉住他,嘗試制止祂。如果我們因愛主而比一般信徒更長進、更捨己,投放更多時間去事奉而遭人批評,說我們是「癲狂了」,那未必是一件壞事。

有人說:「信還信,但不要迷!」世人不瞭解信主是怎樣一回事,所以常以「癲狂」或「沉迷」批評熱心的信徒;其實被人這樣說,總強於被人說我們是信得馬馬虎虎,與不信的毫無分別。保羅曾說:「我們若果癲狂,是為上帝;若果謹守,是為你們。」(林後五13)有人認為事奉主若不近乎「癲狂」(捨己、甘願辛勞),就還未足夠。

這兩處經文(可三21,林後五13)提到的「癲狂」,都是指在救人靈魂的事上熱心。保羅指出自己和同工受上帝恩典激發,因此為上帝作工,大發熱心,為救人靈魂,不顧一切,彷彿是癲狂了。這提醒我們不要為一些不甚重要的事而「癲狂」;今天究竟我們是為了甚麼事情大發熱心,或為甚麼事情爭論不休,還以為自己是為主大發熱心而「癲狂」呢?!是敬拜/崇拜音樂的風格?禮拜時樂器的音量?參加崇拜穿着的服飾?教牧的薪金待遇?⋯⋯這些事不是不應該討論,不然可能會造成教會的混亂,但若為這些事而「癲狂」,甚至引發爭執而傷和氣,那是多麼的可悲。我們若要「癲狂」,只能為上帝、為福音、為彼此相愛,為合一見證而「癲狂」。

聖經有以下的教導:
「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太廿二37-39)
「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太三8)
「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十二1)

但願今日我們都被世人看為「癲狂了」,但「癲狂」只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為了上帝的榮耀而「癲狂」;
2. 為了世人得聞福音而「癲狂」。

    為何看死人復活是不可信?

    日期:2024年4月21及28日
    題目:為何看死人復活是不可信?
    經文:使徒行傳第26章8-18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世人為何不相信復活?

    1. 上帝的兒子為世人釘十字架,世人看為荒謬:
    猶太人期盼彌賽亞是駕雲帶着榮耀降臨,但按聖經的記載,主耶穌卻生在馬槽裏,三十歲開始傳道,不久竟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門徒說:「祂是為背負世人的罪債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這事對猶太人來說是荒謬的。(林前一18)

    2. 世人認為本乎恩典、藉着信便可以得救太過便宜,不會是真的:
    猶太人高舉律法,認為遵守律法才能得救,他們相信「做好事、好行為」能討上帝喜悅。世人也多是這樣,他們認為要蒙上帝悅納,必須靠自己的努力做好;可惜他們不明白,根本無人能達到上帝的標準。(林前六20;弗二8-9)

    3. 世人認為所有宗教都一樣,都是導人向善:
    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救恩,最主要的目的不是導人向善。上帝差主耶穌降世,為的是要拯救世人脫離罪的轄制。(羅三10-12、五8-9)

      生命改變是最可信的見證
      死人復活是可信的!福音的大能使我們重生而充滿盼望,並且改變我們的生命。

      使徒保羅原本叫掃羅,是一個有學問、有權有勢,逼害基督教會的法利賽人;他遇見復活的主,因而悔改歸信了主耶穌,之後更是冒死熱心傳揚福音。保羅悔改信主,生命的改變是最可信的見證。(徒九3-22、廿二3-16、廿六9-18)

      我們悔改歸主的弟兄姊妹同樣經歷生命的改變,這正是我們傳福音最好和最有力的見證。當未信的親友問你為何信耶穌時,你能否簡單、清楚地說明原因?(彼前三15)

      讓我們從保羅身上學習:(徒廿六9-17)

      1. 第9-12節,保羅提及他的「從前」,就是還未得救的時候,因不信上帝叫主耶穌復活,「自己以為」要多方攻擊耶穌的名,並傷害傳揚耶穌的人;

      2. 第13-15節,保羅講述他悔改歸信耶穌的過程;遇見復活的主之前,他一直以為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好的,直到遇主,他才醒覺原來自己所做的是在逼迫眾人所期待的彌賽亞,是與上帝為敵;

      3. 第16-17節,保羅述說自己所蒙的憐憫及恩典,就是主的赦罪及賜予的新生命。保羅犯了大錯,不但沒有受重罰,反蒙上帝奇妙的憐憫及恩典,更從主領受了重大的任務。

      保羅向人作見證,述說他信主前的光景及信主後的改變,有喜樂與平安。我們信主的人,各人都有一個「從前」及「現今」的見證可以與人分享;我們信主後的改變是最有力的福音話題及見證,當常作預備,隨時與人分享。

      生命改變必須是持續的更新
      死人復活是可信的!因福音的大能不但改變了我們的過去,使我們的現今及未來充滿盼望,更要使我們的生命持續更新,變得豐盛。

      傳福音的主要目的不是改善社會、提升道德,叫人在地上過得更輕鬆一點;不是要讓信的人得着平安、福氣、成功、順利。信主耶穌,不單是為得蒙救贖,更是要叫我們信的人可以「豐豐富富地得以進入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永遠的國。」

      決志相信主耶穌,接受洗禮,並不是基督徒任務的完結,而是一個起步點。洗禮是我們向世人宣告:「從此我屬基督耶穌」。要證明我們真的是屬基督耶穌,就要透過我們生命的改變及持續更新來證明。(彼後一10-11)

      我們不但可以進入上帝的國,而且可以豐豐富富的進入。這句話表明有些人雖可以進入天國,卻不能豐豐富富的進入,他們只是「僅僅得救」。(林前三)

      我們怎樣才可以豐豐富富的進入上帝的國呢?保羅蒙主的救贖,又蒙主的呼召成為使徒,承受了一個重要的任務,不但要叫人歸信主耶穌,更要這些人生命有所改變,為的是讓他們將來可以與主同得基業。(徒廿六18)

      這說明「信耶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不是單信主為我死而復活那一刻便完事。使徒行傳廿六章18節指出「信」包括:

      1. 眼睛得開
      「眼睛」指人的心眼;世人被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林後四4),以致:
      (1) 不認識自己是罪人,甚或不知道有罪,更不知道罪的嚴重性(罪的功價乃是死);
      (2) 不認識人生為何,不知道將來的結局;
      (3) 只知今生要盡情享樂,對永恆完全不知,也不重視;
      (4) 不認識福音,不知道世人需要救主。

      人若要接受福音、經歷基督的救恩,首先,心眼要被開啟,才能看見自己可憐的處境、轉向救主。(太五14上、16)「眼睛得開」也表示信主以後繼續以屬靈眼光看世事,免得因貪愛世界,眼睛再次被蒙蔽。

      2. 歸向(光明)上帝
      「從黑暗中歸向光明」可理解為效忠對象的改變;信徒從撒但黑暗的權勢被釋放出來,為的是進入上帝的國度,從此持續靠聖靈的引導而生活,凡事討上帝喜悅,行在光明中。(約壹一6-7)

      3. 得蒙赦罪
      要憑信心清楚確信,對自己得蒙救贖要肯定。(弗一7;來九28;羅八1)

      4. 同得基業
      凡我們在主裏所作的,包括我們因主的緣故為別人而作的,都必蒙上帝記念,必從主那裏得着基業為賞賜。(西三23-24)

      許多信徒都體會到,作基督徒的代價確實巨大,主耶穌也對門徒強調要計算代價,祂呼籲信徒要捨己並背起十字架來跟隨祂。(路十四26-35)但那些不跟隨主耶穌的人,或是不全心全意跟隨主耶穌的人,他們錯過了很多福氣,要負出的代價其實更大:他們錯過了與創造主親密的團契、他們錯過了上帝在他們生活中奇妙大能的作為、他們錯失了上帝在日常生活中所賜的平安和喜樂,他們也將失去永恆極重無比的獎賞。

      願我們都能放下自己,每日順服聖靈的引導,使生命持續改變更新,好榮耀上帝,在世作美好的見證。

        好壞境遇信靠基督

        日期:2024年3月31日及4月14日
        題目:好壞境遇信靠基督
        經文:使徒行傳第12章1-11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經文講述早期教會受逼迫,教會領袖使徒雅各被殺,彼得雖被監禁,卻蒙天使救離監獄。

        希律逼迫基督徒,純粹是為了個人利益,想透過殺害教會領袖制止基督福音的傳播,討好猶太人。我們在面對不公平、處於逆境時,該怎樣繼續信靠基督?

        一. 信靠基督,要知道這個世界確實不完美(徒十二1-4)
        聖經中提及幾位希律:

        1. 耶穌出生時作猶太人的王的大希律;
        2. 亞基老「接着他父親希律作了猶太王」(太二22);
        3. 「分封的王希律」(路三19),是大希律的兒子,又稱為希律安提帕,施洗約翰就是死在他的手上;
        4. 「希律王」,有時稱為「希律亞基帕一世」,是大希律的孫,也是此處記載的希律王。

        這希律年輕時,父親被祖父處死,自己被送到羅馬居住,他與兩位羅馬皇帝結交(卡利古拉Caligula和克勞第Claudius)。後來在主後41年他接管了羅馬猶太巡撫的轄區,作了猶太王(King of Judaea),繼承了大希律的全部領土。他依從猶太人的規矩,因此甚得百姓的愛戴,承認他為王。在他執政期間,羅馬並沒有委派巡撫,而是由他在猶大執掌生殺大權。

        儘管他擁有大權,卻因少年時的坎坷經歷,缺乏安全感,所以既盡力討好羅馬人,又竭力拉攏猶太人,好鞏固自己的地位。當他發現逼迫教會可以換取撒都該人的支持,又可取悅信奉猶太教的猶太人時,他就毫不猶豫地逼害教會。

        希律王下手苦害教會中幾個人(徒十二1-2),經文沒有列出,但其中一位是使徒雅各(西庇太的兒子、約翰的兄弟);路加特別提及他,因為他是當時的教會領袖,也是第一位殉道的使徒。希律見處決雅各,猶太人歡喜,便捉拿使徒彼得,想更進一步得猶太人的歡心,甚王嚴加看守,避免讓他逃脫。(徒十二4、6)。

        面對苦難時,人常常會問,上帝究竟在哪裏?如果上帝是慈愛的,為何會容許苦難及不公義的事情發生?其實上帝明說信主的人會遇到苦難。(約十六33),加上世界存在的惡,如姦淫、污穢、邪蕩、拜偶像、邪術、仇恨、爭競、忌恨、惱怒、結黨、紛爭、異端、嫉妒、醉酒、荒宴等類。(加五19-21)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因自己或身邊人的惡行而受苦。雖然世界充滿苦難挑戰,我們卻仍能活出豐盛人生,因為我們有聖靈,有主耶穌基督與我們同在,祂是愛我、為我捨己的主。當我們能在逆境中仍然信靠基督,我們就能看見上帝奇妙的作為,也能榮耀上帝。

        學習信靠基督,首先要認定這個世界確實不完美,壞事也會發生在我們身上。

        二. 信徒同心不停懇切仰望基督(徒十二5)

        彼得被監禁,教會為他切切地禱告上帝。當時教會如何為彼得祈禱呢?

        經文沒有記載禱告內容,好讓我們學習,可見重要的不是祈禱的內容,那麼當時的信徒有甚麼可以讓我們學習呢?

        1. 信徒祈禱的態度

        學習信靠基督,我們處於逆境時,重要的是要持續仰望上帝,不要放棄祈禱。

        常有弟兄姊妹問,當為所祈求的事祈禱多久?當不停、專心懇切地祈求仰望上帝,直至事件完結。本節經文讓我們看見在彼得被提出來的前一夜,信徒仍為他通宵切切地禱告上帝。

        2. 信徒如何祈禱

        另外,弟兄姊妹不是個別獨自祈禱,而是「教會」整體,即聚集一起禱告。 處於逆境中,團契的弟兄姊妹當一起彼此擔當。團契是主內肢體甘苦與共的地方,團契中弟兄姊妹是我們同行天路的好夥伴。

        三. 逆境中可以向恩主祈求平安(徒十二11-16)

        經文記載彼得終於蒙天使拯救出獄,他就往那稱呼馬可的約翰的母親馬利亞家裏去,在那裏有好些信徒正在聚集為他禱告。彼得敲門,使女羅大聽見是彼得的聲音,就歡喜得顧不得開門,跑進去告訴眾人說:「彼得站在門外!」他們卻說她是瘋了。當使女極力地說:「真是彼得!」他們又說:「必是他的天使。」猶太人相信每一個人都有一位護衛的天使。(太十八10;來一14)看見彼得的天使,意思是彼得已經為主殉道了。但當彼得不住地敲門,他們去開門,看見彼得時,他們甚是驚奇。

        他們似乎不相信彼得會蒙上帝拯救。那麼他們「切切」地禱告上帝,是為得拯救祈禱嗎?

        有人會批評這班信徒小信,但他們確實經歷過教會領袖為主殉道的傷痛,前有司提反,後有使徒雅各。很多時候,我們的禱告同樣是既相信、又疑惑的,所以我們更應為疑惑中的禱告蒙上帝應允而感謝上帝。
        這並非說禱告時不需要信心,相反,正因為信才會禱告。經上說:「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悅;因為到上帝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上帝,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來十一6)信心當然十分重要,但我們有時實在是小信,信心不足。

        無論我們信心多軟弱,只管恆切向主禱,上帝會否按我們所求的答允我們,未必,但祂所成就的,會比我們所求的更為合宜,我們只管向主求平安。

        四. 活着就當盡力活好榮耀主名(徒十二16)

        信徒為彼得禱告,除了可能求讓彼得獲救,根據第四章記載,彼得和約翰已曾被監禁,當時他們被釋放後,信徒有這樣的祈禱,「……他們恐嚇我們,現在求主鑒察。一面叫你僕人大放膽量,講你的道;一面伸出你的手來醫治疾病,並且使神蹟奇事因着你聖僕耶穌的名行出來。」(徒四29-30)這次,同樣地,信徒可能祈求上帝使他們能為主大放膽量,傳講主的道,並求上帝施行神蹟奇事來證實他們所傳的福音。

        往往我們都不知道事情最終會如何演變,但重要的是我們要不停專心懇切地禱告仰望上帝,一方面祈求拯救,另一方面不論好壞境遇堅持信靠順服基督,不要受環境影響。

        《使徒行傳》第十二章沒有交代雅各被害的經過,也沒有交代他如何面對。但相信雅各必定是積極地傳揚福音,不然希律王也不會殺他。主耶穌曾告訴雅各和約翰說:「我所喝的杯,你們必要喝」,(太廿23)他們確實都經歷了苦難—雅各為主殉道,約翰被流放到拔摩海島。

        早期教會信徒甘心為主受苦,正是早期教會福音廣傳的力量所在。

        我們不知道為何彼得得以脫險,雅各遭害,人生不能解釋的事多的是,但我們要學習的不是如何去解釋每一件事,而是要學會不論好壞境遇都堅持信靠基督。有一件事我們應該要知道,就是今日我們仍存活在世上,這就是恩典,我們便有使命,當盡力做好、活好、榮耀主名,如保羅所說:「……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因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腓一20-21)

        信靠基督、效法基督、傳揚基督

        日期:2024年3月17及24日
        題目:信靠基督、效法基督、傳揚基督
        經文:以弗所書第4章1-3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信徒都是「蒙召」的人,是蒙上帝的恩典,從世界中被選召,被分別出來的人,好像舊約時代上帝將以色列人從埃及為奴之地拯救出來,作自己的子民一樣。

        信徒既是從屬世界和罪惡之中被分別出來,行事為人就當與世人不同,應當與所蒙的恩相稱。然而,究竟怎樣「行事為人」才算是與蒙召的恩相稱呢?

        一. 信靠基督
        信靠基督有兩個步驟:

        1. 因信進入現在的恩典中(羅五2上)
        首先,我們是藉着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所成全的救恩,憑信得以與上帝和好,被稱為上帝的兒女,蒙恩進入恩典中。經文中「進入」一詞表明信耶穌得救並不是整件事的全部,「進入」是入門的意思,是新生命的開始。

        2. 因信盼望上帝的榮耀(羅五2下)
        「盼望」是等候將來的事;「歡歡喜喜」是指等候時的心態,是歡喜快樂的、是積極的。我們不會向任何世事屈服、不被嚇倒、不被恐懼佔據,甚至不至被羞辱。基督使我們稱義,除去我們心中一切內疚和羞恥,賜給我們在上帝面前有極大的信心,自豪地過每日的生活。

        「上帝的榮耀」就是將來主再來時要在榮耀中顯現,信徒同時要分享上帝的榮耀。(參:太廿五31;腓三21)

        保羅在這裏告訴我們,信主耶穌得蒙救贖,是蒙了極大的恩典,此後就當過着歡喜快樂、積極的人生,等候主耶穌榮耀的再來,好分享主的榮耀。

        「信靠基督」就是從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從這起步點開始,生命因主恩典的豐盛而改變,新生命漸漸成長,信徒在世活出信仰,過着充滿盼望、喜樂而積極的生活,在生活中顯出主的美善。

        「信仰」就是生活見證,信仰與生活是不能分開的。「信靠基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個人、家庭、職場、社交等),把信仰具體地顯明出來,在任何境遇中都堅定不移地信靠跟從基督,活出所信。(參:太五48;林前十一1)

        二. 效法基督
        門徒被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徒十一26);當時安提阿充斥着偶像和廟妓等邪淫的事,人的道德觀念低落,行為敗壞,但卻有一群主耶穌的跟隨者行事為人都顯出良好的見證,因此被人視為一群奇特的人,從此信徒就被稱為「小基督」或「基督人」,意思是似基督的人。基督教信仰不是規條、不是禮儀,不只是恩賜的運用,而是連於基督的生命,讓基督的生命影響信徒的生命,信徒的生命也彼此影響,漸漸更似基督。信仰不是參與主日崇拜、團契等的行動,而是透過參加崇拜、團契等,信徒生命互相影響、彼此建立,使生命漸漸長成,性情更像主耶穌。

        「效法基督」不在於作甚麼或作了多少,而是在於我們是否成為更像主耶穌的人。保羅為了福音的緣故,為了別人的益處,甘願放棄自己的利益與權利,他盡所能為基督的福音而活。願信徒屬靈生命漸漸長成,也能如保羅一樣,成為其他信徒效法的榜樣,生命影響生命。(林前十一1)

        此外,馬太說:「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太五48)「完全」的意思應按上文下理解釋,這詞並不是解作無罪或無瑕疵。上文解釋「完全」是指不單愛那些愛我們的人,也要去愛那些恨我們的人或那些對我們不友善的人,甚至是敵人。基督徒愛人不可分好人和壞人,必須都愛。上帝就是愛,是完美的愛。(約壹四8)祂愛所有的人,也期望我們像祂那樣去愛所有的人,包括敵人。這的確是信徒一個很大的挑戰;雖然我們在世難以達到完全,但這仍然是每位信徒應該終生追求的目標。

        三. 傳揚基督
        保羅說:「我們傳揚他,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裏完完全全地引到上帝面前。」(西一28)我們當勸戒(警告)每一個人,唯獨接受主耶穌基督為救主,才會蒙上帝接納,祂賜永恆的生命給凡接受祂的人。除了勸戒還要教導;一旦人們接受勸戒,並邀請耶穌基督進入他們的心,承認基督為救主,他們就需要受教導,學習如何在世活出所信。

        我們要「用諸般的智慧」去勸戒及教導世人,不是有甚麼實踐理論,而是要把真理靠聖靈的引導,靈活地應用於日常生活中;信徒必須知道在面對生活種種考驗時該如何跟隨基督,以至能在基督裏被完完全全地引到上帝面前,就是對上帝有清楚的認識,生命在基督裏完全成熟。

        生活處處信靠基督,生命效法基督漸漸長成,這就是美好的生命見證。追求美好生命見證的同時,我們也要以諸般的智慧隨時隨地傳揚基督,使未信主的親友同得福音的好處,在主裏一同成長。

        盼望香港閩南堂的眾會友都能夠更像基督:
        在日常生活中不論何境遇都能活出所信—「信靠基督」
        生命漸漸長成,性情更像主耶穌—「效法基督」
        生命處處見證主耶穌,傳揚祂—「傳揚基督」
        願香港閩南堂成為一間合一、滿有愛心、見證並榮耀主基督的教會。

        不可徒受主的恩典

        日期:2024年3月3日
        題目:不可徒受主的恩典
        經文:哥林多後書第6章1-2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我們與上帝同工的也勸你們,不可徒受祂的恩典。因為祂說:『在悅納的時候,我應允了你;在拯救的日子,我搭救了你。』看哪,現在正是悅納的時候;現在正是拯救的日子。」(林後六1-2)

        保羅勸信徒「不可徒受祂的恩典」,雖然我們確實是白白領受上帝的恩典—我們得救是本乎恩、是因着信,能蒙恩完全是上帝的恩典;我們也真沒有甚麼可以拿來報答上帝的恩典,但一個真正明白上帝恩典有多豐盛的人,總該常存感恩,一生以報答主恩為生命目標,絕不應徒受上帝的恩典。可惜事實卻不一定是這樣,不然,保羅也便無需要提醒信徒「不可徒受上帝的恩典」了。

        究竟怎樣才能夠不徒受上帝的恩典?保羅告訴我們要不徒受上帝的恩典,首先我們必須珍惜現今的機會。「⋯⋯看哪,現在正是悅納的時候;現在正是拯救的日子。」(林後六2下)保羅的意思是信徒應當把握現在仍有機會時去傳揚福音,去拯救那些失喪的人。信主要趁着恩典之門仍然開着,同樣地,傳揚福音、拯救失喪的靈魂,也必須趁着主未再來之前、趁着我們還有生命氣息時作,不然一日拖一日,機會將會失去。一個真正心存感恩的人必不會拖延報恩;拖延報恩就等同徒受上帝的恩典,忽視上帝的恩典。

        要把握今日,好使生命沒有遺憾,不要浪費每一個傳福音、為主作見證的機會。是否曾錯失了機會?是否因為拖延以致親友離世前未有機會聽見福音?不要因拖延報恩,虛度今生。不要被這世界所吸引,以致眼睛被蒙蔽,忽略了我們信徒在世的目的。

        願弟兄姊妹們在新的一年,珍惜每一個仍迷失的靈魂,把握每一個能作主工的機會。

        忍耐直到主來

        日期:2024年2月11及18日
        題目:忍耐直到主來
        經文:雅各書第5章7-11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雅各警告自私的富足人,在主再來時將會受到審判。(雅五1-4)然後教導上帝的子民,在等候主再來的期間,在受壓迫中忍耐等候主再來,盡本份走完今世路程。(雅五7-11)

        一. 農夫忍耐等候地裏的出產(雅五7-8)
        「忍耐」的意思就是要忍耐當前的際遇。各人不但要忍耐的事不同,在不同的時候和境地所要忍耐的事也不同,貧窮、別人對自己的誤會、家人、外人,精神上或身體上的病痛,或是物質方面的損失,數之不盡。

        那麼我們要忍耐到甚麼時候呢?經文說,「直到主來」。

        農夫努力作工,期待豐收的到來。日子未到之先,他們要維護農作物,預防天災及蟲害,又要施肥除草。無論面對甚麼困難,農民都耐心等候,克服困難。他們能夠如此,因為他們相信秋雨和春雨會到來,他們心存盼望,定睛於豐收的大日子來臨。(申十一14;耶五24)

        屬靈的忍耐不是別無選擇,無奈的接受;雅各說要「堅固你們的心」,(雅五8)忍耐是積極、勇敢面對人生的種種考驗。

        屬靈的忍耐是聖靈所結的果子。信徒面臨試煉或試探時,必須積極、勇敢地順從聖靈的感動去克勝挑戰。要「堅固自己的心」,不要與罪妥協,不要因世事而灰心喪氣,要忍耐,持守信心,時刻專注終主耶穌基督的再來。

        Joyce Meyer說:「忍耐不是等待的能力,而是在等待的期間能保持良好積極的態度。」因為主快要來,地上一切的錯謬將會得到糾正,我們所忍耐的只是今世至暫至輕的苦楚。農夫殷勤辛勞,必須等到收成的時候才得享受;雅各以農夫為喻,說明我們不應為追求生活安逸舒適,當為將來的獎賞作好準備。(參提後二12)

        這個比喻中,「農夫忍耐等候」比喻信徒盡自己的本分,在日常生活中,作合宜的決定,凡事做得正確;「秋雨春雨」代表人無能為力的事,是上帝信實的彰顯;人只要盡自己的本份,上帝是我們的倚靠及幫助;「地裏寶貴的出產」就是豐收,這豐收並非今生的財富或成就,而是因忠心事主,勤奮作工,忍耐到底,在主再來的日子將要得主的賞賜。

        二. 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審判(雅各書五9)
        雅各提醒一同事奉主的人應有的態度。信徒不要埋怨及批評那些正在欺壓他們的富足,(五1-6)更不要互相抱怨、互相批評、互相責怪。
        「彼此埋怨」,是在肢體生活中沒有忍耐的記號,也是缺乏愛心的表現。埋怨人的,就是認為別人不夠愛心,可是埋怨人也是跌入撒旦的陷阱,因為埋怨也是不夠愛心的表現。(腓二14)

        彼此埋怨只會增加彼此的痛苦,同時使我們失去向世人見證的能力。
        經文說「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審判。」因為「審判的主站在門前了!」這提醒我們主既是審判信徒的主,我們不要在意這至暫至輕的苦楚,應存敬畏上帝的心,準備好迎接主的再來;此外,主也是審判萬人的主,祂既已快來施行審判,我們縱然暫受不公平的對待或痛苦,也該忍耐,因為再過片時,主必審判惡人,也必賞賜能忍耐到底的信徒。

        三. 當效法奉主名說話的眾先知(雅五10)
        眾先知為主受苦,忍耐到底,我們該以他們為榜樣。「奉主名說話」指不要隨便地開口說話,凡不是奉主的名而說的話,就不要說;當追求被聖靈充滿,只說上帝要我們說的話。

        從先知們忍受生命中的試煉和試探,他們堅定不移,堅守對上帝的信心,不向困難屈服,不向上帝或別人抱怨。無論任何處境,他們都忠心宣揚上帝的救恩。我們學習到,奉主名說話便是說造就人、榮耀上帝的話。眾先知不顧個人得失,專注有屬靈價值的事。我們當效法他們,輕看個人得失,忍耐到底,看重屬靈的價值。主耶穌基督為成全救恩忍愛十架的痛苦,彼得甚至因為主受苦而樂,(徒五40-41)他們都是我們的榜樣和鼓勵。

        總結:
        雅各以約伯的忍耐和主所給他的結局作為勉勵。(雅五11)約伯一日之內失去所有的財產、牲畜和雇員,又失去了所有的兒女,甚至在苦難中,妻子不能與他同心。雖然是這樣,約伯沒有放棄對上帝的信靠。雖不明白發生在他身上的事,他也拒絕以口得罪上帝。約伯所遭遇的,可說是極不合理,但他忍耐到底,在魔鬼面前為上帝作了美好的見證,證明了真正愛主的人並非因得着上帝的賜福;約伯後來得着上帝加倍的祝福。(伯四十二10-15)

        願我們在世勤奮努力,多作主工,不論何境遇都能積極勇敢地忍耐到底;不要過份看重世上的得失,該定睛於榮耀的主耶穌的再來。

        主耶穌教導我們如何禱告

        日期:2024年1月21及28日
        題目:主耶穌教導我們如何禱告
        經文:馬太福音第6章9-13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一. 禱告的對象(太六9上)
        禱告的唯一對象是天上的父。我們是藉着相信主耶穌基督的救贖,靠上帝的恩典,被上帝接納為上帝的兒女,所以我們稱上帝為「在天上的父」(「阿爸」Abba),這是一個很親切的稱呼。

        這位天父是充滿恩典、慈愛、憐憫、平易近人,而且關心我們,我們可以坦然無懼來到祂面前禱告。

        這稱呼把「父」和「天上」結合在一起:「父」代表上帝的愛,而「天上」代表上帝的能力;上帝憑自己的智慧及能力能夠為祂所愛的兒女成就任何事情。(弗三20)

        即使我們不能完全明白上帝,但我們仍能安然接受上帝容許發生的事,因為我們可以完全相信上帝慈父的心,永遠只為賜福給我們,祂不喜歡看見我們受苦。

        二. 禱告的內容
        I. 「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太六9下)
        上帝創造了一切,主耶穌為我們成全了救贖,因此我們的生命屬於上帝,人應該一生事奉及讚美上帝。信徒在世就是要透過學效主的聖潔來榮耀上帝。(彼前一15-16)

        聖潔包括行為、言語及心思,信徒要以生命來榮耀上帝。我們的禱告也應該以讚美上帝的聖潔為開始。我們必須以上帝的名為至高,除了上帝,再沒有其他名配得讚美。

        今天仍有許多人忽略、藐視、褻慢上帝的名,因他們不真正認識上帝。我們祈求「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我們的心思、言語、行為有否顯出我們真實敬畏上帝呢,我們有否將天父介紹給身邊未信的人。

        II. 願你的國降臨(太六10)
        我們應當尋求上帝的主權運行於地上,期望上帝在人間作王。(馬六33)

        主耶穌教導我們要把上帝的國度放在首位,在這個充滿悖逆、不公義、自私、邪惡、苦毒、仇恨的世界,我們應該熱切地渴望上帝充滿慈愛和公正的國度臨在。

        信徒如此祈求,便當順服上帝的管治。許多人想要上帝的祝福,卻又不願順服。

        順服上帝的旨意,其實是蒙福的基礎,但世上有三種旨意,常常挑戰我們對上帝的順服:

        1. 自己的旨意(加五17)
        2. 他人的旨意(徒五29)
        3. 撒旦的旨意(彼前五8)

          我們當祈求「上帝的旨意成就」,我們口稱耶穌為主,但往往卻自己作主,不但沒有遵行上帝的旨意,甚至希望上帝成全我們的意願,可是只有上帝才知道甚麼是真正的好,祂的旨意是完美無瑕的,祂的心意都是為賜福給我們。

          III. 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太六11)
          「日用的飲食」表面上指生活的基本需要,但不論屬靈方面,還是物質方面,我們都可以倚靠上帝,也需要祂的供應。這個簡單的祈求意義不淺:

          1. 「我們」表示不只是為自己祈求,也關心別人的需要;
          2. 「日用的飲食」即每日的基本所需,而非長遠的奢侈生活;
          3. 「賜給我們」是承認自己的有限及不足,表達對上帝的依靠;
          4. 「今日賜給我們」表示我們不為明天的需要掛慮,相信上帝必會天天供應我們的需要。

          IV. 免我們的債(太六12)
          雖然我們已蒙恩得救,有了新生命,但不代表從此我們就不會犯錯,甚或犯罪。我們雖已蒙恩得救,成為上帝的兒女,不會因此而失去救恩或父子關係,但若不求赦免,便會成為親密關係的阻礙。因此我們祈禱時要自省,若在心思、言行上有得罪上帝,便要清除心中的污穢。
          在尋求寬恕的過程中,我們對上帝和人都負有責任:

          1. 對上帝:當我們祈求寬恕時,必須反醒自己有沒有遵行上帝的旨意;(約壹一9)
          2. 對人:別人若得罪了我們,我們也應當赦免他們。(可十一25;路十七4)

          V. 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太六13)
          這句表示我們知道憑自己的能力不能抵抗試探,在試煉之下不能站立得穩,需要倚靠上帝的保守。

          「救我們脫離惡者」祈求上帝保守,脫離罪的權勢和撒但的引誘及攻擊。

          耶穌鼓勵我們尋求上帝保護,免受誘惑和邪惡的影響,就像牧羊人保護他的羊免受猛獸的攻擊。上帝是我們的好牧人,看顧我們,幫助我們抵擋誘惑和邪惡的影響。(詩篇廿三1、3-5)

          我們有上帝保護,即使在最困難的情況下,也可以生活無懼。即使我們不知道前景如何,只要知道天父時刻與我們同在,我們就可以靠上帝戰勝恐懼和人生種種問題。

          主再來與信徒的責任

          日期:2024年1月14日
          題目:主再來與信徒的責任
          經文:馬太福音第24章42-51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門徒問主耶穌說:「你降臨和世界的末了,有甚麼預兆呢?」(太廿四3)主耶穌的回答沒有說明世界的末了甚麼時候會發生,似乎何時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信徒在等候主再來的期間該做甚麼?該如何生活?信徒的職責又是甚麼?

          主耶穌用一個簡單的字「警醒(Watch)」回應他們,(太廿四42)然後用比喻解釋「警醒」是甚麼意思:

          一. 要警醒—因在想不到的時候,人子就來了(太廿四42-44)
          我們得救是本乎恩,並非靠自己的好行為,我們是因信稱義。(弗二8-9)主耶穌再來要審判世人,定世人的罪,是與信徒無關的。(羅八1)
          這段經文並非談論將來的獎賞或懲罰,也不是說人要透過行為獲得救恩,因為人是不可能靠自己的行為得救的,得救是靠上帝的恩典(全是恩典)。這段經文是在辨別真假信徒,指明真正跟隨主的人會警醒並做好準備,迎接主耶穌的再來,而假信徒必然會受到懲罰。

          主耶穌形容人子再來,好像晚間的賊,是指在沒有任何預警之下,突然來臨的意思。家主不清楚賊何日何時會到來,家主若沒有好好看守門戶,賊的惡謀才能得逞。所以聰明的家主必會警醒,時刻看守保護自己的門戶。因此我們要時刻警醒,等候祂再來。主耶穌必定再來,祂甚麼時候再來,卻無人能知。我們要遵行上帝的旨意,在心思意念、待人接物、聖潔生活上,時刻謹慎警醒。

          二. 要警醒—作忠心有見識的僕人(太廿四45-47)
          新約時代,主人會任命他信任的奴僕作管家,負責經營他的產業,管理家裏的人又負責分派糧食。當主人遠行,憑管家處事及等候主人回來的態度,便可以分辨他是好是壞。同樣從信徒等候主耶穌再來的態度、如何處事、如何生活,便能把真假信徒分辨出來。真正的信徒必然會對恩主盡忠,作忠心有見識的僕人。

          主耶穌將福音交付我們,作為忠心有見識的僕人,在等候主耶穌基督的再來,我們應當隨時隨地準備好傳揚這福音。

          在現今世界敗壞的風氣下,我們更要趁着今天培養下一代成為敬虔的後裔,除了教會主日學老師的教導,家教和身教更為重要。我們着重兒女的學業功課及健康,但千萬不要忽略靈命的培育,應當自小教導他們聖經,引導他們信靠、敬畏上帝。

          三. 要警醒—要保持清醒,不要酒醉(太廿四48-51)
          這段經文是關乎惡僕,那些自稱是信徒的人,這樣的人其實不是真正的信徒,他們不但不忠心,更是敗壞、不值得信任。他們趁主人不在時偷、傷害其他僕人,他們不忠於所託,不盡責,為自己謀利。

          惡僕心存不信,正如假信徒也是不信(太六48-49)
          – 他懷疑主的話語:懷疑主是否會再來,甚至他並不相信主會再來;
          – 他欺騙自己:以為自己的劣行不會面臨審判;
          – 他高估自己:以為可以觀察事情的發展,等到看見主真的快來了時,然後再做準備未遲。

          耶穌說,邪惡的僕人必將面對祂的審判,經文說:「在想不到的日子,不知道的時辰,那僕人的主人要來,重重地處治他。定惡僕和假冒為善的人同罪,在那裏必要哀哭切齒了。」
          當我們面對面見主時,我們要得祂的讚許,還是要被祂責備呢?這全在乎我們今天是否真的相信主必再來。我們要得主的讚賞,因此我們要警醒生活,預備好自己迎接主的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