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成你們得救的工夫

日期:2023年5月14日
題目:做成你們得救的工夫
經文:腓立比書第2章12-18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保羅並不是說救恩可以藉行為賺取得到,保羅眾書信中,多次強調救恩並非靠行為,而是藉着人在主耶穌基督裏的信心,所以保羅在此是要提醒我們,應當回應上帝白白賜予的永恆生命,活出聖潔的生活。

《腓立比書》第2章12節的「做成」,含有達致完成的意思;我們的生活必須彰顯出上帝在我們身上的拯救大能,好表明我們已獲得這救恩。我們蒙上帝拯救,應當一生致力順服上帝,努力活出新生命,直到上帝接我們回天家。

人生在世短暫如客旅,生命猶如一段充滿考驗的旅程。生活上時常會遇到試煉、痛苦、疾病、意外、損失、誘惑、罪惡、死亡等等,我們也許會在不知不覺中陷入罪惡和失敗,除非我們以恐懼戰兢的態度,努力持續追求成長,才能享受豐盛,不致失敗。

另一方面,我們當恐懼戰兢,勿使上帝失望。上帝拯救了我們,向我們展示了祂完美無私的愛,倘若我們不儆醒,不恐懼戰兢地生活,因而犯罪,就是忽視上帝的愛及救贖,如此怎能不叫上帝傷心。

恐懼戰兢地生活並非好像罪人,懼怕上帝的懲罰,而是好比兒子愛父親,害怕對父親造成傷害。因此信徒當更順服,當恐懼戰兢,做成我們得救的工夫!

保羅在此提出四點,讓我們做成得救的工夫:

一. 不發怨言、不起爭論(腓二14)

「怨言」就是埋怨、發牢騷,而批評、埋怨,通常是在小圈子內進行的。「爭論」含有質疑、表示懷疑的意思。

保羅提醒我們凡所行的,都不要發怨言、不起爭論,因若不制止怨言、爭論,便會導致紛爭、分裂。

「發怨言、起爭論」反應出信徒靈命的狀況,靈命成熟的信徒必然少發怨言,多感恩。「發怨言、起爭論」正是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四十年的原因。一方面是不順服上帝,另一方面是輕看別人。(民十四22;林前十10)

二. 無可指摘,誠實無偽,無瑕無疵(腓二15)

1. 誠實無偽
「誠實無偽」原意是「純一不雜」,新約聖經只用了三次,在《馬太福音》第10章16節譯作「馴良」,《羅馬書》第16章19節譯作「在惡上愚拙」。信徒要有純真誠實的美德,沒有詭詐,說話做事沒有隱藏不純的意思或用意。

2. 無瑕無疵
「無瑕疵」是指我們的思想及生活要純潔、潔凈,不受世俗的敗壞所污染。但聖經中的完全人並非如我們心目中的「完美」、「毫無瑕疵」,完全人實指願意不停求進步,犯錯時不會給自己找藉口逃避責任,而是會不停的改進、檢討、整理自己。

3. 無可指摘
這個詞語是出自舊約以色列人向上帝獻祭時對祭物的要求,保羅藉此意象指出信徒待人接物當無瑕疵、斑點或缺陷,凡事要討上帝喜悅。

上帝的兒女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首要的任務是作外邦人的光,叫人從我們身上看見耶穌及上帝的恩典。(徒十三47)我們要在凡事上為主發光,這樣便不會隨世界的風氣行事了。

三. 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腓二16)

信徒要透過見證來做成得救的工夫;見證便是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持守生命的道就是讓上帝的話語在我們內裏運行並產生果效。我們當持守「生命的道」,活出信仰,為主作見證。

四. 生活見證為供獻的祭物(腓二17-18)

有解經家說:「使徒保羅把腓立比信徒的生命見證與自己作比較。保羅似乎高抬了腓立比信徒,以他們的生命見證為奉獻給上帝的祭物,卻低貶了自己,以自己的生命見證只是澆在腓立比信徒祭物之上的一個奠祭而已。其目的就是讚揚腓立比信徒同心的事奉,好彼此鼓勵。」這就是事奉者的榜樣,多欣賞別人的事奉及付出,從來都不高舉自己,一生存感恩的心,謙卑事主。

保羅在此以奠祭來談論他快將為主殉道。保羅指倘若自己為福音的緣故殉道也是喜樂的,而腓立比信徒也該與保羅一同喜樂,因為保羅是光榮地返回天家。保羅表現出一個忠心事主的心態。他的喜樂不是物質的享受,也不是人的讚賞;他的喜樂乃是能忠心事主,甘心為主忍受勞苦,在信徒身上看見真實的果效。(帖前二19-20)

保羅邀請腓立比信徒與他同有一樣的心思及目標:喜樂就是為基督、為他人服務即使要作出犧牲;當信徒同心事主時,保羅就喜樂了。

結語
我們的生命彷彿是正在被傾倒。我們每一個選擇或決定,都是在倒出自己的生命。問題在於我們的生命、時間、精力、才幹,究竟為了甚麼而傾倒?是在浪費呢,抑或是在主前澆奠?世人一生為了追求享樂,到了生命的盡頭,才發現一切都成為過去,自己卻與永恆無份。我們信徒又如何?我們是如何過我們的生活?是否能活出基督的愛,與世人分享上帝的恩典來榮耀上帝呢?

團契

日期:2023年5月7日
題目:團契
牧者:麥寶山牧師

一九二五年燕京大學的劉廷芳教授懸賞能夠替“Fellowship”一字提供中譯的人。因為“fellowship”是非常重要的名詞,但中文找不到相應的字。“Fellowship”原文是“κοινωνία”,在和合本聖經按上下文意,被翻譯為交接、相通、感動、交通、一同等,有共同分享、相交的意思,因受文句意思所限,均未能反映原文豐富的內涵。劉教授提供懸賞半年,無人回應,於是提高賞金,仍無反應,只好提出自己的翻譯—「團契」。

「團」字有「聚而凝結」的意思,而「契」字有契合、契約、投契的意思。劉教授並不十分滿意這個翻譯,但「團契」一詞卻被全國教會廣泛採用。

今天,「團契」一詞主要用於某一種形式的聚會,多數是固定時間、地點,甚至固定的一群人;當中有唱詩、分享、查經或活動、奉獻等等。「團契」成了某種形式聚會的名稱,「團契」的真義卻漸漸被違忘了!
首先,我們與誰「團契」呢?聖經說:「上帝是信實的,你們原是被祂所召,好與祂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一同得分。」(林前一9)經文中的「一同得分」,原文就是「團契」。

基督徒是與主基督「團契」的人,在基督內分享祂的使命、受苦和榮耀。(林後五18-20)。經文指出我們與基督和好,有了團契,基督便賜與我們這和好的道理和職分。今日,我們往往着重肢體相交,卻忽略了與新朋友分享基督受苦與榮耀、叫人與上帝和好的道理。

與基督團契意味着我們跟隨祂踏上十架路,「使我認識基督,曉得祂復活的大能,並且曉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祂的死。」(腓三10)經文中「一同」的原文,即為「團契」。

我們先與基督「團契」,繼而延伸到與主內的肢體「團契」。很多信徒都知道肢體間的相交為團契,但許多人未必留意到相交的基礎是先與上帝「團契」。(約壹一3)

信徒之間的團契不在乎興趣、背景,甚至種族,「團契」超越這一切,因為人若與上帝團契,就被超越的上帝所帶領成為祂的兒女,也就是進入「團契」之中。信徒之間的「團契」,強調的不是活動,而是關係,從上帝而來的關係。逃避團契,就是逃避主所建立的家,逃避上帝的旨意。

如何實踐「團契」呢?教會最初被建立時,便開始過着團契生活。聖經告訴我們當時信徒「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眾人都懼怕;使徒又行了許多奇事神蹟。」(徒二42)其中的「彼此交接」即「團契」一詞,信徒一起「分享」自己所有的,無論是物質或是屬靈上的資源,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所有的,都源於上帝的供應,是上帝的賜福;他們樂於分享上帝的供應,分享上帝的恩典。

今日信徒相交當更注重主的愛,彼此多欣賞、鼓勵、信任,少批評、埋怨。主耶穌願意和我們團契,賜與我們天國的使命,若我們不以主的愛相待,將令主何等傷心!

讓我們對準上帝的心意,與主建立團契,以此與人建立團契,團契才會有吸引力,使人發現上帝原來在這裏!

好樹不能結壞果子

日期:2023年4月23日
題目:好樹不能結壞果子
經文:馬太福音第7章15-20節、加拉太書第5章22-23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馬太福音》七章15節告訴我們,當時信仰群體中有假先知出現,信徒要加以分辨,嚴加提防。《路加福音》六章43-45節則以觀果子而知樹的好壞,說明觀察人的行為而知其信心的真偽;不是口稱信耶穌的都是真信徒,而是看他有否遵行主的話,結出好果子。

雅各強調,真的信心必然產生行為,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信心。我們因信稱義的人當追求生命改變,多結果子。

一. 假先知—外面披着羊皮,裏面卻是殘暴的狼(太七15)

假先知和假信徒真的存在,他們可能在我們當中。主耶穌提醒我們要「防備」,意思是注意、守護、儆醒,並要保守自己不受他們的影響。主耶穌說這些人「外面披着羊皮」外表彷如真信徒,可是「裏面卻是殘暴的狼」,即是說其實他們是不信的,所以我們要「防備」,以免受到傷害。(林後十一13-15)

假先知、假信徒表面上像羊一般順良,實際上卻是狼一般的邪惡。他們的作為並非出於愛上帝及愛人,而是為自我表現,只求自己的益處、實現自己的夢想,他們要得別人的認可及讚賞、名譽、聲望、地位、利益。
怎樣分辨假信徒,要觀察他們的生命,有沒有被上帝的話語所充滿及改變。他們可以說出上帝的道理,卻沒有活出所講的道理。

外面作基督徒的,不是真基督徒;惟有裏面作的,才是真基督徒。(羅二28-29)

二. 憑着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太七16-18;加五22-23)

「果子」是內在生命的流露,所以憑果子便可認出生命的本質。人的好行為發自他善良的心,人的壞行為出自邪惡的心;甚麼樣的生命,就結出甚麼樣的果子。

我們可以透過生命果實分辨真或假信徒;問題不在於是否恆常出席崇拜或是否公開表示願意信主,而是信主後生命是否有美好的改變。

一個自稱基督徒的人身上若找不到好的果實,反而有很多邪惡的果實,實在難以令人相信這人真的是基督徒。當然,聖經並非指真正信主的人便是完美無瑕的。分辨真假信徒,我們不能靠單一的行為就作結論,而是要看整個生命;人偶然犯錯是若無其事,還是會在主面前誠心悔改呢!我們當常常自省。

我們需要結出聖靈的果子

  1. 仁愛—愛是新生命的一種表現,是信徒行事之準則,是順從聖靈的人自然會結出的果子。
  2. 喜樂—這種喜樂與從世上的物質享受所得着的快樂絕不相同,乃是一種心靈上的滿足,是內裏的喜悅。
  3. 和平—上帝所賜的和平是心靈的寧靜,是不受任何環境人事干擾的安寧。這是信徒對上帝完全信任而有的和平或平安,確信一切掌握在上帝的手中。「和平」另一個意思是捆綁在一起、編織在一起,這意味着我們自己與上帝和別人捆綁、編織、結合在一起,是與上帝及與別人除去阻隔的狀況。
  4. 忍耐—能夠忍受別人及環境上各種不平的際遇。主耶穌也曾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這是徹底的「忍耐」。面對人生種種壓力、疾病、年老甚至災禍,順境或逆境,上帝的靈常幫助我們,使我們有能力忍耐到底。
  5. 恩慈—信徒待人應當有恩慈,不可過於苛刻、嚴厲。有時我們對別人很嚴厲,像一個審判官,對自己卻很仁慈。
  6. 良善—心地良善、行為端正,沒有半點虛偽。
  7. 信實—魔鬼是說謊之人的父,所以在魔鬼手下的人也都喜歡說謊,以致人與人之間互相猜忌防範,彼此不信任。我們的上帝是信實的,我們既是祂的兒女,就當以信實待人。
  8. 溫柔—溫柔的人心靈不容易受傷,也不容易使別人受傷,正如柔軟的東西不容易被碰傷,也不會傷人一樣。為甚麼我們的自尊心容易被人刺傷,卻又容易傷害與我們接觸的人,這是因為我們本身不柔軟,太驕傲剛硬。
  9. 節制—原文有「自制」的意思。我們面對罪惡應有自制的能力,做任何事都有節制不過份,切不可陷於罪中。

三. 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裏(太七19-20)

壞樹只能結壞果子,最終必被砍下來丟在火裏,受永遠的刑罰。這是施洗約翰對不是真心悔改的人的責備及警告。(太三7-10)主耶穌對有名無實的信徒也提出了相同的警告(太七19),並指出在末日他們要被拒絕在天國門外。(太七21-23)

結語

讓我們存溫柔謙卑的心面對上帝及別人,在生活中結出好果子,成為榮耀上帝的好樹。

蒙福的生命

日期:2023年4月16日
題目:蒙福的生命
經文:詩篇第1篇1-6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詩篇》第一篇告訴我們,凡是真心敬拜上帝的人都必須遵照祂的話行事,不然敬拜便是徒然。詩人提出不同的生活方式會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蒙福或受禍。

一. 與惡人、罪人、褻慢人劃清界線(詩一1)

經文描述了三種姿勢:走(不從)、站、坐。要有蒙福的生命,必須在這三種動作中,遠離三種背離上帝的人。

1. 不從惡人的計謀

從—指日常生活的態度;

計謀—通常指建議或指導,也可指目的及計劃;

惡人—指邪惡、不義、不受上帝聖言管治的人。他們選擇按照自己的慾望而生活,不按上帝話語而活。

我們要拒絕聽從屬世的意見。例如充滿世俗價值觀的讀物、不符合聖經教導的專家意見、電視節目、不信上帝話語的家人、同事和朋友—他們意見很多時都違背上帝的話語。

要有蒙福的生命,我們必須先熟悉上帝的話語,才能堅決拒絕所有與上帝話語不一致的思維。

2. 不站罪人的道路(詩一1)

道路—指我們選擇走的路;按照聖經的教導,生命只有兩條路可選擇,一條導向豐盛蒙福的生命,另一條是引向死亡邪惡的路;

罪人—指那些在行為上犯了罪的人。

Adam Clarke解釋說:「惡人不認識上帝,他們沒有上帝,不受祂的影響。然而,罪人卻是故意違背上帝的律法,悖逆上帝而生活。」

我們的罪性(慾望)常激動我們違背上帝的教導及命令,加上這個世界不停向我們提供放縱肉體慾望的機會,倘若我們要蒙福,就必須持守上帝的教導,順服上帝的話語。最有效的方法是遠離撒旦的陷阱,逃避自己的私慾。(提後二22)

3. 不坐褻慢人的座位(詩一1)

褻慢人嘲笑一切屬上帝的事物,他們狂傲自大,不尊重上帝和祂的話語。因經常不斷拒絕上帝的話語,他們犯罪已成為習慣,對上帝及屬靈的事也變得麻木剛硬。(箴廿一24)

經文提及褻慢人的座位,似乎總是傲慢地坐在自己的寶座上,不把上帝和別人看在眼內,公然違背上帝(聖經)的命令,只滿足自己肉體並眼目的情慾和榮耀自己。(約壹二16)褻慢人不以惡為惡,反誇耀自己的罪行,輕視公義;他們藐視上帝,嘲笑行義的人。

蒙福的人,生命必須與惡人劃清界線,對罪絕不妥協。(加五19-21)

二. 喜愛耶和華的律法(詩一2)

接受主耶穌基督為救主,就是以主耶穌基督為我們生命的主宰,因為信祂的人就是跟從祂的人,如此祂的話語便成為我們生活的唯一準繩。

只有當我們喜愛聖言(律法),我們才能真正進入祂的同在。

人若喜愛世界和世界之事,愛父之心就不在他裏面了,一個人不能歡喜上帝的話又喜愛屬世的事。

我們應當晝夜思想上帝的話,愛讀聖經,研讀、思想,更要遵守聖經的教導。(詩一2)

我們無需成為聖經學者,但至少應該熟讀主的話語,不停學習。

過去我們花了多少時間在其它事情上?是否遠遠超過花在學習上帝話語的時間?信徒如果沒有花時間在上帝的話語上,靈性就會軟弱,容易陷入世俗的試探。相反,如果我們願意花時間在主的話語上:

  1. 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詩一3)
    他就像一棵樹被刻意栽種在溪水旁邊,它將獲得源源不絕的水份來幫助成長。
  2. 按時候結果子(詩一3)
    上帝命令我們要為主耶穌基督和他的國度結出果子,上帝揀選我們的目的正是為了這個目的。
    新約聖經提到我們為主耶穌結的果子有以下六種:
    a. 福音的果子(羅一13-16)
    b. 成聖的果子(羅六22)
    c. 施予的果子(羅十五28)
    d. 聖靈的果子(加五22-23)
    e. 行善的果子(西一10)
    f. 頌讚的果子(來十三15)
  3. 葉子也不枯乾(詩一3)
    慕迪說:「耶和華的樹都是常青的。」年頭到年尾都是綠色,多榮美!無論所處地位、環境、遭遇怎樣,他的顏色一樣好看,不會受環境影響。
  4. 凡他所做的盡都順利(詩一3)
    他所做的事都順利,是因為他在生活上與耶和華同行,有聖靈的帶領。
    基督徒並非沒有逆境,但愛主的人在逆境中也能凡事盡都順利,因為有主的同在,主的能力必帶領他們渡過難關,並且必定得勝有餘。正如樹栽在溪水旁,必有源源不絕的供應,充足有餘。
  5. 耶和華知道義人的道路(詩一6)
    「知道」希伯來語的意思是指親密和個別深入的瞭解。義人遵行上帝的話語,我們的天父和我們(祂的兒女)之間就有親密關係。

願弟兄姊妹都熱愛上主的話語,緊緊遵行,得着蒙福的生命。

認識基督

日期:2023年4月9日
題目:認識基督
經文:腓立比書第3章7-11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保羅信主後有極大的轉變(腓三7-11),每一位信主耶穌基督的人,在心思及行為上同樣也應該漸漸有所轉變,價值觀及人生目的與世人當大有分別,這就是新生命的表現。

主耶穌基督從死裏復活不單成全了救贖大功使人因信稱義,同時也賜給信祂的人有新的生命、思維、心志和人生方向。
保羅提到「認識基督」(腓三8),究竟保羅所指的是甚麼?真正「認識基督」的人會有怎樣的改變?

一. 認識基督為至寶—內心的轉變

保羅說:「先前以為有益的,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腓三7)我們可能會以為保羅指的是一些屬世甚至是負面的事情,如享樂或罪中之樂等等……。世人大都追求享樂、舒適的生活、刺激、甚至是短暫的罪中之樂。他們甚至會諸多藉口,把一些壞事加以粉飾、為自己的罪行辯護,把不法的事合理化,好讓自己活在罪中,良心不至受責備。但當歸信主耶穌基督後,聖經就成為我們的生活準則,凡事都當按上帝的心意而行,不能再掩飾罪惡,把不法的事合理化。

但保羅所說的並不是這些,他所指的是在他信主前熱心律法這件事。律法本身並沒有問題,但保羅認識基督後,明白主耶穌基督才是至寶,他便把「熱心律法」這事當為有損的;不但如此,保羅更將萬事都當作有損的,把萬事看作糞土。(腓三7-8)保羅熱心律法,看重猶太人的傳統,這成為了他人生的目標,使他拒絕主耶穌,甚至迫害教會。幸虧在大馬色路上主耶穌向他顯現,使他認識了主耶穌基督,這才發現之前所看重的律法及傳統是多麼虛空,即使盡一生努力熱心律法及傳統,他都不能從中得到真正的平安,更不用說要得着永恆(救贖)的把握。

保羅遇見並以主耶穌基督為救主,因而得到真平安及救贖。他憑信領受了基督的義,這義是上帝藉主耶穌的救贖賜給保羅的。世人想盡辦法要贏取別人的認同及稱讚,甚至想出人頭地,但最終竟失卻了最寶貴及永恆的東西。信徒卻因蒙主救贖而被上帝算為義,在世上便不再懼怕甚麼了。

我們蒙恩得救的人便是認識基督為至寶的人,我們是否願意更認識及親近主而把先前以為有益的都看作有損,因為這些事若成為我們認識基督的攔阻,我們便當把它們看為有損了。

二. 認識基督為至寶—外在的表現

得救始於認識基督,而新生命必須成長,要在凡事上追求更深地認識主。一個真正相信主耶穌基督的人會把自己及他的一切獻給主。

保羅在《腓立比書》提出三項認識基督應有的表現:

1. 彰顯基督復活的大能(腓三10)

基督「復活的大能」字面上可指使基督從死裏復活的能力,即上帝的能力,但保羅在這裏所說的,是福音的內容(主耶穌為我們的罪釘十字架,死後三天復活)、是未來的盼望,更是基督徒面對生活的能力,就是聖靈內住的力量。耶穌基督的復活表明上帝有能力賜人新生命,使信徒有足夠能力在上帝面前過一個得勝的生活。(腓四13)

保羅所說的「認識」並非指頭腦上的知道,有學者把「認識」解釋為與主聯合(personal union),即是指祂的思想成為我們的思想,祂的心意成為我們的心意。認識是透過順服遵行上帝的話語而實現的。

2. 與基督一同受苦
大多數人都願意得到主耶穌基督的賜福,但又有多少人願意與基督同受苦難呢?沒有人喜歡苦難,然而我們需要明白並接受一個重要的真理,就是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要與主耶穌基督聯合,不論順境或逆境都以順服並榮耀主為目標。

基督所受的苦包括肉身上的(被鞭打/被釘十架)、精神上的(被賣/被戲弄/被門徒離棄)及靈性上的(與父上帝隔離)。在一個與基督為敵的不信世代中,要活出新生命有時的確需要願為基督忍受苦難的心志。《羅馬書》第8章17節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和他[主基督]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榮耀。」

3. 效法基督的死

究竟甚麼是「效法基督的死」?主耶穌為人類被釘於十字架,不單成全了救贖,祂的順服至死更是榮耀上帝的表現。(太廿六39,42)亞當因為不順服,使罪入了世界,人類因此要面對審判和滅亡,而主耶穌基督的完全順服把上帝當得的最高榮耀歸給上帝。

保羅說「效法他(主耶穌)的死」是指效法主耶穌基督完全順服上帝,效法主的捨己,不體貼自己,只作上帝所喜悅和合乎上帝旨意的事。

總結

認識基督就是要以基督為至寳,內外都要更新。認識基督最要緊的是我們要清楚自己是得救的。得救後最重要的就是得着新生命,並要過討上帝喜悅的生活。人生所追求的不再是讀名校、高薪厚職、豪宅、名車、財富等等,而是當我們站在上帝面前,我們是否能被稱為又忠心又良善的。
主耶穌吩咐我們要積財在天上、要結出果子、要彼此相愛、要追求永恆的事物,今日我們究竟在追求甚麼呢?

不再為自己活

日期:2023年4月2日
題目:不再為自己活
經文:哥林多後書五14-15
牧者:蕭嘉祥牧師

「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因我們想,一人既替眾人死,眾人就都死了;並且他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着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哥林多後書五14-15)

主耶穌基督背負眾人的罪被釘且死在十字架上,使凡信靠祂的人得着永生,無需面對將來的審判。並且從信的那一刻開始,我們便得新生命,新的人生方向。使徒保羅解釋這新生命就是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我們死而復活的主活。

一、 新生命的動力是主的愛
使徒保羅說:「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按照原來的意思「激勵」代表「緊握」、「捉住」,或「控制」。「基督的愛激勵我們」的意思就是說「主的愛緊握、捉住,甚至是控制着我們」。簡言之,信徒應該被主的愛充滿。當我們明白並感受到主耶穌基督的愛時,我們必定會自然地、主動地去愛主所愛,甘心為主而活。

二、 新生命是內外的更新
新生命是被更新的、從罪中得釋放的生命,不再像未信主前那樣憑着肉體的喜好行事,只求滿足私慾。因此信徒必須有明顯從內至外的改變。使徒保羅說:「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五17)

在上帝的眼中一個人的財產、學歷、地位、職業、才幹、種族都無關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思想、言行是否真正活出新造的人的樣式。我們當自省,認識主耶穌基督後,我們有何改變?

但願世人能從我們身上看見上帝的愛,看見我們的改變。

奉獻的態度及賞賜

日期:2023年3月12及19日
題目:奉獻的態度及賞賜
經文:哥林多後書第9章1-9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奉獻是信徒回應父上帝慈愛信實供應的行動,也是信心的表現;所獻上的包括恩賜、時間及財物。

崇拜中在領受聖道後有奉獻的程序,以奉獻金錢來象徵行道。奉獻金錢表示我們承認上帝在我們生命和生活中的主權,因此把上帝所賜財物中的一部份呈獻給祂。奉獻時除了把金錢放在獻金袋中,更重要的是決志重新把生命投入為主使用。我們奉獻時不單是回應當日的講道,也是回應整個崇拜的每一個環節,並思想上帝對你說的話,聖靈有甚麼提醒、安慰、教導、責備,有甚麼是要我們去做的,我們在奉獻的程序將這些領受一同向上帝獻上,這才是奉獻的正確態度,信徒當存莊嚴和感恩的心奉獻。

一. 奉獻的態度

奉獻的態度比奉獻的金額更為重要,上帝所看重的是我們奉獻的態度,而不是金額的多少。

I. 樂意的心(林後九1-2,5,7)

上帝賜給我們無限豐富的恩典,我們應當從心裏湧出恩慈,同時向人流露出關愛之情。

關於奉獻,有一件事我們必須清楚明明白:上帝不需要我們的金錢。

我們奉獻時,不要從教會需要金錢的角度來奉獻,好像上帝的事工缺錢所以需要奉獻,這是不正確的觀念。

如果我們沒有奉獻,上帝可以從別的途徑得到推動聖工所需的金錢。

若以教會需要金錢的角度來奉獻,容易令我們自以為重要,錯誤地抬高自己的身份,本來蒙恩的人應當存感恩的心奉獻,現在反而成為施予上帝的人,這是極大的錯誤。詩篇五十10-12告訴我們上帝擁有一切,祂不需要依賴我們。

上帝重視的是我們奉獻的態度,我們經歷主的愛,心裏充滿感恩,因此樂意奉獻,樂意把自己所有的與別人分享,這才是上帝所喜悅的。

樂意的心是:(林後九5,7)

1. 各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來奉獻
人有多方面的責任,自己及家庭的需要,主的家及其他信徒的需要,各方面都不應忽略。

2. 不要作難
奉獻不可以不情願,這樣的奉獻上帝不會悅納。

3. 不要勉強
「勉強」是在被迫的情況下奉獻,例如為贏得別人的讚賞而勉強自己去奉獻。
奉獻必須樂意,上帝才會悅納;惟有真正經歷及明白上帝恩典的人,因着愛上帝,才會樂意奉獻。(林前十三3)

II. 預備妥當(林後九2-5)

保羅曾向馬其頓人誇讚哥林多信徒,說他們為耶路撒冷的困境奉獻預備好已經有一年了。(林後九2)在此「預備好了」的意思並不是說他們已經把獻金收集齊了,而是指他們一年前已起此心意並已經開始籌集捐獻。

但如今保羅擔心認捐的事已過了一年,哥林多信徒是否仍未把捐獻預備好,所以保羅先打發三位弟兄去提醒他們要把捐獻「預備妥當」,免得馬其頓人與保羅到達時,會令他們感到尷尬。(林後九4-5)

「預備妥當」是愛的表現,別人的需要是時刻被自己記掛着的。

二. 奉獻的賞賜

I. 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林後九6)

保羅告訴我們,無論施予或奉獻,我們其實並不會有所損失,反而好比作了一個很好的投資。就像農夫撒下種子,他絕不會認為這是一個損失,倒會為所撒下的滿懷希望,而且種下的愈多,收成也愈大。

但我們奉獻卻不應像農夫一樣抱着等待回報的心態,而是單單出於愛主愛人、願為主付出、為主犧牲的心態,如此奉獻主必然看顧賜福。

保羅說「這話是真的」並不是說當我們慷慨奉獻,我們必定變得富有,上帝的賞賜乃是多元化的,不一定是金錢可以衡量的,例如:得天上的財寶—將來在天上必得獎賞;在世享平安喜樂—金錢不一定能給予人平安喜樂,反倒可能引發各種慾望,但上帝的賞賜卻是能讓我們因為信靠上帝而除去心中的貪念,並獲得真正的平安喜樂。

II. 他的仁義存到永遠(林後九8-11)

1. 林後九8提到「各樣的恩惠」和「凡事」是指上帝賜的恩惠可以是在物質方面的,也可以是屬靈方面的福氣。「多多地加給你們」和「常常充足」,我們常常認為奉獻便是付出了,但經文卻告訴我們上帝的恩典要補充我們的所需。

2. 好使我們能「多行各樣善事」(林後九8),「可以多多施捨」(林後九11)。
「多多加給」使我們「常常充足」的目的是要叫我們「能多行各樣善事,可以向別人多多施捨。」換句話說,若上帝使我們財富增多,除了是上帝的恩惠豐富外,祂更是要把責任交給我們,要我們多行善。上帝賜恩給信徒,是要信徒把上帝的恩典散佈開去,信徒沒有藉口囤積財富。上帝賜我們各樣的恩惠,是要我們與人分享,成為主恩流通的管子:讓哀傷的人得到安慰、灰心的人得到盼望、饑餓的人得到飽足、寒冷的人得到溫暖、……。

有解經家說,把上帝賜給我們的恩惠存留在身邊,超過自己的所需,就是偷竊;不單是偷竊上帝的物,更是盜竊困苦絕望的世人。

上帝不但喜歡祂的兒女在屬靈上富足,也願意我們在物質上也富足。(太六33;腓四19)只是許多人在富足時只知自己享受,卻忘記了對別人應有的關愛。

按猶太人的理解,樂善好施是義的表現。(林後九9)「他的仁義存到永遠」是指這人的捐獻(義行),要為自己積蓄財寶在天上,義行的結果會存到永遠,必蒙上帝悅納及紀念。(參徒十1-4)

III. 眾人感謝並榮耀上帝(林後九11-15)

我們如何證明自己對上帝的忠心和順服呢?信徒可以透過傳講福音和幫補別人的需要來證實我們對主耶穌基督的忠誠。(林後九13)如果我們忠於基督和祂的福音,我們自然就會甘心施予。

哥林多信徒的捐獻送往耶路撒冷後,不但幫補聖徒的缺乏,而且叫許多人越發感謝上帝。(林後九11-13,15)

當我們甘心樂意施予,別人得到幫助,眾人就一同感謝和讚美上帝,上帝的名便被高舉。

跟隨致力差傳的主

日期:2023年3月5日
題目:跟隨致力差傳的主
牧者:麥寶山牧師

教會是為使命而存在的,上帝對世界以至萬有,都有祂的旨意。雖然這個使命是多面性的,但終究是為了拯救。

因此,主差遣屬祂的子民在不同的歷史時段執行使命;祂差遣約瑟去埃及,以拯救及保存雅各家族,以色列十二支派的祖先;祂差遣摩西到法老面前,拯救百姓脫離壓迫與剝削;祂差遣以利亞,去影響以色列與周邊列國的政治外交方向;祂差遣耶利米,去宣告猶大國的危機與出路。

到後來,天父差遣耶穌進入世界,主自己宣告說:「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路四18─19)

主耶穌也差遣門徒去傳講並彰顯天國具有釋放與醫治的權能(太十5─8)。升天前,主差遣門徒去傳講天國的福音,造就門徒,施洗並教導。升天後,門徒積極建立屬靈的群體,並且按着上帝的旨意一代一代的差遣同工傳揚福音。

教會按着主耶穌所託負的使命而建立,整個屬靈群體按着恩賜彼此配搭,履行使命。正如安提阿教會差遣保羅和巴拿巴出去,負起救濟饑荒並且傳福音,建立教會的使命。其後,有提多被差遣,收集救濟捐獻,管理教會等工作;還有提摩太、亞波羅等等。

教會中每個肢體都必須參與在這個使命當中,運用恩賜,彼此配搭,成就主所託負的。今年的差傳月(三月)正好讓我們反思,自己可以如何參與在這使命中。

受召去愛

日期:2023年2月19日
題目:受召去愛
經文:約翰壹書第4章7-12節
牧者:麥寶山牧師

初期教會常遇到弟兄姊妹間出現很多磨擦,聖經並沒有隱瞞這樣的現象。

耶路撒冷教會雖有十二使徒坐鎮,因為膳食分配不均,出現怨言;使徒保羅建立的教會,同樣問題多多,人才濟濟的哥林多教會更是紛爭不斷,甚至鬧上法庭,損害教會的名聲。

不論是保羅、約翰或彼得,他們都坦然面對現實,將教會的問題陳明並加以處理。

聖經書卷不同的作者,雖然按照各自不同的情况施以不同的教導,但在聖靈的引導下,都按照主耶穌的真理教導弟兄姊妹,重點就是「愛」。

真理與愛

《約翰壹書》沒有明確提到收信人是誰,但可以肯定約翰要處理的是當時教會正深受流行思潮的影響,這個思潮很可能是諾斯底主義。

諾斯底主義基本上主張物質世界是邪惡的,至高無上的神與這個世界毫無關係。然而聖經告訴我們,上帝不但創造了物質世界,祂還愛一切所造的,即使罪入了世界,上帝因着愛竟取了人的樣式為要成全救恩。

約翰看出諾斯底主義的錯誤,所以在書信開首便將真理闡明(一1),永恆的上帝是生命的源頭,賜下生命的主,祂不是高高在上,不理會世人的神明,祂因着愛來到世人中間,甚至與使徒們一起生活了一段時間。

約翰又告訴我們,上帝不單是生命的源頭,祂更是愛的根源,祂甚至稱我們為祂的兒女。(二1-2)

約翰告訴我們的真理是,上帝既是全能賜生命的創造主,祂也是充滿慈愛的主,人若離開了上帝,離開了愛,就會互相猜忌,自以為是。惟有認識上帝,就是認識真理,人才能真正認識愛,才能愛上帝和愛人。

顯明上帝的愛

約翰察覺當時教會的問題,信徒之間並不和諧,甚至衝突不斷,因此他提醒弟兄姊妹要彼此相愛。(四7-8)

「愛」是一個證據,證明我們與上帝是有關係的。首先,我們是由上帝而生,是已經重生了。老我已經死了,我們已經是新造的人。第二,我們由上帝而生,因此認識上帝,這樣我們便與上帝的性情有份。

此外,沒有愛的真理,根本不是真理,只會帶來傷害,不能造就生命。

救贖的愛

約翰接著告訴我們,甚麼是真正的愛。(四9-10)真正的愛是救贖的愛,當我們在罪中無力回應上帝的愛,上帝差祂獨生子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讓我們不再作罪和死的奴隸,而成為祂的兒女,讓我們與祂的性情有份,讓我們有能力去愛。救贖的愛其對象不單是未信者,主內的肢體,我們也當在愛中,互相聆聽,互相勉勵與支持。

救贖的愛,就是造就生命,建立人的愛。因此,我們當留心自己的言行,不要絆倒人,不傳播是非,不好挑剔,只說造就人的好話。

受召去愛

這段經文上帝最後藉著約翰,吩咐我們去愛。(四11-12)這個使命不是一項任務,完成了便可,這個使命實質上是一種態度,是一個生命的改變乃至每時每刻都能實踐出來。

弟兄姊妹,憑着自己我們沒有能力去愛,惟有回到主的愛裏,謙卑委身,讓聖靈掌管我們的生命,我們才能去愛別人。

愛別人不是因為對方可愛,我們有共同志趣,可以和睦相處,這樣的愛其實是愛自己。我們去愛別人,是因為上帝的愛激勵我們。我們若不能真心愛我們肉眼能見的弟兄姊妹,那麼我們愛上帝的心便不完全,甚至我們可能不是真的愛主了。惟有謙卑依靠聖靈,我們才能逐漸學習更像主。

結語

自使徒時代至今,教會都不是一個完美的群體,但上帝吩咐我們要彼此相愛,信徒間彼此相愛更是愛上帝的明證,惟有靠聖靈的陶造我們才能彼此相愛,才能吸引未信者一同前來尋找真理。

一心一口榮耀上帝

日期:2023年2月12日
題目:一心一口榮耀上帝
經文:羅馬書第15章1-13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羅馬書》十四章記載羅馬教會中,猶太基督徒與外邦基督徒為着食物與守節日的問題有隔閡,互不接納,所以使徒保羅解明在食物問題上應持的態度後,就勸勉他們要互相接納。十五章1-13節可說是教會應有的表現,是健康教會的記號。
這段經文說明信徒在建立健康教會當盡的本份,最終達至全體一心一口榮耀上帝。保羅教導我們:

一、彼此擔代(十五1-3)
「堅固的人」就是在真理和信心方面比較穩固的人,如十四章提到那些「信百物都可吃」的人(十四2、14),保羅提醒我們不要因自己知道得比別人多或更有信心,就輕看、厭煩、指責、嘲諷那些「軟弱」的人,反倒有責任去擔代他們的軟弱。「擔代」就是扶持、體諒,溫柔地幫助別人勝過軟弱。

如何能做到?最要緊的就是要「不求自己的喜悅。」(十五1)—不自我中心,不求自己的益處。凡剛強的、屬靈的、堅固的便去扶助軟弱的人。

經文又教導我們「務要叫鄰舍喜悅」(十五2)。我們不但不應使別人受虧損,更應為他們着想,使他得益處,建立他們。我們可從亞伯拉罕學到這功課(創十三8-18),雖為長輩,他卻讓羅得先作選擇。相信這是亞伯拉罕蒙福的其中一個原因,他與人無爭,只仰望上帝的賜福。

另外主耶穌留下最美的榜樣,祂一生不為自己而活,只求天父的旨意成就。(可十四36)祂能體恤我們的軟弱,因我們無力自救,祂獻上自己,這樣,我們便當效法祂的榜樣,擔代別人的軟弱。(林後八9)

切記:有不同意見時,即使自己是正確的一方,我們的職責仍是追求和睦;不可得理不饒人,大聲批評、指責、不理會別人的感受,以免犯下驕傲自義的罪。

二、人人讀經(十五4)

一個健康的教會,信徒都應渴慕上帝的話語,因為:

1. 聖經是為教訓我們而寫的:為要教導、指引我們當走的路。(約廿31、徒十七11、提後三16)因此除了聽道,我們當勤於仔細查考,正確地明白經文、正確地應用在生活中。

2. 聖經帶給我們三件事,「忍耐、安慰和盼望」,讓我們能戰勝所遭遇的各種困境及患難:

a. 忍耐(Patience)—按上文當指對那些與我們看法不同的人要忍耐,尤其是堅強的對軟弱的態度。另外,信徒的「忍耐」不是消極地坐着忍受生活的種種考驗,而是勇於面對人生種種挑戰,積極地去克服。「忍耐」是永不放棄,因為知道上帝必加添我們力量去克服挑戰及困難。

b. 安慰(Comfort)—上帝的話語給予我們各方面的安慰,使我們能看透世事,並能靠主從新得力。(約十六33)

c. 盼望(Hope)—我們只要按聖經行在上帝的旨意中,對將來未知的事充滿信心,深信一切將按着上帝的信實及應許而成就。

三、彼此同心(十五5-6)
一個健康的教會,信徒會竭力保守在主內的合一。

1. 「同心」不單是指心思相同,也包括方向行動相同,意思就是以基督的心為心,凡事按照基督的教訓而行,效法基督的榜樣。基督耶穌並沒有因自己的剛強而輕看我們的軟弱,倒是「擔當」我們的軟弱,為我們受羞辱、辱駡;使徒保羅願信徒這樣地效法基督。

2. 當時羅馬教會只不過為着食物的問題就發生分歧,不能同心;使徒提醒我們一心一口榮耀上帝,比起一切都重要。一個分裂的教會不能真正敬拜上帝,因此保羅勸勉哥林多教會,「⋯⋯你們中間也不可分黨,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林前一10)
我們要當心,世人不願進入教堂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看見教會的不同心,信徒之間存在分歧不團結。

四、彼此接納(十五7-12)

1. 要彼此接納,不存偏見。不是容忍對方,內心卻存不滿,而是全心全意接納彼此為主內的弟兄姊妹。(十五7)

2. 保羅在十四章論飲食時提到「吃的人不可輕看不吃的人,不吃的人不可論斷吃的人,因為上帝已經收納他了。」(十四3)我們彼此接納是因為基督接納了我們(十五7),這裏不是說要接納那些散播違背真理教導的人,也不是包庇罪行。但對於無礙信仰真理的小節,我們便沒有理由不互相接納。第8-12節引證舊約的話,耶穌基督既是猶太人的主,也是外邦人的主,這樣我們便沒有任何理由去歧視或排斥對方了。

3. 信徒不同心就不能叫上帝得榮耀,所以保羅願信徒彼此接納,好使榮耀歸與上帝。(十五7)

五、大有盼望(十五13)

一個健康的教會是被上帝所賜的盼望充滿的。上帝是盼望的根源,一切盼望都是從祂來的;另一方面祂也是人類盼望的目標。

保羅的願望是上帝使信徒充滿喜樂和平安,不是世人所要的喜樂和平安,乃是因對上帝的信而有的喜樂和平安。

1. 喜樂充滿你們的心—是內心的喜樂,是基於信上帝的信實及慈愛而產生的喜樂。

2. 平安充滿你們的心—是對上帝的信心而生的平安,除了上帝沒有人能賜我們真正的平安。(約十四27)

3. 藉着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喜樂、平安、信心、盼望,是基督徒基本的特質;對上帝有信心使我們喜樂和平安,對將來有盼望。

願弟兄姊妹同心合意,活出合一的見證,讓主得着當得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