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拜前後

日期:2025年7月20日
題目:崇拜前後
引文:摘自滕近輝牧師著「給我羊」

一、崇拜前

  1. 禮拜六就應該預備心志參加崇拜,將主日之奉獻預備妥當,參加崇拜的衣服準備好,衣服必須端莊大方,應當早睡,以便主日早起,充足的精神及喜樂的心敬拜主。
  2. 提早到達教會,最少十分鐘前先禱告,為自己、為牧師、為事奉者。
  3. 若聚會尚未開始,當翻閱主日詩歌及經文,事先準備以便投入在崇拜中,暫勿與人交談,以免影響寧靜氣氛。
  4. 帶領家人一同參加崇拜。
  5. 記得携帶聖經及筆赴會。

二、崇拜中

  1. 崇拜時,不要成為欣賞者或觀賞者,參與崇拜每一項目,開口讀經、唱詩。
  2. 專心敬拜及聽道,決不做其他任何事情。
  3. 唱詩及誦經文務求與他人同心。
  4. 崇拜中或聽道時,若有感動或亮光,應立刻寫下,以便日後默想或重溫。
  5. 在你左右的會眾若需要協助尋找經文或詩歌,當盡力為之。

三、崇拜後

  1. 請勿立刻離開,應與弟兄姊妹彼此交談問安。
  2. 代表教會歡迎新來的朋友,並鼓勵他們再次回來。
  3. 關懷沒有回來聚會的弟兄姊妹,在周內嘗試探望或聯絡他們。
  4. 與人分享在崇拜中所得的幫助。
  5. 將周刊帶回家中,關心教會的會務。

2025年7月20日 主日崇拜

講題:盡一生學習的功課

經文:尼希米記第4章7-15、21節

地點:跑馬地早、日堂


講題:拆牆的福音

經文:以弗所書第2章11-22節

地點:北角早、午堂


講題:朝見神之路

經文:希伯來書第12章1、14-29節

地點:香港仔堂

我知道所信的是誰

日期:2025年7月13日及8月10日
題目:我知道所信的是誰
經文:提摩太後書第1章6-12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從經文來看,提摩太當時似是面臨重大的挑戰,事奉上遭遇困難,以致有點灰心、膽怯。因此保羅提醒他要作忠心的福音使者,要剛強,好好運用上帝所賜的恩賜,不要以為主受苦為恥,反倒要有為主受苦的心志,靠着聖靈守住所信的道。

一. 知道所信的是誰,就不以福音為恥(提後一8-10)

I. 為福音有受苦難的心志
為甚麼保羅會在這時候勸勉提摩太不要以給主作見證為恥呢?(提後一8)

我們要明白當時提摩太的處境,按《提摩太前書》三章14節的記載,保羅當時正準備到提摩太那裏去,可是還沒到以弗所就被捉拿了。這對提摩太而言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並且當時還有傳異端假師傅的攪擾,使得他的事奉困難重重。

聖經讓我們看見,一個人的靈性不論有多好,也會有軟弱的時候。施洗約翰被監禁時也曾懷疑究竟耶穌是否真的是那位要來的彌賽亞?(路七18-19)

很多時當我們身在艱難險境中,懼怕會使我們產生懷疑,因而不能為主有效地作見證,甚至使我們以福音為恥。弟兄姊妹們,你是否也曾懷疑過自己所信的主耶穌是否真是救世主嗎,其實有好多證據足以消除這些疑惑:
– 歷史事實—耶穌基督確實是歷史人物,因此初期教會的信徒面對殘酷的逼迫,甚至殉道也不否認所信的主;
– 禱告蒙應允—透過回想自己以往禱告蒙應允的經歷;
– 身邊很多見證人—很多人因信主而生命有了改變;若沒有聖靈的感動,人要改變幾乎是不能的。
– 聖經的教導—聖經是上帝的話語,所以要熟讀聖經,明白聖經的真理。

保羅勸勉提摩太不要以福音為恥,因為知道所信的是誰;當我們清楚知道所信的基督是誰,我們就當為祂而活,隨時與人分享福音,為主作見證。保羅又提醒我們凡真心為福音而活的必然會受到世界的反對和誤解。(提後書三12)因為我們不像世人那樣生活,當我們的敬虔生活顯出世人那不敬虔的行為,世人會因此嘲笑和攻擊我們。在這樣的情況下,信徒就更要站穩,不要以福音為恥,不要因人的反應而退縮,以致不敢與人分享福音。

保羅提醒提摩太不要以福音為恥,就算要為主受苦也不要膽怯,當時的確有信徒為福音殉道,保羅也為福音被監禁。保羅提醒提摩太不但不要膽怯,更要有為福音受苦難的心志,並靠上帝的能力忍受到底,因為福音永遠是我們的榮耀。

II. 要積極回應上帝的召命
上帝藉祂的恩典拯救了我們,我們是憑信白白地領受了救恩,不是因為我們有甚麼好值得上帝的救贖。(提後一9上)上帝已經從罪惡中釋放了我們,使我們脫離了永死。信祂的人不再被定罪,脫離了永遠的懲罰。
上帝賜我們這樣浩大的恩典,呼召我們把福音傳開,我們豈能忽視這重大的召命?

救贖恩典臨到世人,是上帝在世界被創造之前就已經計劃好了,及後透過主耶穌基督賜給我們。(提後一9下-10上)這是上帝唯一的救贖方案,任何人不接受這個救贖方案,就沒有其它救法。

世人常說:「所有宗教都是導人向善」,但他們不知道唯獨主耶穌為世人死而復活。

主為我們死而復活,「把死廢去」。(提後一10下)雖然有一天我們的肉身會廢去,但所有信祂的人都要和祂一樣復活,得着不能壞的生命,就是永生,因此我們應當心存感恩。

主耶穌基督死而復活賜,給世人唯一蒙救贖的途徑,如經上說:「因為只有一位上帝,在上帝和人中間,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為人的基督耶穌。」(提前二5)所以即使被人反對,即使為福音受苦,我們也必須把握機會向他們宣揚福音。如果我們不為福音而活、不傳福音,很可能他們就會永遠迷失。

二. 知道所信的是誰—福音成為保羅的人生使命(提後一11-12)
保羅不但沒有以福音為恥,更是以傳揚福音為光榮。《提摩太後書》一章11-12節保羅說出他以傳揚福音為他人生的使命:

I. 奉派作傳道的,作使徒,作師傅:(提後一11)
A. 奉派作傳道—傳道是「宣告」的意思。被上帝差派去宣講有關主耶穌基督福音的真理。
B. 奉派作使徒—使徒是主所設立的,他們的使命是傳揚基督,為主的復活作見證,見證主耶穌基督是上帝與人之間的中保。
C. 奉派作師傅—就是教導人明白聖經的,特別是對外邦人,教導他們明白主的道。

II. 保羅只求完成主的托付(提後一12)
保羅為福音忠心,換來的卻是牢獄之苦,但他從未因此而懼怕,也沒有因此閉口不傳揚福音。他為主所受的苦比眾人更多,但他仍然心存感恩,至死忠心。

有人雖為主受了很多苦,但與主所受的苦相比之下,就覺得算不得甚麼;但有人為主受了一點點的苦,便怨天尤人、懷疑上帝,究其原因,在於是否真知道自己所信的是誰。讓我們來總結保羅所信的,作為我們的提醒:(提後一12)

A. 保羅知道自己所信的是誰
保羅知道所信的上帝,是永活真實、信實可靠、值得跟從的獨一真神。這就是他願意為福音受苦的原因,因知道上帝的福音是獨一的福音。

B. 保羅深信主能保全他所交付主的
因主耶穌基督是信實的、是全能的,必定能保全保羅所交付祂的一切。保羅就放心將他的生命及他所作的一切都交在主耶穌基督的手中。他明白唯獨主能使他的生命活得豐盛,唯獨把所作的一切交在主耶穌基督的手中,最終才能獲最大的收獲,最大的回報。

保羅深信把一切交付主,到那日,他可以無愧地見主面,因為為主所作的一切必不徒然。保羅的信心建基於他與主的親密關係上,因他知道自己所信的是誰,即使在苦難中,甚至被監禁也不感到羞恥,反而因被上帝差去傳揚福音而自豪。

我們也當反思:
是否真正認識我們所信的上帝?
有沒有因信福音而感恩?
有沒有因有份於傳揚福音而感到自豪?
我們的信心是否足以支撐我們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
當逆境來臨時,我們是否仍然能靠主站穩?
我們不要只在風平浪靜時感謝主,更要在逆境中仍然堅定不移地為主作見證!

2025年7月13日 主日崇拜

講題:約伯的信心

經文:約伯記第19章1節、21-27節、20章1-7節、42章7-8節

地點:跑馬地早、日堂


講題:福音如走路的鞋

經文:以弗所書第6章10-20節

地點:北角早、午堂


講題:和平的福音

經文:以弗所書第2章11-22節

地點:香港仔堂

2025年7月6日 主日崇拜

講題:福音如走路的鞋

經文:以弗所書第6章10-20節

地點:跑馬地早、日堂


講題:盡一生學習的功課

經文:尼希米記第4章7-15、21節

地點:北角早、午堂


講題:約伯的信心

經文:約伯記第19章1節、21-27節、20章1-7節、42章7-8節

地點:香港仔堂

講道預告 (2025年7月份)

『和平的福音』

主 講:蕭嘉祥牧師
講 題:福音如走路的鞋
經 文:以弗所書第6章10-20節

主 講:麥寶山牧師
講 題:約伯的信心
經 文:約伯記第19章1節、21-27節、20章1-7節、42章7-8節

主 講:林世烽宣教師
講 題:和平的福音
經 文:以弗所書第2章11-22節

2025年6月29日 主日崇拜

講題:喜樂的標記

經文:腓立比書第4章4-7節

地點:跑馬地早、日堂


講題:未曾向巴力屈膝的七千人

經文:列王紀上第19章15-21節

地點:北角早、午堂


講題:極大的奧秘

經文:以弗所書第5章21-33節

地點:香港仔堂

2025年6月22日 主日崇拜

講題:盡忠守望

經文:以西結書第3章17-21節、33章1-9節

地點:跑馬地早、日堂


講題:在火中的教會

經文:使徒行傳第2章1-5節、14-21節、40-42節

地點:北角早、午堂


講題:你在這裏做甚麼?

經文:列王紀上第19章1-15節

地點:香港仔堂

渡到那邊

日期:2025年6月22及29日
題目:渡到那邊
經文:馬可福音第4章35-41節  
講員:林世烽宣教師

教會這個月的主題是「效法基督的愛」。愛,從來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場須要付上代價的旅程。耶穌對門徒說:「我們渡到那邊去。」這句話讓我們看到耶穌的愛指向「那邊」,指向那些我們不熟悉、不舒服,甚至想要逃避的地方。今天,耶穌同樣對我們每一個人說:「渡到那邊去!」你的「那邊」是甚麼?這趟旅程絕不輕鬆!若沒有風浪,我們學不懂甚麼是真實的信靠;若沒有跨越,我們無法活出基督的愛。讓我們從這段經文學習如何效法基督的關愛!

一、愛需突破安逸
「當那天晚上,耶穌對門徒說:『我們渡到那邊去。』」(可四35)
耶穌為何要門徒在夜間渡海?因為祂要他們離開安逸的海岸,進入信心的深海。當耶穌對門徒發出這簡單而意味深長的命令時,祂其實在呼召他們離開那一時的舒適與安逸,邁向未知、充滿挑戰的屬靈新境界。耶穌不希望門徒只停留在聽道與觀看神蹟的階段,而要他們親自經歷風浪、面對試煉,從中錘鍊信心與擔當。惟有經過挑戰的信心,才能讓我們的靈命更加成熟。

我們身處一個物質豐富、安逸舒適的時代,常常容易沉浸在享受中,忽略了上帝向我們活出更深層次生命的呼召。舊約記載以色列人在曠野得享上帝的供應,卻因缺乏挑戰而漸漸遠離上帝,最終倒斃在曠野。今天,我們必須警醒:如果只求安逸,便會錯失上帝預備給我們更大的使命。我們需要正視屬靈成長的代價—必須願意離開那熟悉的環境,接受試煉與挑戰。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是否願意離開舒適圈,回應耶穌的呼召,為上帝的國度,作出改變?邁向「那邊」的成長與挑戰?讓我們學會在安逸中尋找突破,在挑戰中依靠上帝!

二、愛是主動出擊
「他們離開眾人,耶穌仍在船上,他們就把祂一同帶去。」(可四36)
門徒划船渡海時,絕沒想到耶穌的目的地竟是格拉森—一個外邦人養豬的「不潔之地」。更想不到耶穌此行只為拯救一個人:一個被鬼附、住在墳墓的瘋子(可五1-20)。

想像一下這個畫面:門徒冒死渡海,頭髮還滴着加利利海的鹹水,耶穌卻走向滿身污穢的瘋子,無視周遭的豬群惡臭;祂寧可損失兩千頭豬,也要救贖一個靈魂!耶穌看到的是:一個瘋子的眼淚、一個無家者的尊嚴。耶穌看見其中的需要,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祂這一行動告訴我們,真正的愛不是停留在口頭上,而是要勇於行動,為每一個被忽視的生命付出代價。這反轉我們的價值觀,祂主動走向社會的邊緣,走向那些被人忽視甚至被遺棄的人。

在當今社會,有許多需要我們關愛的群體:
– 基層貧困家庭:在城市中仍有許多人生活在貧窮線下,基本生活需求尚未得到滿足;
– 孤獨與病患長者:他們在孤獨中等待關懷,可能因缺乏陪伴而逐漸被遺忘;
– 新來港的朋友:語言、文化和生活環境的隔閡,使他們常常感到孤立無援。

誰是我們生活中的「格拉森人」?我們是否在教會中只將服事看成一種宗教活動而忽略了耶穌主動出擊的榜樣?愛不僅僅是一個行動,更是一種生命態度,是上帝內在屬性的彰顯。當我們看到耶穌主動出擊時,我們更應思考:上帝為何要我們主動尋找需要幫助的人?因為在上帝的眼中,每一個生命都是寶貴的,祂的心意是要我們參與祂的救贖計劃,不讓任何一個人被遺忘。讓我們在禱告中不斷求主更新我們的心意,使我們也能成為那主動傳遞愛的人!我們要學習主動關懷,走出教會的圍牆,去觸及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三、愛能乘風破浪
「忽然起了暴風,波浪打入船內,甚至船要滿了水。」(可四37)

門徒按耶穌吩咐渡海,卻遭遇致命風浪!這打破我們的迷思:順服上帝並不等於一帆風順。想像你是門徒:你曾是經驗豐富的漁夫,此刻卻舀水舀到雙手發抖,你望向船尾—耶穌竟在枕頭上安睡!你忍不住搖醒祂:「夫子,我們喪命,你不顧嗎?」我們是否也常常像門徒那樣:風浪初起時,拚命靠「自己的方法」舀水;瀕臨絕望時,才哭喊:「上帝啊,你在哪裏?」

但請看耶穌的回應:
1. 祂斥責風浪—顯明祂是宇宙的主宰;
2. 祂責備門徒—「為甚麼膽怯?你們還沒有信心嗎?」

關鍵不在風浪多大,而在你的眼目注視誰!

很多時候,我們會誤以為上帝若呼召我們去做某件事,就一定會為我們掃平道路。然而,正如經文所示,風浪正是上帝安排給我們的試煉工具,藉此讓我們認識到自己的有限,也讓我們更加依靠那位永遠掌權的主。風浪並非上帝的懲罰,而是塑造我們、錘鍊我們成為屬靈勇士的過程。我們在服事和愛人時,難免也會遇到挫折、誤解甚至拒絕,但正是這些考驗讓我們的信心得以堅固、生命得以成長。

    結語:
    親愛的弟兄姊妹,今天耶穌對你說:「我們渡到那邊去!」
    這趟旅程需要:
    – 敢離開:走出自我中心的安逸圈
    – 敢靠近:擁抱社會上被鄙視的邊緣人
    – 敢堅持:在風浪中相信上帝的掌權

    你是否願意?

    好牧人

    日期:2025年6月15日
    題目:好牧人
    經文:約翰福音第10章11-18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主耶穌稱自己為好牧人,(約十11、14)祂和羊的關係非常密切,因祂是一位極卓越的好牧人。

    「效法基督的關愛」是本月的講道主題,願我們效法基督這位好牧人的品格,能夠真心地去關愛他人。

    一. 好牧人為羊捨命(約十11-13)
    經文指出牧羊的人有兩種:
    第一種是僱工,是被聘來暫時照顧羊群的。牧羊對他們而言只是一份工作,他們只為了工資,並沒有真心顧念羊,對羊沒有真愛,因為羊不是他們的。

    因此他們遇危險時就會立即撇下羊群逃跑,任由狼吞吃羊群;羊群因懼怕就被趕散了。羊在曠野迷了路,生命受到威脅,僱工也不顧。

    主耶穌用雇工來指出當時猶太宗教領袖的問題;他們對百姓有很嚴謹的管治,定下了很多規則要百姓遵守。其實這些宗教領袖如同僱工一樣,是為了金錢、地位和權力,根本就不是真正關心百姓。

    第二種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當羊遇到危險時,好牧人願意冒着生命危險保護羊,對羊群不離不棄。

    在《詩篇》第廿三篇,大衛以牧者來形容我們的上帝,祂的照顧、引導、保護是極全面,祂的恩惠慈愛是直到永遠的。

    好牧人就是我們的主耶穌,祂不單是羊群的守護者,為確保羊群得平安,祂更是甘心捨命。(約十17-18)主耶穌說沒有人能奪去祂的生命,祂是為我們(羊群)甘心捨命的。祂被釘非因無其他選擇,而是順服父上帝的命令,甘心背負我們的罪;又透過復活,好將人從罪孽中釋放出來,好拯救我們這失喪的羊,賜我們永生。

    因此當我們說要效法基督的愛時,就要確保我們事奉上帝、關顧弟兄姊妹,我們的行事為人卻必須出於真心,是基於愛主而愛弟兄姊妹。不正當的動機如:表現自己、討好別人、得人的讚賞,或任何私人利益,都應根除。要謹記一切的原因只為主,作與不作不會因得人的認同讚賞而樂意做,更不應因受氣而不做。

    二. 好牧人認識他的羊(約十14-15)
    「認識」是深層次的,包括關注、知道和了解。主耶穌關注、知道、了解我們的一切,包括我們的生活、需要、想法、軟弱、掙扎、喜樂、悲傷和所面對的。祂不只知道我們的名字,還知道我們的內心。主耶穌與信徒之間有親密關係,因此我們可以放心,祂必賜我們足夠恩典去面對人生的每一步。(馬六32)

    但有時我們會懷疑上帝是否真的知道我們的需要?是否真的關心我們?因此我們會活在恐懼中,也會嘗試用自己屬血氣的方法去解決問題,不懂在困境中倚靠、順服並等候上帝。究其原因,就在於我們經常忽略了經文第14節中的最後一句話:「我的羊也認識我」。

    我們需要對主耶穌有足夠的認識才能在生活上倚靠、順服並跟隨祂,不然就很難會信靠順服,生命難得豐盛。我們認識主,要如耶穌所說的:「正如父認識我,我也認識父一樣。」(約十15)要好像父子彼此完全認識那樣。那麼信徒應該如何認識主?

    1. 羊群認識牧羊人
    信徒透過聖經認識主在世時如何待人處事,並認識主的教導。熟讀聖經我們才可以學習分辯是非真假,才可以明白主耶穌的行事為人,才可以明白主的心意。

    因此我們必須每日都禱告和讀聖經,聽主耶穌的聲音,與主建立親密關係,正如羊聽牧人的聲音。不然我們就很容易被這世界的聲音滋擾,耳朵就發沉,不能清楚聽見主的聲音。

    2. 羊聽牧羊人的聲音並跟從牧羊人的帶領(約十27)
    閱讀聖經是認識主的初階,我們需要進一步跟着主走,把聖經的教導活出來,這樣才能真正認識主。因為聖經的認識不是指理性的知道,而是指生活體驗的知道。這樣才能使我們在生活上倚靠、順服並跟隨祂,生命才會豐盛。

    在效法基督的關愛,同時我們也需要彼此認識,否則又如何能有深入親切互愛的關係。

    關愛是相互的,我們不單要去認識對方,同時也需要讓對方認識自己,不要自我封閉。教會要成為一間真正關愛的教會,弟兄姊妹要開放自己,彼此認識、彼此接納。

      三. 好牧人尋找祂的羊(約十16)
      耶穌說:「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圈裏的……」這是指在猶太人以外,也就是指外邦人、凡一切願意跟隨祂的人。

      耶穌繼續說要把這另外的羊帶來,要與原本的羊「合成一群」,兩者要在基督裏面合而為一。

      耶穌說:「我必須領他們來」;祂不是說;若可以、我願意,或者如果方便,而是說,我必須;好牧人必尋找迷失了的羊。因此我們效法基督的關愛,也必須迫切地去尋找迷失了的羊。請問你身邊還有誰不是基督徒?上帝把這些還未信主的人放在你身邊,不是偶然的,是要給你機會向他們傳福音作見證。

      我們要如何向未信的親友作見證?要作三件事:要有生活見證、要為未信的親友祈禱、要把握機會向他們作見證傳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