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

日期:2024年10月13、20及27日
題目: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
經文:哥林多前書第9章6-23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讓我們從《哥林多前書》9章6-23節看看傳福音這件事:

一. 傳福音是每位基督徒的責任(林前九16-18)
保羅說傳福音沒有可誇的,因為是「不得已的」,即是沒有選擇的餘地、有責任去傳福音的意思。上帝呼召保羅去傳福音,這就成為保羅的責任,是他的人生使命,別無選擇,如果他不傳福音,就是違背上帝的旨意,沒有活出他生存的真正目的。同樣主耶穌也把傳福音的使命交給了我們,要我們在世為祂作見證。(太廿八10-20;彼前三15)

另一個驅使保羅去傳福音的原因,就是他認為如果沒有認真去傳福音,他將有禍患(林前九16下),將來面對上帝,會感到極度的遺憾和痛苦,因在世時雖知道靈魂的寶貴,又知道福音奇妙的救恩是人得救的唯一道路,卻仍不傳福音,不顧及他人的靈魂,任由一個又一個的親友得不到福音的好處就離世,這就是他的罪,就是他的禍了,因此保羅指出不論怎樣一定要傳福音。

保羅指出傳福音只有甘心和不甘心做的問題,沒有可以或可以不做的選擇,每個蒙恩的人都應該與人分享福音的好處,不可以不傳福音。我們只能選擇以怎樣的態度去傳福音,甘心或不甘心。無論是甘心或不甘心傳福音,都不是為着有沒有賞賜的緣故,但甘心傳福音才會重視、才會認真去做,才會一心一意,盡所能在傳福音的職責上盡責。

每一個真正領略了主恩典寶貴的人,都會有保羅這樣的心態,願意為主有所獻上,這就是愛主而愛人的自然流露。事奉也是一樣,如果一面事奉一面嘈嘈鬧鬧,那就不如不要事奉,因為那樣做不但不能榮耀主也不會造就人,上帝也不會喜悅。

傳福音和事奉都是因為被主的愛所激勵,明白自己是蒙大恩的人,心存感恩,願意事奉主,願與別人同得福音的好處。(彼前五2-3)

保羅在傳福音的事工上,完全沒有半點的不情願,乃是甘心樂意地去傳。事奉及傳福音的人應該常常自我反省,確保內心是純正聖潔的,沒有任何錯誤的動機。

二. 要盡所能接觸福音對象,製造機會傳講福音(林前九19-22)

當保羅傳福音的對象是猶太人時,他會按照他們方式,遵守誡命,只要沒有違反真理,他都照做,以便接近他們,贏得他們的接納和信任,好讓自己有向他們傳福音的機會。(林前九20)

對於那些沒有律法的外邦人來說,保羅就不強調猶太人的宗教禮儀,但這並非毫無約束,因他時刻都是活在基督面前,時刻服從基督。保羅接納外邦人的習俗和生活方式,為的是能靠近他們,贏得機會引領他們歸向基督。(林前九21)

經文第22節提及「軟弱的人」,可能是指那些沒有受過高等教育、沒有影響力、沒有社會地位的人。保羅處處小心,言行柔和謙卑,盡所能不去冒犯任何人,好爭取機會向他們説明福音。這不是叫我們好歹不分,而是指出要使所有人都能聽信福音歸主,我們便要願意去接觸他們,用對方能夠接受的方法來向他們傳講福音。

保羅說:「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他的行事為人都以引人歸主為目標,不論甚麼人,他都想辦法接近,為要使更多人得著福音。要成為一個有效的福音使者,就要先能進入人群,被人接納;要甘願捨棄自己的形象,謙卑進入人群。正如主耶穌本是上帝的兒子,為了拯救世人,來到世間取了奴僕的形象,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腓二6)我們為福音、為使別人能同得福音的好處,我們是否甘願放下自我!

世界各地的風俗習慣不同,對禮貌的標準各有不同,當我們去旅行時,如果事先知道那個地方的習俗,就可避免尷尬,與人和洽。要接觸未信的人,我們同樣需要作好準備,要設法了解對方的需要,勇於放下自己的堅持,作出改變,才能有效地接觸到他們。 保羅說他甘心作眾人的僕人(林前九19下),他雖是自由的,且是使徒,有權柄、有地位,但他卻甘心作服事眾人的僕人,目的就是為要多得人;能甘心卑微惟獨真心愛主愛人的人才做得到。祈求上帝燃燒我們冰冷的心,使我們為這個世界迷失的靈魂着急。

二. 要盡所能接觸福音對象,製造機會傳講福音(林前九19-22)
當保羅傳福音的對象是猶太人時,他會按照他們方式,遵守誡命,只要沒有違反真理,他都照做,以便接近他們,贏得他們的接納和信任,好讓自己有向他們傳福音的機會。(林前九20)

對於那些沒有律法的外邦人來說,保羅就不強調猶太人的宗教禮儀,但這並非毫無約束,因他時刻都是活在基督面前,時刻服從基督。保羅接納外邦人的習俗和生活方式,為的是能靠近他們,贏得機會引領他們歸向基督。(林前九21)

經文第22節提及「軟弱的人」,可能是指那些沒有受過高等教育、沒有影響力、沒有社會地位的人。保羅處處小心,言行柔和謙卑,盡所能不去冒犯任何人,好爭取機會向他們説明福音。這不是叫我們好歹不分,而是指出要使所有人都能聽信福音歸主,我們便要願意去接觸他們,用對方能夠接受的方法來向他們傳講福音。

保羅說:「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他的行事為人都以引人歸主為目標,不論甚麼人,他都想辦法接近,為要使更多人得著福音。要成為一個有效的福音使者,就要先能進入人群,被人接納;要甘願捨棄自己的形象,謙卑進入人群。正如主耶穌本是上帝的兒子,為了拯救世人,來到世間取了奴僕的形象,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腓二6)我們為福音、為使別人能同得福音的好處,我們是否甘願放下自我!

世界各地的風俗習慣不同,對禮貌的標準各有不同,當我們去旅行時,如果事先知道那個地方的習俗,就可避免尷尬,與人和洽。要接觸未信的人,我們同樣需要作好準備,要設法了解對方的需要,勇於放下自己的堅持,作出改變,才能有效地接觸到他們。

保羅說他甘心作眾人的僕人(林前九19下),他雖是自由的,且是使徒,有權柄、有地位,但他卻甘心作服事眾人的僕人,目的就是為要多得人;能甘心卑微惟獨真心愛主愛人的人才做得到。祈求上帝燃燒我們冰冷的心,使我們為這個世界迷失的靈魂着急。

三. 凡所行的都應是為福音的緣故(林前九23)
保羅說:「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保羅清楚知道生命中最重要的並不是滿足自己、不是自己的利益、不是自己的健康,更不是自己的生命;生命中最重要的乃是福音,乃是要與人同得福音的好處。廣傳福音就是保羅的人生觀,就是他工作的目標。保羅確實是每一位基督徒應該效法的對象:要明白福音的重要,有保羅這樣的人生目標,我們才會願意為主放下自己,才會不停留在現時的屬靈狀況中。

正確的人生觀使保羅有別於一般信徒,他願意為福音放棄自己的權利,而一般信徒卻常問:「某件事可不可以作?」實在便是想按己意行事,卻又不敢違反聖經的教導,所以常在灰色地帶中糾纏。正確的人生觀會讓我們問:「所行的對福音的見證有利嗎?能叫人得着福音的好處嗎?會否叫福音的工作受阻礙?」

耶穌說一百隻羊中只要有一隻走迷,牧羊人必盡所能把那一隻迷羊尋回(太十八12)。我們的上帝是尋找迷羊的上帝,當那隻迷羊被尋回時,天上的眾天使也為此歡喜。(路十五7、10)我們能體會上帝的心意嗎?願意照上帝的心意去作嗎?我們必須為那些迷了路的人祈禱,我們必須努力去尋找他們,只要仍然有迷路的羊,上帝就不會停止尋找,我們也不應閒懶停止。

如果我們能體會上帝的心意,願意作上帝所重視的事,我們就必須為身邊仍未認識主耶穌的人祈禱、用金錢支持福音事工、接受個人佈道的訓練、支持被差遣的宣教士,以及親力親為的去傳講福音。

因信而順服的喜樂

日期:2024年10月6日
題目:因信而順服的喜樂
經文:詩篇第16章8-9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我將耶和華常擺在我面前,因祂在我右邊,我便不至搖動。因此,我的心歡喜,我的靈快樂,我的肉身也要安然居住。」(詩十六8-9)

將主常擺在我面前的真正意思是甚麼?意思是與主同行,耶和華成為我們唯一的生活目標。信徒不但不應任意而行,更當在凡事上遵照父上帝的旨意而行,獨獨為討上帝喜悅而行。當我們把主擺在我們的面前,即是承認祂是我們獨一的主。這意味着我們願意讓主在我們的生活中居首位。當我們完成早上的靈修時,我們需要繼續把主放在我們面前,讓祂整天作主。

當我們凡事順着上帝的旨意而行,上帝就常在我們的右邊。在聖經裏,右邊常指能力、安全、榮耀、支持、供應、引領,上帝在我們的右邊即是祂必與我們同在,看顧、保守、引領我們。

有父上帝的同在,給予我們不住的關懷和保護,我們就不至搖動,世上就沒有任何人或事能使我們搖動。主不會讓任何事情、試煉、誘惑或危險威脅我們、超出我們所能承受的,祂必賜我們足夠的恩典來應付人生種種的挑戰及困難。

「因此,我的心歡喜,我的靈快樂,我的肉身也要安然居住。」活在祂的面前,我們才能找到真正永恆的喜樂。主渴望成為我們生命中的首位,祂渴望走在我們前面,但是,即使祂愛我們,想以各種方式照顧我們,祂也不會強行進入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必須願意向祂屈服,交出我們的主權,讓祂作主。當我們真正將祂放在我們面前時,祂就會坐在我們身邊,並賜給我們與祂同在的所有好處,賜給我們真正的喜樂。

弟兄姊妹們,你喜樂嗎?

我們還歸誰呢?

日期:2024年9月8及15日
題目:我們還歸誰呢?
經文:約翰福音第6章66-71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今天這段經文,我們從兩方面來思想跟從耶穌這件事:

一. 門徒多有退去的,不再跟從耶穌的原因(約六66-71)
當時有很多人跟從耶穌,但心存不正確的目的及動機。這些人因五餅二魚的神蹟得到飽足,以為彌賽亞到來必定像摩西那樣,從天上賜下嗎哪給他們,甚至會比摩西帶來的更多更好。這些人認定耶穌就是如他們所想那要來的彌賽亞,所以他們想強迫耶穌作他們的王(約六12-15)。

當晚上,門徒先渡過湖,耶穌上山禱告畢,在海面上走,要到門徒那裏去,門徒看見以為是鬼怪(太十四26),後來主耶穌上了船,到了目的地。

那些因神蹟得吃飽的人,到處去尋找耶穌,後來得知主耶穌在湖的另一邊,他們就上船往迦百農去,果然找到了耶穌,便問:「拉比,是幾時到這裏來的?」這些人努力尋找耶穌,似乎是願意親近耶穌,跟隨耶穌,但主耶穌卻沒有因而歡喜,因為知道他們的動機及目的不正確。他們並非信受了耶穌和祂的教訓,而是希望能從祂的身上得到好處,滿足自己的需求。因此主直接指出他們的錯誤,希望他們改正思維,明白跟從祂的正確態度及意思(約六26-27)。

主耶穌叫他們不要為必壞的食物勞力,不是叫他們不該賺取每天的生計,而是不希望人將必壞的食物當作生命中最重要的。生存不該只為飲食享樂,不應只為滿足肉體的需要,因為人不只有身體,不只有今生,我們還有屬靈生命,有永恆,所以應為那存到永生的事物而勞力。

主耶穌曾說:「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裏所出的一切話。」(太四4)保羅也提醒我們說:「食物是為肚腹,肚腹是為食物,但上帝要叫這兩樣都廢壞。身子不是為淫亂,乃是為主;主也是為身子。」(林前六13)人活着不是單為滿足身體的需要,因為身體總會朽壞,人應當力求明白上帝的旨意,活出信仰,以上帝的話為生命的準則,每日活在上帝的旨意中,才有永恆的價值。

這些人不明白主耶穌的教導,因為他們只想主耶穌滿足他們肉身的需要。他們或許會想,耶穌如此說,是否意味着不會再有免費食物,那麼尋找祂豈不是白費心機來。

主耶穌又說:「我就是生命的糧……人若吃這糧,就必永遠活着。我所要賜的糧,就是我的肉……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沒有生命在你們裏面。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約六47-56)

「主的肉,主的血」是指主耶穌在十字架的捨己;「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就是凡相信的人,上帝就賜我們永生。
但這些尋找耶穌的人卻只想着自己,因此多有退去的,不再跟從耶穌,證明他們不是真心跟從主耶穌。

歸納那些門徒退去的原因有三個:
1. 他們聽不懂主的話,覺得甚難,特別是當主耶穌稱自己的肉是可以吃及自己的血是可以飲的;
2. 主耶穌又稱自己是從天而降的(第38節),因着不信,他們還認為這是對上帝的不敬;
3. 因耶穌不願意作他們的王,不願按他們的想法復興他們心中的國家,也因沒有免費飯餐了。

主耶穌要的跟從者,不是這些只為利益而跟從祂的,主耶穌要的跟從者是重視與主有親密關係的人,願意委身遵行上帝旨意,在世為祂作美好見證的人。

當這些目的及動機錯誤的人退去,不再跟從耶穌時,主耶穌問祂的十二個門徒,是否也要離開。彼得代表十二門徒回答主耶穌,他的回答雖然簡單,卻是非常完美及重要,很值得我們思考。

    二. 門徒堅持跟從主的原因(約六68-69)
    I. 「我們還歸從誰呢?
    這反詰句其實是表達肯定的意思,指跟從耶穌,沒有其他選擇。
    要堅定跟從主,首先我們必須清楚知道,主耶穌基督並非眾多選擇中之一,主耶穌基督乃獨一的主,唯一的選擇,除祂以外別無拯救。(徒四12;提前二5)

    II. 「你是上帝的聖者」
    這是門徒對主耶穌基督的敬重,表示他們明白主耶穌應該在他們的生命中佔優先的地位,因祂是上帝的兒子,是他們應該跟隨的基督。我們跟從耶穌,不是因為主應許要滿足我們的需求,而是因為祂是上帝的兒子,是主,祂是我們唯一值得跟從的對象。人應該愛主,敬畏主耶穌,因祂本身配得我們敬拜,不是因祂所賜的福才愛祂。主耶穌不是成全我們願望的工具,祂是我們敬拜的對象。

    五餅二魚的神蹟,眾人都認為唯獨上帝的兒子才能施行這樣的神蹟,但他們卻沒有在上帝面前謙卑降服,因為他們只關心自己眼前的益處。

    比對耶穌呼召彼得時的境況:彼得整夜勞力打魚,並沒有打着甚麼,早上洗網時,主耶穌卻吩咐彼得下網打魚,彼得在不太情願下順服下網打魚,圈住了許多魚,連網都險些裂開。當彼得看見這神蹟時,他就俯伏在耶穌膝前,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彼得認識到耶穌是宇宙至高無上的主宰,是所有人都應該俯伏敬拜的那一位,因此不像這些在五餅二魚神蹟得利益的人,只想到免費餐。

    III. 「你有永生之道」
    人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其實是把自己的勞力、思想、精力放錯位置。人看重感受、享樂、名利、地位、成就,其實是不智的,因為萬事萬物都會過去,人自己也會成為過去。其實豐盛的生命是一個充滿愛的人生,凡事能靠主喜樂,因信而有盼望、有永恆的生命。沒有人能掌握自己的生老病死,也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財物名聲等,但主耶穌卻給一切信祂的人一個保證,那就是永恆的生命。單憑信靠祂,我們就必然得救。

    跟從主耶穌若存有錯誤的觀念,會讓我們懷疑上帝的慈愛及同在,甚至埋怨主耶穌沒有滿足我們的請求,沒有在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救我們脫離困境。

    跟從主耶穌,我們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主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上帝是唯一值得我們敬拜的對象。祂是主,我們是祂的僕人。雖然在世我們會遭遇困難,但主保證我們因信必然得永恆的生命。

    以弗所教會

    日期:2024年8月18及25日
    題目:以弗所教會
    經文:啟示錄第2章1-7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啟示錄記載的七間教會,是代表當時各教會的不同光景,也可以說是代表教會中七類不同的信徒。

    經文說:「凡有耳的,就應當聽!」主呼籲眾教會聆聽聖靈所說的話,並作出回應。讓我們來細看其中的以弗所教會:

    一. 主耶穌對以弗所教會的稱讚(啟二2-3、6)
    以弗所教會可算是一間很好的教會:保羅曾在以弗所傳道三年(徒廿31),與他們關係密切;當他離開時,與長老告別,他們一同跪下來禱告,彼此抱頭痛哭,依依不捨,情景非常感人(徒廿36-38)。他們敬愛主的僕人,主的僕人也愛他們。除了保羅,還有提摩太、亞波羅、亞居拉、百基拉,他們都在以弗所事奉過,以弗所教會可以說是得到很好的牧養。

    主稱讚這教會,因他們有許多長處是值得我們效法的:
    I. 「我知道你的行為、勞碌、……」(啟二2)
    行為是指工作、服事主、活出信仰,真正的信心必然產生行為;以弗所教會有真正的信心,生命得到改變,因而產生出善行來,他們不但有行為,他們更是為主勞碌,就是勞苦、認真、殷勤作工,所以得主稱讚。

    II. 「我知道你的……忍耐……」(啟二2)
    忍耐就是堅持不懈,堅定不移地服事主,能抗拒生活中所有的誘惑而勝過考驗。

    以弗所教會不但為主勞碌工作,並且在受到打擊時仍然能忍耐堅持,沒有放棄。他們不像有些人熱心工作,但當面對苦難,或受到別人批評時,就灰心退縮,放棄事奉。

    說明他們是降服於主耶穌、忠於基督的教會。我們應當效法以弗所教會,堅定不移地宣揚福音,服事有需要的人。

    III. 「……也知道你不能容忍惡人……」(啟二2)
    以弗所教會不容許惡人存在教會內,以保持教會的聖潔。教會不應容忍罪惡、敗壞的事存在。保羅曾提醒我們:「豈不知一點麪酵能使全團發起來嗎?」

    IV. 「……你也曾試驗那自稱為使徒卻不是使徒的,看出他們是假的來。」(啟二2)
    以弗所教會可說是很成熟的教會,他們的信有根有基,能分辨真假使徒。哥林多教會令保羅擔憂的其中一件事,就是他們竟然受到假使徒的迷惑仍不察覺。信徒若沒有穩固的真理根基,很容易便會受到假使徒的迷惑。以弗所教會不能容忍假教師,拒絕假的教導,他們忠於基督。

    教會能保守純正的信仰,不單是牧者的責任,也是每一位信徒努力追求認識真理的成果。

    V. 「然而,你還有一件可取的事,就是你恨惡尼哥拉一黨人的行為,這也是我所恨惡的。」(啟二6)
    我們不能肯定尼哥拉黨人究竟是怎樣的人,他們的行事是否與巴蘭的教訓相似(啟二14-15),巴蘭曾教導巴勒以淫亂絆倒以色列人。

    有人認為尼哥拉黨是當時的異端教派,其名字的意思是「勝利的人」;他們顯然宣揚虛假的教導、偶像崇拜和不道德的行為,如巴蘭和耶洗別一樣。他們的行為既是惡的、是不合聖經教導的、是為主所恨惡的,以弗所教會得主稱讚,正因為他們恨惡尼哥拉黨人的行為,站在主這一邊,恨主所恨,這也是我們應該效法的。

    以弗所教會五項讓我們學效的優點,總結如下:
    – 勞苦、認真事主,殷勤作工;
    – 面對苦難或打擊時不灰心,能堅持事主;
    – 不容忍惡,能保持聖潔;
    – 在真理上有根有基;
    – 恨主所恨。

    然而主仍然嚴厲責備以弗所教會一件事,要他們悔改:

    二. 主對以弗所教會的責備(啟二4-5)
    I. 責備:以弗所教會離棄了他們起初的愛心
    對這項責備,主的警告是,「你若不悔改,我就臨到你那裏,把你的燈台從原處挪去。」(啟二5下)把燈台挪去,就是不能再為主發光;以弗所教會將不復存在,失去為主作見證的機會。

    為何主看這事如此嚴重呢?「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究竟是甚麼意思?

    1 信徒失去對主的愛慕
    陳終道牧師對這句話的解釋是:「起初的愛心,就是指信徒初信主的時候,愛主的心非常單純,無其他雜質,無其他意圖。」可以說是凡事獨獨為主。

    按外表來看,可能以弗所教會比其他教會更熱心事奉主,但主知道,以弗所信徒內裏已失去了起初的愛心。

    信主久了,愛主的心漸漸變淡,事奉成為習慣,不再是出於單純愛主;求自己的榮耀,多過為榮耀主;高舉自己,多過高舉主;因沒有儆醒,漸漸離棄了對主專一的愛心。在真理方面可以依然純全無誤,仍然努力事奉服事,但卻已經失去了敬拜和服事應有的真正動機—獨獨為主。

    基督不再是生命中的第一位,卻漸漸把自己和自己的事放在首位。即使把教會的種種事工、活動放在首位,似乎忠於教會,卻不是忠於主基督。愛教會,卻沒有真心愛教會的元首主基督。愛自己的事奉,作自己喜歡作的事,不再是因愛主而謙卑順服事奉主,失卻了蒙恩時愛主的心,個人與主的關係不再密切。

    2 信徒失去對人的愛與接納
    初期教會成立時,信徒之間真心彼此相愛(徒廿17-38),彼此支援,即使遭受逼迫,也一起勇敢面對。但教會漸漸世俗化,受到世界風氣、假師傅等的影響,教會內也充滿了批評、埋怨、嫉妒、自私的行為。

    今日教會也有因失去了起初的愛心,釀成諸多紛爭分裂,被世人取笑,主的名也因此受辱。我們要聽從主的話,主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十三34-35)

    II. 勸告:回想從哪裏墜落、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啟二5上)

    1 應當回想你是從哪裏墜落

      以弗所教會的弟兄姊妹,會否因忙於作工、護教,以致沒時間安靜、默想、自省、親近主。

      初信時勤讀聖經,對上帝的話語越讀越覺甘甜,好像初戀情人讀情書,並且喜愛禱告,享受與主甜蜜的交通;可惜讀聖經漸漸成為任務,禱告當作例行之事。初信主時,聚在一起,講論聖經、一同禱告、一同事奉,但漸漸因忙於事工,見面時都是開會,沒有深入溝通,沒有彼此關懷,沒有互相關心屬靈的生命,有時甚至因為意見不同,說話不謹慎而彼此傷害。

      我們要儆醒,會否因受到世界的影響而失去了起初對主的愛心?會否因自己的成就,而忘記了事奉需要謙卑順服?會否因事務忙碌,而沒有時間關心別人,漸漸對人失去了熱情,變得冷淡?究竟是因甚麼事而墜落?因甚麼事而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

      2 並要悔改

      以弗所教會若要再次為主發光,就必須悔改。
      首先要遠離所有取代主地位、阻礙與主有親密關係的事物。

      3 行起初所行的事

      現在開始,應做的第一件事,在凡事上都認定祂,凡事禱告尋求上帝的心意;「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箴三6)

      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每天安排固定時間與主獨處,學習祂的話語和祈禱。立志效法基督,就好像祂在我們身邊,我們跟隨祂的腳步一樣。從早到晚每一刻都要認定祂,求主指引我們的道路。 「行起初所行的事」就是要悔改、回到基礎—信仰的基礎必須建立於我們對上帝的愛,每一位真心跟從主的人都應該重拾我們對主起初的愛。

        門徒訓練

        日期:2024年8月4日
        題目:門徒訓練
        牧者:蕭嘉祥牧師

        坊間有不同的門徒訓練(以下簡稱「門訓」)模式,有的以讀遍聖經為主、有的查經為主,有的教導信仰綱要,有的教導價值觀或應有行為等等。但門訓不只是為增添屬靈知識,最重要的不只是材料(課程)充足。我們所選擇的門訓模式稱為:「生命影響生命使命型的門徒訓練Life On Life Missional Discipleship」(以下簡稱「LOLMD」)。

        LOLMD的重點不是為增加屬靈知識,也不單是一個課程,雖然我們也使用課程,但重點不在課程而是在於「生命影響生命」,是切實學效主耶穌塑造門徒的模式,馬可福音三14記載主耶穌設立十二個人,要他們常和自己在一起生活足足三年時間,主藉自己的生命來影響門徒的生命,訓練及建立門徒,並差他們出去傳道。當然我們作為組長的不可能與主耶穌相比較,「生命影響生命」對我們而言,就是我們的生命先被主的生命影響,然後組長及組員的生命也彼此影響,彼此建立。LOLMD最注重的就是組長與組員,組員與組員之間的關係,在屬靈生命成長的過程中信徒的確需要彼此支持和支援。

        LOLMD強調每日的個人敬拜生活(靈修)的必須,並教導訓練門徒實踐每日個人敬拜的生活。LOLMD一年大概28次開組,在開組前大家必先完成該日的習作(課程),每次開組大概個半鐘至兩個鐘,開組時間分為5個部分(TEAMS):
        一、真理的學習Truth。
        二、真理的裝備Equipping。如何把所了解的真理(上帝的話)實踐於日常生活中。
        三、守望相助(問責)Accountability。我們坦誠的分享日常所面對的挑戰及掙扎,彼此鼓勵、提醒及守望。
        四、使命Mission。一起實踐使命。
        五、彼此代禱Supplication。

        除了開組,我們還有組長與組員每個月一次的一對一時間,組長與組員有深入的分享,並與組員一起定下屬靈生命成長的目標。

        大家之間的關係漸漸深入,享受主內那種種「彼此……」的關係。

        「生命影響生命使命型的門徒訓練」的定義:「在幾個人的生命裡耕耘,目的為傳遞生命、上帝的話語、和福音,好使他們成為成熟、裝備好的基督跟隨者,並以同樣的方式,委身於他人的生命。」

        凡願意參加LOLMD的弟兄姊妹都需要具備以下的條件。首先當然必須有「信」,每一位都必須是重新得救的人。但我想把「信」的英文字「FAITH」的5個英文字母分開來解釋5個條件。
        一、Faithful忠心—指必須願意委身。明白並認同LOLMD的理念,目標不只是為完成門徒訓練,更當願意委身於門訓。
        二、Available有空—有空並非指很休閒的人,而是指必須重視門訓,必會騰空時間來完成LOLMD的要求,不論是完成習作或開組時間等。
        三、Interest興趣—與趣是指對人的生命必須要有與趣。一個自我的人,對別人的生命毫無興趣的人,不可能享受彼此之間的關係。
        四、Teachable受教—受教當然是指要有謙卑的心學習,放下自己的身份、學歷、一起學習。
        五、Hunger饑餓—饑餓是指對明白上帝的說話及旨意常有饑餓,渴望的心,並樂於實踐。

        2024年9月將會成立四個新組別,期待大家有坦誠深入的分享,大家都成為一班主內的好兄弟姊妹。

        我再次強調LOLMD不只是一個課程,不只是為增加屬靈知識,不只是教會其中的一項活動,門徒訓練是教會每一位信徒都應經歷的旅程,是主耶穌的吩咐。不知大家能否想像如果教會的每一位弟兄姊妹都接受LOLMD,教會將會是如何的一間教會?

        主耶穌為我們祈禱

        日期:2024年7月14及21日
        題目:主耶穌為我們祈禱
        經文:約翰福音第17章9-19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這段經文清楚表明,耶穌這次禱告是特意為門徒祈求。

        為何要為信徒祈求?因為信徒雖然已經領受了主耶穌的救恩,也願意過信靠主的生活,可是信徒很快就要面對世界殘酷的考驗。要過榮神益人的生活,就必須過「分別為聖」的生活,才能勝過世界的試探及挑戰,同時要負起主耶穌託付給我們的大使命,的確一點都不容易,所以主耶穌特別為信徒祈求。

        主耶穌為信徒祈求,主要有四方面:

        一. 祈求天父保守信徒,使他們合而為一(約十七11-12)

        《和合本》的譯文,「叫他們合而為一」,彷彿是主耶穌要向聖父祈求,信徒才會「合一」,其實信徒已經是在「合一」的狀態。

        按莫理斯和倫斯基(Lenski)的看法,希臘文原文的意思是門徒已經在合而為一的狀態,耶穌的禱告不是祈求上帝「使」或「叫」門徒去實現合一,而是祈求天父保守信徒,使他們能繼續維持已有的合一。保羅也曾勸勉信徒要「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四3)「合一」是聖靈所賜的,信徒乃是要維持這已有的「合一」,不應破壞。

        「合而為一」意思指信徒從上帝領受同一的生命,因此言語、愛好、行動、目標等也都應一致,不分彼此,當互相接納、彼此相愛。不但如此,耶穌在禱告中所提及的合一,是「像我們一樣」即是像天父上帝與祂的兒子耶穌的合一;門徒之間的合一不但當持續,更應如聖父聖子的合一。我們當在主面前好好反省,認罪悔改。

        我們正處於一個分裂的世界,各處充滿着偏見、競爭、慾望、自私、自我、傷害、憤怒、佔有慾、驕傲、仇恨、戰爭等等。這對信徒來說是極大的威脅,一不小心,很容易就會受到影響。因此主耶穌特別為信徒能持續合一而禱告。

        「不合一,不相愛」並不是自由的表現,而是表明罪的存在。今日教會合一嗎?如果教牧、長執、弟兄姊妹不和,就是因為有罪的存在。

        教會中有些事物是可以更改的,唯獨彼此的「合一」絕對不能變,務必竭力保持。大家必須放下自我,求主除去我們心中的自我,學習謙卑、溫柔、忍耐及寬恕。

        二. 祈求天父叫信徒心裏充滿主的喜樂(約十七13)

        第14-16節指出信徒在世上,世界卻恨他們,而那惡者會用盡辦法引誘及攻擊信徒,然而信徒仍可以享受到主耶穌基督的喜樂。

        究竟主耶穌喜樂的來源是甚麼?主耶穌說:「你們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愛裏;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祂的愛裏。這些事我已經對你們說了,是要叫我的喜樂存在你們心裏,並叫你們的喜樂可以滿足。」(約十五10-11)原來耶穌的喜樂是來自聆聽和服從上帝所說的話;要有主滿足的喜樂存在心裏,我們便要遵守祂的命令。

        世人看重名、利、地位、享樂、刺激,他們追求的喜樂,往往是佔據、擁有,是既自私又很短暫的喜樂,是只為滿足自己的慾望,只顧自己而罔顧別人的。
        今日我們認為最能給予我們喜樂的是甚麼呢?是像世人那般?是健康?財富?長壽?讓我們緊記主耶穌祈求天父,叫信徒心裏充滿祂的喜樂,那真正能滿足的喜樂,就是遵守上帝的話。

        三. 祈求天父保守信徒脫離那惡者(約十七14-16)

        主不求天父叫信徒立即離開世界,歸回天家,或立即過一個與世隔絕的生活,而要信徒留在世上,靠主的恩典生活,為主耶穌作見證。因此主耶穌祈求天父保守信徒脫離那惡者。

        信徒不屬這個世界,正如主耶穌不屬這個世界一樣。但這個世界卻是信徒實踐使命的地方,正如主降世為人,來到這個世界完成救贖使命一樣。信徒在世實踐使命,這個世界卻恨信徒,那惡者必然想盡辦法攻擊信徒,破壞信徒的見證。

        信徒要在這個恨他的世界裏生活,不但不要受這個敗壞的世界所影響,更要脫離那惡者的攻擊;要能活出信仰,活出不一樣的人生,確實是不容易。

        但我們的主耶穌已經勝過了這一切,明知要面對世界的迫害,祂堅守來到世界的目的。主在受苦前曾禱告說:「我現在心裏憂愁,我說甚麼才好呢?父啊,救我脫離這時候,但我原是為這時候來的。父啊,願祢榮耀祢的名。」(約十二27-28)
        我們清楚自己在世存活的目的嗎?那惡者千方百計勾引信徒去愛世界,使信徒失去愛主的心;或用各種苦難來攻擊信徒,使信徒失見證。唯有靠着得勝的主,面對世界的挑戰及引誘仍能站穩,不忘主的托付,才能最終得勝。

        信徒是上帝在世界上的使者及代言人,負有重大的使命,務要信實及忠心。我們在家庭、學校、工作、社交,都要盡心盡力做好,不是為討好人、為成績、為升職,而是單單因為愛上帝而作。

        四. 祈求天父用真理使信徒成聖(約十七17-19)

        成聖是屬靈生命成長漫長的過程,要聖潔、遠離罪惡,過分別為聖的生活。

        成聖要靠真理,上帝的道能使信徒成聖,信徒每天讀聖經(上帝的話),並且遵行上帝的話語,生命就被上帝的話語漸漸轉化。

        在舊約,上帝的「道」或「話」,不但是先知們要宣告的信息,也是他們身份和使命的標誌,把他們在人羣和社會中分別出來。今日我們也是上帝在世的代言人,宣告上帝救贖大恩。我們與世人的分別同樣在於主的道(主的真理),真理要在我們的生命中產生改變。真理不單是頭腦的認知,更是從內至外的行為表現,以上帝的話語作為人生的指標。

        約翰說:「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八32)「得以自由」當然是指從罪中得釋放,不再受罪的控告,能因信主而得真正自由。

        「得以自由」也是指認識上帝的話,使我們生命脫離世上的束縛,並遵行真理,使我們不斷經歷上帝的同在,得着真自由。明白真理也使我們能把事實看清,便不會為世上愚昧的事、似是而非的事所束縛。認識真理的基督徒就有分辨是非真假的能力,不會受世上的事物、哲學、信念、價值觀等所影響。因此信徒必須每天來到上帝面前,認真學習真理,這樣真理才能使我們成聖。

        讓愛走動

        日期:2024年6月2日
        題目:讓愛走動
        牧者:蕭嘉祥牧師

        今年區會福音事工部於5月11日在協和小學舉辦攤位遊戲,主題是「讓愛走動」。區會邀請了堂校參與活動並邀請友好的機構負責攤位遊戲,共有15個之多,每個攤位都花了不少心思且富趣味性。
        本堂長者樂園也有負責攤位遊戲,他們的攤位遊戲有兩部分:

        1. 視覺體驗—用模糊的或有許多密密麻麻細小孔洞的膠片製作一次性眼罩,用以阻礙正常視線;參加者手持眼罩蓋着眼睛,在一定的距離讀出指定字句,目的是讓參加者感受長者視力退化(白內障)的境況,以喚醒大家對長者的關注並施予幫助;

        2. 釣魚遊戲—於限定時間內用特定工具釣魚;遊戲目的是讓參加者感受長者手震無力及視力減弱後所要面對的困難。

        如果人人都能對身邊的人多一點關懷及體諒,相信家庭將變得更溫暖,教會也必然更合一,人與人之間的磨擦也必然減少。

        現代人其中一個問題就是過於自我,過份專注於自己的感受及需要,聖經卻不是這樣教導的。經上說:「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二4)記得小時候參加主日學,主日學老師教導說,「喜樂」英語是JOY。「J」代表耶穌(Jesus),「O」代表他人(others),最後「Y」代表你(you);意思是,真正滿足的「喜樂」是要先懂得愛主、敬畏主,然後要去愛及關心身邊的人,最後才考慮自己,也就是不要單顧自己的事。

        無論我們有沒有參與區會這次「讓愛走動」活動,願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身邊的人多添一份關懷與體諒,活出聖靈所賜新生的樣式,為主作美好的見證。

        連飯也顧不得吃

        日期:2024年5月19及26日
        題目:連飯也顧不得吃
        經文:馬可福音第3章20-21節、6章31
        牧者:蕭嘉祥牧師

        相信大家都曾因某些緣故連飯也顧不得吃,並不是飲食不重要,只是過於專注於別的事情。主耶穌和門徒也曾經顧不得吃飯,因為當時有更重要的事需要處理,所以食飯就顯得不重要了。

        主耶穌回應撒但的引誘時說:「經上記着說:『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裏所出的一切話。』」(太四4)表明遵行上帝的話語才是最重要的。

        保羅也說:「食物是為肚腹,肚腹是為食物,但上帝要叫這兩樣都廢壞。身子不是為淫亂,乃是為主;主也是為身子。」(林前六13)人飲食是因肚腹的需要,這樣人才可能持續生命,但人活着的主要目的卻不是為能喫更多,而是為榮耀主。

        主耶穌「連飯也顧不得吃」顯出祂以捨己的態度來事奉;讓我們從經文學效主耶穌事奉的態度,效法祂的捨己。

        一. 隨時行善(可三1-6)
        經文提到一個枯乾了一隻手的人,傳統上認為他是一名石匠,枯乾的手失去功能,無法工作,因此不能謀生,生活陷入絕境。主耶穌憐憫這人,要醫治他,卻受到法利賽人的阻攔,因為依猶太教律法師的教導,除非病人到了要死的地步,否則在安息日不可醫治任何病症,否則便是觸犯安息日不得作工的規條。

        法利賽人進到會堂,這次他們不是為了敬拜上帝,而是為了尋找把柄來除掉主耶穌。他們並不懷疑主耶穌治病的能力,卻等待主耶穌在安息日治病,好控告祂犯了安息日的規條。主耶穌知道他們不懷好意,要尋找機會控告祂;我們或許會問,為何不請那病人明天再來,明天才醫治,便不會留下把柄給法利賽人了。

        經文第4、5節耶穌教訓他們,在安息日可以救命,不可以害命;可以行善,不可以作惡。祂揭穿了法利賽人的不良用心,他們以耶穌在安息日治病是錯的,卻不以自己在安息日策劃害耶穌是錯的。

        法利賽人當然明白主耶穌詰問的意思;真正的敬虔是行善、拯救生命,而不是僵硬地按規則生活;真正的敬虔更不會因不同立場而謀害人。他們若答稱:「可以治病」,就不能控告主耶穌違反安息日的規條;若答:「不可以治病」,又顯得毫無憐憫,只會惹民眾的反感。主耶穌在這裏教導我們,真正的虔誠是隨時行善,幫助有需要的人。

        主耶穌曾教導說,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而存在,(可二27-28)主看重人過於一切。我們辦事有規有矩是好的,但如果規則限制了愛的表現,我們就要選擇榮耀上帝使人得益,不要死守規則。主耶穌在安息日治病,讓我們明白行善要抓住機會;錯過行善的機會,等同行惡。

        二. 甘願辛勞(可三9-12,20-21)
        主耶穌為人的需要,忙碌到一個地步,甚至連飯也顧不得吃。這是主耶穌殷勤勞苦的事奉態度,先顧別人,忘卻自我。祂這樣做換來的卻是親人的不解、親人的批評,說祂是「癲狂了」。(可三21)他們不是說耶穌失去了理智,而是認為祂因宗教狂熱,以致行為怪異、反常,因此他們想要拉住他,嘗試制止祂。如果我們因愛主而比一般信徒更長進、更捨己,投放更多時間去事奉而遭人批評,說我們是「癲狂了」,那未必是一件壞事。

        有人說:「信還信,但不要迷!」世人不瞭解信主是怎樣一回事,所以常以「癲狂」或「沉迷」批評熱心的信徒;其實被人這樣說,總強於被人說我們是信得馬馬虎虎,與不信的毫無分別。保羅曾說:「我們若果癲狂,是為上帝;若果謹守,是為你們。」(林後五13)有人認為事奉主若不近乎「癲狂」(捨己、甘願辛勞),就還未足夠。

        這兩處經文(可三21,林後五13)提到的「癲狂」,都是指在救人靈魂的事上熱心。保羅指出自己和同工受上帝恩典激發,因此為上帝作工,大發熱心,為救人靈魂,不顧一切,彷彿是癲狂了。這提醒我們不要為一些不甚重要的事而「癲狂」;今天究竟我們是為了甚麼事情大發熱心,或為甚麼事情爭論不休,還以為自己是為主大發熱心而「癲狂」呢?!是敬拜/崇拜音樂的風格?禮拜時樂器的音量?參加崇拜穿着的服飾?教牧的薪金待遇?⋯⋯這些事不是不應該討論,不然可能會造成教會的混亂,但若為這些事而「癲狂」,甚至引發爭執而傷和氣,那是多麼的可悲。我們若要「癲狂」,只能為上帝、為福音、為彼此相愛,為合一見證而「癲狂」。

        聖經有以下的教導:
        「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太廿二37-39)
        「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太三8)
        「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十二1)

        但願今日我們都被世人看為「癲狂了」,但「癲狂」只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為了上帝的榮耀而「癲狂」;
        2. 為了世人得聞福音而「癲狂」。

          為何看死人復活是不可信?

          日期:2024年4月21及28日
          題目:為何看死人復活是不可信?
          經文:使徒行傳第26章8-18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世人為何不相信復活?

          1. 上帝的兒子為世人釘十字架,世人看為荒謬:
          猶太人期盼彌賽亞是駕雲帶着榮耀降臨,但按聖經的記載,主耶穌卻生在馬槽裏,三十歲開始傳道,不久竟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門徒說:「祂是為背負世人的罪債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這事對猶太人來說是荒謬的。(林前一18)

          2. 世人認為本乎恩典、藉着信便可以得救太過便宜,不會是真的:
          猶太人高舉律法,認為遵守律法才能得救,他們相信「做好事、好行為」能討上帝喜悅。世人也多是這樣,他們認為要蒙上帝悅納,必須靠自己的努力做好;可惜他們不明白,根本無人能達到上帝的標準。(林前六20;弗二8-9)

          3. 世人認為所有宗教都一樣,都是導人向善:
          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救恩,最主要的目的不是導人向善。上帝差主耶穌降世,為的是要拯救世人脫離罪的轄制。(羅三10-12、五8-9)

            生命改變是最可信的見證
            死人復活是可信的!福音的大能使我們重生而充滿盼望,並且改變我們的生命。

            使徒保羅原本叫掃羅,是一個有學問、有權有勢,逼害基督教會的法利賽人;他遇見復活的主,因而悔改歸信了主耶穌,之後更是冒死熱心傳揚福音。保羅悔改信主,生命的改變是最可信的見證。(徒九3-22、廿二3-16、廿六9-18)

            我們悔改歸主的弟兄姊妹同樣經歷生命的改變,這正是我們傳福音最好和最有力的見證。當未信的親友問你為何信耶穌時,你能否簡單、清楚地說明原因?(彼前三15)

            讓我們從保羅身上學習:(徒廿六9-17)

            1. 第9-12節,保羅提及他的「從前」,就是還未得救的時候,因不信上帝叫主耶穌復活,「自己以為」要多方攻擊耶穌的名,並傷害傳揚耶穌的人;

            2. 第13-15節,保羅講述他悔改歸信耶穌的過程;遇見復活的主之前,他一直以為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好的,直到遇主,他才醒覺原來自己所做的是在逼迫眾人所期待的彌賽亞,是與上帝為敵;

            3. 第16-17節,保羅述說自己所蒙的憐憫及恩典,就是主的赦罪及賜予的新生命。保羅犯了大錯,不但沒有受重罰,反蒙上帝奇妙的憐憫及恩典,更從主領受了重大的任務。

            保羅向人作見證,述說他信主前的光景及信主後的改變,有喜樂與平安。我們信主的人,各人都有一個「從前」及「現今」的見證可以與人分享;我們信主後的改變是最有力的福音話題及見證,當常作預備,隨時與人分享。

            生命改變必須是持續的更新
            死人復活是可信的!因福音的大能不但改變了我們的過去,使我們的現今及未來充滿盼望,更要使我們的生命持續更新,變得豐盛。

            傳福音的主要目的不是改善社會、提升道德,叫人在地上過得更輕鬆一點;不是要讓信的人得着平安、福氣、成功、順利。信主耶穌,不單是為得蒙救贖,更是要叫我們信的人可以「豐豐富富地得以進入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永遠的國。」

            決志相信主耶穌,接受洗禮,並不是基督徒任務的完結,而是一個起步點。洗禮是我們向世人宣告:「從此我屬基督耶穌」。要證明我們真的是屬基督耶穌,就要透過我們生命的改變及持續更新來證明。(彼後一10-11)

            我們不但可以進入上帝的國,而且可以豐豐富富的進入。這句話表明有些人雖可以進入天國,卻不能豐豐富富的進入,他們只是「僅僅得救」。(林前三)

            我們怎樣才可以豐豐富富的進入上帝的國呢?保羅蒙主的救贖,又蒙主的呼召成為使徒,承受了一個重要的任務,不但要叫人歸信主耶穌,更要這些人生命有所改變,為的是讓他們將來可以與主同得基業。(徒廿六18)

            這說明「信耶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不是單信主為我死而復活那一刻便完事。使徒行傳廿六章18節指出「信」包括:

            1. 眼睛得開
            「眼睛」指人的心眼;世人被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林後四4),以致:
            (1) 不認識自己是罪人,甚或不知道有罪,更不知道罪的嚴重性(罪的功價乃是死);
            (2) 不認識人生為何,不知道將來的結局;
            (3) 只知今生要盡情享樂,對永恆完全不知,也不重視;
            (4) 不認識福音,不知道世人需要救主。

            人若要接受福音、經歷基督的救恩,首先,心眼要被開啟,才能看見自己可憐的處境、轉向救主。(太五14上、16)「眼睛得開」也表示信主以後繼續以屬靈眼光看世事,免得因貪愛世界,眼睛再次被蒙蔽。

            2. 歸向(光明)上帝
            「從黑暗中歸向光明」可理解為效忠對象的改變;信徒從撒但黑暗的權勢被釋放出來,為的是進入上帝的國度,從此持續靠聖靈的引導而生活,凡事討上帝喜悅,行在光明中。(約壹一6-7)

            3. 得蒙赦罪
            要憑信心清楚確信,對自己得蒙救贖要肯定。(弗一7;來九28;羅八1)

            4. 同得基業
            凡我們在主裏所作的,包括我們因主的緣故為別人而作的,都必蒙上帝記念,必從主那裏得着基業為賞賜。(西三23-24)

            許多信徒都體會到,作基督徒的代價確實巨大,主耶穌也對門徒強調要計算代價,祂呼籲信徒要捨己並背起十字架來跟隨祂。(路十四26-35)但那些不跟隨主耶穌的人,或是不全心全意跟隨主耶穌的人,他們錯過了很多福氣,要負出的代價其實更大:他們錯過了與創造主親密的團契、他們錯過了上帝在他們生活中奇妙大能的作為、他們錯失了上帝在日常生活中所賜的平安和喜樂,他們也將失去永恆極重無比的獎賞。

            願我們都能放下自己,每日順服聖靈的引導,使生命持續改變更新,好榮耀上帝,在世作美好的見證。

              好壞境遇信靠基督

              日期:2024年3月31日及4月14日
              題目:好壞境遇信靠基督
              經文:使徒行傳第12章1-11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經文講述早期教會受逼迫,教會領袖使徒雅各被殺,彼得雖被監禁,卻蒙天使救離監獄。

              希律逼迫基督徒,純粹是為了個人利益,想透過殺害教會領袖制止基督福音的傳播,討好猶太人。我們在面對不公平、處於逆境時,該怎樣繼續信靠基督?

              一. 信靠基督,要知道這個世界確實不完美(徒十二1-4)
              聖經中提及幾位希律:

              1. 耶穌出生時作猶太人的王的大希律;
              2. 亞基老「接着他父親希律作了猶太王」(太二22);
              3. 「分封的王希律」(路三19),是大希律的兒子,又稱為希律安提帕,施洗約翰就是死在他的手上;
              4. 「希律王」,有時稱為「希律亞基帕一世」,是大希律的孫,也是此處記載的希律王。

              這希律年輕時,父親被祖父處死,自己被送到羅馬居住,他與兩位羅馬皇帝結交(卡利古拉Caligula和克勞第Claudius)。後來在主後41年他接管了羅馬猶太巡撫的轄區,作了猶太王(King of Judaea),繼承了大希律的全部領土。他依從猶太人的規矩,因此甚得百姓的愛戴,承認他為王。在他執政期間,羅馬並沒有委派巡撫,而是由他在猶大執掌生殺大權。

              儘管他擁有大權,卻因少年時的坎坷經歷,缺乏安全感,所以既盡力討好羅馬人,又竭力拉攏猶太人,好鞏固自己的地位。當他發現逼迫教會可以換取撒都該人的支持,又可取悅信奉猶太教的猶太人時,他就毫不猶豫地逼害教會。

              希律王下手苦害教會中幾個人(徒十二1-2),經文沒有列出,但其中一位是使徒雅各(西庇太的兒子、約翰的兄弟);路加特別提及他,因為他是當時的教會領袖,也是第一位殉道的使徒。希律見處決雅各,猶太人歡喜,便捉拿使徒彼得,想更進一步得猶太人的歡心,甚王嚴加看守,避免讓他逃脫。(徒十二4、6)。

              面對苦難時,人常常會問,上帝究竟在哪裏?如果上帝是慈愛的,為何會容許苦難及不公義的事情發生?其實上帝明說信主的人會遇到苦難。(約十六33),加上世界存在的惡,如姦淫、污穢、邪蕩、拜偶像、邪術、仇恨、爭競、忌恨、惱怒、結黨、紛爭、異端、嫉妒、醉酒、荒宴等類。(加五19-21)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因自己或身邊人的惡行而受苦。雖然世界充滿苦難挑戰,我們卻仍能活出豐盛人生,因為我們有聖靈,有主耶穌基督與我們同在,祂是愛我、為我捨己的主。當我們能在逆境中仍然信靠基督,我們就能看見上帝奇妙的作為,也能榮耀上帝。

              學習信靠基督,首先要認定這個世界確實不完美,壞事也會發生在我們身上。

              二. 信徒同心不停懇切仰望基督(徒十二5)

              彼得被監禁,教會為他切切地禱告上帝。當時教會如何為彼得祈禱呢?

              經文沒有記載禱告內容,好讓我們學習,可見重要的不是祈禱的內容,那麼當時的信徒有甚麼可以讓我們學習呢?

              1. 信徒祈禱的態度

              學習信靠基督,我們處於逆境時,重要的是要持續仰望上帝,不要放棄祈禱。

              常有弟兄姊妹問,當為所祈求的事祈禱多久?當不停、專心懇切地祈求仰望上帝,直至事件完結。本節經文讓我們看見在彼得被提出來的前一夜,信徒仍為他通宵切切地禱告上帝。

              2. 信徒如何祈禱

              另外,弟兄姊妹不是個別獨自祈禱,而是「教會」整體,即聚集一起禱告。 處於逆境中,團契的弟兄姊妹當一起彼此擔當。團契是主內肢體甘苦與共的地方,團契中弟兄姊妹是我們同行天路的好夥伴。

              三. 逆境中可以向恩主祈求平安(徒十二11-16)

              經文記載彼得終於蒙天使拯救出獄,他就往那稱呼馬可的約翰的母親馬利亞家裏去,在那裏有好些信徒正在聚集為他禱告。彼得敲門,使女羅大聽見是彼得的聲音,就歡喜得顧不得開門,跑進去告訴眾人說:「彼得站在門外!」他們卻說她是瘋了。當使女極力地說:「真是彼得!」他們又說:「必是他的天使。」猶太人相信每一個人都有一位護衛的天使。(太十八10;來一14)看見彼得的天使,意思是彼得已經為主殉道了。但當彼得不住地敲門,他們去開門,看見彼得時,他們甚是驚奇。

              他們似乎不相信彼得會蒙上帝拯救。那麼他們「切切」地禱告上帝,是為得拯救祈禱嗎?

              有人會批評這班信徒小信,但他們確實經歷過教會領袖為主殉道的傷痛,前有司提反,後有使徒雅各。很多時候,我們的禱告同樣是既相信、又疑惑的,所以我們更應為疑惑中的禱告蒙上帝應允而感謝上帝。
              這並非說禱告時不需要信心,相反,正因為信才會禱告。經上說:「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悅;因為到上帝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上帝,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來十一6)信心當然十分重要,但我們有時實在是小信,信心不足。

              無論我們信心多軟弱,只管恆切向主禱,上帝會否按我們所求的答允我們,未必,但祂所成就的,會比我們所求的更為合宜,我們只管向主求平安。

              四. 活着就當盡力活好榮耀主名(徒十二16)

              信徒為彼得禱告,除了可能求讓彼得獲救,根據第四章記載,彼得和約翰已曾被監禁,當時他們被釋放後,信徒有這樣的祈禱,「……他們恐嚇我們,現在求主鑒察。一面叫你僕人大放膽量,講你的道;一面伸出你的手來醫治疾病,並且使神蹟奇事因着你聖僕耶穌的名行出來。」(徒四29-30)這次,同樣地,信徒可能祈求上帝使他們能為主大放膽量,傳講主的道,並求上帝施行神蹟奇事來證實他們所傳的福音。

              往往我們都不知道事情最終會如何演變,但重要的是我們要不停專心懇切地禱告仰望上帝,一方面祈求拯救,另一方面不論好壞境遇堅持信靠順服基督,不要受環境影響。

              《使徒行傳》第十二章沒有交代雅各被害的經過,也沒有交代他如何面對。但相信雅各必定是積極地傳揚福音,不然希律王也不會殺他。主耶穌曾告訴雅各和約翰說:「我所喝的杯,你們必要喝」,(太廿23)他們確實都經歷了苦難—雅各為主殉道,約翰被流放到拔摩海島。

              早期教會信徒甘心為主受苦,正是早期教會福音廣傳的力量所在。

              我們不知道為何彼得得以脫險,雅各遭害,人生不能解釋的事多的是,但我們要學習的不是如何去解釋每一件事,而是要學會不論好壞境遇都堅持信靠基督。有一件事我們應該要知道,就是今日我們仍存活在世上,這就是恩典,我們便有使命,當盡力做好、活好、榮耀主名,如保羅所說:「……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因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腓一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