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年12月15日
題目:相逢寧靜中
經文:馬太福音第6章5-8節
牧者:麥寶山牧師
祈禱不僅是向上帝祈求身體健康、工作順利、學業進步,祈禱是上帝的邀請,進入祂的愛中,進入三一上帝的團契之中—祈禱,就是回家!
我們都是心靈的流浪者,帶着許多的傷痕漂泊,在慾望中尋尋覓覓,在工作、社交和家庭中追追逐逐。我們帶着早年經歷的傷害、生活的壓力、現實帶來的失望,心中憤憤不平,在日常生活中漂泊。上帝卻邀請我們進入祈禱中,享受祂豐盛的愛、關懷、接納和肯定。祂的心懷早已向我們敞開,等待我們進去,得着自由而親密的關係。
人卻不願進入上帝的愛中,有人以為上帝遙不可及、有人自覺污穢不配、有人認為上帝太神聖莊嚴,不敢走近祂。其實天父等候着我們回家,祂預備了很多屬靈的恩典,要厚厚地賜給我們。祂擺設了筵席,好讓我們享用。但人都犯了罪,心中只有自我,所以主耶穌來到世上,為我們贖罪,受苦受死,以寶血洗淨了我們,遮蓋了一切的污穢,讓我們可以進到上帝面前。
祈禱就是進入上帝的愛中,上帝完全的愛是無條件的。許多人難以相信,因為我們經歷愛的關係,都是有條件的,視乎對方有無可愛之處,我們習慣了這種扭曲的關係,難以相信這無條件的愛。
我們應當認識並實踐祈禱的操練,因為上帝的愛是截然不同的!
馬太教導我們祈禱應有的態度:
第一,不要像假冒為善的人,故意叫人看見(太六5)。猶太人傳統一天要三次禱告,但我們任何時候都可以祈禱,上帝隨時聆聽我們的祈禱。
馬太記載主耶穌指出祈禱者常犯的毛病,就是希冀得到別人的稱讚而不是專注於天父。祈禱是接受上帝對人流露的愛,而不是宗教行為。若是祈禱者以為自己履行了宗教義務而滿足,或獲得別人的稱讚而認為達成目標,那便是利用祈禱高舉自己,沒有尊主為大,反讓自己成為偶像。上帝與人的關係是聖潔、是完全的愛,但自我中心的驕傲卻是無視這神聖的關係,我們應該認識到饑渴的心靈,只有謙卑地到父上帝跟前才會得飽足。
主耶穌又教導我們祈禱要進入內屋,(太六6)與上帝單獨會晤,這樣,我們才能專注地向天父傾心吐意。先知撒母耳的母親哈拿在主前傾心吐意,沒理會周圍的環境,痛痛哭泣、只動嘴唇。(撒上一10-13)祭司以利以為她喝醉了,自言自語,實則她專注仰望天父,得蒙上帝垂聽,答允她的懇求。
許多剛信主的弟兄姊妹以為要用在教會常聽到的術語祈禱,或者用聖經的金句,抑或要用得體的言詞來祈禱,其實要緊的是坦率的表達,相信並順服,像哈拿那樣。(撒上一1-18)
聖經記載了不少人對上帝坦率的表達,當中有埋怨,也有憤怒,如民數記第11章,摩西因以色列民再次發怨言便向上帝埋怨自己的責任太重(11-15節);先知約拿因上帝向尼尼微施憐憫而發怒、求死;詩人在詩篇第137篇因亡國向仇敵發出狠毒的咒詛,這些都令人費解,但上帝並沒有禁止人在無奈、辛勞或痛苦中發怨言,祂讓人宣洩後重新定睛自己的作為,幫助他們慢慢重建信心和健康的人格。上帝是愛,我們在生活各樣的磨難中,隨時可以回到祂的懷中得着安慰與指引。
第二,除了「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外,不要像外邦人用重複話(太六7-8);前者將祈禱變為個人表演,沽名釣譽;後者是脅迫上帝,將至尊至榮的上帝當作勒索的對象。
事實上最奇妙的是我們所需要的,在祈求以先天父早已知道,但祂仍然要我們藉着祈禱與祂溝通交流,祂會把最合適的給我們,因為我們是有限和無知,所求的未必是最合宜的,惟獨天父知道甚麼最適合我們,透過祈禱我們不但能更認識上帝,對我們自身的需要也會更明白。
外邦人視上帝與人的關係如供應商與顧客的關係,但我們知道上帝是至高真神,與人卻有恩情,祈禱就是體會這份情,並且在愛中生命得以更新改變,以至更像主。
祈禱是生命更新的重要進程,生命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地結出果子—仁愛、喜樂、和平、恩慈、良善、信實……,(加五22)沒有這個過程,就難以向上追求進入上帝的榮耀。
願我們在祈禱中經歷平穩安靜,如詩篇第131篇2節所言:「我的心平穩安靜,好像斷過奶的孩子在他母親的懷中;我的心在我裏面真像斷過奶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