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信而生的盼望』
主 講:蕭嘉祥牧師
講 題:因信而有的福氣
經 文:羅馬書第5章1-5節
主 講:麥寶山牧師
講 題:等候黎明
經 文:彼得後書第3章8-15節
主 講:林世烽宣教師
講 題:迎向新一年
經 文:出埃及記第12章1-14節
主 講:蕭嘉祥牧師
講 題:因信而有的福氣
經 文:羅馬書第5章1-5節
主 講:麥寶山牧師
講 題:等候黎明
經 文:彼得後書第3章8-15節
主 講:林世烽宣教師
講 題:迎向新一年
經 文:出埃及記第12章1-14節
日期:2024年12月29日
題目:必得享安息
經文:馬太福音第11章28-30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主耶穌似乎是看見世上有很多受到極大壓力、疲憊不堪的人,他們已經耗盡全力,快要崩潰,再也不能忍受了。主耶穌沒有說明他們受壓的原因,因為那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主耶穌憐憫他們,要為所有處於壓力之下疲乏的人提供一條出路,這並不基於其他任何原因。
主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十一28)人可以如何經歷主耶穌所要給我們的安息呢?
一. 「到我這裏來」—得救贖(太十一28)
要得安息,首先必須承認自己確是「勞苦擔重擔的人」,這可以有兩重意思:
1. 按當時的情況而言
在耶穌的時代,文士和法利賽人的教導變得極嚴厲及苛刻,他們以遵行律法來取悅上帝,甚至定了613條誡律及傳統,那麼繁複的規條,根本是不可能完全遵守的。上帝賜律法給人並非要人靠遵守律法來取悅上帝,而是要叫人知道自己有罪,所以當人認真檢討自己的時候,必然知道自己確實經常違犯律法。文士和法利賽人嚴苛的要求,使人身心受重壓,因為根本沒有人能夠透過自己的努力達到上帝對公義的要求;文士和法利賽人也做不到,所以主責備他們是假冒為善的人。文士和法利賽人的要求,使人內心遭受律法嚴厲的控訴及定罪、成為勞苦擔重擔的人。
2. 按現代人而言
「勞苦擔重擔的人」是那些不堪生活重大壓力而快要崩潰的人;這樣的人擔心戰爭、天災、物價上漲、孩子的成長、婚姻相處問題、與父母兄弟姊妹和同事的關係等等問題。人生在世沒有上帝,尋不到人生的意義,因而灰心、惱怒、勞苦、空虛、絕望、失去安全感,又懼怕死亡。
也有不少人努力拼搏,為了得到更多金錢、享受、成就,但突如其來的一場病患、災難或打擊,使人無助;不穩定的人生使人得不到安息。
耶穌在此呼籲這些被律法嚴厲控訴及定罪的人,呼籲這些為生活掙扎得筋疲力盡的人來到祂那裏,祂就使他們得「安息」。(太十一28)所有的人同樣地在尋找一個能永遠滿足他們的東西,但真正能使人有永恆盼望喜樂的,惟有永恆的上帝能賜予,就是透過相信賜永恆生命、救贖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羅六23)這安息(永恆的生命,能成為上帝的兒女)是一份免費的禮物,是上帝所賜的,雖然我們不配,但卻能憑信白白得到。。
主耶穌應許賜安息給每位願意悔改謙卑相信祂的人。我們憑信得安息(永恆生命)是靠主耶穌在十字架上完成的救贖。我們這有罪該死的人,主耶穌已為我們受了罪的懲罰,為我們還清了罪債。(來九28)請問你是否己得着這安息?是否已接受了主耶穌白白賜予我們的救贖?
二. 「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享豐盛(太十一28-30)
耶穌從邀請人接受救恩,轉到邀請人事奉祂,好享受豐盛。(太十一28-30)
第28節的「安息」是指救贖,是指因信稱義的教義,而29節的「安息」乃是指蒙救贖後豐盛的生命,成聖的過程。(參約十10)
蒙救贖是白白的恩典,我們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只要憑着信心來到主面前就可以得着,但要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安息便需要順服主而行在正路上。因此主耶穌在此向信徒發出邀請,以「軛」作為順服的象徵。「你們當負我的軛」就是順服祂的意旨,讓祂掌管我們的生命。
「負我的軛」在古代被廣泛用作順服的象徵;牲畜的主人透過放在動物脖子和肩膀間的軛控制動物,使之順服作工。要能負主的軛,在凡事上順服主,我們必須學主的樣式,效法主的柔和謙卑。
柔和謙卑的人,必定會除去心中的剛硬、驕傲、自大、自我中心,這樣的人不會專顧自己,也不與人計較。人得不到內心的安息,很可能因為他不是心裏柔和謙卑的人,因此容讓很多的執着、不服、忿怒、苦毒、驕傲奪去了心中對主的順服,本該享受安息反而心中煩躁不安。
柔和謙卑是耶穌基督的生命素質,祂凡事順服,面對苦難時仍能堅持到底,只有柔和謙卑才能完全順服上帝的旨意。
柔和謙卑的心使我們在凡事上都仰望上帝的恩典、供給;使我們不與人爭執比較,不受人的威脅,也不在意別人的批評,只一心討上帝的喜悅,良善忠心到底,凡事順服討上帝喜悅。
上帝把我們放在現在的處境或崗位上,不只是要我們盡責,做好我們當做的,更是要透過我們敬虔的生命顯出上帝的榮耀。我們順服主,一生為主而活,讀書為主、養育兒女為主、作工為主……,一切都是為主,耶穌是我們惟一的主。
如果所作的不是為主,我們很容易變得世俗化,會覺得工作毫無意義,老闆不公平,批評這個同事批評那個同事。
第30節說:「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這不是說基督徒不會遇到困難、試煉、勞苦和傷心的事,不過我們不是獨自挑擔子,我們是與上帝一同負軛,祂是在我們需要的時候能施予足夠恩典的上帝。事奉祂不是受束縛,而是享有真正的自由。
「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來四15)「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上帝,因為他顧念你們。」(彼前五7)主關心我們,必定看顧我們。因祂顧念我們,因此祂必不會給我們擔當不起的重擔。
講題:宣教士成功的秘訣
經文:使徒行傳第1章1-8節
地點:跑馬地早、日堂
講題:客店沒有地方
經文:耶利米書第14章8節、路加福音第2章1-7節、馬太福音第8章20節
地點:北角早、午堂
講題:你的價值
經文:馬太福音第13章45-46節
地點:香港仔堂
日期:2024年12月22日
題目:為僕之道
經文:路加福音第17章1-10節
講員:吳金麗長老
也許人會認為滿身奴才相,才會講甚麼「為僕之道」。不過聖經裏除了《以弗所書》六9和《歌羅西書》四1論到作主人要公平待僕人,此外再找不到論做主人的經文,而論作僕人的卻有不少。而且,連天使也自稱作僕人,如《啟示錄》十九10、廿二9,既然天使、使徒約翰、約翰的弟兄即其他的使徒,和衆先知等等都是僕人,我們若自稱為僕人,實在是自視太高了!
做僕人其實並不太差勁,有等僕人我們想做還怕不夠資格哩,而最可怕的,是做罪的奴僕;保羅講過,我們信徒都是「從罪裏得了釋放,就作了義的奴僕。」(羅六18)。人若不作義的奴僕,就必作罪的奴僕了;我們該認耶穌基督為主,就做義的奴僕,而不是自己作主,否則必定被罪擄去,作罪的奴僕。
做僕人並非隨便可以做的,如果把主人吩咐做的事擱下,沒有辦好,就會受責備為「又惡又懶的僕人」(太廿五26)。如果不安份,趁主人不在的時候,擺起主子的架子,作威作福,欺侮同伴,就會受到「重重的處治」(太廿四51)。因此,「為僕之道」是有必要探討的。或許我們不會做「懶僕」或「惡僕」,而會做一個安分守己,努力工作的僕人;但是這樣是否就夠了,可以自己覺得很滿意,甚至以之驕傲呢?請看聖經怎樣說。
《路加福音》十七7-10主耶穌用比喻教導我們為僕之道。第1至10節所記載的,好像是四件互不相關的獨立事件,其實卻是有密切連帶關係的,讓我們仔細思想一下:
(一)「絆倒人」意思是「使人犯罪」,這是必會發生的,而且是非常嚴重的罪行;一個人就算被綁着磨石,丟在海裏,比使小子中的一個犯罪自己所要承擔的罪責還好,所以要小心謹慎。(路十七1-2)
(二)接着講到饒恕人;聖經把「你們要謹慎」這短句,放在「不可絆倒人」和「要饒恕人」這兩則看似互不相關的訓言之間是有原因的;如果一個人得罪你,然後向你道歉,你若饒恕他,他可能就會悔改,不再犯罪了,你便是做了一件好事;你若不饒恕他,引起他對你反感,這豈不是等於絆倒他嗎?所以兩者都是我們要謹慎的。(路十七3-4)
(三)然後談到信心;門徒聽見了耶穌的話,覺得自己的信心小,不足以履行主所教導的,求耶穌加增他們的信心。我們常說,要行道,同時覺得力有不逮,這樣就要求耶穌,而不該放棄。雅各說:「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上帝,主就必賜給他。」(雅一5)
「芥菜種」是很小的東西,這裏喻指小小的信心,能成就難成的事。信心最要緊的,是「有與無」的問題。主耶穌勉勵門徒不要小看自己的信心而躊躇不前;憑着小小的信心,只要肯做,便有果效。(路十七5-6)
(四)最後話題轉入「為僕之道」了。這個比喻,好像與上文沒有甚麼關係;其實遵行耶穌的教訓,不絆倒人,要饒恕人,不要妄自菲薄看輕自己的信心等等,這些都只是我們應盡的責任,就如僕人工作,是他應盡的本分,沒有甚麼可誇的,而且還要繼續不斷工作。
我們遵行主的教訓,有所事奉的時候,切勿以為了不起,也不要以為自己有甚麼功勞,而是我們應盡的本分,我們應該好好殷勤地做,不求自己有甚麼好處,也不是要得着人的稱讚,「只當說:『我們是無用的僕人;所作的本是我們應分作的。』」千萬不可居功自傲。(路十七7-10)
或者有人會說,我遵行主的教訓,做了那麼多的事,無非是想得到人的讚賞,若是只能承認自己是無用的僕人,我何必那麼辛苦呢?乾脆甚麼也不做,我不是僕人!哪有甚麼是我應分做的?我們要小心,若持這樣的思想就中了撒旦的詭計;這樣的人果真不是僕人嗎?仍是僕人!不做義的奴僕,便會做罪的奴僕(參羅六18);甚麼也不做,便做了「懶惰」的奴僕,事奉他的「懶惰」了;基督徒是應該殷勤事奉主的。
主耶穌是至高無上的上帝兒子,尚且謙卑順服,「取了奴僕的形像」(腓二6-9),我們算得甚麼,有甚麼可以自誇的呢?主耶穌降世為人,是上帝救恩的奧秘,同時也成為信徒效法的典範,我們應該效法基督的謙卑。
一個認識自己本分、做好自己分內之事的人,必定是一個快樂的人。保羅說:「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我若甘心作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心,責任卻已經託付我了。」(林前九16-17)保羅認識他的責任,做好他的本分,「甘心作衆人的僕人」(林前九19)。保羅就是能夠效法基督,他也勉勵信徒,要好像他效法基督一樣(林前十一1)。他雖然勞苦,為着福音的緣故,甚至被囚在監獄,他卻能喜樂,並且勸人要常常喜樂(腓四4;帖前五16)。
所以,做一個忠心、盡自己本分的僕人,其實是蒙恩蒙福的。雖然勞苦,仍當向前,最後必蒙主賜福。但願我們都好好效法基督的謙卑,做一個主所喜悅的忠心僕人。
。
日期:2024年12月15日
題目:相逢寧靜中
經文:馬太福音第6章5-8節
牧者:麥寶山牧師
祈禱不僅是向上帝祈求身體健康、工作順利、學業進步,祈禱是上帝的邀請,進入祂的愛中,進入三一上帝的團契之中—祈禱,就是回家!
我們都是心靈的流浪者,帶着許多的傷痕漂泊,在慾望中尋尋覓覓,在工作、社交和家庭中追追逐逐。我們帶着早年經歷的傷害、生活的壓力、現實帶來的失望,心中憤憤不平,在日常生活中漂泊。上帝卻邀請我們進入祈禱中,享受祂豐盛的愛、關懷、接納和肯定。祂的心懷早已向我們敞開,等待我們進去,得着自由而親密的關係。
人卻不願進入上帝的愛中,有人以為上帝遙不可及、有人自覺污穢不配、有人認為上帝太神聖莊嚴,不敢走近祂。其實天父等候着我們回家,祂預備了很多屬靈的恩典,要厚厚地賜給我們。祂擺設了筵席,好讓我們享用。但人都犯了罪,心中只有自我,所以主耶穌來到世上,為我們贖罪,受苦受死,以寶血洗淨了我們,遮蓋了一切的污穢,讓我們可以進到上帝面前。
祈禱就是進入上帝的愛中,上帝完全的愛是無條件的。許多人難以相信,因為我們經歷愛的關係,都是有條件的,視乎對方有無可愛之處,我們習慣了這種扭曲的關係,難以相信這無條件的愛。
我們應當認識並實踐祈禱的操練,因為上帝的愛是截然不同的!
馬太教導我們祈禱應有的態度:
第一,不要像假冒為善的人,故意叫人看見(太六5)。猶太人傳統一天要三次禱告,但我們任何時候都可以祈禱,上帝隨時聆聽我們的祈禱。
馬太記載主耶穌指出祈禱者常犯的毛病,就是希冀得到別人的稱讚而不是專注於天父。祈禱是接受上帝對人流露的愛,而不是宗教行為。若是祈禱者以為自己履行了宗教義務而滿足,或獲得別人的稱讚而認為達成目標,那便是利用祈禱高舉自己,沒有尊主為大,反讓自己成為偶像。上帝與人的關係是聖潔、是完全的愛,但自我中心的驕傲卻是無視這神聖的關係,我們應該認識到饑渴的心靈,只有謙卑地到父上帝跟前才會得飽足。
主耶穌又教導我們祈禱要進入內屋,(太六6)與上帝單獨會晤,這樣,我們才能專注地向天父傾心吐意。先知撒母耳的母親哈拿在主前傾心吐意,沒理會周圍的環境,痛痛哭泣、只動嘴唇。(撒上一10-13)祭司以利以為她喝醉了,自言自語,實則她專注仰望天父,得蒙上帝垂聽,答允她的懇求。
許多剛信主的弟兄姊妹以為要用在教會常聽到的術語祈禱,或者用聖經的金句,抑或要用得體的言詞來祈禱,其實要緊的是坦率的表達,相信並順服,像哈拿那樣。(撒上一1-18)
聖經記載了不少人對上帝坦率的表達,當中有埋怨,也有憤怒,如民數記第11章,摩西因以色列民再次發怨言便向上帝埋怨自己的責任太重(11-15節);先知約拿因上帝向尼尼微施憐憫而發怒、求死;詩人在詩篇第137篇因亡國向仇敵發出狠毒的咒詛,這些都令人費解,但上帝並沒有禁止人在無奈、辛勞或痛苦中發怨言,祂讓人宣洩後重新定睛自己的作為,幫助他們慢慢重建信心和健康的人格。上帝是愛,我們在生活各樣的磨難中,隨時可以回到祂的懷中得着安慰與指引。
第二,除了「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外,不要像外邦人用重複話(太六7-8);前者將祈禱變為個人表演,沽名釣譽;後者是脅迫上帝,將至尊至榮的上帝當作勒索的對象。
事實上最奇妙的是我們所需要的,在祈求以先天父早已知道,但祂仍然要我們藉着祈禱與祂溝通交流,祂會把最合適的給我們,因為我們是有限和無知,所求的未必是最合宜的,惟獨天父知道甚麼最適合我們,透過祈禱我們不但能更認識上帝,對我們自身的需要也會更明白。
外邦人視上帝與人的關係如供應商與顧客的關係,但我們知道上帝是至高真神,與人卻有恩情,祈禱就是體會這份情,並且在愛中生命得以更新改變,以至更像主。
祈禱是生命更新的重要進程,生命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地結出果子—仁愛、喜樂、和平、恩慈、良善、信實……,(加五22)沒有這個過程,就難以向上追求進入上帝的榮耀。
願我們在祈禱中經歷平穩安靜,如詩篇第131篇2節所言:「我的心平穩安靜,好像斷過奶的孩子在他母親的懷中;我的心在我裏面真像斷過奶的孩子。」
!
講題:律法與基督
經文:希伯來書第10章1-14節
地點:跑馬地堂
講題:舌舒展手同在,聖靈滿神言傳
經文:路加福音第1章67-79節
地點:跑馬地早、日堂
講題:宣教士成功的秘訣
經文:使徒行傳第1章1-8節
地點:北角早、午堂
講題:挺身昂首等候基督
經文:路加福音第21章25-36節
地點:香港仔堂
講題:客店沒有地方
經文:耶利米書第14章8節、路加福音第2章1-7節、馬太福音第8章20節
地點:跑馬地早、日堂
講題:思主話在我身,聖靈到上主臨
經文:路加福音第1章26-38節
地點:北角早堂
講題:挺身昂首等候基督
經文:路加福音第21章25-36節
地點:北角午堂
講題:耶穌的魅力
經文:路加福音第19章1-10節
地點:香港仔堂
講題:挺身昂首等候基督
經文:路加福音第21章25-36節
地點:跑馬地早、日堂
講題:以信徒的靈命為念
經文:帖撒羅尼迦前書第3章9-13節
地點:北角早、午堂
講題:客店沒有地方
經文:耶利米書第14章8節、路加福音第2章1-7節、馬太福音第8章20節
地點:香港仔堂
主 講:蕭嘉祥牧師
講 題:律法與基督
經 文:希伯來書第10章1-14節
主 講:麥寶山牧師
講 題:客店沒有地方
經 文:耶利米書第14章8節、路加福音第2章1-7節、馬太福音第8章20節
主 講:林世烽宣教師
講 題:挺身昂首等候基督
經 文:路加福音第21章25-36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