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年8月24日及31日
題目:主耶穌無私的愛
經文:約翰福音第4章34節、馬太福音第26章39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今天讓我們透過這些經文來學習主耶穌無私的愛:
一. 放下己意:遵父旨意(約四34、太二十六39)
主耶穌到了撒馬利亞一座叫敍加的城,在雅各井旁與一位撒馬利亞婦人談道,當時門徒進城去買食物,他們回來,看見主耶穌和那婦人談話,感到很希奇,因為猶太人是不會和撒馬利亞人交談的,更何況是一位婦人。門徒後來對耶穌說:「拉比,請吃。」主耶穌回應了一句很寶貴的話:「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做成他的工。」(約四34)
主耶穌的意思不是說自己不需要食物,而是要讓門徒明白,祂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及祂活着的目的,並非按照人的意思行事,不是要討好人,也不是為討好自己,滿足自己肉體的需要;主耶穌活着只為一件事,就是遵行父上帝的旨意,做成他的工。
我們常會以主禱文作為自己的禱告:「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們有沒有認真思想過上帝的旨意要如何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呢?
首先我們需要像主耶穌一樣,放下己意,全心順服遵行父上帝的旨意。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中這樣禱告:「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太二十六39)主耶穌雖然面對極大的痛苦、死亡,甚至與父上帝隔絕,但祂始終沒有遷就自己的意慾,仍然堅持遵行、完成父上帝的旨意。
主耶穌無私的愛,甘願放下自己的意願去遵行父上帝旨意;祂捨棄天上的榮耀,降世為人,甚至為我們捨命在十字架上,如經上所說:「祂本有上帝的形像,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6-8)
要效法基督的愛,我們必須學會為主放下自己,不要體貼自己,隨自己的意願說話行事。如果我們說:「我這人很坦誠,想到甚麼就說甚麼,想到甚麼就做甚麼。」如此我們便是沒有受聖靈的約束及管治,乃是憑己意感情用事。當我們願意學習保羅放下自我,順着聖靈的引導行事時,基督無私的愛才能透過我們流露出來。
信徒蒙上帝的拯救,便帶着一個使命,就是遵行上帝的旨意。上帝的旨意是要透過我們的見證使萬民歸向祂。因此我們當放下自己,遵行父上帝的旨意,盡力尋找迷失的人,向他們傳福音。因為世上沒有一個人卑賤到不值得上帝拯救,也沒有一個人好到無需要上帝的救贖。
二. 放下身份:甘願受苦(太廿六51-53、太廿七11-14)
主耶穌被捉拿時,沒有反抗,當時彼得拔出刀來,向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掉他的一個耳朵。(約十八10)主耶穌對他說:「收刀入鞘吧!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主耶穌接着說:「你以為我無能力反抗嗎?你以為我不能求我天上的父現在就為我差遣十二營多天使來嗎?」祂的確可以命令天使,但為了應驗經上的預言,祂甘願放下身份,甘願受苦。
主耶穌被無理控告時,祂不作聲。其實猶太人痛恨耶穌是由於嫉妒,這是關乎宗教的事,羅馬法庭不會受理。因此,他們編造三個政治理由來控告耶穌,把主耶穌帶到彼拉多面前:
1. 誘惑國民(路廿三1-2)
這是煽動叛亂。當然,這不是事實;耶穌不是要人反對羅馬,乃是要人悔改回轉歸向上帝。
2. 禁止納稅給凱撒(太十七27、太廿二17-21)
這是違法抗稅,是嚴重的指控。當然這也非事實,耶穌和門徒都有繳稅
3. 說自己是基督,是王(約十八36-37)
祂被指控自稱是王,就是造反,是最嚴重的指控。彼拉多也感到驚訝,所以他問耶穌:「你是猶太人的王嗎?」耶穌回答說:「你說的是。」然而,正如《約翰福音》十八章36-37節所說,主耶穌清楚地表明祂的國不屬於這個世界。
最後彼拉多向眾宗教領袖和百姓宣告耶穌是無辜的。然而,因彼拉多為討好宗教領袖和猶太人,竟然順從他們,把主耶穌交給他們釘十字架。指控極之無理,主耶穌卻沒有為自己辯護。如《以賽亞書》五十三章7節預言所說:「祂被欺壓,在受苦的時候卻不開口;祂像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祂也是這樣不開口。」
耶穌保持沉默,因為祂定意遵行上帝的旨意。主耶穌知道祂必須死才能救贖人類,因此祂決心為人類死,甘心情願地放下自己的身份,獻上自己為我們受苦,默默無聲地忍受了十多小時的苦難,被捉拿時不反抗;被辱罵、被無理控告、被釘、也不作聲。
我們為主的緣故能否忍一忍,勒住自己的舌頭,只說造就人的話呢?能否為主放下自己的身份,因愛主不計較勞苦呢?
三. 忘記傷痛:體諒軟弱(路廿二60-62、路廿三33-34)
主耶穌被捉拿受審時,彼得遠遠地跟着,有人認得彼得是跟從耶穌的,彼得卻接連三次否認自己認識主耶穌。在雞叫時,彼得想起主對他所說的話:「今日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彼得就出去痛哭。
聖經記載,雞叫那時主耶穌轉身看彼得;當時主自己正面對苦難,竟然仍想起彼得,用充滿憐憫的眼神來看他。在這種境況下主仍然愛彼得,關心他。主耶穌無私的愛,忘記自己的傷痛,體諒別人的軟弱;祂明白門徒的處境,體諒他們的軟弱。
主被釘在十字架上時,沒有因自己所受的傷痛而仇視釘祂的人,反而為他們禱告,求父上帝「饒恕他們,因他們所作的,他們不知道。」
主顯出無私、無條件的愛,不計自己的傷痛,體諒人的軟弱。主愛我們,不是基於我們值得,只因祂就是愛。(參羅五8)無論我們多麼軟弱、多麼失敗,主的愛永不改變。在主耶穌的心中沒有怨恨只有愛。
蒙大恩的弟兄姊妹,主耶穌寬恕我們、接納我們,以永遠的愛來愛我們,我們也當學習接納並寬恕得罪我們的人,給予人機會悔改回轉。如《歌羅西書》三章13節說:「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
我們不要注視自己,要忘記自己的傷痛,要注視主耶穌的愛,要效法主耶穌體諒別人的軟弱,以憐憫的心對待那些軟弱和犯錯的人。主耶穌的愛為我們留下美好榜樣,愛主的人也當學習接納和寬恕別人而不是指責和定罪。
四. 抹掉過犯,賜予重生(可十六7)
主死後第三日,幾位婦女買了香膏要去膏耶穌的身體。她們來到墳墓那裏,正在思想誰能幫她們把墓門的大石移開,她們抬頭一看,卻見石頭已經移開了。她們進了墳墓,不見主耶穌的身體,只見天使。天使對她們說:「不要驚恐,你們尋找那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他已經復活了,不在這裏……你們可以去告訴他的門徒和彼得……」
四卷福音書中惟獨《馬可福音》記載了「和彼得」這句話,因為《馬可福音》是由使徒彼得口述,馬可筆錄的,所以他特別留意到「和彼得」這幾個字。
彼得三次否認主,他自覺所犯的錯嚴重;他很可能不知如何面對其他門徒,更自覺無面見主耶穌。想不到主復活後,吩咐婦女們把這好消息告訴門徒,特別提到他。「和彼得」這個短語,充滿了愛和接納,聽在彼得的耳中是何等的安慰和鼓勵,表達了主耶穌完全饒恕了彼得,願意賜予彼得重生。因此,事隔多年彼得在口述當時的情景時,仍不忘記「和彼得」這句恩言。
之後主耶穌在提比哩亞海邊又向門徒顯現(約廿一15-17)。主耶穌問了彼得三次類似的問題:「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也給了三次類似的回答:「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主啊,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愛你。」三次的問答,主耶穌給了彼得三次類似的托付說:「你餵養我的小羊。」「你牧養我的羊。」主將牧養羊群的責任交託給彼得,顯示主愛彼得、信任他,願給他重新開始的機會。
主耶穌無私的愛,抺掉我們的過犯,賜予我們重生。我們也當效法主耶穌,不計算別人的過犯,給別人機會。主的愛提醒我們,寬恕是愛的表現,並在愛中給別人機會。
讓我們學效主耶穌,放下己意、放下身份、忘記傷痛、抹掉過犯,以基督的愛來愛我們看得見的弟兄姊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