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

日期:2023年12月10及17日
題目: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一)
經文:約書亞記第24章14-15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約書亞是摩西最得力的助手,上帝興起他繼摩西之後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讓我們從約書亞的生命見證,學效他的榜樣。

一. 忠心良善(出十七8-13)
約書亞照摩西的吩咐,帶領以色列人和亞瑪力人爭戰,當時摩西、亞倫與戶珥都上了山頂。摩西甚麽時候垂手,約書亞就失敗,摩西甚麽時候舉高雙手,約書亞就得勝,所以後來亞倫和戶珥扶着摩西的手,使摩西的手一直高舉,因此那日約書亞用刀殺了亞瑪力王和他的百姓。

這場戰爭究竟誰是主角?甚麼人最為重要?約書亞、摩西、亞倫或戶珥?

很多人事奉都有類似的問題?我們常常問錯問題,關心一些不重要的事。事奉是信徒互相配搭,作成主工,沒有誰比誰更重要,也沒有誰是不重要。可惜人往往愛比較,連主耶穌十二個門徒也是如此。(太廿20-21)

如果我們是約書亞,當打勝仗回來時,見眾以色列都將功勞歸予摩西,我們會有何感受?約書亞作為摩西的助手接近四十年,他透過服事摩西顯出他對上帝的忠心,他從不計較,埋怨或比較,顯出他良善的品格。

後來的掃羅王,可成為我們的鑒戒,當大衛打勝仗回來,婦女們唱歌讚美:「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掃羅心中嫉妒,他並不重視上帝的旨意是否完成,而是擔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

我們事奉或作事,能否與人和諧合作,在在反映出我們對上帝有多忠心,品格是否良善?

二. 柔和謙卑(書三7;五13-15)
當時在以色列人眼中,摩西有如上帝在地上的代表,受到眾人的敬重。上帝揀選約書亞接替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時,將他提升,猶如摩西。(書三7)

但在要進入迦南地攻取耶利哥城前,約書亞卻讓我們看見他為人極其柔和謙卑。當約書亞準備要攻取耶利哥時,上帝派了一位使者來協助他,作以色列軍隊的元帥。約書亞還不知道,當他看見有一個人手裏有拔出來的刀,便問他:「你是幫助我們呢?是幫助我們敵人呢?」那人回答說:「我來是要作耶和華軍隊的元帥。」約書亞就立即俯伏在地下拜,說:「我主有甚麼話吩咐僕人?」

雖然上帝提升約書亞的身份,使他在眾以色列人前得尊貴,但他卻沒有自高自大,他俯伏下拜上帝所派來的使者,顯出他的柔和謙卑,不爭強好勝,俯伏也代表他承認自己的不足,代表他認同使者更配得作領導。

屬靈人不會讓人的讚美,甚至是上帝的稱讚而沖昏頭腦。他們明白一切都是上帝的恩典,接受上帝的安排,凡事柔和謙卑順服上帝的引領。因此我們事奉或作事,不該吵鬧競爭,要懂得欣賞別人的長處,顯出柔和謙卑的品格。

三. 信靠順服(民十三31-33;十四6-10)
I. 十二探子窺探迦南地的事件
以色列人打發十二個探子到迦南地去窺探,探子回來後十個報惡信,只有約書亞和迦勒極力主張去攻取耶利哥城。

其實十個探子的報告也非失實,約書亞和迦勒並沒有指控他們。約書亞和迦勒只是信靠上帝,強調上帝的信實。(民十四8-9)

同樣的事,我們也經常遇見。面對人生挑戰或困難時,我們有兩個選擇:一,注視困難本身,甚至把困境無限地放大,成為極大重擔,令自己窒息;二,我們可以倚靠上帝的信實,作自己能作的,自己不能作的就交託給那為我們捨身流血的主,每天靠主足夠的恩典,歡喜而有力地面對生活。我們是要用放大鏡來看我們的問題還是信靠大過一切困難挑戰的恩主呢?

其實上帝派十二個探子去窺探迦南地的目的,不是要他們投票決定去不去攻取耶利哥城,因為上帝一早已應許以色列人要得迦南地。個人認為,上帝差探子的目的有兩個:一,讓他們看見上帝為他們預備的迦南地是何等美好;二,探子的報告有助眾人作好準備進入迦南地。他們當求問上帝要怎樣進去,而不是討論該不該進去。但十個探子的不信服,導致全以色列的不信,顯出他們不配領受上帝的祝福。雖然以色列人最終進入了迦南地,但那是四十年後的事了,因不信的一代在曠野漂流了四十年。(民十四26-30)

II. 過約旦河的事件(書三14-16)
約書亞總是信靠順服上帝而行事。在過約旦河時他們必須憑信心,腳先踏入約旦河,河水才會分開。

III. 攻取耶利哥城的事件
上帝吩咐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攻佔耶利哥城的方法非常離奇,歷史上從來沒有這樣的事,只有完全信靠順服上帝才能完成。(來十一30)
屬靈人明白上帝是唯一的依靠,不看人,不靠自己。如果我們行事為人都照上帝的意思,我們就能肯定上帝必然與我同在。

事奉及傳福音的事上,若不信靠順服上帝,樣樣都困難。但關鍵不是我們決定做或不做,而是要靠主去做。

生活中我們常常要作出抉擇,明知一條路是合乎上帝心意的,但另一條路看似更容易、更舒適、更着數、更吸引。因此我們要警醒,不求自己的方便或興趣,要堅持信靠順服。(箴十六25)

四. 一生不變(書廿四15)
約書亞年老時仍不改忠心,即使生命已到了盡頭,他仍不忘鼓勵眾民要聽從上帝的話語。他把長老、首領、審判官並官長都召了來,要他們分外剛強,謹守遵行寫在摩西律法書上的一切話,不可偏離左右,要愛上帝。(書廿三6,14-16)

約書亞甚至「挑戰」以色列人,要他們選擇是否事奉耶和華,事奉耶和華的人絕不可三心兩意。約書亞堅定說出他和他一家必定事奉耶和華的心志來激勵以色列人。(書廿四15)

約書亞忠心事奉上帝,一生不變,上帝便使他成為整個以色列民族的祝福。

報佳音

日期:2023年12月3日
題目:報佳音
經文:路加福音二10-14
牧者:蕭嘉祥牧師

那天使對他們說:「不要懼怕!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因今天在大衞的城裏,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你們要看見一個嬰孩,包着布,臥在馬槽裏,那就是記號了。」忽然,有一大隊天兵同那天使讚美上帝說:「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上帝!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路加福音二10-14)

主耶穌誕生的時候,天使向正在牧羊的人報佳音。當然這佳音的對象不只是牧羊人,這佳音是關乎萬民的。天使說:「今天在大衞的城裏,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主耶穌是上帝的兒子,降世要成為世人的救主。因此聖經說,有一大隊天兵同那天使讚美上帝說:「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上帝!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榮耀歸與上帝」因主耶穌在世的生活必將最高的榮耀歸給上帝,同時也要賜真正的平安給地上所有的人,凡真心信靠祂的人必享真正的平安,蒙恩得贖。從此上帝與人、並人與人都得以和好,享平安。

因此很多地方教會的傳統也會在接近聖誕節時或在平安夜在街頭唱聖誕歌報佳音。然而這佳音是世上最寶貴的好消息、最重要的福音,我們不能只在接近聖誕節時才向人講說,應當隨時隨地,一有機會就向人傳講。但聖誕節接近時的報佳音也顯得重要,因很多世人視這節期為吃喝玩樂的假期,甚至有些都不再稱它為聖誕節,並用種種的人物取代主耶穌。

今日我們透過在街頭報佳音,在我們身處的地方宣告聖誕節的真正意思。藉基督徒的歌聲,宣告聖誕節不是商人賺錢的機會,不是吃喝玩樂的機會,更不是放縱情慾的機會,而是心存感恩記念救主耶穌降生的時刻;宣告在教會中可尋得寬恕、平安、喜樂、盼望及救贖。

但願今年參加任何報佳音的弟兄姊妹,都存歡喜快樂並感恩的心歡呼讚美父上帝的恩典。

2023年12月3日 主日崇拜

講題:道、光和生命

經文:約翰福音第1章1-14節

地點:跑馬地早、日堂


講題:守道有福、賞罰分明

經文:啟示錄第22章6-7節、12-13節

地點:北角早堂

講題:道、光和生命

經文:約翰福音第1章1-14節

地點:北角午堂


講題:守道有福、賞罰分明

經文:啟示錄第22章6-7節、12-13節

地點:香港仔堂

憑應許作兒女

日期:2023年11月26日
題目:憑應許作兒女
經文:加拉太書第4章21-31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保羅以亞伯拉罕的兩個兒子以實瑪利和以撒的歷史,來解釋律法與恩典的分別。以實瑪利是亞伯拉罕的使女夏甲所生的,而以撒是亞伯拉罕的妻子撒拉所生的。以實瑪利和以撒雖然都是亞伯拉罕的兒子,但他們各自代表的不同,結果也不一樣,一個為奴,另一個是自由的,是承受產業的兒子。

保羅說,我們「如同以撒一樣」,(加四28)讓我們透過以實瑪利和以撒來看看保羅對律法與恩典的解釋,到底我們是如何與以撒一樣。

一. 我們同樣是憑應許作兒女(加四22-23)
I. 使女所生與主母所生之別
這段經文兩次稱夏甲為「使女」,聖經始終沒有承認夏甲為亞伯拉罕的妾;雖然撒拉將夏甲給亞伯拉罕為妾,但這是上帝不喜悅的事。所以夏甲始終是奴僕的地位,僕婢所生的自然也是奴僕的身份,沒有自由。

撒拉則被稱為「自主之婦人」,強調她是主母。主母所生的便是兒子。這樣,兩個孩子的地位完全不同,撒拉所生的是自由的,而夏甲所生的為奴。

II. 按血氣生與憑應許生的分別
以實瑪利是按血氣生的,撒拉把使女夏甲給亞伯拉罕為妾,完全是屬血氣的做法,是沒有信心的表現,絕非上帝的旨意。上帝對亞伯拉罕說:「你妻子撒拉要給你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以撒」。(創十七19)上帝既應許亞伯拉罕,祂的應許就必定能兌現,絕不需要人用血氣的手段來成全。亞伯拉罕接受撒拉的提議,也是屬血氣、缺乏信心的表現;所以說,「那使女所生的,是按着血氣生的」。(加四23)

「按血氣生的」也可以解釋為按生理現象而生。當時夏甲年青,不像撒拉已經過了生育的時期,所以她所生的不是出於超然的神蹟,只是按人的生理規律而生的。

但以撒乃是「憑應許生的」,上帝曾經應許亞伯拉罕說:「我必使你的後裔極其繁多」。但撒拉已過了生育的時期,以撒的出生,明顯是上帝奇妙的作為,憑上帝的應許而生的。
所以,亞伯拉罕的兩個兒子不但地位不同,屬靈方面也不相同,在家庭中的權利更是不同。那自主婦人所生的是承受產業的兒子,而夏甲所生的,只不過是奴僕,而且最終被逐出亞伯拉罕的家庭,因為他不能與以撒一同承受產業。

III. 夏甲與撒拉所代表的
1. 夏甲代表律法之約──「出於西乃山」(加四24-25
夏甲的兒子是作奴僕的,預表在律法下的人。經文中「現在的耶路撒冷」,是指保羅當時的耶路撒冷,也是指當時的猶太教;「西乃」代表律法,被稱為與「現在的耶路撒冷同類」,是不接受福音的猶太教/律法主義者。他們自詡自己遵守使人為奴的律法才能取悅上帝,但事實上這樣做不能使他們成為上帝兒子,反而成為奴僕,要不停滿足律法的要求、在刑罰和懼怕之下生活,毫無自由。

2. 撒拉代表應許之約──是「那在上的耶路撒冷」(加四26-27)
任何人全心全意相信並接受上帝的應許,他就蒙上帝接納。一切有份於天上耶路撒冷的人,都是憑上帝的恩典,靠那為我們死的主耶穌基督,得以稱為上帝的兒女,是自由的。

保羅在這裏將「在上的耶路撒冷」稱作「撒拉」,因撒拉代表應許之約,所以所有憑應許(恩典)藉信心得生(得蒙救贖)的基督徒,都算是應許之約所生的兒子,撒拉有如我們的母。

第27節中「沒有丈夫的比有丈夫的兒女更多」是指撒拉。撒拉雖有丈夫,卻已老邁,她自己也已經過了生育的時期,與沒有丈夫的婦人無異;但撒拉卻因上帝的恩典得着所應許的兒子。不但如此,一切憑應許(恩典)得蒙救贖的基督徒,都是應許之約所生的兒子,因此「撒拉」的兒女「比有丈夫的兒女更多。」就是在新約之下信主的人(包括外邦人)比舊約中所有猶太人更多──「萬國、萬族都必因你得福」。(創十二3)

上帝不會接納靠律法或行為稱義的人,因為根本沒有人能達到完全的地步,若有人稱自己守律法來到上帝面前便是自高自大,誇耀自己的行為。

    二. 憑應許作兒女應有的表現(加五1、13-14)
    I. 信徒應在自由上站穩
    加拉太書第五章1節說「基督釋放了我們」,表示所有憑應許作兒女的,都是基督所釋放的人,不再受罪的控訴及律法的轄制。我們得到自由並非自己的努力,乃是基督的作為。(羅三20)基督代替我們而死,我們因此向罪惡及捆綁我們的律法也死了;一個已死的人是不再受律法的管束,這樣,我們便脫離了律法。

    我們既蒙基督釋放而得自由,就當「站立得穩」:
    –  就是要忠於福音真理,堅定不移,不跟從別的「福音」,如加拉太書第1章記載有人在他們中間傳「別的福音」,其實那不是福音;
    –  要持守所領受的福音有,見證福音在我們身上所產生的功效,使別人也可以認識這恩典的福音。

    甚麼是福音?
    福音是:上帝兒子降世為人、在十字架上背負我們的罪被釘死、埋葬、三天後復活、升天、為我們預備地方、主第二次再來、我們的身體復活,得榮耀的身體。

    II. 得自由為要用愛心互相服事
    1. 不可將自由當作放縱情欲的機會
    信徒不要誤解「自由」的意思,以為不受律法約束,便可以任意而行。使徒保羅提醒信徒,福音給我們的自由,乃是有自由去順從聖靈。

    真理中的自由,是不會損人利己的,「真自由」就是作「義的奴僕」。(羅六16-18)

    2. 要用愛心互相服事
    以前我們作罪的奴僕時,經常受律法的控訴,心中惶恐,現今自由了,不再懼怕刑罰,所以不要再受罪的轄制。既已領受了上帝的恩典,體會上帝的愛,便當心存感恩,甘心樂意行善,立志過榮神益人的生活。費德雷說:「愛的奴隸就是真正的自由人。」

    保羅提醒我們,不可將自由當作放緃情慾的機會,而是要用愛心互相服事。(加五13)「服事」是出於愛心的,是甘心樂意為別人付出。而且「服事」必須是「互相」的,不能一味接受別人服事而不去服事別人。

    「互相服事」可以激發愛心,因為受到主愛的激勵,我們去服事弟兄姊妹,弟兄姊妹也受到激勵,互相影響,愛心被激發。(來十24)

    受益或招損?

    日期:2023年11月12及19日
    題目:受益或招損??
    經文:哥林多前書第11章17-22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使徒保羅責備哥林多的信徒,在紀念主的聖餐聚會中,沒有按規矩來紀念主。當時哥林多教會守聖餐以先會有聚餐(愛筵),然後才紀念主,這可能是因為主耶穌設立聖餐時,也跟門徒先吃逾越節的筵席。究竟哥林多的信徒在聖餐聚會中做錯了甚麼,以致保羅責備他們說他們「不是受益,乃是招損」。

    一. 衝突的起源
    I. 有分門結黨的事(林前十一18)
    哥林多信徒中有人心存優越感,輕看別人;經文告訴我們,哥林多教會有分爭結黨,(林前一11-13)但這裏所指的「分門別類」,按下文(林前十一21)的描述,是指他們聚餐的情形。

    他們守聖餐前的愛筵,好像我們有時聚餐會帶些食物一起分享,當時哥林多的信徒也如此。富有的帶的食物非常豐富,貧窮的卻非常簡單,甚至可能根本沒有帶食物。但他們卻沒有分享,而是各人吃自己所帶的,特別是那些富有的信徒,他們會跟富有的一起用餐,卻不願與窮困的弟兄姊妹相交來往;這就是保羅所說:「他們聚會的時候,彼此分門別類」。

    世人總會因着性別、年齡、種族、財富、教育、政治立場等因素造成隔閡,但當主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成全救恩,祂建立了一個新的群體,是世界從來未有過的,就是教會。祂把人帶進這個群體,使我們不分彼此,同屬一個大家庭。我們參加閩南堂的各種聚會,必須俱備與人融洽的精神,要主動去認識及關心其他弟兄姊妹,不要始終只和固定幾位特別要好的弟兄姊妹在一起,對其他人視若無睹。

    II. 叫那沒有的羞愧(林前十一22中)
    哥林多富有的弟兄自顧自,享用盛宴,沒有與貧窮的弟兄分享,忽略了他們的需要及感受,愛筵失去意義,不但羞辱了窮人,更是破壞了聖餐的意義。

    守聖餐是紀念主耶穌基督為我們捨身流血,成全救恩,我們當心存感恩,也當向人施恩。聖餐一個餅一個杯是代表信徒同屬一個身體,當彼此相愛,以合一的精神為福音作見證,榮耀恩主。哥林多信徒在守聖餐紀念主時,卻表現出自高自私,沒有遵守主的吩咐愛鄰如己,沒有關心和愛在基督裏的弟兄姊妹。人際間發生磨擦或衝突,常是因為自覺優越,輕看別人,在言行中不顧及別人的需要及感受,因此我們要謹慎,緊記並遵行聖經的話:「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二4)

    二. 衝突的傷害
    I. 不是受益乃是招損(林前十一17)
    教會一切聚會都應該叫信徒受益,這不單是內容程序的好壞,更是指參加聚會的每一位弟兄姊妹都要有正確的心態。

    今日我們到閩南堂參加崇拜,是心存感恩,來敬拜至高上帝、獨一的恩主,還是因為有事奉的職事需要負責,或因為應承了某某弟兄,才勉強而來?參加聚會時,是很高興能與弟兄姊妹見面,彼此鼓勵代禱,抑或心裏不想見到這個或那個?參加聚會時,存謙卑受教的心,樂意事奉,樂意祝福弟兄姊妹,抑或只想靜靜來靜靜走,對人不感興趣?

    II. 算不得吃主的晚餐(林前十一20)
    哥林多信徒根本沒有按主的吩咐紀念主,縱然他們進行了外在的儀式,但他們的行為暴露出沒有愛心,不是真心紀念主。保羅說他們聚會算不得是吃主的晚餐,因為紀念主的救贖大恩,信徒之間就該彼此相愛才對。可是帶豐富食物來的,卻不與貧窮的弟兄分享,這分明是故意炫耀。(林前十一22上)他們所作的不能榮耀主,更是傷害了弟兄,在主裏沒有真正的團契。

    初期教會並不是這樣,他們舉行愛筵,在愛中彼此團契,存歡喜快樂的心紀念主,一同讚美上帝,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數天天加給教會。(徒二44-47)哥林多教會卻明顯變了質,他們因不和及沒有愛心的行為,不能一同讚美上帝;不但遭眾民取笑,更不要奢望教會得救的人數會增添。

    教會並非一般的社團,一切聚會都是為事奉上帝、榮耀上帝、使人得益;假如信徒參加聚會是為了滿足自己、榮耀自己,那便是藐視上帝的教會。(林前十一22中)我們應當自省並儆醒,單單為要榮耀上帝,使弟兄姊妹得益處。

    三. 衝突的解決
    I. 有經驗的人被顯明出來(林前十一19)
    雖然分門結黨的事是上帝所恨惡的,但教會難免會有這樣的事,即便如此,可幸的是真心愛主的人會顯出他們的純正。

    「有經驗的人」是指那些不參與分門結黨的人,他們不偏離教會彼此相愛及合一的原則,也不因別人的惡而跌倒或動搖。他們經過試驗,就顯明是真心愛主,站立得穩的基督徒。在教會面對困難衝突時,真心愛主的信徒的愛心就顯得更明顯。

    保羅提醒我們在一切所作的事上,若沒有「愛」就沒有價值。(林前十三1-3)保羅也告訴我們,人有才幹、恩賜、好行為,不等同他們便有愛心;沒有愛心的人也可以有這些表現,但他們所懷的動機不是出於愛主愛人。

    有人參加教會多年,積極參與教會的事奉,後來教會發生了一些沒有愛心的事,令他們沮喪灰心,便不再返教堂,雖然仍然相信主,但不信教會。看見教會有問題,的確很難過,但卻是難免的事,因為教會是一班不完全的人所組成的。雖然是蒙恩得救,有了新生命,但我們依然有舊我的存在,仍會偶然犯錯犯罪。所以當我們看見教會有時,應該存正確的態度:首先自己不要成為問題的起源或參與者;當看見虛假,自己就當真誠;看見缺乏關懷,自己便積極去關心別人,不然又怎對得起主對我們的恩典及愛。

    II. 接受責備、悔改(林前十一22下)
    衝突要能得到解決,犯錯的人必須接受責備而悔改,Rick Warren說:「解決衝突的其中一個重要關鍵就是,先謙卑承認自己1%的錯與盲點。」

    主耶穌願教會成為美好的見證,但我們必須承認自己還未到完全的地步,我們仍在受改造中;只要我們靠主努力,必然漸漸成長,更似主耶穌的樣式。如果我們真的愛主耶穌,就彼此服事吧。

    但願我們最終能夠說,我們盡了最大的努力與主共創一個愛的群體,同時也盡力向世人成為美好的見證。

    末後:始於上帝還是我們?

    日期:2023年11月5日
    題目:末後:始於上帝還是我們?
    牧者:麥寶山牧師

    現今世界正是烽煙四起,俄烏仍在戰鬥中,哈馬斯突擊以色列,中東瞬間爆發嚴重的戰事;廿一世紀的地球村,並沒有變得更美麗。

    人們冀望世界能有所改變,因為工作辛苦、家庭太多矛盾、生活不如意,人們對世界產生不滿,認為這世界已經沒希望,不值得留戀,除非世界能有所改變。

    聖經告訴我們,獨一、全能、全善的上帝看到這一切,祂要解決導致痛苦的問題,藉着基督,將救恩賜給世界,這救恩要在末後的日子完完全全地彰顯出來。因此,我們是懷着盼望面對世界,因為上帝正在施行祂的拯救,福音的工作每天都在進行,天使也為得救者歡呼!

    天災人禍在歷史上從未消失,只要人仍然受罪的轄制,邪惡仍未完全被制伏,痛苦、眼淚、打擊便不能避免;但慈愛、善良、全能的上帝掌管一切,祂會拯救到底。

    末後的日子是上帝創造的完成,我們正在經歷上帝的創造過程,所以我們不悲觀,屬天的平安和盼望常存心中,因為「上帝既在古時藉着眾先知,多次多方的曉諭列祖,就在這末世藉着祂兒子曉諭我們。」(來一1-2上)基督徒得着上帝的說語,明白祂的拯救,就靠祂而活,懷着平安、喜樂和盼望活好每一天!

    使徒行傳[第一期](培育部網上平日學課程)

    福音書記載了主耶穌的受洗、釘死及復活,說明了主耶穌為世人成全了救恩。而使徒行傳記載了福音如何透過聖靈的引導,藉教會傳遍各地。使徒行傳所記載的,是主耶穌基督事工與教導的延續。聖靈如何在信徒心中動工,將福音、主耶穌的教導與所行的事傳給萬民。願意我們一起透過使徒行傳來學習初期教會信徒的榜樣。

    主題:「使徒行傳[第一期](共6堂)

    日期:11 月 10、17、24 日、12 月 1、8、15 日(逢禮拜五)

    時間:晚上8時至9時

    形式:Zoom

    講員:蕭嘉祥牧師

    內容:使徒行傳第 1-13 章             

    查詢:2893-2242

    [請按此處報名]

    明天會更好?

    日期:2023年10月15及22日
    題目:明天會更好?
    經文:雅各書第4章13-17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傳福音時往往聽見這樣的回應:「我甚麼都不信,我只信我自己。」這是因為世人不信上帝的存在。人的生命雖然脆弱,卻是驕傲自大,無視上帝的權能;不承認上帝的存在是非常嚴重的罪。

    很多人驕傲自大,自以為是,彷彿他能完全掌握自己的未來。他們相信靠自己的努力,明天必然會變得更好。問題是「明天會更好」這個說法會否只是在安慰自己,欺騙自己?我們基督徒應該怎樣看待明天?

    一. 明天如何,無人知道(雅四13-14,16)

    世人都期望明天會更好,基督徒心存盼望也沒有錯,只是基督徒的盼望必須以聖經的教導為基礎,盼望的對象必須是上帝。

    《雅各書》四13-14,16給我們很好的提醒,教導我們應如何看待明天,當以怎樣的態度來度日。

    I. 沒有人能掌握生命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沒有人能掌握自己的生命。雅各責備那些不懂倚靠上帝,驕傲自誇的人。(雅四13-17)

    他說世人常為自己的將來打如意算盤:

    1. 第13節a「今天明天我們要」—憑自己的計劃;

    2. 第13節b「往某城裏去」—憑自己所定的方向,彷彿自己必能平安到達計劃要去的地方;

    3. 第13節c「在那裏住一年」—彷彿自己必能按計劃留在那裏一年之久;

    4. 第13節d「作買賣得利」—彷彿憑一己之力,生意必定成功,帶來財富。

    但是雅各接着說:「明天如何……還不知道。」(雅四14)雅各一針見血地指出人往往忘記生命是多麼脆弱及有限。

    雅各的教導,不是叫我們凡事不需預先計劃,順其自然。雅各所責備的,是人的驕傲自大,以為自己可以掌握明天,心目中沒有上帝。今日我們的生活,有否反映出我們是實實在在地存着感恩的心,相信上帝,倚靠上帝?!

    基督徒在計劃任何事時,都必須確保我們的計劃與上帝的旨意一致。我們應該尋求上帝的帶領及幫助,我們必須明白成事在乎上帝。(箴十九21)

    憑自己的意思計劃行事,就是忽視上帝,是張狂自誇的惡事;世人喜歡自誇,誇自己的工作,才幹,職位和財產,他們想證明自己比別人更好、更成功。甚至有人以為自己擁有健康、財富、地位、權力,就能操控明天,掌握明天,但基督徒不應如此。雅各告訴我們:「這樣誇口都是惡的。」(雅四16)因為「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雅四14)

    世人驕傲誇口似乎是很平常的事,但基督徒不可忽視上帝,凡事要倚靠上帝,順服上帝並歸榮耀給上帝。

    II. 生命原是一片雲霧
    新冠病毒的確讓我們更深體會到明天不在我們的掌握中,又讓我們看見生命的確像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雅四14)雅各要我們認清生命是多麼脆弱及短暫,希望我們懂得心存感恩,凡事倚靠上帝,不要驕傲自大。

    二. 遵主旨意,活好今天(雅四15,17)

    I. 第15節「主若願意」,意思是

    1. 凡事不要自作主張,當存敬畏的心按上帝的旨意而行。(箴三6)豐盛蒙福的人生只有在基督裏才尋得見。

    2. 凡事要歸榮耀給主,因為自己的生命能繼續存活,所作的事能完成,一切都是主的恩典。

    3. 凡事順服主的許可,因為我們所作的任何事,沒有一件能越過上帝的許可,因此無論任何境遇都當順服上帝,安然勇敢靠主面對。(賽五十五9;羅八28)

    II. 知道行善,就當去行(雅四17)
    知道甚麼是對的,是應該行的,卻又不去行,就是犯罪了。聖經對罪的標準,遠超世人的標準。我們傳福音時談及罪,我們都會問:「你認為甚麼是罪?」一般的回答是:「罪就是指犯法的事,傷人利己的事。」世人的觀念以為作奸犯科才是罪,但聖經卻告訴我們,知道甚麼是當行的卻不去行,那就是犯罪了。

    雅各提醒我們要把握每一個行善的機會,因為行善就是讓上帝的榮美透過我們的生命彰顯出來,也因此把人帶到上帝面前。(太五16,箴三27)

    《箴言》三28告訴我們,「你那裏若有現成的,不可對鄰舍說:『去吧!明天再來,我必給你。』」這人明明有現成的,可立即幫助鄰舍,卻打發鄰舍第二天再來。可能他希望鄰舍因危急,會到別處尋找到幫助,明天就無需要幫助他了。聖經教導我們不可使用這種手段。當我們有能力幫助別人時,就當立刻幫忙。

    聖經從來沒有教導信徒要把自己沒有的東西給別人,但聖經卻經常教導我們要甘心把我們力所能及的去幫助別人。

    教會的能力

    日期:2023年10月8日
    題目:教會的能力
    經文:以弗所書第1章15-23節
    牧者:麥寶山牧師

    教會有甚麼能力?教會不是財雄勢大的組織或擁有龐大的人力物力的機構,教會在地上有甚麼能力?

    使徒保羅怎樣看教會呢?他曾極力迫害教會,親眼看見復活的主耶穌之後,竟接受差遣去歐洲建立教會,這轉變是何等的大。

    保羅的時代正是羅馬帝國的黃金時期,奧古斯都統治整個帝國。他看見羅馬帝國的強大,卻清楚基督已帶來新世代,天國已經來臨;基督要藉着教會,彰顯祂的能力,救贖世人脫離罪的綑綁,成為新造的人。

    今日教會慣用商業行政手法管理教會,可惜商業機構着重打擊對手及數字增長,不在乎上帝,教會卻是屬於上帝,是充滿信、望、愛的群體。保羅在《以弗所書》一15-23讓我們看清楚教會的特殊身份。

    為教會感恩
    保羅首先為教會的感恩有兩方面,(一)「信從主耶穌」這是信徒與上帝的關係;(二)「親愛眾聖徒」這是信徒相互的關係,可說前者是信心,後者是行動。

    教會是由信心和愛的行動組成,是一個有生命的群體。世俗的機構組織都是以一套套制度運作的「機器」,為了生產目標而設立。

    教會在世上是要作光作鹽,成為世界學習的榜樣,而不是反而去向世界學習。

    以弗所教會親愛眾聖徒他們不單看重以弗所教會內的肢體,他們更連繫所有同樣得救贖的信徒。上帝的兒女是以信心連接在一起,並以行動顯明他們彼此相愛。

    古羅馬社會階級分明,人各有所屬的圈子;主僕界線分明;羅馬公民與非公民地位身份懸殊。以弗所教會卻破除了這些障礙,親愛「所有」的聖徒,不分階級。這是教會應為世界樹立的好榜樣。

    為教會代求(弗一17-18)
    保羅為以弗所教會感恩也為他們祈求,同樣有兩方面:

    (一)求上帝賜智慧和啟示的靈(弗一17)
    聖靈在五旬節已經降臨,在此保羅的意思是求上帝藉着聖靈繼續賜給信徒智慧和啟示,使他們「真知道祂」—更明白上帝的旨意,知道該如何行事為人,過敬虔的生活。

    我們活在世俗之中,商業架構和官僚制度的做事方式不知不覺滲入教會。他們沒有上帝,背後的理念和教會截然不同,教會若被牽着走,不知不覺就會世俗化,背離了上帝的教導了。教會要真知道上帝,才不會被世界牽着走。

    「真知道祂」不是頭腦上、知識上的事,而是從順服上帝中發展出來;「真知道祂」是愈來愈認識上帝的旨意,同時愈來愈能依照祂的心意來生活,在更豐富的認識中,更真切體會自己與主的關係是真實而堅固。

    (二)求上帝照明他們心中的眼晴(弗一18-19)
    經文中的「心」是單數的,表明教會作為一個整體,得到屬靈的悟性;以前不明白的真理,因着屬靈的光照,就明白過來。
    我們的心被照亮了,就能看見自己在救恩中所受的恩惠:

    1. 「他在聖徒中得的基業有何等豐盛的榮耀」(弗一18)這基業就是上帝應許豐富的救恩。

    2. 「他向我們這信的人所顯的能力是何等浩大」(弗一19)上帝藉聖靈用大能使信徒剛強起來。

    我們並非不知道復活和救恩,但直到心中被光照,才能醒悟復活盼望對我們是何等寶貴,因而改變我們的生活態度,讓我們對未有盼望。

    豐盛的救恩是上帝完備的預備,叫我們只能存敬畏感恩的心接受,自己是不配的。聖靈在我們裏面,讓我們得以剛強,堅定地持守所信,沒有任何勢力能奪去。

    教會在俗世中應該有盼望、救恩和聖靈的能力,才能成為燈台。若有新朋友來到教會,看不見救恩的盼望和聖靈的能力,只有世界的標準和價值觀,他為何還要來?

    上帝的大能(弗一19-23)
    教會的能力源自上帝在基督身上顯出的大能,這大能有三方面:

    (一)上帝使被釘死的耶穌基督復活了,這是史無前例的事件。世人認定死亡是生命的終結,基督的復活正式瓦解了死亡的權勢。這能力除去我們對死亡的恐懼,讓我們活在基督復活的盼望之中,叫我們滿有盼望和堅強地生活。

    (二)上帝的能力勝過世上自古至今一切的權勢。即使強大的羅馬帝國最終也成過去,只有上帝的大能保守凡信靠祂的人。

    (三)上帝使萬有服在基督腳下,使祂成為教會的元首。教會是一群聚集的小市民,無權無勢,但他們的真正領袖,卻是萬有之主基督。上帝在基督裏賦予這個弱小的群體無窮的能力,讓他們在世上為祂作見證。上帝所賜的力量是信、望、愛的能力,在囂張的勢力中,有能力持守這信;在敵意的環境中,仍然去愛;在絕望的環境中,仍然有盼望。

    你們應當及時奉獻

    日期:2023年10月1日
    題目:信心
    經文:馬可福音第14 章 3-9 節
    講員:黃詩田長老

    各位主內小弟弟小妹妹,我今晚要與各位思想馬利亞的奉獻,剛才那段經文告訴我們,馬利亞以一玉瓶真 哪噠香油打破,把香膏澆在耶穌頭上。有幾個人心中很不喜悅,批評馬利亞的作為。其實馬利亞的奉獻,不但為耶穌所稱讚,並且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奉獻。由於她肯打破玉瓶,成了歷史上有名的奉獻。

    一、完全的奉獻
    馬利亞把那瓶香膏澆在耶穌身上,是她甘願的把玉瓶打破,完全的奉獻給主。我們試看那個奉獻五 塊餅 兩 條魚的孩子,他無留下一塊,完全的交托主,任憑主去分配,這樣的奉獻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美國有一著名歌唱家,每晚在大夜總會演唱,收入相當可觀,有地位、錢財,但他不懂得把其歌喉奉獻給主,有一天喉裏生了一粒東西,醫生對他說:「你必須 割掉那粒,否則有生命危險。」結果割了,嗓子不能再唱了,沒有人請他唱歌了。諸位,你們應該趁着年幼的時候,將主所賜給我們的恩賜,奉獻給主,機會一過,就不能再得。

    二、盡本份奉獻
    耶穌說:「馬利亞所作的,是盡她所能的,他是為我安葬的事,把香膏預先澆在我的身上。」 (參第八節 由此可看出馬利亞的奉獻是盡其本份。我們也應該學她的榜樣,盡力為主工作,無論是奉獻金錢、口才、歌喉。主必歡喜我們的奉獻。有一位著名音樂家,他奉獻天賦之歌喉,在大佈道會時,唱出美妙的歌聲,許多人聽了受很大感動。你看他的奉獻是何等有價值呢?

    三、主必定報賞
    馬利亞的奉獻,正是耶穌將要受害的時候,第九節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普天下無論在甚麽地方傳這福音,也要述說這女人所作的以為記念。」請看主這樣的報答是何等的大。我們為主做工,不是空的,主必報賞你們。我有四個孫,有時他們要我買東西給他們。但到聖誕節的時候,不需要他們求甚麽,我買了四套新衣及四對新鞋給他們,他們就非常高興與及喜樂。天父報答我們也是如此,只要我們能奉獻給主。

    四、結論
    我的年紀較你們大很多,若要加入詩班,詩班長必定不收無疑,若要做探訪工作,兩脚無力。諸位小弟妹,你們此時正是年輕有為之時, 是奉獻最好機會的時候,教會裏有許多事工等我們去做 最後我盼望諸位能學習馬利亞的作為,及時奉獻。

    (轉載自《青年團契12周年特刊》 1958 年,頁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