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佳音

日期:2023年12月3日
題目:報佳音
經文:路加福音二10-14
牧者:蕭嘉祥牧師

那天使對他們說:「不要懼怕!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因今天在大衞的城裏,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你們要看見一個嬰孩,包着布,臥在馬槽裏,那就是記號了。」忽然,有一大隊天兵同那天使讚美上帝說:「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上帝!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路加福音二10-14)

主耶穌誕生的時候,天使向正在牧羊的人報佳音。當然這佳音的對象不只是牧羊人,這佳音是關乎萬民的。天使說:「今天在大衞的城裏,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主耶穌是上帝的兒子,降世要成為世人的救主。因此聖經說,有一大隊天兵同那天使讚美上帝說:「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上帝!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榮耀歸與上帝」因主耶穌在世的生活必將最高的榮耀歸給上帝,同時也要賜真正的平安給地上所有的人,凡真心信靠祂的人必享真正的平安,蒙恩得贖。從此上帝與人、並人與人都得以和好,享平安。

因此很多地方教會的傳統也會在接近聖誕節時或在平安夜在街頭唱聖誕歌報佳音。然而這佳音是世上最寶貴的好消息、最重要的福音,我們不能只在接近聖誕節時才向人講說,應當隨時隨地,一有機會就向人傳講。但聖誕節接近時的報佳音也顯得重要,因很多世人視這節期為吃喝玩樂的假期,甚至有些都不再稱它為聖誕節,並用種種的人物取代主耶穌。

今日我們透過在街頭報佳音,在我們身處的地方宣告聖誕節的真正意思。藉基督徒的歌聲,宣告聖誕節不是商人賺錢的機會,不是吃喝玩樂的機會,更不是放縱情慾的機會,而是心存感恩記念救主耶穌降生的時刻;宣告在教會中可尋得寬恕、平安、喜樂、盼望及救贖。

但願今年參加任何報佳音的弟兄姊妹,都存歡喜快樂並感恩的心歡呼讚美父上帝的恩典。

憑應許作兒女

日期:2023年11月26日
題目:憑應許作兒女
經文:加拉太書第4章21-31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保羅以亞伯拉罕的兩個兒子以實瑪利和以撒的歷史,來解釋律法與恩典的分別。以實瑪利是亞伯拉罕的使女夏甲所生的,而以撒是亞伯拉罕的妻子撒拉所生的。以實瑪利和以撒雖然都是亞伯拉罕的兒子,但他們各自代表的不同,結果也不一樣,一個為奴,另一個是自由的,是承受產業的兒子。

保羅說,我們「如同以撒一樣」,(加四28)讓我們透過以實瑪利和以撒來看看保羅對律法與恩典的解釋,到底我們是如何與以撒一樣。

一. 我們同樣是憑應許作兒女(加四22-23)
I. 使女所生與主母所生之別
這段經文兩次稱夏甲為「使女」,聖經始終沒有承認夏甲為亞伯拉罕的妾;雖然撒拉將夏甲給亞伯拉罕為妾,但這是上帝不喜悅的事。所以夏甲始終是奴僕的地位,僕婢所生的自然也是奴僕的身份,沒有自由。

撒拉則被稱為「自主之婦人」,強調她是主母。主母所生的便是兒子。這樣,兩個孩子的地位完全不同,撒拉所生的是自由的,而夏甲所生的為奴。

II. 按血氣生與憑應許生的分別
以實瑪利是按血氣生的,撒拉把使女夏甲給亞伯拉罕為妾,完全是屬血氣的做法,是沒有信心的表現,絕非上帝的旨意。上帝對亞伯拉罕說:「你妻子撒拉要給你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以撒」。(創十七19)上帝既應許亞伯拉罕,祂的應許就必定能兌現,絕不需要人用血氣的手段來成全。亞伯拉罕接受撒拉的提議,也是屬血氣、缺乏信心的表現;所以說,「那使女所生的,是按着血氣生的」。(加四23)

「按血氣生的」也可以解釋為按生理現象而生。當時夏甲年青,不像撒拉已經過了生育的時期,所以她所生的不是出於超然的神蹟,只是按人的生理規律而生的。

但以撒乃是「憑應許生的」,上帝曾經應許亞伯拉罕說:「我必使你的後裔極其繁多」。但撒拉已過了生育的時期,以撒的出生,明顯是上帝奇妙的作為,憑上帝的應許而生的。
所以,亞伯拉罕的兩個兒子不但地位不同,屬靈方面也不相同,在家庭中的權利更是不同。那自主婦人所生的是承受產業的兒子,而夏甲所生的,只不過是奴僕,而且最終被逐出亞伯拉罕的家庭,因為他不能與以撒一同承受產業。

III. 夏甲與撒拉所代表的
1. 夏甲代表律法之約──「出於西乃山」(加四24-25
夏甲的兒子是作奴僕的,預表在律法下的人。經文中「現在的耶路撒冷」,是指保羅當時的耶路撒冷,也是指當時的猶太教;「西乃」代表律法,被稱為與「現在的耶路撒冷同類」,是不接受福音的猶太教/律法主義者。他們自詡自己遵守使人為奴的律法才能取悅上帝,但事實上這樣做不能使他們成為上帝兒子,反而成為奴僕,要不停滿足律法的要求、在刑罰和懼怕之下生活,毫無自由。

2. 撒拉代表應許之約──是「那在上的耶路撒冷」(加四26-27)
任何人全心全意相信並接受上帝的應許,他就蒙上帝接納。一切有份於天上耶路撒冷的人,都是憑上帝的恩典,靠那為我們死的主耶穌基督,得以稱為上帝的兒女,是自由的。

保羅在這裏將「在上的耶路撒冷」稱作「撒拉」,因撒拉代表應許之約,所以所有憑應許(恩典)藉信心得生(得蒙救贖)的基督徒,都算是應許之約所生的兒子,撒拉有如我們的母。

第27節中「沒有丈夫的比有丈夫的兒女更多」是指撒拉。撒拉雖有丈夫,卻已老邁,她自己也已經過了生育的時期,與沒有丈夫的婦人無異;但撒拉卻因上帝的恩典得着所應許的兒子。不但如此,一切憑應許(恩典)得蒙救贖的基督徒,都是應許之約所生的兒子,因此「撒拉」的兒女「比有丈夫的兒女更多。」就是在新約之下信主的人(包括外邦人)比舊約中所有猶太人更多──「萬國、萬族都必因你得福」。(創十二3)

上帝不會接納靠律法或行為稱義的人,因為根本沒有人能達到完全的地步,若有人稱自己守律法來到上帝面前便是自高自大,誇耀自己的行為。

    二. 憑應許作兒女應有的表現(加五1、13-14)
    I. 信徒應在自由上站穩
    加拉太書第五章1節說「基督釋放了我們」,表示所有憑應許作兒女的,都是基督所釋放的人,不再受罪的控訴及律法的轄制。我們得到自由並非自己的努力,乃是基督的作為。(羅三20)基督代替我們而死,我們因此向罪惡及捆綁我們的律法也死了;一個已死的人是不再受律法的管束,這樣,我們便脫離了律法。

    我們既蒙基督釋放而得自由,就當「站立得穩」:
    –  就是要忠於福音真理,堅定不移,不跟從別的「福音」,如加拉太書第1章記載有人在他們中間傳「別的福音」,其實那不是福音;
    –  要持守所領受的福音有,見證福音在我們身上所產生的功效,使別人也可以認識這恩典的福音。

    甚麼是福音?
    福音是:上帝兒子降世為人、在十字架上背負我們的罪被釘死、埋葬、三天後復活、升天、為我們預備地方、主第二次再來、我們的身體復活,得榮耀的身體。

    II. 得自由為要用愛心互相服事
    1. 不可將自由當作放縱情欲的機會
    信徒不要誤解「自由」的意思,以為不受律法約束,便可以任意而行。使徒保羅提醒信徒,福音給我們的自由,乃是有自由去順從聖靈。

    真理中的自由,是不會損人利己的,「真自由」就是作「義的奴僕」。(羅六16-18)

    2. 要用愛心互相服事
    以前我們作罪的奴僕時,經常受律法的控訴,心中惶恐,現今自由了,不再懼怕刑罰,所以不要再受罪的轄制。既已領受了上帝的恩典,體會上帝的愛,便當心存感恩,甘心樂意行善,立志過榮神益人的生活。費德雷說:「愛的奴隸就是真正的自由人。」

    保羅提醒我們,不可將自由當作放緃情慾的機會,而是要用愛心互相服事。(加五13)「服事」是出於愛心的,是甘心樂意為別人付出。而且「服事」必須是「互相」的,不能一味接受別人服事而不去服事別人。

    「互相服事」可以激發愛心,因為受到主愛的激勵,我們去服事弟兄姊妹,弟兄姊妹也受到激勵,互相影響,愛心被激發。(來十24)

    受益或招損?

    日期:2023年11月12及19日
    題目:受益或招損??
    經文:哥林多前書第11章17-22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使徒保羅責備哥林多的信徒,在紀念主的聖餐聚會中,沒有按規矩來紀念主。當時哥林多教會守聖餐以先會有聚餐(愛筵),然後才紀念主,這可能是因為主耶穌設立聖餐時,也跟門徒先吃逾越節的筵席。究竟哥林多的信徒在聖餐聚會中做錯了甚麼,以致保羅責備他們說他們「不是受益,乃是招損」。

    一. 衝突的起源
    I. 有分門結黨的事(林前十一18)
    哥林多信徒中有人心存優越感,輕看別人;經文告訴我們,哥林多教會有分爭結黨,(林前一11-13)但這裏所指的「分門別類」,按下文(林前十一21)的描述,是指他們聚餐的情形。

    他們守聖餐前的愛筵,好像我們有時聚餐會帶些食物一起分享,當時哥林多的信徒也如此。富有的帶的食物非常豐富,貧窮的卻非常簡單,甚至可能根本沒有帶食物。但他們卻沒有分享,而是各人吃自己所帶的,特別是那些富有的信徒,他們會跟富有的一起用餐,卻不願與窮困的弟兄姊妹相交來往;這就是保羅所說:「他們聚會的時候,彼此分門別類」。

    世人總會因着性別、年齡、種族、財富、教育、政治立場等因素造成隔閡,但當主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成全救恩,祂建立了一個新的群體,是世界從來未有過的,就是教會。祂把人帶進這個群體,使我們不分彼此,同屬一個大家庭。我們參加閩南堂的各種聚會,必須俱備與人融洽的精神,要主動去認識及關心其他弟兄姊妹,不要始終只和固定幾位特別要好的弟兄姊妹在一起,對其他人視若無睹。

    II. 叫那沒有的羞愧(林前十一22中)
    哥林多富有的弟兄自顧自,享用盛宴,沒有與貧窮的弟兄分享,忽略了他們的需要及感受,愛筵失去意義,不但羞辱了窮人,更是破壞了聖餐的意義。

    守聖餐是紀念主耶穌基督為我們捨身流血,成全救恩,我們當心存感恩,也當向人施恩。聖餐一個餅一個杯是代表信徒同屬一個身體,當彼此相愛,以合一的精神為福音作見證,榮耀恩主。哥林多信徒在守聖餐紀念主時,卻表現出自高自私,沒有遵守主的吩咐愛鄰如己,沒有關心和愛在基督裏的弟兄姊妹。人際間發生磨擦或衝突,常是因為自覺優越,輕看別人,在言行中不顧及別人的需要及感受,因此我們要謹慎,緊記並遵行聖經的話:「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二4)

    二. 衝突的傷害
    I. 不是受益乃是招損(林前十一17)
    教會一切聚會都應該叫信徒受益,這不單是內容程序的好壞,更是指參加聚會的每一位弟兄姊妹都要有正確的心態。

    今日我們到閩南堂參加崇拜,是心存感恩,來敬拜至高上帝、獨一的恩主,還是因為有事奉的職事需要負責,或因為應承了某某弟兄,才勉強而來?參加聚會時,是很高興能與弟兄姊妹見面,彼此鼓勵代禱,抑或心裏不想見到這個或那個?參加聚會時,存謙卑受教的心,樂意事奉,樂意祝福弟兄姊妹,抑或只想靜靜來靜靜走,對人不感興趣?

    II. 算不得吃主的晚餐(林前十一20)
    哥林多信徒根本沒有按主的吩咐紀念主,縱然他們進行了外在的儀式,但他們的行為暴露出沒有愛心,不是真心紀念主。保羅說他們聚會算不得是吃主的晚餐,因為紀念主的救贖大恩,信徒之間就該彼此相愛才對。可是帶豐富食物來的,卻不與貧窮的弟兄分享,這分明是故意炫耀。(林前十一22上)他們所作的不能榮耀主,更是傷害了弟兄,在主裏沒有真正的團契。

    初期教會並不是這樣,他們舉行愛筵,在愛中彼此團契,存歡喜快樂的心紀念主,一同讚美上帝,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數天天加給教會。(徒二44-47)哥林多教會卻明顯變了質,他們因不和及沒有愛心的行為,不能一同讚美上帝;不但遭眾民取笑,更不要奢望教會得救的人數會增添。

    教會並非一般的社團,一切聚會都是為事奉上帝、榮耀上帝、使人得益;假如信徒參加聚會是為了滿足自己、榮耀自己,那便是藐視上帝的教會。(林前十一22中)我們應當自省並儆醒,單單為要榮耀上帝,使弟兄姊妹得益處。

    三. 衝突的解決
    I. 有經驗的人被顯明出來(林前十一19)
    雖然分門結黨的事是上帝所恨惡的,但教會難免會有這樣的事,即便如此,可幸的是真心愛主的人會顯出他們的純正。

    「有經驗的人」是指那些不參與分門結黨的人,他們不偏離教會彼此相愛及合一的原則,也不因別人的惡而跌倒或動搖。他們經過試驗,就顯明是真心愛主,站立得穩的基督徒。在教會面對困難衝突時,真心愛主的信徒的愛心就顯得更明顯。

    保羅提醒我們在一切所作的事上,若沒有「愛」就沒有價值。(林前十三1-3)保羅也告訴我們,人有才幹、恩賜、好行為,不等同他們便有愛心;沒有愛心的人也可以有這些表現,但他們所懷的動機不是出於愛主愛人。

    有人參加教會多年,積極參與教會的事奉,後來教會發生了一些沒有愛心的事,令他們沮喪灰心,便不再返教堂,雖然仍然相信主,但不信教會。看見教會有問題,的確很難過,但卻是難免的事,因為教會是一班不完全的人所組成的。雖然是蒙恩得救,有了新生命,但我們依然有舊我的存在,仍會偶然犯錯犯罪。所以當我們看見教會有時,應該存正確的態度:首先自己不要成為問題的起源或參與者;當看見虛假,自己就當真誠;看見缺乏關懷,自己便積極去關心別人,不然又怎對得起主對我們的恩典及愛。

    II. 接受責備、悔改(林前十一22下)
    衝突要能得到解決,犯錯的人必須接受責備而悔改,Rick Warren說:「解決衝突的其中一個重要關鍵就是,先謙卑承認自己1%的錯與盲點。」

    主耶穌願教會成為美好的見證,但我們必須承認自己還未到完全的地步,我們仍在受改造中;只要我們靠主努力,必然漸漸成長,更似主耶穌的樣式。如果我們真的愛主耶穌,就彼此服事吧。

    但願我們最終能夠說,我們盡了最大的努力與主共創一個愛的群體,同時也盡力向世人成為美好的見證。

    明天會更好?

    日期:2023年10月15及22日
    題目:明天會更好?
    經文:雅各書第4章13-17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傳福音時往往聽見這樣的回應:「我甚麼都不信,我只信我自己。」這是因為世人不信上帝的存在。人的生命雖然脆弱,卻是驕傲自大,無視上帝的權能;不承認上帝的存在是非常嚴重的罪。

    很多人驕傲自大,自以為是,彷彿他能完全掌握自己的未來。他們相信靠自己的努力,明天必然會變得更好。問題是「明天會更好」這個說法會否只是在安慰自己,欺騙自己?我們基督徒應該怎樣看待明天?

    一. 明天如何,無人知道(雅四13-14,16)

    世人都期望明天會更好,基督徒心存盼望也沒有錯,只是基督徒的盼望必須以聖經的教導為基礎,盼望的對象必須是上帝。

    《雅各書》四13-14,16給我們很好的提醒,教導我們應如何看待明天,當以怎樣的態度來度日。

    I. 沒有人能掌握生命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沒有人能掌握自己的生命。雅各責備那些不懂倚靠上帝,驕傲自誇的人。(雅四13-17)

    他說世人常為自己的將來打如意算盤:

    1. 第13節a「今天明天我們要」—憑自己的計劃;

    2. 第13節b「往某城裏去」—憑自己所定的方向,彷彿自己必能平安到達計劃要去的地方;

    3. 第13節c「在那裏住一年」—彷彿自己必能按計劃留在那裏一年之久;

    4. 第13節d「作買賣得利」—彷彿憑一己之力,生意必定成功,帶來財富。

    但是雅各接着說:「明天如何……還不知道。」(雅四14)雅各一針見血地指出人往往忘記生命是多麼脆弱及有限。

    雅各的教導,不是叫我們凡事不需預先計劃,順其自然。雅各所責備的,是人的驕傲自大,以為自己可以掌握明天,心目中沒有上帝。今日我們的生活,有否反映出我們是實實在在地存着感恩的心,相信上帝,倚靠上帝?!

    基督徒在計劃任何事時,都必須確保我們的計劃與上帝的旨意一致。我們應該尋求上帝的帶領及幫助,我們必須明白成事在乎上帝。(箴十九21)

    憑自己的意思計劃行事,就是忽視上帝,是張狂自誇的惡事;世人喜歡自誇,誇自己的工作,才幹,職位和財產,他們想證明自己比別人更好、更成功。甚至有人以為自己擁有健康、財富、地位、權力,就能操控明天,掌握明天,但基督徒不應如此。雅各告訴我們:「這樣誇口都是惡的。」(雅四16)因為「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雅四14)

    世人驕傲誇口似乎是很平常的事,但基督徒不可忽視上帝,凡事要倚靠上帝,順服上帝並歸榮耀給上帝。

    II. 生命原是一片雲霧
    新冠病毒的確讓我們更深體會到明天不在我們的掌握中,又讓我們看見生命的確像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雅四14)雅各要我們認清生命是多麼脆弱及短暫,希望我們懂得心存感恩,凡事倚靠上帝,不要驕傲自大。

    二. 遵主旨意,活好今天(雅四15,17)

    I. 第15節「主若願意」,意思是

    1. 凡事不要自作主張,當存敬畏的心按上帝的旨意而行。(箴三6)豐盛蒙福的人生只有在基督裏才尋得見。

    2. 凡事要歸榮耀給主,因為自己的生命能繼續存活,所作的事能完成,一切都是主的恩典。

    3. 凡事順服主的許可,因為我們所作的任何事,沒有一件能越過上帝的許可,因此無論任何境遇都當順服上帝,安然勇敢靠主面對。(賽五十五9;羅八28)

    II. 知道行善,就當去行(雅四17)
    知道甚麼是對的,是應該行的,卻又不去行,就是犯罪了。聖經對罪的標準,遠超世人的標準。我們傳福音時談及罪,我們都會問:「你認為甚麼是罪?」一般的回答是:「罪就是指犯法的事,傷人利己的事。」世人的觀念以為作奸犯科才是罪,但聖經卻告訴我們,知道甚麼是當行的卻不去行,那就是犯罪了。

    雅各提醒我們要把握每一個行善的機會,因為行善就是讓上帝的榮美透過我們的生命彰顯出來,也因此把人帶到上帝面前。(太五16,箴三27)

    《箴言》三28告訴我們,「你那裏若有現成的,不可對鄰舍說:『去吧!明天再來,我必給你。』」這人明明有現成的,可立即幫助鄰舍,卻打發鄰舍第二天再來。可能他希望鄰舍因危急,會到別處尋找到幫助,明天就無需要幫助他了。聖經教導我們不可使用這種手段。當我們有能力幫助別人時,就當立刻幫忙。

    聖經從來沒有教導信徒要把自己沒有的東西給別人,但聖經卻經常教導我們要甘心把我們力所能及的去幫助別人。

    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日期:2023年8月6日
    題目: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經文:約翰福音第17章20-21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我不但為這些人祈求,也為那些因他們的話信我的人祈求,
    使他們都合而為一。正如你父在我裏面,我在你裏面,使他們也在
    我們裏面,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來。」(約十七 20-21)經文中
    「他們」是指信徒,「我們」指三位一體的上帝。信徒不但彼
    此合一,且是與上帝合一。

    「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弗四 3)信徒有合一的心是聖靈所賜的。我們沒有能力創造合
    一,世上很多的合一都是暫時及表面,並且經常是與利益掛鈎。但
    基督徒的合一,不是人所創造的,乃是聖靈所賜的。因主耶穌基
    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救贖,除去了人類的一切阻隔,使凡信基督
    的人,不分猶太人或外邦人,男或女,老或幼,從此都合而為一。

    「因他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
    而且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就是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為要將兩
    下藉着自己造成一個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既在十字架上滅了
    冤仇,便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上帝和好了。」(弗二 14-16)

    聖靈因人的信而住在信徒心中,更將「合而為一的心」存在信
    徒裏面。這合而為一的心,不是指組織的合一,而是指屬靈生命的
    合一。信徒都擁有上帝的生命,自然就有了「合而為一的心」。

    既然信徒都已擁有上帝的生命,有了「合而為一的心」,為何保
    羅卻吩咐信徒要「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四 3)
    保羅要我們明白,雖然合一的心是聖靈所賜,但我們有責任保守這
    合一的心。要「保守」表明我們有責任使「合而為一的心」不被損
    壞。保羅說要「竭力保守」表示需要用盡一切心思,方法努力去保
    守合一的心。因為那惡者必然用諸般方法破壞信徒合一的見證。哥
    林多教會其中一個問題就是不合一,他們因分黨而分裂。可惜教會
    也經常因不同意見而爭吵分裂,傷了和氣,從此不相來往,使原本
    擁有的「合而為一的心」再次分你、我、他,真是傷透上帝的心。

    我們必須放下自我,放下個人的意願;難道主耶穌基督為我們
    放下自己的生命來成全救恩,我們卻有不能為主放下的事物?我們
    當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共同努力事奉上帝,同心合意
    興旺福音

    行事為人當與蒙召的恩相稱

    日期:2023年7月23及30日
    題目:行事為人當與蒙召的恩相稱
    經文:以弗所書第4章1-6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保羅勸勉信徒生活要與所領受的恩相稱,在凡事上顯出生命新的樣式,因為上帝呼召我們在世為祂作見證。但是我們經常忘記或偏離這個目標,變得自我,追求滿足自己;我們尋求得到人的尊重、認可、稱讚,甚至尋求得到權利。我們忘記了生命的中心不是自己而是上帝。沒有上帝在我們生命中,我們的生命就沒有意義。惟有當我們按照造物主的旨意生活時,生活才有意義,才有永恆價值。

    一. 生活要與蒙召的恩相稱的原因(弗四4-6)
    保羅提出七個基本理由,說明為甚麼信徒生活應該與蒙召的恩相稱,為甚麼信徒要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1. 身體只有一個
    縱使有種族、膚色、國籍、文化、語言和性情等的分別,但身體只有一個,就是基督的身體—教會。

    2. 聖靈只有一個
    聖靈住在每一位信徒心中,使每一位真信徒獲得重生;聖靈就是我們在基督裏合一的明證。

    3. 同有一個指望
    信徒有同一的指望,在新天新地裏的是一個充滿愛、喜樂與和平的生活,一個完美的將來;這指望激勵我們竭力保持合一,成為我們團結的動力。

    4. 一主
    主耶穌基督是我們唯一的救主,也是我們生命唯一的主宰。我們的生活、工作、家庭、娛樂及一切都要順服主。

    5. 一信
    我們都是憑上帝的恩典藉信心得蒙基督十架的救贖,沒有人可以憑別的方法得救。

    6. 一洗
    一洗所注重的不是受洗的方式,而是受洗的意義。信徒藉洗禮宣告對基督忠心,舊人與主同死同埋葬,立志過新的生活。
    信徒之間若有分裂就是否認並羞辱了洗禮的意義,反映我們忽視承諾,缺乏誠意。

    7. 一上帝
    我們同有一位父就是上帝,信徒應當順服父的旨意,若有分爭,明顯就是憑自己的血氣和慾望行事。

    二. 與蒙召的恩相稱的生活(弗四1-3)
    生活要與所蒙召的恩相稱,在工作、學校、家庭、教會中,與朋友及鄰居相處時,信徒的生活必須有以下五種品質:

    1. 謙虛
    真正的「謙虛」是常常察覺上帝的同在,又因認識上帝,認清自己的脆弱及罪性,知道自己距離上帝完美的標準有多遠,而不敢驕傲。

    謙虛的人會經常自我反省,與上帝的標準作比較,而不是與別人比較,因此對人會多體諒、多鼓勵、多欣賞。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認同,甚至讚賞。但與蒙召的恩相稱的生命。正如施洗約翰所說:「他必興旺,我必衰微。」(約三30)又如保羅的教導:「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腓二3)

    2. 溫柔
    與蒙召的恩相稱的人,是溫柔的人,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反應。就算自己有理也不會得理不饒人,反而會溫柔地解釋,使聽的人能接受,能明白。
    溫柔的人不會與人相爭,也不會對人冷嘲熱諷;溫柔的人有禮貌,會為人設想,也會給人留有餘地。(提後二24-25)

    3. 忍耐
    A. 對境遇
    在正確的事上堅持到底,不會因艱苦困難而放棄。忍耐的人沒有怨言,是經得起考驗的。(羅五3-4)

    B. 對人
    忍耐是上帝對世人的恩慈。祂因着愛,忍耐我們的過犯,以恩慈領我們悔改。(羅二4)我們的忍耐是對別人的挑戰加以忍受,對別人無禮或無理的對待,不以惡報惡,能平靜地面對。

    爭執是因雙方互不相讓,而忍耐是單方面自我約束,使沒有建設性的爭執停止或不致發生。忍耐使我們懂得重視別人,給別人空間和時間成長和學習,而不是將自己的期望強加在別人身上。

    4. 用愛心互相寬容
    寬容並非縱容罪惡,而是對偶爾有過犯之人的體恤。我們既不要對別人有過高的要求,更不要對人過於嚴厲。

    用愛心互相寬容不是以自己有限的愛心,而是因為被基督的愛所感動所充滿而產生的寬容。(約壹四19)

    5. 用和平彼此聯絡
    「聯絡」的意思是捆綁在一起,紮成一束,結成一團。信徒們不是獨來獨往的,是同屬一個身體互為肢體的,信徒相處難免有不同意見,用不同角度去看事件,導致誤會,不一定是誰錯誰對的問題。保羅勸我們總要以和平的繩把眾人捆在一起。(羅十二5)

    維繫和平的關係,只有一種方法,就是放下自己。因為自我中心的人只想操控,只會引來分裂,鬥爭;惟有當我們放下自己,讓基督作主,和平就有可能。

    三. 生活與蒙召的恩相稱的果效
    生活與蒙召的恩相稱的果效,就是能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四3)合一是教會向世人的見證,(林後十三11)分裂的教會不但不能為主作見證,更是有辱主名。

    教會合一才合上帝的心意,教會合一在於基督徒的生活與蒙召的恩相稱,信徒活出基督的樣式,在凡事上都顯示出謙虛、溫柔、忍耐,並能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

    從哪裏來的稗子呢?

    日期:2023年7月16日
    題目:從哪裏來的稗子呢?
    經文:馬太福音第13章24-30節、36-43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主耶穌設麥子和稗子的比喻論天國,是關乎世人將來要面對上帝的審判。屬那惡者的必被丟在火爐裏,在那裏必要哀哭切齒,而真信徒要享受與主同作王的榮耀。

    一. 撒麥子和稗子在田裏(太十三24-25,36-39)
    耶穌就是那撒好種的,祂在世傳道時,把好種撒下,升天後祂透過眾僕人(信徒)在不同時代於世界各處撒下好種(福音種子)。仇敵魔鬼不停趁機把惡種(稗子)撒在麥田地裏,用各種方法來破壞上帝的工作,使人不信福音;又攻擊上帝的子民,要使上帝的子民跌倒,遠離上帝,失去見證。因此信徒在生活上要警醒謹守。(彼前五8)

    二. 讓麥子和稗子一起成長(太十三26-29)
    巴勒斯坦的食物,以麵包為主食,所以麥子很重要。「稗子」是一種類似麥子的雜草,又稱「毒麥(bastard wheat);種子有毒,吃了會使人昏睡、嘔吐、痙攣,甚至死亡。稗子的芽和葉看起來與麥子一樣,要等到穗子長出來,才能被分辨得出。所以當僕人說:「你要我們去把稗子薅出來嗎?」主人說:「不必,恐怕薅稗子,連麥子也拔出來。」

    稗子表面看起來很像麥子,有人把稗子解作是在教會內假冒為
    善的惡份子。他們自認為是基督徒,但其實在教會內製造很多破壞的工作。(林後十一13-15)這對信徒來說是重要的提醒,提醒我們不要受壞份子影響,當以基督的愛保持合一。

    但主耶穌在第38節清楚指出「田地就是世界」,田地不是指教會,因此稗子不是指教會內假冒為善的壞份子,更準確的解釋可能是:

    1. 稗子與麥子外表上相似,是指在世上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歪理,使人不懂分辨好壞。因此常有人說:「所有宗教都是導人向善,沒有分別,你由你信,我由我信,大家彼此尊重。」真的是都一樣嗎?當然不一樣!我們當作好準備,隨時以溫柔的心作出回應。

    2. 麥子和稗子一起成長,讓我們明白這世界的惡必然存留到主再來時才會終止。撒但盡力攔阻上帝的國擴展,趁主耶穌再來之前,盡其所能製造破壞,不但要迷惑世人,使世人拒絕福音,牠更要破壞教會的見證,影響信徒,使信徒失去為主作見證的能力。

    信徒在世要面對漫長的屬靈爭戰,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被邪惡污染的環境中。稗子和麥子一起成長,稗子必然對麥子造成傷害,因為稗子會從小麥中吸取所需的營養。同樣地這敗壞的世界也不斷影響着信徒,若信徒不儆醒,就會受到世界的影響,遠離上帝,失去見證。

    鍾馬田說:「福音的信息不是說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好,而是要把你和我從世界裏救出來。」我們無力改變這敗壞的世界,教會的職責也不是要去審判、譴責和對付世上的罪人。我們應當藉着傳揚福音去改變人心,因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我們的使命就是要在田裏(世界)撒好種,撒福音種子,使更多人能接受福音,因而生命改變。

    3. 要等到麥子和稗子長出穗子來,才能分辨。稗子與麥子的分別在於它們的果實;不信人與信徒的分別在於生命見證。這提醒我們當常常自省,以謙卑的心與上帝同行,結出好果實來。

    不信的人重視今生(只有今生),他們盡所能要得更多的錢財,得更多的享受,他們的人生觀就是要賺到盡、玩到盡、享受到盡。信徒在世當專注於永恆的事上。我們要行善,遵行上帝吩咐我們的;(弗二8-10)同時我們要有好的生活見證,要讓基督在我們身上顯大。(腓一20-21)

    三. 麥子和稗子的結局(太十三29-30,36-43)
    收割的時候就是世界的末了,收割的人是天使,天國在現今這個階段,不會把麥子和稗子(毒草)分開,可是基督再來時,天使會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惡的人集合起來,丟在火爐裏,他們在那裏必要哀哭切齒。雖然現在還不是審判的時候,但最終天國會帶來篩選,把善與惡分別出來。(啟廿14-15)

    結論
    信徒當盡本份在世撒好種(福音),不要任由惡者在世撒惡種。世上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歪理,信徒要懂得分辨好壞。那惡者趁主耶穌再來之前,必盡其所能製造破壞,不但要迷惑世人,使世人拒絕福音,牠更要破壞教會的見證,影響信徒,使信徒失去為主作見證的能力,因此信徒當謹慎生活。麥子必然結出好果實來,我們當自我省察,活出好的生命見證。

    復活的耶穌基督

    日期:2023年6月11日
    題目:復活的耶穌基督
    經文:使徒行傳第4章1-22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彼得和約翰因傳講耶穌基督復活的好消息而被捕,這是初期教會首次遭受逼迫。

    一. 復活的耶穌基督是世人唯一的好消息
    I. 好消息—耶穌基督已復活(徒四1-4)

    事情始於一個瘸子得醫治,「(瘸子得痊癒)就跳起來,站着,又行走;同他們進了殿,走着,跳着,讚美上帝。」(徒三8)百姓認識他是生來瘸腿的,就希奇究竟他是如何得到痊癒?他們興奮和喧鬧的聲音,很快便將祭司們、守殿官並撒都該人引來了。因為他們都感到很不安。他們以為八周前把耶穌釘死在字架上,從此除掉了「耶穌運動」,那知幾日前的五旬節,彼得傳揚耶穌基督已復活,信的人就有大約三千人。今次彼得和約翰不但繼續傳耶穌基督復活的消息,更是在聖殿裏,還以神蹟醫好了生來瘸腿的,作為耶穌基督真正復活了的證據。

    主耶穌基督已復活的消息,使祭司們、守殿官並撒都該人感到威脅,懼怕會失去群眾的支持,怕失去地位、權柄及生計。如果容許彼得和約翰繼續傳揚主耶穌基督已復活的消息,必表明自己沒有從上帝而來的啟示和權柄,他們的靈性狀況、信仰和教義便會受到群眾質疑,因而危及他們在百姓中的領導地位。

    更嚴重的是如果承認耶穌復活,他們便要承認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是錯誤的,因復活的耶穌代表祂真的是上帝的兒子,那麼他們就是罪人。

    但不論他們如何阻止彼得和約翰,群眾已做出了回應。那天又有五千名男子(不包括婦女和兒童)相信了耶穌。加上五旬節的三千人,一共已有八千多人相信了這好消息。主耶穌基督確實已復活了!

    II. 好消息—耶穌的名使瘸腿的得痊癒(徒四5-10)
    耶穌的名使瘸腿的得痊癒代表甚麼?代表耶穌就是彌賽亞,已從死裏復活,是全能的醫治者,關心我們日常生活的所需;祂復活的大能能改變生命,使生命完整(完全)。

    「痊癒」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得救、要完整、安然無恙、被醫治。這意味着一個人持續地完整,在身體和情感上都達到完整。

    這個瘸子完全被改變,他不但身體得到醫治,他的態度和生活也完全被改變了。(徒三7-8)他不再害羞或自卑,不再因無助而感到尷尬和絕望。他從內到外都得救了,整個人格都改變了。他跳起來,站着,又行走;進入聖殿,走着,跳着,讚美上帝。似乎想讓所有人都知道主耶穌基督的名在他身上成就了的大事。

    主耶穌復活的大能能改變人的生命,使之完整(完全/豐盛)。當我們接受主耶穌基督為救主時,主耶穌不只是滿足我們的需要,更是使我們生命變得完整/豐盛。我們有沒有瘸子得痊癒的喜樂?我們是否跳着、走着,讚美上帝,要讓所有人都知道主耶穌基督復活的好消息!

    III. 好消息—信耶穌是唯一的得救方法(徒四11-12)
    耶穌基督是惟一的救主。(徒四12)人不能自救,也不能救別人,惟有相信主耶穌才能得救贖。(羅六23)

    我們擁有最寶貴且惟一的好消息,我們要學習彼得、約翰,更要像痊癒的瘸子熱心地將這好消息傳開,與人分享。(約三16)

    二. 復活的耶穌基督是信徒都必須傳的好消息
    I. 每一位信徒都能傳的好消息(徒四13-14)
    彼得、約翰原是沒有學問的小民,只是漁夫。他們沒有受過高等教育,沒有權威,更沒有社會地位。但當他們傳揚復活的主耶穌基督時,他們不但不膽怯,更是充滿膽量。這種勇氣和力量不是由教育和學位而來的,乃是由於復活的耶穌基督;有復活主的同在,信徒靠主便剛強膽壯。

    經常聽見會友不敢事奉,自覺不配,覺得自己學歷不夠。其實事奉主最重要的條件,不在於學歷、身份地位,乃在於我們是否認真地跟隨主耶穌,並祂在我們生命中的改變及影響。只要真心愛主耶穌,認真跟隨祂,主耶穌就賜下膽量;每一位信徒都能傳好消息。

    II. 是信徒不能不傳的好消息(徒四15-20)
    得痊癒的瘸子造成很大的影響,因為所有的人都知道瘸子得痊癒了,祭司們、守殿官並撒都該人都不能夠否定神蹟的確發生了。(徒四16)
    雖然他們不能否定神蹟的確發生了,但他們還是專注於保護自己的地位,而不順服上帝的旨意,因此他們恐嚇彼得和約翰,企圖禁止他們傳講耶穌復活的好消息。(徒四17)

    彼得和約翰當然拒絕與敵擋上帝的人妥協。信徒必定要讓上帝在心中居首位,信徒必須對主至死忠心。(徒四19)

    信徒怎麼能對主耶穌基督的榮耀救恩保持沉默呢?祂豈不是吩咐我們要把福音傳偏普天下嗎?(可十六15)

    千萬不要中了仇敵的詭計,以為不必用口傳講,只用行為傳福音就夠了。我們若保持沉默,閉口不敢傳講福音,我們就不是主耶穌忠心的跟隨者。

    信徒傳福音是受主的託付,所以不得不傳。如果不遵行主的託付,便是違背上帝的命令,不盡自己的職責,錯過了在地上生存的目的,成為最可憐的人。(林前九16)保羅說若不傳福音「便有禍了」是指將來站在上帝面前時,我們將會慚愧,感到遺憾和痛苦。我們沒有彼得和約翰所受的壓力,我們更應克盡本分,傳揚主的福音。

    只知道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

    日期:2023年6月4日
    題目:只知道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
    經文:哥林多前書第2章1-2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弟兄們,從前我到你們那裏去,並沒有用高言大智對你們宣傳上帝的奧秘。因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林前二1-2)

    保羅說他不用高言大智來宣傳福音,不是因為他學問膚淺,也不是因他不明白當代的哲學思想。保羅在未信主之前名叫掃羅,是受訓於迦瑪列門下,出色的法利賽人。信主後更是充滿智慧,能駁倒眾人。保羅不倚仗學識來傳福音,為免得人看重學問和口才反而忽略了福音的寶貴,因此他只傳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

    保羅藉此提醒信徒,事奉的人當尋求上帝的榮耀而不是自己的榮耀。他到哥林多宣傳上帝的福音,沒有用高言大智,因事奉不是為表現自己。屬世的工作與屬靈的工作是有分別的,屬世的工作,很多時需要表現自己、突顯自己、討好別人、滿足上司;事奉卻獨獨為傳揚上帝、高舉上帝、榮耀上帝,不應突顯自己。

    摩西是一個好的例子:使徒行傳七22告訴我們:「摩西學了埃及人一切的學問,說話行事都有才能。」當時的埃及是個發達文明的國家,摩西不單通曉他們一切的知識,他更是很有口才的領袖,能說服群眾。

    我們若單憑知識、才能,憑着血氣事奉上帝,必會好像摩西四十歲時,要為上帝大發熱心,自以為配得事奉上帝,卻闖了禍。他看見一個以色列人被埃及人欺壓,就打死了那埃及人。摩西憑着自己的方法,憑着血氣去做事,因此召來殺身之禍。當法老知道此事後,便要殺摩西,因此摩西逃往米甸。

    在米甸牧羊四十年後,摩西學會了謙卑,學會了順服上帝。民數記十二3說:「後來摩西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哥林多前書八1告訴我們:「……但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愛心能造就人。」很多時當我們以為自己很能幹時,上帝反而用不着我們,甚至那可能成了我們失敗的時候。

    事奉上帝的人必須存謙卑、順服上帝的心。自以為是、自大、誇口的人令人反感,這樣的人怎可能事奉上帝。上帝喜悅謙卑的人,也必使用謙卑的人。 我們要學習保羅事奉的心志,只知道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當一生存感恩謙卑的心事奉恩主。

    約瑟(加添)上帝將提升

    日期:2023年5月21日
    題目:約瑟(加添)上帝將提升
    經文:創世記第37章2-11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約瑟是雅各年老時與愛妻拉結所生的第一個兒子,所以特別得寵。雅各為約瑟做了一件彩衣,顯明約瑟比眾兄弟在雅各心中的地位更重要。上帝又用兩個夢,預示將來約瑟的地位要超越全家。(創卅七5-11)因此哥哥們都忌恨他,不與他說和氣的話;他們沒有處理好心中的怨恨,積怨成仇,一次惡毒的行為,使約瑟遭遇十三年極大的折磨。約瑟沒有因此遠離上帝,反持守對上帝堅定的信心、完全的順服。約瑟可說是上帝美好的見證人,如同宣教士去到外邦,雖遇着磨難仍高舉上帝的名。約瑟堅決持守所信,不但榮耀上帝,更在全地大饑荒時,在上帝的救贖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但成為埃及人的祝福,也拯救了他父雅各全家,日後更成為大族。且讓我們藉約瑟的一生,看看他如何處處為主作見證,活出信仰。

    一. 尊主為大(創卅九7-12)

    約瑟遭哥哥們忌恨,被賣為奴,最終被帶到埃及,成為波提乏的奴僕。(創卅七12-28,36;卅九1-6)波提乏的妻子多次色誘他,約瑟堅拒不從,說:「我怎能作這大惡,得罪上帝呢?」(創卅九9)他不能辜負波提乏對他的信任,更不能得罪上帝。約瑟敬畏上帝,心裏尊主為大,因此不會任意妄為。
    約瑟對付試探,方法有二:(創卅九10;參羅十三14,提後二22)

    1. 決意不聽從她—堅守上帝的法則;
    2. 不和她在一處—避開試探。
      約瑟尊主為大,寧願得罪人也不敢得罪上帝。

    二. 柔和謙卑(創四十8;四十一15-16)

    約瑟被下在監裏遇着法老最信任的兩位大臣—酒政和膳長。他們各作一夢無人能解;約瑟為他們解夢,並申明「解夢是出於上帝」。約瑟關心留意身邊的人,卻明白自己只是上帝的器皿,他把人帶到上帝面前,使人注視上帝的大能,處處歸榮耀給上帝。

    酒政和膳長的夢最終按約瑟所解釋的實現,但酒政卻把約瑟遺忘了。兩年後法老作夢不安,又因無人能解,酒政才記起約瑟,約瑟這才被召到法老面前,替法老解夢。約瑟回答法老的話,跟兩年前在獄中對酒政和膳長所說的話一樣。(創四十一16)約瑟再次將榮耀歸給上帝,不高舉自己,不忘記自己只是上帝的器皿。

    約瑟的柔和謙卑,處處高舉上帝的名,讓人從他身上看見上帝的榮耀。事奉的人常犯的一個毛病,就是以為自己很能幹,能為上帝作大事。其實上帝要求管家的(事奉的人)就是忠心。事奉的人是要讓別人看見基督的榮美。

    主耶穌以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上帝正是透過我們這無用的器皿(五餅二魚)去彰顯祂的大能,不是我們藉着自己的才幹或財富能為上帝成就大事。上帝要的是柔和謙卑的器皿,能時刻高舉上帝,榮耀上帝的器皿。

    三. 心存感恩(創四十一50-52)

    約瑟被法老提升並生了兩個兒子。長子瑪拿西,意思是「使之忘了」。因為約瑟說上帝使他忘了一切的困苦,和他父的全家。這個「忘了」大概是因約瑟得到了安慰,安慰超越了家人對他造成的傷害。二子以法蓮,意思是「使之昌盛」。因為約瑟說上帝使他在受苦的地方昌盛。

    約瑟如果心存怨恨,大家都能理解,但他卻除掉心中的怨恨,對上帝心存感恩,所以他的生活才能從困苦變成豐盛。今日我們被稱為主耶穌基督在世的見證人,受到無理對待的時候,究竟心裏存着甚麼呢?要知道,一個常存感恩的人才能有效地為主作見證。

    一位神學家說:「不是喜樂讓我們感恩,而是感恩給我們帶來喜悅。」他說:「重要的不僅僅是有『感恩的態度』,更要操練常常感恩。」
    Lisa Apello說:「當我們公開感謝上帝並承認他為我們所做的一切時,就是向在我們周圍的世人宣告我們有一位親切、關懷我們的上帝。我們的宣告讓世人知道,滿足與平安不是來自我們擁有的物質豐富,而是來自我們所認識的上帝。」

    四. 忍耐順服(創四十二6-9)

    約瑟17歲時被賣到埃及,十三年後30歲的約瑟為法老解夢才得到自由並成為宰相。在埃及七年大豐收期間,太太為他生了兩個兒子,而在全地大饑荒的第二年,約瑟的哥哥們來到埃及糴糧。經過了廿二年,他們來到約瑟面前,向約瑟下拜,臉伏於地,約瑟才明白自己從前夢境的真正意思。
    在被賣至成為宰相的漫長十三年裏,約瑟經歷了人生種種的痛苦的突變,聖經卻多番以「盡都順利」來形容他渡過的這十三年。(創卅九2-3,21-23)約瑟不論是在波提乏家中為奴,或在監獄中為囚犯,他都沒有埋怨上帝,在極不合理的逆境中,他仍堅持倚靠主行事端正。

    陳終道牧師說:「上帝的同在,乃是決定信徒工作成功的因素;而信徒在上帝面前活得正直,乃是維持上帝同在的要素。」我們可以以「忍耐、順服」來形容約瑟的一生。

    五. 寬闊胸襟(創四十五3-8)

    約瑟和眾兄弟相認,他們大驚,約瑟卻饒恕他們,認定凡事有上帝的恩典,且對他們說:「現在,不要因為把我賣到這裏自憂自恨,這是上帝差我在你們以先來,為要保全生命。」(創四十五5)後來雅各死了,約瑟的眾兄長再次感到害怕不安,害怕因父親不在,約瑟會向他們報復;約瑟卻顯出寬闊的胸襟回應他們,「約瑟對他們說:『不要害怕,我豈能代替上帝呢?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上帝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現在你們不要害怕,我必養活你們和你們的婦人孩子。』於是約瑟用親愛的話安慰他們。」(創五十19-21)

    約瑟沒有否定眾兄長的惡行,但他卻沒有着眼人的惡行,而是注視上帝的恩典及帶領。即使是人作惡,上帝也能夠使用人的惡來成就祂的計劃。約瑟的哥哥們因嫉妒賣了約瑟,但是上帝卻藉此讓約瑟在埃及地成為日後可以拯救他們的人。

    屬上帝的人能以上帝的角度看世事,明白上帝的作為,順服上帝的計劃,才能有寬闊的胸襟不會有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