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年6月22及29日
題目:渡到那邊
經文:馬可福音第4章35-41節
講員:林世烽宣教師
教會這個月的主題是「效法基督的愛」。愛,從來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場須要付上代價的旅程。耶穌對門徒說:「我們渡到那邊去。」這句話讓我們看到耶穌的愛指向「那邊」,指向那些我們不熟悉、不舒服,甚至想要逃避的地方。今天,耶穌同樣對我們每一個人說:「渡到那邊去!」你的「那邊」是甚麼?這趟旅程絕不輕鬆!若沒有風浪,我們學不懂甚麼是真實的信靠;若沒有跨越,我們無法活出基督的愛。讓我們從這段經文學習如何效法基督的關愛!
一、愛需突破安逸
「當那天晚上,耶穌對門徒說:『我們渡到那邊去。』」(可四35)
耶穌為何要門徒在夜間渡海?因為祂要他們離開安逸的海岸,進入信心的深海。當耶穌對門徒發出這簡單而意味深長的命令時,祂其實在呼召他們離開那一時的舒適與安逸,邁向未知、充滿挑戰的屬靈新境界。耶穌不希望門徒只停留在聽道與觀看神蹟的階段,而要他們親自經歷風浪、面對試煉,從中錘鍊信心與擔當。惟有經過挑戰的信心,才能讓我們的靈命更加成熟。
我們身處一個物質豐富、安逸舒適的時代,常常容易沉浸在享受中,忽略了上帝向我們活出更深層次生命的呼召。舊約記載以色列人在曠野得享上帝的供應,卻因缺乏挑戰而漸漸遠離上帝,最終倒斃在曠野。今天,我們必須警醒:如果只求安逸,便會錯失上帝預備給我們更大的使命。我們需要正視屬靈成長的代價—必須願意離開那熟悉的環境,接受試煉與挑戰。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是否願意離開舒適圈,回應耶穌的呼召,為上帝的國度,作出改變?邁向「那邊」的成長與挑戰?讓我們學會在安逸中尋找突破,在挑戰中依靠上帝!
二、愛是主動出擊
「他們離開眾人,耶穌仍在船上,他們就把祂一同帶去。」(可四36)
門徒划船渡海時,絕沒想到耶穌的目的地竟是格拉森—一個外邦人養豬的「不潔之地」。更想不到耶穌此行只為拯救一個人:一個被鬼附、住在墳墓的瘋子(可五1-20)。
想像一下這個畫面:門徒冒死渡海,頭髮還滴着加利利海的鹹水,耶穌卻走向滿身污穢的瘋子,無視周遭的豬群惡臭;祂寧可損失兩千頭豬,也要救贖一個靈魂!耶穌看到的是:一個瘋子的眼淚、一個無家者的尊嚴。耶穌看見其中的需要,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祂這一行動告訴我們,真正的愛不是停留在口頭上,而是要勇於行動,為每一個被忽視的生命付出代價。這反轉我們的價值觀,祂主動走向社會的邊緣,走向那些被人忽視甚至被遺棄的人。
在當今社會,有許多需要我們關愛的群體:
– 基層貧困家庭:在城市中仍有許多人生活在貧窮線下,基本生活需求尚未得到滿足;
– 孤獨與病患長者:他們在孤獨中等待關懷,可能因缺乏陪伴而逐漸被遺忘;
– 新來港的朋友:語言、文化和生活環境的隔閡,使他們常常感到孤立無援。
誰是我們生活中的「格拉森人」?我們是否在教會中只將服事看成一種宗教活動而忽略了耶穌主動出擊的榜樣?愛不僅僅是一個行動,更是一種生命態度,是上帝內在屬性的彰顯。當我們看到耶穌主動出擊時,我們更應思考:上帝為何要我們主動尋找需要幫助的人?因為在上帝的眼中,每一個生命都是寶貴的,祂的心意是要我們參與祂的救贖計劃,不讓任何一個人被遺忘。讓我們在禱告中不斷求主更新我們的心意,使我們也能成為那主動傳遞愛的人!我們要學習主動關懷,走出教會的圍牆,去觸及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三、愛能乘風破浪
「忽然起了暴風,波浪打入船內,甚至船要滿了水。」(可四37)
門徒按耶穌吩咐渡海,卻遭遇致命風浪!這打破我們的迷思:順服上帝並不等於一帆風順。想像你是門徒:你曾是經驗豐富的漁夫,此刻卻舀水舀到雙手發抖,你望向船尾—耶穌竟在枕頭上安睡!你忍不住搖醒祂:「夫子,我們喪命,你不顧嗎?」我們是否也常常像門徒那樣:風浪初起時,拚命靠「自己的方法」舀水;瀕臨絕望時,才哭喊:「上帝啊,你在哪裏?」
但請看耶穌的回應:
1. 祂斥責風浪—顯明祂是宇宙的主宰;
2. 祂責備門徒—「為甚麼膽怯?你們還沒有信心嗎?」
關鍵不在風浪多大,而在你的眼目注視誰!
很多時候,我們會誤以為上帝若呼召我們去做某件事,就一定會為我們掃平道路。然而,正如經文所示,風浪正是上帝安排給我們的試煉工具,藉此讓我們認識到自己的有限,也讓我們更加依靠那位永遠掌權的主。風浪並非上帝的懲罰,而是塑造我們、錘鍊我們成為屬靈勇士的過程。我們在服事和愛人時,難免也會遇到挫折、誤解甚至拒絕,但正是這些考驗讓我們的信心得以堅固、生命得以成長。
結語:
親愛的弟兄姊妹,今天耶穌對你說:「我們渡到那邊去!」
這趟旅程需要:
– 敢離開:走出自我中心的安逸圈
– 敢靠近:擁抱社會上被鄙視的邊緣人
– 敢堅持:在風浪中相信上帝的掌權
你是否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