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今天

日期:2023年7月2日
題目:掌握今天
經文:彼得前書第3章14節
牧者:麥寶山牧師

「親愛的弟兄啊,你們既盼望這些事,就當殷勤,使自己沒有玷污,無可指摘,安然見主。」(彼前三14)

以對未來的盼望來塑造今天的生活,是《彼得前書》給我們的一個提醒。上帝從來沒有放棄祂所造的世界,一切受造都在祂的救贖之中。儘管世人自行其是,任意妄為,上帝仍多次多方挽回。世界仍然在上帝的恩典之中,得着保守和帶領。至終,上帝要掌管這世界,墮落失序與醜惡傷害終必成為過去。

在伊甸園亞當得着了上帝賦予的自由,卻拒絕守約的責任,離棄創造生命的主。今天我們同樣享有自由,上帝給予我們自由,也伴隨着責任與承擔。我們以這自由滿足個人所好,還是恰當運用以榮耀上帝!

上帝賜給我們一個盼望,天國雖已降臨,但既濟未濟,最終基督要再來實現一切。我們對這盼望的渴望和信心,促使我們立志跟隨基督,順服祂,如亞伯拉罕「因着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那裏去。他因着信,就在所應許之地作客,……因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上帝所經營所建造的。」(來十一8-10)

我們有着充滿希望的明天,便不要斤斤計較,意氣用事。當努力活出基督美好的性情,保持純潔的心思意念,常存善意和關懷,「以耶穌基督的心為心。」(腓二5)專注活好每一天,好好愛護身邊的人,服事有需要的人,說造就人的話,這是迎接未來最好的方法!

在愛中運用恩賜

日期:2023年6月18日及7月9日
題目:在愛中運用恩賜
經文:彼得前書第4章7-10節、哥林多前書第12章4-11節
牧者:麥寶山牧師

恩賜必然帶來教會的興旺嗎?
若是弟兄姊妹都很有恩賜,甚麼人才都有,團契生活是否能令彼此生命成長,敬拜生活是否必蒙上帝喜悅,事奉是否必能榮耀上帝呢?哥林多教會的事實告訴我們,未必!

恩賜豐富 相爭不絕
保羅在致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解釋恩賜與聖靈的關係,又列出九項恩賜,可見哥林多教會的弟兄姊妹滿有智慧和能力,可惜內部嚴重不和,分黨分派,自高自大,爭鬥不斷,恩賜成了爭競的工具,看誰的恩賜更強更重要。

聖靈全主動
保羅針對信徒把恩賜作為較量的工具,告訴他們恩賜不屬於他們,恩賜是聖靈的。他們的恩賜不是憑自己的本事,乃是聖靈隨己意所賜,所以任何人沒有可誇的理由,以恩賜彼此較量、爭競全然無理。

你知道自己的恩賜?
保羅列出眾多恩賜中的九項,未羅列的還有很多,比如音樂、治理、領導、教導等等。

弟兄姊妹認識自己的恩賜嗎?恩賜是從聖靈而來,是從我們事奉中發現或發掘出來的,不是在某時某刻突然從天而降,並隨即運用自如。

聖靈給我們恩賜,要我們在參與中發掘出來,又在不斷的練習中提升。有人在事奉中不斷嘗試,發掘了音樂的恩賜,成為司琴。有人在參與主日學的事奉中,發掘了教導的恩賜;也有發掘了花藝恩賜的。

聖靈毫不吝惜賜下恩賜,只是願意發掘的人太少了。求主激發我們愛主的心,使我們有信心和勇氣,因着愛主愛人的緣故,願意接受挑戰,嘗試不同事奉崗位,留意聖靈的引導,讓恩賜漸漸顯露出來。

此外,弟兄姊妹從旁的觀察,也能給予提示。聖靈在我們之間進行聯繫,使我們的生命彼此互通,正如肢體之間互通及扶助。弟兄姊妹之間誠懇真實的提醒,是我們不可或缺的幫助!

恩賜須要運用
有人蒙聖靈賜予很多恩賜,卻不願意投入教會的事奉中。是信心不足嗎?是懶惰嗎?不喜歡與人合作嗎?各有各的原因,但是上帝既然賜下恩賜,必然託付了我們當作的事;不要辜負上帝的心意,不要忘記祂所託付的。

令人難過的是,上帝的國度本可擴展得更快更好,但一些有恩賜的肢體未有投入事奉。聖經提醒我們:「因為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託誰,就向誰多要。」(路十二48)願基督十字架犠牲的愛再次燃點我們愛主的心,多參與事奉,體察主的心腸,彼此相愛多一些。

恩賜須要操練
聖靈所賜的恩賜是要實踐和練習,透過操練、交流分享學習,更蒙上帝大能的幫助,叫上帝榮上加榮。

每個事奉崗位都應該不停進步,讓愛主愛人的心不斷成長,更討主的喜悅。保羅說:「這不是說我已經得着了,已經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着基督耶穌所以得着我的。」(腓三12)

恩賜與愛
恩賜要發掘、要運用、要操練,這只是起點;恩賜最大的功用,是彼此服事。單獨一個恩賜,能夠得到的成果是很有限的。善於傳福音,但沒有關懷配合,沒有善於教導的跟進,又沒有善於治理安排投入教會生活,信徒如何成長呢?聖經說:「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上帝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前四10)能夠運用恩賜與其他肢體配搭,達成彼此服事的果效,才是達成上帝所託付的恩賜,做個好管家。好管家就是讓主人所託付的東西,不斷增值!彼此服事的先決條件,就是要彼此相愛。

迫切感—愛的需要(彼前四7-10)
這段經文給予我們一份迫切感—主再來的日子近了,萬物的結局近了,在主來到之前,邪惡的勢力會越來越大,人與人之間的裂痕越來越大,互不信任、彼此指責,小小的事,就可以挑起無窮的紛爭,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要:

1. 謹慎自守,警醒禱告;潔身自愛,不受環境污染,在禱告中保持清醒;2. 彼此切實相愛;不是虛情假意,而是真真實實地關懷愛護支持,不讓罪破壞愛,反倒讓愛令罪發不出影響力;
3. 切實相愛,就是互相款待,不發怨言;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上帝百般恩賜的好管家。

    團契

    日期:2023年5月7日
    題目:團契
    牧者:麥寶山牧師

    一九二五年燕京大學的劉廷芳教授懸賞能夠替“Fellowship”一字提供中譯的人。因為“fellowship”是非常重要的名詞,但中文找不到相應的字。“Fellowship”原文是“κοινωνία”,在和合本聖經按上下文意,被翻譯為交接、相通、感動、交通、一同等,有共同分享、相交的意思,因受文句意思所限,均未能反映原文豐富的內涵。劉教授提供懸賞半年,無人回應,於是提高賞金,仍無反應,只好提出自己的翻譯—「團契」。

    「團」字有「聚而凝結」的意思,而「契」字有契合、契約、投契的意思。劉教授並不十分滿意這個翻譯,但「團契」一詞卻被全國教會廣泛採用。

    今天,「團契」一詞主要用於某一種形式的聚會,多數是固定時間、地點,甚至固定的一群人;當中有唱詩、分享、查經或活動、奉獻等等。「團契」成了某種形式聚會的名稱,「團契」的真義卻漸漸被違忘了!
    首先,我們與誰「團契」呢?聖經說:「上帝是信實的,你們原是被祂所召,好與祂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一同得分。」(林前一9)經文中的「一同得分」,原文就是「團契」。

    基督徒是與主基督「團契」的人,在基督內分享祂的使命、受苦和榮耀。(林後五18-20)。經文指出我們與基督和好,有了團契,基督便賜與我們這和好的道理和職分。今日,我們往往着重肢體相交,卻忽略了與新朋友分享基督受苦與榮耀、叫人與上帝和好的道理。

    與基督團契意味着我們跟隨祂踏上十架路,「使我認識基督,曉得祂復活的大能,並且曉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祂的死。」(腓三10)經文中「一同」的原文,即為「團契」。

    我們先與基督「團契」,繼而延伸到與主內的肢體「團契」。很多信徒都知道肢體間的相交為團契,但許多人未必留意到相交的基礎是先與上帝「團契」。(約壹一3)

    信徒之間的團契不在乎興趣、背景,甚至種族,「團契」超越這一切,因為人若與上帝團契,就被超越的上帝所帶領成為祂的兒女,也就是進入「團契」之中。信徒之間的「團契」,強調的不是活動,而是關係,從上帝而來的關係。逃避團契,就是逃避主所建立的家,逃避上帝的旨意。

    如何實踐「團契」呢?教會最初被建立時,便開始過着團契生活。聖經告訴我們當時信徒「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眾人都懼怕;使徒又行了許多奇事神蹟。」(徒二42)其中的「彼此交接」即「團契」一詞,信徒一起「分享」自己所有的,無論是物質或是屬靈上的資源,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所有的,都源於上帝的供應,是上帝的賜福;他們樂於分享上帝的供應,分享上帝的恩典。

    今日信徒相交當更注重主的愛,彼此多欣賞、鼓勵、信任,少批評、埋怨。主耶穌願意和我們團契,賜與我們天國的使命,若我們不以主的愛相待,將令主何等傷心!

    讓我們對準上帝的心意,與主建立團契,以此與人建立團契,團契才會有吸引力,使人發現上帝原來在這裏!

    跟隨致力差傳的主

    日期:2023年3月5日
    題目:跟隨致力差傳的主
    牧者:麥寶山牧師

    教會是為使命而存在的,上帝對世界以至萬有,都有祂的旨意。雖然這個使命是多面性的,但終究是為了拯救。

    因此,主差遣屬祂的子民在不同的歷史時段執行使命;祂差遣約瑟去埃及,以拯救及保存雅各家族,以色列十二支派的祖先;祂差遣摩西到法老面前,拯救百姓脫離壓迫與剝削;祂差遣以利亞,去影響以色列與周邊列國的政治外交方向;祂差遣耶利米,去宣告猶大國的危機與出路。

    到後來,天父差遣耶穌進入世界,主自己宣告說:「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路四18─19)

    主耶穌也差遣門徒去傳講並彰顯天國具有釋放與醫治的權能(太十5─8)。升天前,主差遣門徒去傳講天國的福音,造就門徒,施洗並教導。升天後,門徒積極建立屬靈的群體,並且按着上帝的旨意一代一代的差遣同工傳揚福音。

    教會按着主耶穌所託負的使命而建立,整個屬靈群體按着恩賜彼此配搭,履行使命。正如安提阿教會差遣保羅和巴拿巴出去,負起救濟饑荒並且傳福音,建立教會的使命。其後,有提多被差遣,收集救濟捐獻,管理教會等工作;還有提摩太、亞波羅等等。

    教會中每個肢體都必須參與在這個使命當中,運用恩賜,彼此配搭,成就主所託負的。今年的差傳月(三月)正好讓我們反思,自己可以如何參與在這使命中。

    受召去愛

    日期:2023年2月19日
    題目:受召去愛
    經文:約翰壹書第4章7-12節
    牧者:麥寶山牧師

    初期教會常遇到弟兄姊妹間出現很多磨擦,聖經並沒有隱瞞這樣的現象。

    耶路撒冷教會雖有十二使徒坐鎮,因為膳食分配不均,出現怨言;使徒保羅建立的教會,同樣問題多多,人才濟濟的哥林多教會更是紛爭不斷,甚至鬧上法庭,損害教會的名聲。

    不論是保羅、約翰或彼得,他們都坦然面對現實,將教會的問題陳明並加以處理。

    聖經書卷不同的作者,雖然按照各自不同的情况施以不同的教導,但在聖靈的引導下,都按照主耶穌的真理教導弟兄姊妹,重點就是「愛」。

    真理與愛

    《約翰壹書》沒有明確提到收信人是誰,但可以肯定約翰要處理的是當時教會正深受流行思潮的影響,這個思潮很可能是諾斯底主義。

    諾斯底主義基本上主張物質世界是邪惡的,至高無上的神與這個世界毫無關係。然而聖經告訴我們,上帝不但創造了物質世界,祂還愛一切所造的,即使罪入了世界,上帝因着愛竟取了人的樣式為要成全救恩。

    約翰看出諾斯底主義的錯誤,所以在書信開首便將真理闡明(一1),永恆的上帝是生命的源頭,賜下生命的主,祂不是高高在上,不理會世人的神明,祂因着愛來到世人中間,甚至與使徒們一起生活了一段時間。

    約翰又告訴我們,上帝不單是生命的源頭,祂更是愛的根源,祂甚至稱我們為祂的兒女。(二1-2)

    約翰告訴我們的真理是,上帝既是全能賜生命的創造主,祂也是充滿慈愛的主,人若離開了上帝,離開了愛,就會互相猜忌,自以為是。惟有認識上帝,就是認識真理,人才能真正認識愛,才能愛上帝和愛人。

    顯明上帝的愛

    約翰察覺當時教會的問題,信徒之間並不和諧,甚至衝突不斷,因此他提醒弟兄姊妹要彼此相愛。(四7-8)

    「愛」是一個證據,證明我們與上帝是有關係的。首先,我們是由上帝而生,是已經重生了。老我已經死了,我們已經是新造的人。第二,我們由上帝而生,因此認識上帝,這樣我們便與上帝的性情有份。

    此外,沒有愛的真理,根本不是真理,只會帶來傷害,不能造就生命。

    救贖的愛

    約翰接著告訴我們,甚麼是真正的愛。(四9-10)真正的愛是救贖的愛,當我們在罪中無力回應上帝的愛,上帝差祂獨生子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讓我們不再作罪和死的奴隸,而成為祂的兒女,讓我們與祂的性情有份,讓我們有能力去愛。救贖的愛其對象不單是未信者,主內的肢體,我們也當在愛中,互相聆聽,互相勉勵與支持。

    救贖的愛,就是造就生命,建立人的愛。因此,我們當留心自己的言行,不要絆倒人,不傳播是非,不好挑剔,只說造就人的好話。

    受召去愛

    這段經文上帝最後藉著約翰,吩咐我們去愛。(四11-12)這個使命不是一項任務,完成了便可,這個使命實質上是一種態度,是一個生命的改變乃至每時每刻都能實踐出來。

    弟兄姊妹,憑着自己我們沒有能力去愛,惟有回到主的愛裏,謙卑委身,讓聖靈掌管我們的生命,我們才能去愛別人。

    愛別人不是因為對方可愛,我們有共同志趣,可以和睦相處,這樣的愛其實是愛自己。我們去愛別人,是因為上帝的愛激勵我們。我們若不能真心愛我們肉眼能見的弟兄姊妹,那麼我們愛上帝的心便不完全,甚至我們可能不是真的愛主了。惟有謙卑依靠聖靈,我們才能逐漸學習更像主。

    結語

    自使徒時代至今,教會都不是一個完美的群體,但上帝吩咐我們要彼此相愛,信徒間彼此相愛更是愛上帝的明證,惟有靠聖靈的陶造我們才能彼此相愛,才能吸引未信者一同前來尋找真理。

    奉獻給主 成就主工

    日期:2023年1月8日
    題目:奉獻給主 成就主工
    經文:出埃及記第35章4-8、20-22、29節;第36章4-7節
    牧者:麥寶山牧師

    背景簡介

    在埃及的以色列人,淪為奴隸,上帝憐憫他們,帶領他們離開為奴之地,過紅海、在瑪拉嚐到苦水變甜水、在以琳十二股水泉供他們飲用;他們需要食物時,上帝早上供應嗎哪,晚上供應鵪鶉。一路上,上帝及時供應他們的需要。

    到了西奈山,上帝頒布律法,與以色列人建立更深的關係。(出十九4下-5)

    一群奴隸,竟成為祭司的國度;一班頑梗叛逆之徒,竟成為聖潔的國民,有可能嗎?

    我們雖不是奴隸,也不是沒有學識的人,但我們實在都是罪和死亡的奴隸,不認識上帝,對祂的愛、恩典和真理是無知的。我們與以色列人一樣,生命須要更新,學習做上帝的兒女。

    上帝頒布律法,使以色列人學習成為自己的子民,擺脫四百三十年沾染埃及的異教風俗。又指示他們建立會幕,設立敬拜中心和制度,表明自己是與他們同在。
    不料在摩西上山領受上帝的吩咐時,竟發生了造金牛犢事件。風波平息後,摩西招聚以色列人,吩咐他們奉獻各種物品,作為建造會幕的材料。

    上帝早已預備

    建造會幕之前,上帝首先吩咐他們捐獻物資。留意經文說上帝是吩咐,不是懇求。(出卅五4)全能的上帝不是物資缺乏,而是認為人有責任承擔會幕的建造,所以吩咐他們奉獻。

    摩西要求奉獻的物品種類繁多,長年累月當奴隸的以色列人怎可能這麼富有呢?這些東西從那裏來呢?

    原來在出埃及時,上帝吩咐以色列人向埃及人索取財物。(出十二35-36)公義的上帝不是叫以色列人作強盜,而是為他們討回公道。

    以色列人經歷上帝施行神蹟,領他們出埃及,以及一路上的保守,而今吩咐他們奉獻,他們有何反應呢?

    以色列人的回應
    聖經告訴我們「凡心裏受感和甘心樂意的都拿耶和華的禮物來」(出卅五21),換言之,不是所有以色列人都回應奉獻,只有那些心裏樂意奉獻的人才有回應。

    經文三次提到他們「甘心樂意」,為甚麼他們願意奉獻,不似拒絕奉獻的人呢?那些拒絕奉獻的以色列人,究竟抱甚麼心態,經文沒有說明,也沒有責備。可能他們認為奉獻就是減少自己擁有的錢財,是「蝕底」。
    從「甘心樂意」奉獻的人我們可以學習到︰

    1. 出於感恩的心來奉獻
    要知道我們是一無所有,今日能夠豐足,完全是上帝的恩典和保守。以色列人帶着感恩的心數算上帝的恩典,這份感恩的心使人清楚知道,一切都是屬於上帝的。我們所有的,都是祂白白的賜予。

    2. 奉獻是獻禮物
    經文四次提到「禮物」,以色列人是獻禮物給耶和華。因此奉獻是給我們表達感恩的機會。

    奉獻讓我們參與聖工

    會幕如果由上帝親手建造,會不會勝過人手所造的呢?相信答案是肯定的,但上帝偏偏讓人參與,為甚麼呢?上帝樂意與人同工!上帝賜與我們各樣的恩典,需要加以運用,才有價值。上帝與我們同工,就是給我們機會運用祂所賜的恩典,彼此配搭,互相建立。

    總結

    1. 奉獻就是事奉主(太六24)
    錢財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得到一定的保障,但它也會吸引我們把安全感放在它上面,使我們驕傲,認為上帝可有可無。奉獻讓我們看清賞賜的是耶和華。

    2. 奉獻是榮耀主
    約伯的經歷讓我們看見在撒但眼中,人敬畏上帝是出於自私與貪婪。(伯一10-11)—上帝對我有好處,我就敬畏祂,否則就與祂反面。撒但常利用人這個弱點來攻擊人,卻想不到人敬畏上帝可以純粹因為上帝本性的仁慈、美善、公義觸動心靈,使我們不論環境順逆,也要尊崇衪,順服祂。

    在奉獻中,我們向撒但證明,我們不是一味只求上帝給予,我們樂意奉獻,見證上帝的美善和恩典,歸榮耀給主。

    3. 奉獻超越原來的價值
    我們奉獻的無論多少,在上帝的手裏,都會變得更有價值。以色列人獻上的東西,最終成為上帝與人相會的地方。藉着奉獻,我們學習成為奉獻的人—將自己獻上,被上帝使用,成就更大的事!讓我們同聲說:「求主用我!」

    福音果子

    日期:2023年1月1日
    題目:福音果子
    經文:箴言11章30節
    牧者:麥寶山牧師

    美國的人際關係專家卡內基寫了《如何贏取友誼與影響他人》(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教導人利用實用心理學的技巧來影響別人。這是外在的方法,為個人爭取成功的手段。

    聖經重視內在生命的改變,是藉着從上帝而來的恩賜,和從福音而來的新生命。因聖靈的感動而知罪認罪,以致悔改歸主,主賜聖靈內住,因此而重生;這樣的新生命必然會結出果子,如經上所說:「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五22—23)

    這些屬靈品德,叫人的生命活得亮麗,在待人接物之中,多一點的尊重、多一點感謝,多一點的關心和體諒,怎不教人眼前一亮?
    在處事上,因着忍耐、信實和節制,產生出來的堅持和努力,怎不教同事們樂於合作?

    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動機不為私利,而是為了榮耀上帝。出於愛主,我們關懷別人整全的生命,他是否得到關心,他是否得着永生的盼望。這樣看來,傳福音不但是主所託付,更是生活的態度。

    主耶穌上耶路撒冷,途中咒詛一棵無花困樹(太廿一19),因那樹具備結果子的條件,卻一無所出!是時候了,我們當自省是否要像那棵樹;主賜給我們結果子的條件,我們有沒有努力結果子呢?願我們在主前謙卑省察,及早回到主前,跟祂腳踪。

    他的墮落

    日期:2022年12月18日
    題目:他的墮落
    經文:詩篇第51篇1-12節
    牧者:麥寶山牧師

    世上有沒有完美無瑕的人呢?聖經告訴我們,沒有。即使聖經中有許多屬靈偉人,在聖經的記載下他們的生命也有「破口」。
    賴約翰牧師解釋「破口」就是我們生命中的一些缺失,因犯罪或不遵行上帝的誡命,讓魔鬼撒旦有機可乘,以致上帝的恩典、能力與喜悅,不知不覺中溜走了。

    我們每個人都有「破口」,亞當夏娃的「破口」是驕傲,亞伯拉罕的「破口」是恐懼,雅各的「破口」是好爭勝。此外,人的破口還有私慾、貪婪、好色、自卑、自義、過度自戀、任性等等。

    任由「破口」存在最少有三大害:

    1. 中斷靈命成長,跟上帝的關係停留甚至倒退;
    2. 容讓「破口」存在,即使為主作工,這些事工難免蒙上污點,不蒙悅納;
    3. 最嚴重的後果是自斷救贖恩典之路,不能承受聖靈所賜的新生命力。

    大衛的破口
    大衛是以色列最偉大的君王,受到上帝的重用。不過聖經也毫不隱藏他生命的黑暗面,他最成功的時候,也是他跌倒之時。

    《撒母耳記下》第11章詳細記下他犯罪的經過,最後上帝派遣先知拿單用一個故事巧妙地指出大衛的罪行,並宣告說:「你在暗中行這事,我卻要在以色列眾人面前,日光之下,報應你。」(撒下十二12)大衛知道上帝的審判與懲罰後,便寫了《詩篇》五十一篇這篇認罪求赦免的詩篇。

    求憐憫‧求赦罪

    大衛在上帝面前祈禱,誠心傾訴,哀求上帝憐憫赦罪。(詩篇五十一1-2)可能有人指責大衛因為怕受懲罰才認罪。其實大部分人的良心都是暗昧,如果沒有「害怕懲罰」,豈不更加胡作非為。

    大衛承認罪無可恕,只能在上帝面前坦承自己的過犯,他的出路只有上帝豐盛的慈愛。施行公義的上帝同時是我們惟一的出路。

    承認犯罪‧得罪上帝

    大衛承認自己的罪行。(詩篇五十一3-5)

    大衛最顯赫的事蹟,就是少年時打倒巨人歌利亞;他憑信心倚靠上帝,為了不讓上帝之名受辱,毅然站出來。但當他取得王位時,便開始變質了。環境對人的影響不容低估,我們沒有犯罪,未必是由於自己道德高尚,而是沒有陷於某些環境而已。所以我們若沒有犯罪,不可驕傲,當感謝上帝的憐憫,知道我們的軟弱,把我們安置在合適的環境,保護了我們。

    大衛經歷上帝極其豐盛的恩典,被上帝委以重任,成為一國之君,本有足夠的機會和能力「榮神益人」,可是他卻成了羞辱上帝的人。萬幸他最終能認罪,寫下詩篇五十一篇,認識到犯罪就是得罪上帝,他承認上帝的責備和判斷是公義的。

    大衛不敢再逃避罪責

    有人提出經文第5節涉及原罪的問題,大衛在上帝的啟示下,認識到原罪的真實性,他正視自己的劣根性,在真實而認真的悔罪中,認清自己的問題所在,要在上帝面前對付它。

    要對付我們每個人都不可逃避的「破口」(人性中的劣根性),惟一有效的方法就是親近上帝,順服天父。

    更新‧復興

    認罪不是叫我們活在罪咎、自責之中,而是在上帝的赦免中得着更新與復興。

    1. 回到生命的起點,重尋上帝的心意作為
    人雖然有劣根性,但上帝能改變。我們對上帝誠實,祂必賜予我們智慧,明白祂的心意。

    2. 回到主前,求主潔淨
    大衛雖然犯下了重罪,但他相信只要回到主前,主必潔淨,好像昔日利未祭司用牛膝草醮血灑向不潔的人一樣。(詩五十一7)只要人願意悔改,上帝不會輕視人的悔罪;真誠實意的回轉,上帝必給予機會。哀傷痛悔的心靈必再次嚐到主的愛,心中充滿感恩喜樂!

    聖靈的更新

    僅僅用嚴刑峻法阻止人犯罪,有效果但不徹底。因為害怕受罰而不犯罪,人仍會蠢蠢欲動,希望下次犯罪時,不會被發現。要徹底解決罪的問題,不是處理行為上的罪行,而是改變心思意念以合乎聖潔上帝的心意。(詩五十一10)聖靈是我們得救的憑據,收回聖靈就表示我們與上帝無關。上帝收回掃羅的聖靈,掃羅就走向自我毀滅的道路,大衛見到前車可鑑,不但求上帝不要收回聖靈,更求聖靈更新自己,賜他清潔和正直。(詩五十一10-11)

    總結

    大衛雖然跌倒,在謙卑的懊悔中,他得到上帝的赦免與更新。上帝對付罪是很嚴厲的,上帝對待罪人卻是滿有恩慈,祂樂意幫助罪人,引導我們活出聖潔的生命。

    背着十字架來事奉

    日期:2022年11月13日
    題目:背着十字架來事奉
    經文:哥林多前書第1章18-29節
    牧者:麥寶山牧師

    大家也許 聽 過有人用 類似 這樣 的話介紹 某 弟兄或姊妹, 說他 原本是某大公司的高層,為主犠牲,放棄高薪厚職,蒙召 作 傳道人或全職的事奉者。這樣的介紹原本沒有問題,不過,如果當事人真 的看 自己這樣 事奉 是屈就,是紆尊降貴來事奉主的話,就很有問題,這樣的心態是不認識事奉的本質。

    在美國出現過有牧師參加 競選總統,如果出於上帝的感動,我無話可說;若果以為做總統比做傳道人更有價值,我就不以為然!

    為甚麼?權力更大,不是可以為主作更有力的見證嗎?權力更大,影響力不是更大嗎?這是屬血 氣的看法,是 屬 世界的遊戲規則。如果 這樣的遊戲規則走入事奉者心裏,他的事奉一定會變質,會敗壞上帝的聖工。

    事奉的本質

    上述經文引自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信,他知道哥林多人具有高教育水平,手握權力與財富,但是保羅仍向這班自認為有智慧 有能力的人講出世人以為 「 愚拙 」的 十字架道理。

    十字架道理的第一個要點,要從舊約講起,民數記廿一章 4-9節記載了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後,發生的一件事,就是火蛇與銅蛇的事蹟 。

    上帝施行拯救的方式,不是派藥丸、藥膏,而是望一望銅蛇,就好了,非常簡單容易,但效果卻好得無比。也許太過簡單容易,有些人總會懷疑、嫌棄。但他們不知道上帝就是藉着這個簡單容易的方法顯出他的大能,顯明得救是恩賜。

    那些有信心的人按照指示,就得救了。約翰福音記載,耶穌特別提到這個事蹟,說:「摩西在曠野怎樣舉蛇,人子也必照樣被舉起來,叫一切信祂的都得永生。」(約三 14 15 )原來掛在杆子上的銅蛇,是預表在十字架上的基督耶穌。凡仰望耶穌的人, 就 必得救,這是十字架的道理。在那些自大驕傲,這是十字架的道理。在那些自大驕傲,對十字架對十字架不屑一顧的人看來,不屑一顧的人看來,得救的方法過於簡單容易,得救的方法過於簡單容易,所以說:所以說:「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

    林前一19是來自以賽亞書廿九是來自以賽亞書廿九14,那些不相信十字架拯救道,那些不相信十字架拯救道理的人,好比從前以色列人,聽到以賽亞先知宣告悔改歸回的信息理的人,好比從前以色列人,聽到以賽亞先知宣告悔改歸回的信息後,嗤之以鼻。那些自以為洞悉世局,掌握時後,嗤之以鼻。那些自以為洞悉世局,掌握時勢勢的君王和領袖,最的君王和領袖,最終因終因不不聽先知的勸告,導致國破家亡,他們的遭遇正是前車可鑑,聽先知的勸告,導致國破家亡,他們的遭遇正是前車可鑑,蔑視十字架拯救之恩的人也是如此。第蔑視十字架拯救之恩的人也是如此。第2020節一連串的反詰道出這些節一連串的反詰道出這些人已經滅亡了,他們死在自己的愚拙之中。人已經滅亡了,他們死在自己的愚拙之中。

    我們能夠進入上帝的國是出於十字架拯救的恩賜,當日因為一顆寶貴的信心,因仰望而得救。

    我們得以事奉上帝也是因着信,信而順服地事奉祂,無需看人的情面,仍是專注於主,有沒有觀眾,有沒有掌聲,的情面,仍是專注於主,有沒有觀眾,有沒有掌聲,並不重要。並不重要。

    十字架道理的第二個要點,就是主耶穌在捨己中成就上帝的救,就是主耶穌在捨己中成就上帝的救恩。當日,羅馬政府繼承波斯人,以十字架的罰刑對付那些身份低恩。當日,羅馬政府繼承波斯人,以十字架的罰刑對付那些身份低賤的罪犯,如奴隸、強盜、政治犯等,賤的罪犯,如奴隸、強盜、政治犯等,用用以殺一儆百,這刑罰不會以殺一儆百,這刑罰不會用在羅馬公民身上。士兵先把犯人打到半死,然後將他的手腳釘在用在羅馬公民身上。士兵先把犯人打到半死,然後將他的手腳釘在木頭上,使他受到極大的痛苦,犯人更是赤身露體,任人觀看,受木頭上,使他受到極大的痛苦,犯人更是赤身露體,任人觀看,受盡旁觀者嘲諷。盡旁觀者嘲諷。

    捨己對於精於計算的人來講,是難以接受的的。許多人渴望名譽和地位,渴望得到更多的讚賞,如果沒有以十字架的捨己精神來事沒有以十字架的捨己精神來事奉,就只會求滿足自己的需要和慾望。背着十字架來事奉是不求自己的的益處,不求自己的滿足,而是以上帝的事為念,「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

    今日的事奉者,若果以為十字架已成過去,我們只是在受難節紀念一下便足夠,他就是忘記主耶穌 的話, 說:「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門徒。 」 (太十 38) 「 於是耶穌對門徒說:『 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 。(太十六 24)

    十字架道理的第三個要點,主耶穌降卑為人且死在十字架,成為世上最被蔑視的人,正如經上說: 「 他被藐視,被人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他被藐視,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樣;我們也不尊重他。 」(賽五十三 3)

    祂在卑微之中呼召卑微的人,並將他們升高成為上帝的兒女,為要使所有的人都存謙卑的心。

    保羅要弟兄姊妹反省,他們得以在上帝面前是基於甚麼?林前一26–29的意思是信徒蒙召不是靠自己的智慧、能力或身份等理由,他們得救的惟一原因是上帝的恩典,這樣便這樣便沒有人可以自誇。沒有人可以自誇。

    所以事奉者要存謙卑的心,因為事奉的機會是出於上帝,恩賜是出於上帝,忘記了這點,我們就會容易走入與人比較,誇大自己是出於上帝,忘記了這點,我們就會容易走入與人比較,誇大自己的恩賜。的恩賜。

    十字架道理的第四個要點,基督的受難,並不是終結,十字架不是終點,十字架是主用來彰祂的大能,讓屬主的人得着平安的力量,好向前邁進。

    主耶穌復活之後沒有向彼拉多、希律或大祭司顯現,主耶穌不主耶穌不為自己平反,證明他們錯了。祂的國度不是通過怨恨和不滿來產生,所以祂不會花時間去向屬世的人證明甚麼,卻樂意與祂的門徒共度四十多天才返回天家;在這四十天主不停地造就他們,火熱他們的心。

    事奉者已經得着平安的力量,向前邁進。他也要在事奉中,建立別人的生命,不僅是傳承事奉的技巧,更是幫助立別人的生命,不僅是傳承事奉的技巧,更是幫助人真誠地跟隨基真誠地跟隨基督。

    總結

    背着十字架的意思,不是背着千斤重擔,背着犠牲個人時間和能力的不甘心。背着十架是叫我們不可忘記主耶穌怎樣拯救我們,把自己降卑。

    司布真曾說:「如果上帝呼召你成為傳道人,就不要作賤自己去當皇帝。」事奉是極其寶貴的機會,事奉主就當背着十字架來事奉事奉!

    祂必興旺,我必衰微

    日期:2022年11月6日
    題目:祂必興旺,我必衰微
    牧者:麥寶山牧師

    主耶穌和門徒在猶大地傳講天國的福音,並且施洗,領洗的人越來越多。有人把這消息告訴施洗約翰:「拉比,從前同你在約旦河外、你所見證的那位,現在施洗,眾人都往他那裏去了。」(約三26)

    傳話的人是否提醒施洗約翰:「你當日見證的耶穌已經吸引一批人到祂那裏,祂正威脅着你的事奉!」若他認為往耶穌那裏受洗的人比自己更多,就意味着自己不及耶穌而成為輸家。

    不過,施洗約翰的回應顯出事奉者應有的態度,「約翰說:「若不是從天上賜的,人就不能得甚麼。我曾說:『我不是基督,是奉差遣在他前面的』,你們自己可以給我作見證。娶新婦的就是新郎;新郎的朋友站着,聽見新郎的聲音就甚喜樂。故此,我這喜樂滿足了。他必興旺,我必衰微。」(約三27-30)

    施洗約翰清楚自己的角色,他只是主耶穌的先鋒,是新郎的朋友,而焦點是彌賽亞,是新郎。所以,他坦然說:「祂必興旺,我必衰微。」一點也沒有酸溜溜的感覺!

    事奉的焦點:福音

    我們所求的是興旺福音,所有阻礙的東西,都要放下。施洗約翰過着簡樸的生活,就是要把累贅除去,好讓他可以專心致志地為主耶穌作預備,預備人心迎接彌賽亞。

    有人認為環保、文化保育等等很重要,所以教會要努力追求環保、文化保育等等。我們應該要問:教會的焦點是甚麼?教會是肩負着獨特的使命,不同於其他世上的組織。除了教會及福音機構外,屬世的機構是不會關心福音,不會理會主基督託負的使命。我們要記着,很多有價值的事情,有其他機構去負責,用不着教會去介入,教會自有教會要作的。

    事奉的目的:興旺福音

    施洗約翰很清楚自己的責任,是要讓更多的人預備好,迎接彌賽亞。當主耶穌來到,他呼籲人留意祂:「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約一29)
    主耶穌受洗後,履行職事,很多人受吸引來跟隨祂。施洗約翰知道,他工作的目的已經達到了,所他不會陷於自憐,覺得自己不如人。

    事奉者為了興旺福音而努力,就不需計較那和自己有差不多恩賜的肢體,這樣作工更有果效。只要福音興旺,無論是出於自己,還是別的肢體,都不重要,因為我們都是僕人。

    中國人會認為這是胸襟問題,但人怎會不比較?人怎樣不喜歡自己成功?大家出身相同,竟然輸給同儕,怎會不耿耿於懷?胸襟闊大就真能解決嗎?

    其實這是罪的問題,是人的自我中心。魔鬼總喜歡觸碰我們這一個傷口,而我們又容易受到牽動,帶來很多痛苦!回到主前誠誠實實認罪,靠主幫助,脫離轄制,重新調較事奉的焦點,這樣才可以喜喜樂樂地事奉。

    還有,我們不要因教會眾多活動都興旺而受迷惑。這些聚會的氣氛很好、食物很好、安排很好,但如果福音沒有興旺,好嗎?

    事奉的喜樂

    路加福音十章記載,門徒靠着主的名趕鬼,鬼也被制服了,回來時,大家十分高興。主耶穌說:「然而,不要因鬼服了你們就歡喜,要因你們的名記錄在天上歡喜。」(路十20)意思是叫他們因自己被召參與事奉而高興。上帝呼召我們來服事祂,在上帝的計劃裏各人都有獨特的角色。施洗約翰知道自己的角色,他單單求主賜力量去完成所交付他的部份。

    喜樂,因上帝從永恆中呼召我;
    喜樂,因上帝從永恆中託負使命;
    喜樂,因上帝所求的是忠心。

    因此,祂必興旺,我必衰微!誠心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