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教會感覺有如回到家一樣

日期:2025年6月1日
題目:返教會感覺有如回到家一樣
牧者:蕭嘉祥牧師

當我在思想本月「牧者的話」要與大家分享些甚麼時,在我的腦海中出現了一位我小時候認識並相處了十年的傳道人,當時教會的年青人沒有人會稱呼她為傳道人,大家都稱呼她金英姑,她的生命見證有如我們上個月教會的主題一樣「因信而生的愛心」;她信主後奉獻自己全時間事奉主,沒有結婚因此沒有兒女,我們這班頑皮的少年人就是她彰顯基督的愛的屬靈兒女。今日就讓我將這位金英姑介紹給大家認識吧。

1. 她常欣賞並鼓勵人
記得第一次在菲律賓返教會,當時正舉辦暑期聖經班。第一次返教會,我當然不認識這位傳道人,但她的笑容令人感到很舒服。當日我早到了,她正在打掃,我不記得是她邀請或自己主動幫忙打掃。該日的暑期聖經班有背金句環節,我也成功背出了金句。
那日暑期聖經班結束前,還有頒獎環節,我竟然得了三個獎牌,一個是樂於助人,一個是完成背金句,還有一個我不記得是甚麼了;這三個獎牌其實一點都不值錢,但對幼小的我卻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令我很喜歡返教會參加主日學,覺得教會就是充滿愛、被接納、被肯定的地方。

2. 她樂於服事及關心人
她的臉孔不但常帶笑容,從不見她生氣,她也很有辦法令到我們一班少年人臉上有笑容。每次青少年團契開會或要到教會幫忙,她便會下廚,為我們煮很美味的食物;到了教會感覺尤如回到家一樣。
她也經常到會友家中探訪,知道會友家庭的需要時,便作出適當的關懷及幫助。

3. 她熱愛傳福音
1976年我們一家從香港搬到菲律賓,隔年我在附近的一間沒有宗教背景的中小學讀書。這學校曾發生了一場火災,導致整間學校需要重建。在重建期間學校借用了我們的教會上課,因此教會和學校就建立了友好關係。學校在1977年重建完畢,因金英姑與學校的友好關係,學校容許金英姑每逢禮拜五下午放學後,在校內課室舉行團契活動。當時我正好在這間學校就讀,因此便成為金英姑的其中一位幫手,我的傳福音心志很可能也是在那時開始養成。後來教會更在學校附近租了一所兩層高的屋作為該學校的學生中心,在學生中心信主的學生中,最少有四位後來成為傳道人,其中一位更成為新約博士在神學院作教授。

弟兄姊妹,我們因信主就必須在生活的言行中彰顯基督的愛。我們因信而生的愛心必然能祝福身邊的人。但願我們相處時多一些欣賞鼓勵,主動去服事及關心有需要的弟兄姊妹,讓大家同心合意興旺福音。。

因信而有的福氣

日期:2025年5月18及25日
題目:因信而有的福氣
經文:羅馬書第5章1-5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在《羅馬書》第5章1-5節,使徒保羅深入討論因信稱義這題目—我們因信稱義,除了得蒙救贖,還能得着上帝在基督裏所要賞給我們的各種屬靈福氣。這些福氣是透過主耶穌基督賜給我們的,這段經文提及四樣的福氣:

一. 得與上帝相和(羅五1)
未蒙救贖前我們是該死的罪人,蒙救贖後我們得稱為上帝的兒女,得了尊貴的身份地位。

因信稱義不只是解決了罪的問題,解除了敵對的關係,更使我們與上帝產生父子關係,有了親密和愛的關係。這樣的關係轉變,在這敗壞的世界中是不可能的事。一般人對別人好或者所謂愛一個人,都是帶有條件或有利益關係的。在這現實的社會中,當一個人沒有了利用價值,他很快就會被遺忘甚至遺棄。但上帝卻是在我們還是罪人、頂撞祂、得罪祂時,就主動饒恕我們,更為我們在十字架上開了一條出路,使我們因信得蒙救贖並得兒子的身份,這絕不是一件小事,我們不要輕看「得與上帝相和」這福氣。

使徒保羅又說:「一切都是出於上帝,祂藉着基督使我們與祂和好,又將勸人與祂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這就是上帝在基督裏叫世人與自己和好,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並且將這和好的道理託付了我們。」(林後五18-19)上帝不但叫我們與祂和好,祂更把這和好的職分和道理,賜給並託付了我們。

蒙大恩的人呀!閩南堂的弟兄姊妹們!我們因信得稱為義,藉着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與上帝相和,我們要因這福氣常存感恩的心,並要因我們從上帝所領受的職分及託付,作一個宣揚和好福音的使者,在生活上顯出我們真與上帝並與眾人和好的見證,作一個和平之子。

二. 得進入現在所站的恩典中(羅五2)
「恩典」的意思是白白的賜予,不是我們配得的,也不是可以靠人的努力賺取的。因着信使我們得稱為義,得以和上帝建立和好的關係,更使我們得以享受上帝的恩典。此外,我們是持續地享受上帝的恩典,並非間中享有;上帝與我們不是君臣的關係,我們不會一時得寵,一時失寵。我們所享的恩典是牢固的、可靠的、不變的。上帝的恩典一生一世陪伴着我們,我們是時刻活在上帝的恩典中。世上沒有任何事物能夠使我們與上帝的愛(上帝的恩典)分離。(羅八38-39;詩廿三6)

有上帝的恩典在我們身上,我們便不應如未蒙救贖時那樣自私,常想辦法從別人身上得利益得好處;我們應當活出蒙恩的新生,多思想怎樣成為別人的祝福。

三. 歡歡喜喜盼望上帝的榮耀(羅五2)
我們所「盼望」的是將來要得的福氣,經文說我們所盼望的是上帝的榮耀,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所盼望的是甚麼:

1. 主耶穌再來的時候要在榮耀中顯現(太廿六64)
馬太告訴我們:「……你們要看見人子坐在那權能者的右邊,駕着天上的雲降臨。」耶穌基督會滿有大能、滿有榮耀再臨。

2. 信徒與主同得榮耀
人因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羅三23),雖然因信稱義,已得蒙救贖,但救贖卻仍然未能完全,因仍有舊我的存在,但將來在主再次降臨時,我們便能完全得贖,得榮耀的身體。(參西三4)

我們在世的身體是暫時的,不完美且漸漸衰殘、老化、敗壞,但主再來時,我們必得復活的身體,是完美、榮耀、存到永遠的身體。

新約聖經用「帳棚」來比喻我們今生的身體,而以「天上永存的房屋」來形容復活的身體。因此我們要明白在世只不過是暫居的,一切事物、得失,包括我們在世的生命也必然過去。我們不要像世人只顧賺取今世的錢財、享樂、美貌,應當因盼望上帝榮耀的來臨而心存滿足,歡歡喜喜地為永恆作好安排,注重內裏的虔誠,關顧身邊有需要的人,迎接主的再臨。。

主耶穌再來的時候要在榮耀中顯現(太廿六64)
馬太告訴我們:「……你們要看見人子坐在那權能者的右邊,駕着天上的雲降臨。」耶穌基督會滿有大能、滿有榮耀再臨。

四. 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羅五3-5)
有些人以為信主後可以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因為上帝必使我們不遇任何困難或病痛。但這不是聖經的教導,保羅在第3-5節告訴我們在世仍會遇到患難。主耶穌也曾告訴我們:「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裏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十六33)

保羅指出雖然信主後仍會有患難,但這與享受因信而得的福氣並不矛盾,事實上上帝可以使用患難帶給我們更大的祝福。

我們因信在患難中不再是消極地忍受,我們能靠主歡欣、雀躍。表面看來,信徒得救以後的人生境遇似乎與得救之前並無分別,但是內裏卻與之前不同,我們靠主能享有出人意外的平安,能在患難中仍是歡歡喜喜的。關鍵是我們如何去面對所遇到的患難。

信徒在患難中仍有喜樂,是因為知道我們所遭的患難並不是白受的,在患難中仍有上帝的恩典陪伴,要叫我們從中得着益處。保羅曾說:「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羅八28)

在遭受患難時要能喜樂蒙福的另一個關鍵是我們必需愛上帝,願意信靠順服上帝,這樣就必蒙福。當知道我們生命中所發生的任何事,不論好或壞,都在上帝的看顧和保守中。上帝既然允許這些事發生,祂必帶領我們經過,我們總不會白白受苦。信靠基督我們就能不擔心明天會發生甚麼事,因為我們知道主的恩典夠用,祂必會供應我們的需要。

保羅繼續說:「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羅五3-4)「忍耐」是透過經歷一次又一次的患難而產生的。每經歷患難都能忍耐,便產生了「老練」。當我們在患難中靠主,次次經歷上帝的幫助,便知道上帝不會使我們白白忍受苦難,知道上帝可以透過苦難叫我們得益處,因此老練便產生盼望。

最後保羅說出我們為何可以在「患難中仍是歡歡喜喜的。」保羅說:「盼望不至於羞恥」意思是如果我們所盼望的最終沒有實現,那麼我們就會感到羞恥和失望。但保羅說我們對主救恩的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聖靈將上帝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裏」就是說我們所盼望的是必能得到的,上帝必在患難中陪伴我們,幫助我們,因為上帝愛我們。聖靈要讓我們在患難中經歷上帝對我們的愛。使徒約翰也曾說:「……祂(主那穌)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約十三1)

雖然患難是難免的,但知道主愛我們到底,我們就可以不懼怕面對人生的每一日。同時因明白患難是信徒必遇的事,我們都是同路人,就當學會彼此守望、彼此扶持、彼此陪伴同行。

律法與基督

日期:2025年3月23及30日
題目:律法與基督
經文:希伯來書第10章1-14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希伯來書》的作者寫信給當地的第二代猶太基督徒,因為他們受到熱心猶太教徒的影響,對主耶穌基督的信心有所動搖,看重舊約的種種規條、律法及祭物過於基督,於是透過這封信告訴他們,主耶穌基督比一切都要優越;主耶穌超越摩西律法、利未人的祭司職分、天使及舊約的獻祭。

今天這段經文指出律法與基督的關係,基督遠遠超越律法並舊約的獻祭,唯獨信靠主耶穌基督才能使人得救贖。

一. 舊約(律法)只是新約(基督)的影兒,不能除罪(來十1-4)
在《希伯來書》中「律法」代表整個舊約的制度,作者強調「律法」只是一個「影兒」。「影兒」不是真實的,只是真實事物的不完美反映。按律法的要求所獻上的祭物,亦只是將來更美好事物的影子。所以律法和所獻上的祭物都不具備赦罪或使人完全的功效。上帝設立律法時,是透過律法叫人想起罪來,律法和獻祭不能除罪,只有主耶穌基督的救恩才有完美全備的功效。

作者解釋說:

1. 每年常獻一樣的祭物,因祭物不能叫那近前來的人得以完全
作者告訴我們,這樣的獻祭沒有完全的果效,不然,便無需年年獻上。
獻祭是基於有罪,如果這些祭物真能使人得完全,那麽獻了祭,目的達到以後,就無需要再獻了;不斷需要獻祭,因為獻祭的功效不完全。

2. 祭物只是叫人每年想起罪來
律法規定的祭物沒有解決罪的問題,而是「提醒」人有罪。每次的獻祭,使人想起自己的罪,正如《羅馬書》三20所說的:「所以凡有血氣的,沒有一個因行律法[包括獻祭]能在上帝面前稱義,因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

3. 公牛和山羊的血斷不能除罪
獻祭牲提醒我們罪有多嚴重,指出只有流血才能除罪,但這些祭物始終不能除去人的罪,原因有二:

A. 律法規定的祭物,是比人類更低層次的牲畜,因此,動物的血永遠不可能為人贖罪。唯一可以真正為人贖罪的,必須是一個無罪的人,因為普通人都是有罪的人,自己也需要被救贖,唯獨完全無罪的人,才可以真正替人贖罪。

B. 動物不是主動以死替人贖罪,要為人贖罪,被獻上的祭物必須是甘心樂意的,不然被獻上的祭物就是被殺。正如一個人如果不是心甘情願地獻上自己而被殺,他就是受害者,那就是被謀殺。祭物必須是心甘情願的,才能替人贖罪。

所以獻動物為祭只是一個象徵,指向將來要到來的完美祭物。

人要得到上帝的悅納,來到上帝的面前,必須先蒙赦罪,脫離罪污。人類想盡辦法去遮掩自己的罪過,試圖作善事彌補自己所犯的罪,其實一切都是徒勞無功,因為人犯罪是無法將功補過的,唯有靠一位完全的人,甘心樂意地獻上自己為人贖罪。

二. 新約(耶穌基督)是完美的獻祭(來十10-14)
舊約的獻祭有一個很重要的屬靈功課,往往被獻祭的人所忽略。獻祭是因為知罪,要表達真心悔改,願意服從上帝的旨意而生活,存這樣的心獻祭的人,必蒙上帝悅納。但昔日獻祭的人往往只是履行律法的要求卻沒有真心悔改,沒有歸向上帝的心,這樣的獻祭禮儀怎會蒙上帝喜悅呢?正如今日,如果我們很勤奮地在教會做這樣做那樣,卻沒有敬畏上帝的心、沒有愛弟兄姊妹的心,那麼所作的既不能蒙上帝悅納,也不能榮耀上帝、不能造就人。真正的悔改和順從是上帝在人獻祭時所期望的。

新約耶穌基督的救贖,是完美的獻祭。主耶穌基督來是為要照上帝的旨意行,祂的心意跟父上帝的旨意是完全吻合的。(來十7,9)

耶穌基督降世是遵照上帝的旨意行,祂在世的生活完全順服上帝,甘心為人被釘在十字架,所表現的也是完全的順服,因此成為了完美的祭物,為人類獻上自己成就救恩。《希伯來書》的作者強調耶穌「只一次」獻上為祭,我們信的人就得以成聖。(來十10)舊約利未祭司「天天站着」事奉,在執行職責之時,沒有祭司是可以坐下的,這象徵着持續地工作,永無止息。(來十11)但主耶穌基督卻是把自己一次獻上,就永遠有效,因此祂現時是在上帝的右邊「坐下」了,因為基督已完成了祂的工作,已成就了救贖。(來十12)

作者最後再次強調,基督只須一次獻上自己,就使真正相信祂的人(基督徒、祂的子民)永遠完全。(來十14)因主耶穌基督是完全的上帝,也是完全的人,祂是唯一完美的祭物。祂藉一次的獻上自己,使信徒成為聖潔,永遠完全。基督獻上自己完全滿足了上帝對聖潔及公義的要求。這裏的「完全」並非指人的行為,而是指基督所成就的救贖功效。基督一次獻上自己的果效,不但使那些因信祂的人「得以成聖」,而且使他們「永遠完全」。我們只一次真正相信主耶穌基督,與祂同死同復活,就永遠成為聖潔,成為上帝的兒女而不再是外人。

基督徒不會因為偶然犯了罪,就失去救恩;不會因為犯了某些罪,就不再是上帝的兒女,需要再次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以便再一次成為上帝的兒女。信徒犯了罪,當然要盡快悔改,不是因怕救恩會失落,而是不願意與上帝的親密關係受到阻隔。我們這「永遠完全」的地位,不是靠我們任何的付出而獲得的,乃是單憑基督「一次獻上自己」而得到的。

耶穌基督就是舊約所預表那完美的祭物,祂一次獻上自己,祂的寶血流出使我們的罪得赦免,使相信祂的人永遠完全。我們是何等有福,不只今生有倚靠、有盼望,我們更是有永恆的福樂。

今天我們在世活着的目的,不是為自己能得救努力作工,因我們已擁有永遠的救恩。我們在世活着乃為榮耀上帝,以感恩的心遵祂的旨意而行,愛主愛人,並要努力與人分享我們從上帝所領受的救恩。

    必得那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

    日期:2025年3月9及16日
    題目:必得那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
    經文:彼得前書第5章1-4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使徒彼得在教會面對迫害時,寫信勸勉教會的長老們,應該團結、站穩、合一,共同面對挑戰。彼得深深關心信徒,他們受到迫害和攻擊,需要牧人的牧養和照顧;教會領袖應該帶頭面對困難,餵養上帝的羊羣,引導羊羣站穩。

    為鄭重其事,彼得在經文第1節便提出了長老們必須聽從他的三個理由。

    一. 我這同作長老的勸你們
    「我這作長老、……勸你們中間與我同作長老的人。」(彼前五1)
    彼得明明是一位使徒,如果他用使徒的身份來勸勉教會的長老,豈不是更有權威?為何他要自稱為長老?當然他也的確是當時教會的一位長老,他自稱為長老最少有兩個意思:

    1. 這是彼得謙卑的態度,因為按他在教會中的地位來說,他不但是十二使徒之一,而且身居其中領導地位,但他卻以長老自稱,與閱讀這書信的長老們等同,讓他們感到身份的尊貴,同是上帝的僕人。
    2. 他自稱長老,表示自己所要說的話自己也必須遵守,大家是同一陣線,需要共同努力做好牧養羣羊的任務。

    二. 我這作基督受苦的見證人勸你們
    「我這作……基督受苦的見證、……勸你們……」(彼前五1)
    彼得是主耶穌基督受苦的目擊證人,他親眼看見主耶穌基督為成全救恩,為世人受盡種種的苦難(被人嘲笑、辱罵、戲弄、鞭打、最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今日我們能透過主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憑信蒙恩得救贖,我們實在是蒙大恩典。因此,所有蒙大恩得救贖、又蒙上帝的恩所揀選的長老們,都必須聽從彼得的勸勉。

    三. 我這同享後來所要顯現之榮耀的勸你們
    「我這作長老、……同享後來所要顯現之榮耀的,勸你們……」(彼前五1)

    彼得在經文第4節用一種肯定的語氣,說明自己將來必定與主同享榮耀,他必定是想起主多次應許祂必再來,信徒將與祂同得榮耀。彼得肯定凡在世為主而活而受苦的信徒,將來必然與主同得榮耀,因此長老們就更要聽從彼得的勸勉。

    1. 按着上帝的旨意照管上帝的羣羊(彼前五2)
    「牧養」是含有保護、看顧、養育、引導的意思。牧人應負責為羊羣尋找水草,保護他們不受野獸攻擊,引領他們行平安正直的路。
    彼得在第2節給我們看見作長老的在牧養羊羣時,需要明白的兩個重要原則:
    i. 站在一個管家的地位
    「務要牧養在你們中間上帝的羣羊」,這一句清楚表示這些羊羣並非是自己的,乃是上帝托付給我們的,他們是屬上帝的,長老應以一個管家的身份牧養上帝的羣羊。
    ii. 按着上帝旨意照管羣羊
    照上帝真理的原則照管羣羊,不隨私意,不存私心,也不為討好人或怕得罪人而順從人的意思,只求向上帝盡忠。

    2. 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彼前五2)
    彼得指出牧養的聖工必須甘心情願順從主的呼召,為主的緣故牧養主的羊。

    保羅曾對哥林多信徒說他傳福音是「不得已」的,似乎沒有其它選擇。他說:「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林前九16)保羅的「不得已」並非出於人的強迫而勉強去做,乃是因為上帝的愛激勵他,聖靈的催逼使他不能自己地去傳福音。

    教會領袖/長老要自願地去照管羊羣,不該是被迫去服事。而每個基督徒亦當參與事奉,可惜多人卻拒絕,為甚麼呢?
    ⇒ 有些人覺得自己不配和不夠資格;。
    ⇒ 有些人覺得參與事奉要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
    ⇒ 有些人覺得有壓力,不想承擔責任;
    ⇒ 有些人覺得人的要求太難滿足,不論怎樣做,總會有人批評。

    但使徒彼得提醒我們,不是因人的緣故做或不做,乃是因為主而甘心去做;只要是我們清楚聖靈的感動,我們就不應拒絕。

    3. 也不是因為貪財乃是出於樂意(彼前五2)
    「貪財」是指貪圖不應得的錢財,原文是由「可恥」與「獲得」二字合成。

    當時的長老有一部分可能是全時間牧養教會的人,所以這些長老會接受教會的供應。(參提前五17)

    所以彼得說「不是因為貪財」可以理解為不應貪求更高的薪酬才接受教會聖工的職責;當然教會也當對全時間牧養教會的人有合理的待遇。另外,也不應以事奉為一種職業,作為只是謀生的一種手段。

    今日大多數教會的長老和執事都有自己的專業,無需教會供應他們的需要,很多時他們反而為教會的需要而樂意奉獻。

    當我們說教會領袖「不是因為貪財,乃是出於樂意」更是提醒長老不要重富輕貧,不要貪圖從信眾身上得到任何形式的利益,不要作貪財的人。

    4. 不是轄制所託付你們的乃是作羣羊的榜樣」(彼前五3)
    「轄制」有憑權力或武力壓服人,使人被自己管治的意思;有聖經譯本把「轄制」譯作「威嚇」。彼得勸勉長老們對羣羊不要以權力或威嚇照管,而是靠自己美好的榜樣。

    屬靈權柄不是靠地位得來的,而是因美好榜樣而來的。不是因為我們有牧師、長老或執事的身份,信眾就要尊敬我們;而是我們必須以謙卑的態度服事主,以美好榜樣來影響信眾。我們必須在言行、態度、生命的表現,都作信徒的榜樣。

    要作好榜樣其實不單是對教牧、長老或執事講的,教會領袖故然要先以身作則,然後才能影響信眾,使信眾也會效法領袖們的樣式,成為別人的榜樣。使徒保羅成為我們最好的榜樣,他對哥林多信徒說:「你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林前十一1)

    最後彼得告訴我們:「到了牧長顯現的時候,你們必得那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彼前五4)凡忠心事奉主的,將來必得那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在主將來再來時,忠心事奉主的將分享主耶穌的榮耀。

      有福

      日期:2025年2月2日
      題目:有福
      經文:箴言八 32 、 34
      牧者:蕭嘉祥牧師

      「眾子啊,現在要聽從我,因為謹守我道的,便為有福。聽從我,日日在我門口仰望,在我門框旁邊等候的,那人便為有福。 」箴言八 32 、 34

      經文告訴我們,蒙福的人是那些聽從上帝話語並謹守的人。

      I. 聽從主道的有福
      聖經形容聽道的態度好比在「門口仰望,在門框旁邊等候」 。甚麼意思呢?在門口仰望,在門框旁邊等候代表專心,渴望地等待。

      日日代表不間斷地,每天都尋求上帝的話語,不間斷的閱讀,思想上帝的話語。有 些人信主已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了,但對上帝的話語卻仍然是很生疏,因為除了參加教會崇拜時打開聖經之外,在家裏幾乎都不會 讀聖經 。

      經文告訴我們蒙福的人首先必須是日日專心、 渴望尋求上帝話語的人。

      II. 謹守主道的有福
      對上帝的話語有正確的態度之餘,我們還需要把上帝的話語活出來。 《 箴言 》 八 32 說 「 眾子啊,現在要聽從我,因為謹守我道的,便為有福。」只是聽道,愛慕上帝的話語,但卻沒有容讓上帝的話語成為我們言行的準則,是沒有用的。

      《雅各書 》 一 22 25 說 「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
      己欺哄自己。因為聽道而不行道的,就 像人對着鏡子看自己本來的
      面目,看見,走後,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惟有詳細察看那全備、
      使人自由之律法的,並且時常如此,這人既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
      在行出來,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

      明白主的教導卻又故意不行出來,就是犯罪,假冒為善了,正如《 雅各書 》 四 17 所 說 「人若知道行善,卻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

      我們心所想的及手所做的,要與主的道吻合,這樣上帝就必賜福給我們。

      必得享安息因信祂就……滿有榮光的大喜樂

      日期:2025年1月19及26日
      題目:因信祂就……滿有榮光的大喜樂
      經文:彼得前書第1章3-9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這段經文記載三個基督徒應該喜樂的理由:
      一. 因現在所得的恩典而喜樂(彼前一3-5)
      真正喜樂的人,是在諸般境遇中都能喜樂。我們具備真正喜樂的條件,是因為在基督裏所得的恩典足以叫我們一生喜樂不已:

      1. 上帝的大憐憫
        「憐憫」除了心有所感,更需要有所行動,不然就沒有意義。上帝看見人類陷於敗壞的處境,憐憫我們,採取行動,藉着主耶穌的救贖為我們提供了一條得救的道路。經文說上帝的憐憫是「大」的(彼前一3),意思指上帝的憐憫是「豐盛的、滿溢的、無盡的、無限的」。上帝的憐憫不僅拯救我們脫離永恆的懲罰,祂的憐憫更是隨時隨地始終陪伴着我們。(來四15-16)
      2. 藉耶穌基督從死裏復活重生了我們
        主耶穌的死使我們的罪得赦免,祂的復活使我們得重生,得新生命。(林後五17)新的人、新的開始、新的盼望,在基督裏我們有完全的力量去面對人生的每一日。
      3. 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
        我們的盼望是「活」的,不是死的,就是說,這盼望是真實的,必然會實現的。(羅十11)
      4. 可以得着……為我們存留在天上的基業
        我們所得的基業是不能朽壞的,就是「不會滅亡、不會老化、變質或死亡」。馬太·亨利(Matthew Henry)說:「地球上的一切遲早都會變壞,但我們的基業絕對不會,它是完美和不朽的。」
        我們的基業在天上,上帝必永遠為我們存留。我們只當專心完成我們在世上的任務,到那日,上帝就會把基業賜給我們。
      5. 必能得着所預備到末世要顯現的救恩
        我們怎麼知道不會失去上帝所賜的救恩?經文給我們兩個答案:
        A. 必能得着是因蒙上帝能力的保守
        「蒙上帝能力保守」並非因為上帝縱容包庇,而是蒙祂時常看顧,及時拯救我們脫離凶險;在信徒徘徊歧途的時候,祂施以管教,好讓信徒回歸正路,順着聖靈的引導過謹慎自守的生活,靈命得以長進。
        B. 我們蒙上帝的能力保守是基於我們的信(彼前一5)
        我們是憑「信」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憑「信」得以稱為上帝的兒女,同樣地我們蒙上帝能力保守也是基於這「信」。
        雅各說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雅二17)因此要對上帝有持續的信心,我們生活日常無論大小,都要因信而活。真正的信使我們一生跟隨基督,使我們持續信靠基督,努力過聖潔、公義、正直的生活。

      二. 因認識試煉的本質和用處而喜樂(彼前一6-7)
      我們要能在試煉中仍有喜樂,就要先清楚認識試煉的本質和用處:

      試煉的用處—使我們將來得稱讚、榮耀、尊貴
      信徒受試煉有兩個原因:(彼前一7)
      A. 信心需要經過試驗,才更顯寶貴
      信心受試驗意思是「證明、進行測試、加強」,好表明信心的真實。正如金子需經多重提煉除去雜質,信徒的信心也需要經過種種的試煉,除去各種生命的雜質,才能更加懂得倚靠主。
      沉重的試煉使我們認識自己的有限,願意親近上帝、求助於上帝。試煉也會促使我們更加謹慎言行,使我們更容易去反省生命。
      B. 經得起試驗的信心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必得着稱讚、榮耀、尊貴
      當耶穌基督再來時,祂不再是誕生在馬槽的嬰孩,而是以榮耀君王的身份到來;我們也要與主同被高舉,得着稱讚、榮耀、尊貴。
      世人往往以財富、享受、成就、地位來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但上帝衡量我們,乃在於我們在主裏的為人,我們是否在人生的歷程中變得更像主耶穌。(參林後四16-18;羅八18)。

      試煉的本質—只不過是暫時的
      信徒要在這敗壞的世界中過一個分別為聖的生活,生命中必充滿各種試煉。
      《彼得前書》的收信人正是面對着種種試煉,他們為基督的名遭受嚴重的逼迫,被迫拋下一切,逃命他鄉。彼得對他們說:「……因此,你們是大有喜樂。但如今在百般的試煉中暫時憂愁。」雖然我們面對試煉時必然會感到憂愁,但要知道試煉只不過是暫時的,只能暫時使我們憂愁,因為試煉只是一個過程而不是定局。我們得救贖的日子近了,很快就能從這世上的苦難中得拯救;主曾應允在苦難中為我們開一條出路,並且上帝的恩典是夠用的。

      三. 因信主、愛主而喜樂(彼前一8-9)
      使徒彼得強調信和愛的重要性,我們能透過對上帝的信和愛來勝過試煉。信主、愛主不但能與主建立並維持美好的關係,更能使我們有說不出來、滿有榮光的大喜樂。
      雖然我們沒有見過主耶穌,但我們卻信祂。(彼前一8)經文中的「信」字是現在進行式,也就是說,信是持續不斷地相信並信任主耶穌基督,跟隨基督,遵行祂的話,這樣就能靠主拒絕並遠離一切誘惑,靠主來勝過所有試煉,因信而生愛,這愛是神聖的愛,是超越情感、是意志的愛。經文中這「愛」字是現在時態的,表示當時的信徒一直都愛主,這也是每一位基督徒對主應有的愛。愛使我們甘心受苦,使我們情願為別人無條件地付出;沒有愛就斤斤計較、容易埋怨、不服氣。不甘願受苦的心,可能比所受的苦本身更令人痛苦難受;但有愛就能淡化所受的苦。
      我們愛上帝,因為明白主的憐憫及慈愛,為我們成就了無比的救恩。雖然人類違背上帝的律法,遠離上帝,主耶穌基督卻因愛我們,為我們獻上了自己作為挽回祭;沒有人愛我們比主耶穌基督更深。(約壹四19)
      我們因為愛主,就能承受種種試煉。真正愛主使我們不計較自己的得失,只求得主的喜悅,只求榮耀主。真正的喜樂不是來自屬世的財富和享受,而是來自持續信主和不停愛主;我們惟有降服於聖靈,才能享受真正滿有榮光的大喜樂。

      必得享安息

      日期:2024年12月29日
      題目:必得享安息
      經文:馬太福音第11章28-30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主耶穌似乎是看見世上有很多受到極大壓力、疲憊不堪的人,他們已經耗盡全力,快要崩潰,再也不能忍受了。主耶穌沒有說明他們受壓的原因,因為那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主耶穌憐憫他們,要為所有處於壓力之下疲乏的人提供一條出路,這並不基於其他任何原因。
      主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十一28)人可以如何經歷主耶穌所要給我們的安息呢?

      一. 「到我這裏來」—得救贖(太十一28)
      要得安息,首先必須承認自己確是「勞苦擔重擔的人」,這可以有兩重意思:

      1. 按當時的情況而言

        在耶穌的時代,文士和法利賽人的教導變得極嚴厲及苛刻,他們以遵行律法來取悅上帝,甚至定了613條誡律及傳統,那麼繁複的規條,根本是不可能完全遵守的。上帝賜律法給人並非要人靠遵守律法來取悅上帝,而是要叫人知道自己有罪,所以當人認真檢討自己的時候,必然知道自己確實經常違犯律法。文士和法利賽人嚴苛的要求,使人身心受重壓,因為根本沒有人能夠透過自己的努力達到上帝對公義的要求;文士和法利賽人也做不到,所以主責備他們是假冒為善的人。文士和法利賽人的要求,使人內心遭受律法嚴厲的控訴及定罪、成為勞苦擔重擔的人。

        2. 按現代人而言

        「勞苦擔重擔的人」是那些不堪生活重大壓力而快要崩潰的人;這樣的人擔心戰爭、天災、物價上漲、孩子的成長、婚姻相處問題、與父母兄弟姊妹和同事的關係等等問題。人生在世沒有上帝,尋不到人生的意義,因而灰心、惱怒、勞苦、空虛、絕望、失去安全感,又懼怕死亡。

        也有不少人努力拼搏,為了得到更多金錢、享受、成就,但突如其來的一場病患、災難或打擊,使人無助;不穩定的人生使人得不到安息。

        耶穌在此呼籲這些被律法嚴厲控訴及定罪的人,呼籲這些為生活掙扎得筋疲力盡的人來到祂那裏,祂就使他們得「安息」。(太十一28)所有的人同樣地在尋找一個能永遠滿足他們的東西,但真正能使人有永恆盼望喜樂的,惟有永恆的上帝能賜予,就是透過相信賜永恆生命、救贖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羅六23)這安息(永恆的生命,能成為上帝的兒女)是一份免費的禮物,是上帝所賜的,雖然我們不配,但卻能憑信白白得到。。

        主耶穌應許賜安息給每位願意悔改謙卑相信祂的人。我們憑信得安息(永恆生命)是靠主耶穌在十字架上完成的救贖。我們這有罪該死的人,主耶穌已為我們受了罪的懲罰,為我們還清了罪債。(來九28)請問你是否己得着這安息?是否已接受了主耶穌白白賜予我們的救贖?

        二. 「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享豐盛(太十一28-30)
        耶穌從邀請人接受救恩,轉到邀請人事奉祂,好享受豐盛。(太十一28-30)

        第28節的「安息」是指救贖,是指因信稱義的教義,而29節的「安息」乃是指蒙救贖後豐盛的生命,成聖的過程。(參約十10)

        蒙救贖是白白的恩典,我們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只要憑着信心來到主面前就可以得着,但要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安息便需要順服主而行在正路上。因此主耶穌在此向信徒發出邀請,以「軛」作為順服的象徵。「你們當負我的軛」就是順服祂的意旨,讓祂掌管我們的生命。

        「負我的軛」在古代被廣泛用作順服的象徵;牲畜的主人透過放在動物脖子和肩膀間的軛控制動物,使之順服作工。要能負主的軛,在凡事上順服主,我們必須學主的樣式,效法主的柔和謙卑。

        柔和謙卑的人,必定會除去心中的剛硬、驕傲、自大、自我中心,這樣的人不會專顧自己,也不與人計較。人得不到內心的安息,很可能因為他不是心裏柔和謙卑的人,因此容讓很多的執着、不服、忿怒、苦毒、驕傲奪去了心中對主的順服,本該享受安息反而心中煩躁不安。

        柔和謙卑是耶穌基督的生命素質,祂凡事順服,面對苦難時仍能堅持到底,只有柔和謙卑才能完全順服上帝的旨意。

        柔和謙卑的心使我們在凡事上都仰望上帝的恩典、供給;使我們不與人爭執比較,不受人的威脅,也不在意別人的批評,只一心討上帝的喜悅,良善忠心到底,凡事順服討上帝喜悅。

        上帝把我們放在現在的處境或崗位上,不只是要我們盡責,做好我們當做的,更是要透過我們敬虔的生命顯出上帝的榮耀。我們順服主,一生為主而活,讀書為主、養育兒女為主、作工為主……,一切都是為主,耶穌是我們惟一的主。

        如果所作的不是為主,我們很容易變得世俗化,會覺得工作毫無意義,老闆不公平,批評這個同事批評那個同事。

        第30節說:「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這不是說基督徒不會遇到困難、試煉、勞苦和傷心的事,不過我們不是獨自挑擔子,我們是與上帝一同負軛,祂是在我們需要的時候能施予足夠恩典的上帝。事奉祂不是受束縛,而是享有真正的自由。

        「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來四15)「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上帝,因為他顧念你們。」(彼前五7)主關心我們,必定看顧我們。因祂顧念我們,因此祂必不會給我們擔當不起的重擔。

        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

        日期:2024年10月13、20及27日
        題目: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
        經文:哥林多前書第9章6-23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讓我們從《哥林多前書》9章6-23節看看傳福音這件事:

        一. 傳福音是每位基督徒的責任(林前九16-18)
        保羅說傳福音沒有可誇的,因為是「不得已的」,即是沒有選擇的餘地、有責任去傳福音的意思。上帝呼召保羅去傳福音,這就成為保羅的責任,是他的人生使命,別無選擇,如果他不傳福音,就是違背上帝的旨意,沒有活出他生存的真正目的。同樣主耶穌也把傳福音的使命交給了我們,要我們在世為祂作見證。(太廿八10-20;彼前三15)

        另一個驅使保羅去傳福音的原因,就是他認為如果沒有認真去傳福音,他將有禍患(林前九16下),將來面對上帝,會感到極度的遺憾和痛苦,因在世時雖知道靈魂的寶貴,又知道福音奇妙的救恩是人得救的唯一道路,卻仍不傳福音,不顧及他人的靈魂,任由一個又一個的親友得不到福音的好處就離世,這就是他的罪,就是他的禍了,因此保羅指出不論怎樣一定要傳福音。

        保羅指出傳福音只有甘心和不甘心做的問題,沒有可以或可以不做的選擇,每個蒙恩的人都應該與人分享福音的好處,不可以不傳福音。我們只能選擇以怎樣的態度去傳福音,甘心或不甘心。無論是甘心或不甘心傳福音,都不是為着有沒有賞賜的緣故,但甘心傳福音才會重視、才會認真去做,才會一心一意,盡所能在傳福音的職責上盡責。

        每一個真正領略了主恩典寶貴的人,都會有保羅這樣的心態,願意為主有所獻上,這就是愛主而愛人的自然流露。事奉也是一樣,如果一面事奉一面嘈嘈鬧鬧,那就不如不要事奉,因為那樣做不但不能榮耀主也不會造就人,上帝也不會喜悅。

        傳福音和事奉都是因為被主的愛所激勵,明白自己是蒙大恩的人,心存感恩,願意事奉主,願與別人同得福音的好處。(彼前五2-3)

        保羅在傳福音的事工上,完全沒有半點的不情願,乃是甘心樂意地去傳。事奉及傳福音的人應該常常自我反省,確保內心是純正聖潔的,沒有任何錯誤的動機。

        二. 要盡所能接觸福音對象,製造機會傳講福音(林前九19-22)

        當保羅傳福音的對象是猶太人時,他會按照他們方式,遵守誡命,只要沒有違反真理,他都照做,以便接近他們,贏得他們的接納和信任,好讓自己有向他們傳福音的機會。(林前九20)

        對於那些沒有律法的外邦人來說,保羅就不強調猶太人的宗教禮儀,但這並非毫無約束,因他時刻都是活在基督面前,時刻服從基督。保羅接納外邦人的習俗和生活方式,為的是能靠近他們,贏得機會引領他們歸向基督。(林前九21)

        經文第22節提及「軟弱的人」,可能是指那些沒有受過高等教育、沒有影響力、沒有社會地位的人。保羅處處小心,言行柔和謙卑,盡所能不去冒犯任何人,好爭取機會向他們説明福音。這不是叫我們好歹不分,而是指出要使所有人都能聽信福音歸主,我們便要願意去接觸他們,用對方能夠接受的方法來向他們傳講福音。

        保羅說:「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他的行事為人都以引人歸主為目標,不論甚麼人,他都想辦法接近,為要使更多人得著福音。要成為一個有效的福音使者,就要先能進入人群,被人接納;要甘願捨棄自己的形象,謙卑進入人群。正如主耶穌本是上帝的兒子,為了拯救世人,來到世間取了奴僕的形象,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腓二6)我們為福音、為使別人能同得福音的好處,我們是否甘願放下自我!

        世界各地的風俗習慣不同,對禮貌的標準各有不同,當我們去旅行時,如果事先知道那個地方的習俗,就可避免尷尬,與人和洽。要接觸未信的人,我們同樣需要作好準備,要設法了解對方的需要,勇於放下自己的堅持,作出改變,才能有效地接觸到他們。 保羅說他甘心作眾人的僕人(林前九19下),他雖是自由的,且是使徒,有權柄、有地位,但他卻甘心作服事眾人的僕人,目的就是為要多得人;能甘心卑微惟獨真心愛主愛人的人才做得到。祈求上帝燃燒我們冰冷的心,使我們為這個世界迷失的靈魂着急。

        二. 要盡所能接觸福音對象,製造機會傳講福音(林前九19-22)
        當保羅傳福音的對象是猶太人時,他會按照他們方式,遵守誡命,只要沒有違反真理,他都照做,以便接近他們,贏得他們的接納和信任,好讓自己有向他們傳福音的機會。(林前九20)

        對於那些沒有律法的外邦人來說,保羅就不強調猶太人的宗教禮儀,但這並非毫無約束,因他時刻都是活在基督面前,時刻服從基督。保羅接納外邦人的習俗和生活方式,為的是能靠近他們,贏得機會引領他們歸向基督。(林前九21)

        經文第22節提及「軟弱的人」,可能是指那些沒有受過高等教育、沒有影響力、沒有社會地位的人。保羅處處小心,言行柔和謙卑,盡所能不去冒犯任何人,好爭取機會向他們説明福音。這不是叫我們好歹不分,而是指出要使所有人都能聽信福音歸主,我們便要願意去接觸他們,用對方能夠接受的方法來向他們傳講福音。

        保羅說:「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他的行事為人都以引人歸主為目標,不論甚麼人,他都想辦法接近,為要使更多人得著福音。要成為一個有效的福音使者,就要先能進入人群,被人接納;要甘願捨棄自己的形象,謙卑進入人群。正如主耶穌本是上帝的兒子,為了拯救世人,來到世間取了奴僕的形象,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腓二6)我們為福音、為使別人能同得福音的好處,我們是否甘願放下自我!

        世界各地的風俗習慣不同,對禮貌的標準各有不同,當我們去旅行時,如果事先知道那個地方的習俗,就可避免尷尬,與人和洽。要接觸未信的人,我們同樣需要作好準備,要設法了解對方的需要,勇於放下自己的堅持,作出改變,才能有效地接觸到他們。

        保羅說他甘心作眾人的僕人(林前九19下),他雖是自由的,且是使徒,有權柄、有地位,但他卻甘心作服事眾人的僕人,目的就是為要多得人;能甘心卑微惟獨真心愛主愛人的人才做得到。祈求上帝燃燒我們冰冷的心,使我們為這個世界迷失的靈魂着急。

        三. 凡所行的都應是為福音的緣故(林前九23)
        保羅說:「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保羅清楚知道生命中最重要的並不是滿足自己、不是自己的利益、不是自己的健康,更不是自己的生命;生命中最重要的乃是福音,乃是要與人同得福音的好處。廣傳福音就是保羅的人生觀,就是他工作的目標。保羅確實是每一位基督徒應該效法的對象:要明白福音的重要,有保羅這樣的人生目標,我們才會願意為主放下自己,才會不停留在現時的屬靈狀況中。

        正確的人生觀使保羅有別於一般信徒,他願意為福音放棄自己的權利,而一般信徒卻常問:「某件事可不可以作?」實在便是想按己意行事,卻又不敢違反聖經的教導,所以常在灰色地帶中糾纏。正確的人生觀會讓我們問:「所行的對福音的見證有利嗎?能叫人得着福音的好處嗎?會否叫福音的工作受阻礙?」

        耶穌說一百隻羊中只要有一隻走迷,牧羊人必盡所能把那一隻迷羊尋回(太十八12)。我們的上帝是尋找迷羊的上帝,當那隻迷羊被尋回時,天上的眾天使也為此歡喜。(路十五7、10)我們能體會上帝的心意嗎?願意照上帝的心意去作嗎?我們必須為那些迷了路的人祈禱,我們必須努力去尋找他們,只要仍然有迷路的羊,上帝就不會停止尋找,我們也不應閒懶停止。

        如果我們能體會上帝的心意,願意作上帝所重視的事,我們就必須為身邊仍未認識主耶穌的人祈禱、用金錢支持福音事工、接受個人佈道的訓練、支持被差遣的宣教士,以及親力親為的去傳講福音。

        因信而順服的喜樂

        日期:2024年10月6日
        題目:因信而順服的喜樂
        經文:詩篇第16章8-9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我將耶和華常擺在我面前,因祂在我右邊,我便不至搖動。因此,我的心歡喜,我的靈快樂,我的肉身也要安然居住。」(詩十六8-9)

        將主常擺在我面前的真正意思是甚麼?意思是與主同行,耶和華成為我們唯一的生活目標。信徒不但不應任意而行,更當在凡事上遵照父上帝的旨意而行,獨獨為討上帝喜悅而行。當我們把主擺在我們的面前,即是承認祂是我們獨一的主。這意味着我們願意讓主在我們的生活中居首位。當我們完成早上的靈修時,我們需要繼續把主放在我們面前,讓祂整天作主。

        當我們凡事順着上帝的旨意而行,上帝就常在我們的右邊。在聖經裏,右邊常指能力、安全、榮耀、支持、供應、引領,上帝在我們的右邊即是祂必與我們同在,看顧、保守、引領我們。

        有父上帝的同在,給予我們不住的關懷和保護,我們就不至搖動,世上就沒有任何人或事能使我們搖動。主不會讓任何事情、試煉、誘惑或危險威脅我們、超出我們所能承受的,祂必賜我們足夠的恩典來應付人生種種的挑戰及困難。

        「因此,我的心歡喜,我的靈快樂,我的肉身也要安然居住。」活在祂的面前,我們才能找到真正永恆的喜樂。主渴望成為我們生命中的首位,祂渴望走在我們前面,但是,即使祂愛我們,想以各種方式照顧我們,祂也不會強行進入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必須願意向祂屈服,交出我們的主權,讓祂作主。當我們真正將祂放在我們面前時,祂就會坐在我們身邊,並賜給我們與祂同在的所有好處,賜給我們真正的喜樂。

        弟兄姊妹們,你喜樂嗎?

        我們還歸誰呢?

        日期:2024年9月8及15日
        題目:我們還歸誰呢?
        經文:約翰福音第6章66-71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今天這段經文,我們從兩方面來思想跟從耶穌這件事:

        一. 門徒多有退去的,不再跟從耶穌的原因(約六66-71)
        當時有很多人跟從耶穌,但心存不正確的目的及動機。這些人因五餅二魚的神蹟得到飽足,以為彌賽亞到來必定像摩西那樣,從天上賜下嗎哪給他們,甚至會比摩西帶來的更多更好。這些人認定耶穌就是如他們所想那要來的彌賽亞,所以他們想強迫耶穌作他們的王(約六12-15)。

        當晚上,門徒先渡過湖,耶穌上山禱告畢,在海面上走,要到門徒那裏去,門徒看見以為是鬼怪(太十四26),後來主耶穌上了船,到了目的地。

        那些因神蹟得吃飽的人,到處去尋找耶穌,後來得知主耶穌在湖的另一邊,他們就上船往迦百農去,果然找到了耶穌,便問:「拉比,是幾時到這裏來的?」這些人努力尋找耶穌,似乎是願意親近耶穌,跟隨耶穌,但主耶穌卻沒有因而歡喜,因為知道他們的動機及目的不正確。他們並非信受了耶穌和祂的教訓,而是希望能從祂的身上得到好處,滿足自己的需求。因此主直接指出他們的錯誤,希望他們改正思維,明白跟從祂的正確態度及意思(約六26-27)。

        主耶穌叫他們不要為必壞的食物勞力,不是叫他們不該賺取每天的生計,而是不希望人將必壞的食物當作生命中最重要的。生存不該只為飲食享樂,不應只為滿足肉體的需要,因為人不只有身體,不只有今生,我們還有屬靈生命,有永恆,所以應為那存到永生的事物而勞力。

        主耶穌曾說:「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裏所出的一切話。」(太四4)保羅也提醒我們說:「食物是為肚腹,肚腹是為食物,但上帝要叫這兩樣都廢壞。身子不是為淫亂,乃是為主;主也是為身子。」(林前六13)人活着不是單為滿足身體的需要,因為身體總會朽壞,人應當力求明白上帝的旨意,活出信仰,以上帝的話為生命的準則,每日活在上帝的旨意中,才有永恆的價值。

        這些人不明白主耶穌的教導,因為他們只想主耶穌滿足他們肉身的需要。他們或許會想,耶穌如此說,是否意味着不會再有免費食物,那麼尋找祂豈不是白費心機來。

        主耶穌又說:「我就是生命的糧……人若吃這糧,就必永遠活着。我所要賜的糧,就是我的肉……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沒有生命在你們裏面。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約六47-56)

        「主的肉,主的血」是指主耶穌在十字架的捨己;「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就是凡相信的人,上帝就賜我們永生。
        但這些尋找耶穌的人卻只想着自己,因此多有退去的,不再跟從耶穌,證明他們不是真心跟從主耶穌。

        歸納那些門徒退去的原因有三個:
        1. 他們聽不懂主的話,覺得甚難,特別是當主耶穌稱自己的肉是可以吃及自己的血是可以飲的;
        2. 主耶穌又稱自己是從天而降的(第38節),因着不信,他們還認為這是對上帝的不敬;
        3. 因耶穌不願意作他們的王,不願按他們的想法復興他們心中的國家,也因沒有免費飯餐了。

        主耶穌要的跟從者,不是這些只為利益而跟從祂的,主耶穌要的跟從者是重視與主有親密關係的人,願意委身遵行上帝旨意,在世為祂作美好見證的人。

        當這些目的及動機錯誤的人退去,不再跟從耶穌時,主耶穌問祂的十二個門徒,是否也要離開。彼得代表十二門徒回答主耶穌,他的回答雖然簡單,卻是非常完美及重要,很值得我們思考。

          二. 門徒堅持跟從主的原因(約六68-69)
          I. 「我們還歸從誰呢?
          這反詰句其實是表達肯定的意思,指跟從耶穌,沒有其他選擇。
          要堅定跟從主,首先我們必須清楚知道,主耶穌基督並非眾多選擇中之一,主耶穌基督乃獨一的主,唯一的選擇,除祂以外別無拯救。(徒四12;提前二5)

          II. 「你是上帝的聖者」
          這是門徒對主耶穌基督的敬重,表示他們明白主耶穌應該在他們的生命中佔優先的地位,因祂是上帝的兒子,是他們應該跟隨的基督。我們跟從耶穌,不是因為主應許要滿足我們的需求,而是因為祂是上帝的兒子,是主,祂是我們唯一值得跟從的對象。人應該愛主,敬畏主耶穌,因祂本身配得我們敬拜,不是因祂所賜的福才愛祂。主耶穌不是成全我們願望的工具,祂是我們敬拜的對象。

          五餅二魚的神蹟,眾人都認為唯獨上帝的兒子才能施行這樣的神蹟,但他們卻沒有在上帝面前謙卑降服,因為他們只關心自己眼前的益處。

          比對耶穌呼召彼得時的境況:彼得整夜勞力打魚,並沒有打着甚麼,早上洗網時,主耶穌卻吩咐彼得下網打魚,彼得在不太情願下順服下網打魚,圈住了許多魚,連網都險些裂開。當彼得看見這神蹟時,他就俯伏在耶穌膝前,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彼得認識到耶穌是宇宙至高無上的主宰,是所有人都應該俯伏敬拜的那一位,因此不像這些在五餅二魚神蹟得利益的人,只想到免費餐。

          III. 「你有永生之道」
          人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其實是把自己的勞力、思想、精力放錯位置。人看重感受、享樂、名利、地位、成就,其實是不智的,因為萬事萬物都會過去,人自己也會成為過去。其實豐盛的生命是一個充滿愛的人生,凡事能靠主喜樂,因信而有盼望、有永恆的生命。沒有人能掌握自己的生老病死,也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財物名聲等,但主耶穌卻給一切信祂的人一個保證,那就是永恆的生命。單憑信靠祂,我們就必然得救。

          跟從主耶穌若存有錯誤的觀念,會讓我們懷疑上帝的慈愛及同在,甚至埋怨主耶穌沒有滿足我們的請求,沒有在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救我們脫離困境。

          跟從主耶穌,我們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主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上帝是唯一值得我們敬拜的對象。祂是主,我們是祂的僕人。雖然在世我們會遭遇困難,但主保證我們因信必然得永恆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