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賽

日期:2025年5月4、18及25日(主日)

時間:下午1時至4時

地點:香港跑馬地山村道9號中華基督教會香港閩南堂

查詢 :2838-0577,2893-2242

費用 :全免

截止報名:2025年4月20日 (主日)

形式:

  1. 以團體(如團契、詩班、主日學等)淘汰賽方式進行;
  2. 每團體最多兩隊出賽;
  3. 每隊最少有6名不同的隊員,其中一名必須是姊妹;最多有兩名親友參賽;可以有後補隊員;
  4. 每人只可以參加一場比賽;
  5. 每隊每次比賽五場,次序為單打、單打、雙打、單打、單打,頭三場比賽必須要有一位姊妹出賽;
  6. 每場是採用3局2勝制,每局先得11分的一方為勝方;
  7. 勝方可以晉級下一輪與另一隊勝方繼續比賽,直至分出冠、亞、季軍為止。

[請按此處報名]

「基督平靜生命風浪」講座

主題:「基督平靜生命風浪」講座 (共5堂)

日期:2025年4月5、12、26日及5月10、24日(禮拜六)

時間:下午2時至4時

地點:香港北角渣華道128號渣華商業中心4字樓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閩南堂

內容:
日期:4月5日 
主題:優質睡眠(1)
講員:劉有財傳道

日期:4月12日 
主題:優質睡眠(2)
講員:劉有財傳道

日期:4月26日 
主題:面對試探
講員:陳誠東牧師

日期:5月10日 
主題:放過自己•饒恕別人
講員:黃葉仲萍博士

日期:5月24日 
主題:正向心理
講員:黃葉仲萍博士

講員資料:
劉有財傳道
稍後提供
陳誠東牧師
資深牧者,現任道風山基督教叢林靈修部主任
黃葉仲萍博士
前伯特利神學院輔導科教授、宏恩基督教學院教育及心理學院副教授兼署理系主任、心理及輔導學高級文憑課程總監

查詢:2893-2242

[請按此處報名]

必得那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

日期:2025年3月9及16日
題目:必得那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
經文:彼得前書第5章1-4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使徒彼得在教會面對迫害時,寫信勸勉教會的長老們,應該團結、站穩、合一,共同面對挑戰。彼得深深關心信徒,他們受到迫害和攻擊,需要牧人的牧養和照顧;教會領袖應該帶頭面對困難,餵養上帝的羊羣,引導羊羣站穩。

為鄭重其事,彼得在經文第1節便提出了長老們必須聽從他的三個理由。

一. 我這同作長老的勸你們
「我這作長老、……勸你們中間與我同作長老的人。」(彼前五1)
彼得明明是一位使徒,如果他用使徒的身份來勸勉教會的長老,豈不是更有權威?為何他要自稱為長老?當然他也的確是當時教會的一位長老,他自稱為長老最少有兩個意思:

  1. 這是彼得謙卑的態度,因為按他在教會中的地位來說,他不但是十二使徒之一,而且身居其中領導地位,但他卻以長老自稱,與閱讀這書信的長老們等同,讓他們感到身份的尊貴,同是上帝的僕人。
  2. 他自稱長老,表示自己所要說的話自己也必須遵守,大家是同一陣線,需要共同努力做好牧養羣羊的任務。

二. 我這作基督受苦的見證人勸你們
「我這作……基督受苦的見證、……勸你們……」(彼前五1)
彼得是主耶穌基督受苦的目擊證人,他親眼看見主耶穌基督為成全救恩,為世人受盡種種的苦難(被人嘲笑、辱罵、戲弄、鞭打、最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今日我們能透過主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憑信蒙恩得救贖,我們實在是蒙大恩典。因此,所有蒙大恩得救贖、又蒙上帝的恩所揀選的長老們,都必須聽從彼得的勸勉。

三. 我這同享後來所要顯現之榮耀的勸你們
「我這作長老、……同享後來所要顯現之榮耀的,勸你們……」(彼前五1)

彼得在經文第4節用一種肯定的語氣,說明自己將來必定與主同享榮耀,他必定是想起主多次應許祂必再來,信徒將與祂同得榮耀。彼得肯定凡在世為主而活而受苦的信徒,將來必然與主同得榮耀,因此長老們就更要聽從彼得的勸勉。

1. 按着上帝的旨意照管上帝的羣羊(彼前五2)
「牧養」是含有保護、看顧、養育、引導的意思。牧人應負責為羊羣尋找水草,保護他們不受野獸攻擊,引領他們行平安正直的路。
彼得在第2節給我們看見作長老的在牧養羊羣時,需要明白的兩個重要原則:
i. 站在一個管家的地位
「務要牧養在你們中間上帝的羣羊」,這一句清楚表示這些羊羣並非是自己的,乃是上帝托付給我們的,他們是屬上帝的,長老應以一個管家的身份牧養上帝的羣羊。
ii. 按着上帝旨意照管羣羊
照上帝真理的原則照管羣羊,不隨私意,不存私心,也不為討好人或怕得罪人而順從人的意思,只求向上帝盡忠。

2. 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彼前五2)
彼得指出牧養的聖工必須甘心情願順從主的呼召,為主的緣故牧養主的羊。

保羅曾對哥林多信徒說他傳福音是「不得已」的,似乎沒有其它選擇。他說:「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林前九16)保羅的「不得已」並非出於人的強迫而勉強去做,乃是因為上帝的愛激勵他,聖靈的催逼使他不能自己地去傳福音。

教會領袖/長老要自願地去照管羊羣,不該是被迫去服事。而每個基督徒亦當參與事奉,可惜多人卻拒絕,為甚麼呢?
⇒ 有些人覺得自己不配和不夠資格;。
⇒ 有些人覺得參與事奉要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
⇒ 有些人覺得有壓力,不想承擔責任;
⇒ 有些人覺得人的要求太難滿足,不論怎樣做,總會有人批評。

但使徒彼得提醒我們,不是因人的緣故做或不做,乃是因為主而甘心去做;只要是我們清楚聖靈的感動,我們就不應拒絕。

3. 也不是因為貪財乃是出於樂意(彼前五2)
「貪財」是指貪圖不應得的錢財,原文是由「可恥」與「獲得」二字合成。

當時的長老有一部分可能是全時間牧養教會的人,所以這些長老會接受教會的供應。(參提前五17)

所以彼得說「不是因為貪財」可以理解為不應貪求更高的薪酬才接受教會聖工的職責;當然教會也當對全時間牧養教會的人有合理的待遇。另外,也不應以事奉為一種職業,作為只是謀生的一種手段。

今日大多數教會的長老和執事都有自己的專業,無需教會供應他們的需要,很多時他們反而為教會的需要而樂意奉獻。

當我們說教會領袖「不是因為貪財,乃是出於樂意」更是提醒長老不要重富輕貧,不要貪圖從信眾身上得到任何形式的利益,不要作貪財的人。

4. 不是轄制所託付你們的乃是作羣羊的榜樣」(彼前五3)
「轄制」有憑權力或武力壓服人,使人被自己管治的意思;有聖經譯本把「轄制」譯作「威嚇」。彼得勸勉長老們對羣羊不要以權力或威嚇照管,而是靠自己美好的榜樣。

屬靈權柄不是靠地位得來的,而是因美好榜樣而來的。不是因為我們有牧師、長老或執事的身份,信眾就要尊敬我們;而是我們必須以謙卑的態度服事主,以美好榜樣來影響信眾。我們必須在言行、態度、生命的表現,都作信徒的榜樣。

要作好榜樣其實不單是對教牧、長老或執事講的,教會領袖故然要先以身作則,然後才能影響信眾,使信眾也會效法領袖們的樣式,成為別人的榜樣。使徒保羅成為我們最好的榜樣,他對哥林多信徒說:「你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林前十一1)

最後彼得告訴我們:「到了牧長顯現的時候,你們必得那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彼前五4)凡忠心事奉主的,將來必得那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在主將來再來時,忠心事奉主的將分享主耶穌的榮耀。

    第四十七屆差傳年會

    主題: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

    差傳培靈晚會

    日期:2025年3月15日 (禮拜六)

    時間:晚上7時30分至9時正

    講題:為世界而改變

    經文:羅馬書第12章1-8節

    講員:林俊杰牧師(中國神學研究院助理教授:實踐科)

    地點:香港北角渣華道128號四樓中華基督教會香港閩南堂


    差傳主日

    日期:2024年3月16日(主日)

    時間:上午 9時正 (早堂)、上午10時45分 (日堂)

    講題:為世界而堅固

    經文:哥林多後書4章7-18節

    地點:香港跑馬地山村道9號中華基督教會香港閩南堂

    預苦期與信徒靈命

    日期:2025年2月23日
    題目:預苦期與信徒靈命
    牧者:麥寶山牧師

    今年的預苦期(又稱大齋期)由3月5日起,為期四十天(不計主日),至4月17日禮拜四為止,接着便是禮拜五的受難節。

    預苦期四十天背後的精神,是效法主耶穌四十天在曠野禁食禱告,以面對魔鬼的試探。在節期間,信徒透過讀經、祈禱、禁食、克己、節制和悔罪,在主前安靜自省,覺察深藏於內心的私慾,向主剖白並靠主對付,藉默想基督的受難與受死,察驗罪惡的醜陋與主愛深厚廣濶,由祂帶領進入生命的更新,懷着盼望預備慶祝主的復活。

    預苦期的由來
    初期教會根據耶穌對門徒說的一句話:「⋯⋯但日子將到,新郎要離開他們,那時候他們就要禁食。」(太九15)就開始在聖周的受難日和安息日(即復活節前的禮拜五和六)實踐禁食。到了第三世紀,信徒在整個聖周都禁食,只喝水、吃麵包和鹽,最後兩天則甚麼也不吃。

    到了第四世紀,四十天禁食已成為教會傳統,「尼西亞第一次大公會議」正式確立預苦期為教會節期。教父奧古斯丁在講道中提醒會眾:「隨着一年的結束,四旬期(即預苦期的別稱)來臨,我勸勉你們靈魂應當與季節的靈性主題保持和諧。⋯⋯通過謙卑與仁愛,通過禁食和施捨,通過節制和寬恕,通過分享祝福而不是報復,我們才能脫離邪惡的轄制,⋯⋯」(引自:〈初期教會的禁食傳統與四旬期〉,柏峻霄助理教授,《信義宗神學院通訊》第191期,2023年3月,第5頁。)到了第五世紀,教宗利奧宣佈,在四旬期禁食、悔改、禱告、行善、和解,是所有基督徒的責任。

    由此可見,守預苦期有着悠久的傳統;是時候讓我們對這個屬靈的寶藏作重新的理解和實踐,好讓我們的靈命得着更新,領受更豐盛的屬靈筵席。

    預苦期的預備
    預苦期的開始稱為「聖灰星期三」或「聖灰日」(Ash Wednesday),今年是在3月5日;傳統上教會當天會舉行聖灰日儀式,幫助信徒省察內心、認罪悔改,將目光從自身轉向上帝,作好準備與基督同行苦路。雖然我們教會沒有這個儀式,在這天,我們可以在主前安靜,細讀預苦期的經文,默想與反思自己的生命,誠心認罪悔改。

    每天閱讀指定的經文,按着指引來進行默想反思,這也許不是我們習慣的方式,但卻是二千多年來幫助過無數信徒成長的傳統。距離3月5日還有一段日子,讓我們好好預備,規劃時間、地點,善用預苦期這四十天,在默想通往十架的道路上整頓生命,重新得着主復活帶給我們的豐盛、深度、內涵和踴躍!

    講道預告 (2025年3月份)

    『不以福音為恥』

    主 講:蕭嘉祥牧師
    講 題:我知道所信的是誰
    經 文:提摩太後書第1章6-12節

    主 講:林世烽宣教師
    講 題:抓住機會傳主福音
    經 文:使徒行傳第8章26-40節

    挺身昂首,等候基督

    日期:2025年2月9及16日
    題目:挺身昂首,等候基督
    經文:路加福音第21章25-36節  
    講員:林世烽宣教師

    今天是教會新年的開始—將臨期的第一主日。在這個充滿期待與預備的節期中,我們不僅紀念主耶穌的第一次降臨,更懷着盼望等候祂榮耀的再來。今天,我們通過《路加福音》第21章25-36節的經文,一起來探討如何在等候基督再來時「挺身昂首」,做好我們的預備。

    一、不可不知的未來
    在《路加福音》第21章中,門徒問耶穌(路廿一7),他們想知道未來會如何。耶穌明白,憑他們的有限認知難以理解主再來的意義,但這又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因此,耶穌用幾個比喻向門徒說明。弟兄姊妹,今天我們又能夠明白嗎?

    在疫情初期,全球的動蕩和恐懼讓許多基督徒感到主來的日子臨近,讓我們更加警醒。然而,隨着疫情趨緩,有些弟兄姊妹變得鬆懈,甚至習慣了不再聚會,這種現象正是當下許多教會面臨的挑戰,也是我們需要反思的。

    我們對未來的看法往往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疫情、天災、人禍,以及電影和媒體帶來的末世想象。甚至有些異端利用這些恐慌心理,冒主之名,用所謂的末世信息來迷惑人,導致許多人受騙。這也反映出我們缺乏對聖經中關於主再來的清晰理解。

    其實,主再來的教導並不局限於《啓示錄》。聖經中多處經文,包括舊約和新約,都預言末後之日和基督的再來。耶穌在這段經文中向我們揭示了末世的景象:「日月星辰顯出異兆,地上的邦國也有困苦,因海中波浪的響聲,就慌慌不定。」(路廿一25)這些預言描繪了末世的動蕩和不安,是我們不可忽視的。這並非是要嚇唬我們,而是提醒我們,這世界正朝向上帝的審判和更新邁進。

    關於主再來的日子,我們可能抱有浪漫的期待,像祂第一次降臨時那樣,以柔弱可愛的嬰孩形象出現。然而,聖經告訴我們,主再來將是榮耀與審判的時刻:「地上的邦國驚慌不定,魂不附體。」(路廿一26)那時,世界將面對上帝的威嚴與公義;巨大的變化將伴隨天災人禍,許多人會因恐懼而感到迷茫。

    但對於我們基督徒來說,這並不是絕望的信息。耶穌接着說:「那時,他們要看見人子有能力,有大榮耀駕雲降臨。」(路廿一27)在混亂之中,我們的救主將以榮耀的方式再來,這是我們最大的盼望。上帝的選民可以「挺身昂首,因為你們得贖的日子近了。」(路廿一28)主會召聚祂的選民,「從四方、從地極到天邊。」(可十三27)沒有一個屬祂的人會被遺漏,這是初期教會信徒熱切盼望的未來。

    這種盼望也是我們信仰的核心所在。我們宣告:「我信罪得赦免、我信身體復活、我信永生。」在主再來的日子,基督徒將與基督一同進入永恆的榮耀。

    作為基督徒,我們不能忽視這樣的未來。主的再來是每個信徒的盼望,同時也是對世界的審判。願我們在深入理解聖經教導後,不被外界的聲音迷惑,而是以一顆警醒的心迎接基督的榮耀再臨。

    二、不可不聽的提醒
    耶穌提醒門徒,不可忽視祂的警告。這不是威脅,而是出於愛和對生命的保證:在混亂的時代中,我們所信靠的主依然掌管着一切,我們應當做好預備。耶穌鄭重地告訴我們:「這世代還沒有過去,這一切都要成就。天地要廢去,我的話卻不能廢去。」(路廿一32-33)

    今天,我們需要明白,上帝的提醒是為了使我們得着生命,不被這個世界吞噬。主提醒我們重新審視生命的優先次序,將目光從眼前短暫的世界轉向永恆的國度,從世俗的憂慮轉向屬靈的盼望。

    耶穌在經文中警告門徒:「你們要謹慎,恐怕因貪食、醉酒,並今生的思慮累住你們的心,那日子就如同網羅忽然臨到你們。」(路廿一34)物質的誘惑、現實生活的壓力以及突如其來的審判,都是我們必須警醒的。

    耶穌用「無花果樹發芽」的比喻,提醒門徒觀察環境的變化,理解主的日子近了:「你們看無花果樹和各樣的樹,它發芽的時候,你們一看見,就知道夏天近了。」(路廿一29-30)我們必須從屬靈的角度理解這些徵兆,保持警覺,不被世界的喧囂所迷惑。

    主的提醒是出於祂的愛,給我們機會悔改,調整生命的方向,避免走向錯誤的道路。因此,我們必須警醒,不要因為生活的忙碌而忽視主的聲音。

    三、不可不做的預備
    耶穌告誡門徒:「你們要時常警醒,常常祈求,使你們能逃避這一切將要來的事,得以站立在人子面前。」(路廿一36)

    1. 警醒的生活
      警醒不僅是表面上的守望,更是一種深入靈魂的覺醒。我們需要通過每天的禱告和讀經,反思自己的生命狀態,是否合乎主的心意。警醒會促使我們採取行動,不只是被動地等待,而是積極地活出信仰,成為世界中的光和鹽。
    2. 祈禱的力量
      禱告是屬靈預備的重要途徑。通過禱告,我們與上帝建立更深的關係,同時獲得力量面對末世的挑戰。禱告不僅使我們的靈命保持穩固,也讓我們能夠為這個破碎的世界代求,將上帝的愛傳遞出去。
    3. 信心的行動
      預備不只是等候,而是要在生活中主動地活出信仰。在家庭、職場和社會中,我們都要積極地踐行信仰,成為光和鹽,影響他人,彰顯基督的愛與公義。

    親愛的弟兄姊妹,主的日子近了,我們當如何回應?今天的經文提醒我們:不要無知,要瞭解主的計劃;不要忽視提醒,要警醒聽從;不要懈怠,要用行動預備自己。讓我們挺身昂首,迎接基督的再臨。願上帝賜我們力量和智慧,讓我們在等候的日子中活出祂的榮耀,成為這個世代的祝福。

    有福

    日期:2025年2月2日
    題目:有福
    經文:箴言八 32 、 34
    牧者:蕭嘉祥牧師

    「眾子啊,現在要聽從我,因為謹守我道的,便為有福。聽從我,日日在我門口仰望,在我門框旁邊等候的,那人便為有福。 」箴言八 32 、 34

    經文告訴我們,蒙福的人是那些聽從上帝話語並謹守的人。

    I. 聽從主道的有福
    聖經形容聽道的態度好比在「門口仰望,在門框旁邊等候」 。甚麼意思呢?在門口仰望,在門框旁邊等候代表專心,渴望地等待。

    日日代表不間斷地,每天都尋求上帝的話語,不間斷的閱讀,思想上帝的話語。有 些人信主已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了,但對上帝的話語卻仍然是很生疏,因為除了參加教會崇拜時打開聖經之外,在家裏幾乎都不會 讀聖經 。

    經文告訴我們蒙福的人首先必須是日日專心、 渴望尋求上帝話語的人。

    II. 謹守主道的有福
    對上帝的話語有正確的態度之餘,我們還需要把上帝的話語活出來。 《 箴言 》 八 32 說 「 眾子啊,現在要聽從我,因為謹守我道的,便為有福。」只是聽道,愛慕上帝的話語,但卻沒有容讓上帝的話語成為我們言行的準則,是沒有用的。

    《雅各書 》 一 22 25 說 「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
    己欺哄自己。因為聽道而不行道的,就 像人對着鏡子看自己本來的
    面目,看見,走後,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惟有詳細察看那全備、
    使人自由之律法的,並且時常如此,這人既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
    在行出來,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

    明白主的教導卻又故意不行出來,就是犯罪,假冒為善了,正如《 雅各書 》 四 17 所 說 「人若知道行善,卻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

    我們心所想的及手所做的,要與主的道吻合,這樣上帝就必賜福給我們。

    必得享安息因信祂就……滿有榮光的大喜樂

    日期:2025年1月19及26日
    題目:因信祂就……滿有榮光的大喜樂
    經文:彼得前書第1章3-9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這段經文記載三個基督徒應該喜樂的理由:
    一. 因現在所得的恩典而喜樂(彼前一3-5)
    真正喜樂的人,是在諸般境遇中都能喜樂。我們具備真正喜樂的條件,是因為在基督裏所得的恩典足以叫我們一生喜樂不已:

    1. 上帝的大憐憫
      「憐憫」除了心有所感,更需要有所行動,不然就沒有意義。上帝看見人類陷於敗壞的處境,憐憫我們,採取行動,藉着主耶穌的救贖為我們提供了一條得救的道路。經文說上帝的憐憫是「大」的(彼前一3),意思指上帝的憐憫是「豐盛的、滿溢的、無盡的、無限的」。上帝的憐憫不僅拯救我們脫離永恆的懲罰,祂的憐憫更是隨時隨地始終陪伴着我們。(來四15-16)
    2. 藉耶穌基督從死裏復活重生了我們
      主耶穌的死使我們的罪得赦免,祂的復活使我們得重生,得新生命。(林後五17)新的人、新的開始、新的盼望,在基督裏我們有完全的力量去面對人生的每一日。
    3. 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
      我們的盼望是「活」的,不是死的,就是說,這盼望是真實的,必然會實現的。(羅十11)
    4. 可以得着……為我們存留在天上的基業
      我們所得的基業是不能朽壞的,就是「不會滅亡、不會老化、變質或死亡」。馬太·亨利(Matthew Henry)說:「地球上的一切遲早都會變壞,但我們的基業絕對不會,它是完美和不朽的。」
      我們的基業在天上,上帝必永遠為我們存留。我們只當專心完成我們在世上的任務,到那日,上帝就會把基業賜給我們。
    5. 必能得着所預備到末世要顯現的救恩
      我們怎麼知道不會失去上帝所賜的救恩?經文給我們兩個答案:
      A. 必能得着是因蒙上帝能力的保守
      「蒙上帝能力保守」並非因為上帝縱容包庇,而是蒙祂時常看顧,及時拯救我們脫離凶險;在信徒徘徊歧途的時候,祂施以管教,好讓信徒回歸正路,順着聖靈的引導過謹慎自守的生活,靈命得以長進。
      B. 我們蒙上帝的能力保守是基於我們的信(彼前一5)
      我們是憑「信」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憑「信」得以稱為上帝的兒女,同樣地我們蒙上帝能力保守也是基於這「信」。
      雅各說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雅二17)因此要對上帝有持續的信心,我們生活日常無論大小,都要因信而活。真正的信使我們一生跟隨基督,使我們持續信靠基督,努力過聖潔、公義、正直的生活。

    二. 因認識試煉的本質和用處而喜樂(彼前一6-7)
    我們要能在試煉中仍有喜樂,就要先清楚認識試煉的本質和用處:

    試煉的用處—使我們將來得稱讚、榮耀、尊貴
    信徒受試煉有兩個原因:(彼前一7)
    A. 信心需要經過試驗,才更顯寶貴
    信心受試驗意思是「證明、進行測試、加強」,好表明信心的真實。正如金子需經多重提煉除去雜質,信徒的信心也需要經過種種的試煉,除去各種生命的雜質,才能更加懂得倚靠主。
    沉重的試煉使我們認識自己的有限,願意親近上帝、求助於上帝。試煉也會促使我們更加謹慎言行,使我們更容易去反省生命。
    B. 經得起試驗的信心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必得着稱讚、榮耀、尊貴
    當耶穌基督再來時,祂不再是誕生在馬槽的嬰孩,而是以榮耀君王的身份到來;我們也要與主同被高舉,得着稱讚、榮耀、尊貴。
    世人往往以財富、享受、成就、地位來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但上帝衡量我們,乃在於我們在主裏的為人,我們是否在人生的歷程中變得更像主耶穌。(參林後四16-18;羅八18)。

    試煉的本質—只不過是暫時的
    信徒要在這敗壞的世界中過一個分別為聖的生活,生命中必充滿各種試煉。
    《彼得前書》的收信人正是面對着種種試煉,他們為基督的名遭受嚴重的逼迫,被迫拋下一切,逃命他鄉。彼得對他們說:「……因此,你們是大有喜樂。但如今在百般的試煉中暫時憂愁。」雖然我們面對試煉時必然會感到憂愁,但要知道試煉只不過是暫時的,只能暫時使我們憂愁,因為試煉只是一個過程而不是定局。我們得救贖的日子近了,很快就能從這世上的苦難中得拯救;主曾應允在苦難中為我們開一條出路,並且上帝的恩典是夠用的。

    三. 因信主、愛主而喜樂(彼前一8-9)
    使徒彼得強調信和愛的重要性,我們能透過對上帝的信和愛來勝過試煉。信主、愛主不但能與主建立並維持美好的關係,更能使我們有說不出來、滿有榮光的大喜樂。
    雖然我們沒有見過主耶穌,但我們卻信祂。(彼前一8)經文中的「信」字是現在進行式,也就是說,信是持續不斷地相信並信任主耶穌基督,跟隨基督,遵行祂的話,這樣就能靠主拒絕並遠離一切誘惑,靠主來勝過所有試煉,因信而生愛,這愛是神聖的愛,是超越情感、是意志的愛。經文中這「愛」字是現在時態的,表示當時的信徒一直都愛主,這也是每一位基督徒對主應有的愛。愛使我們甘心受苦,使我們情願為別人無條件地付出;沒有愛就斤斤計較、容易埋怨、不服氣。不甘願受苦的心,可能比所受的苦本身更令人痛苦難受;但有愛就能淡化所受的苦。
    我們愛上帝,因為明白主的憐憫及慈愛,為我們成就了無比的救恩。雖然人類違背上帝的律法,遠離上帝,主耶穌基督卻因愛我們,為我們獻上了自己作為挽回祭;沒有人愛我們比主耶穌基督更深。(約壹四19)
    我們因為愛主,就能承受種種試煉。真正愛主使我們不計較自己的得失,只求得主的喜悅,只求榮耀主。真正的喜樂不是來自屬世的財富和享受,而是來自持續信主和不停愛主;我們惟有降服於聖靈,才能享受真正滿有榮光的大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