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信稱義的再思

日期:2024年2月25日及3月10日
題目:因信稱義的再思
經文:羅馬書第3章20-26節
講員:吳金麗長老

本段經文開始有「所以」一語,表示與上文有關;上文說到猶太人和希利尼人都在罪惡之下(羅三9下),並引聖經的話說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詩十四1-3、傳七20)。所以凡有血氣的,就是所有的人,都不能夠守全律法,不能達到上帝「義」的標準,因此沒有任何人能靠行律法被稱為義。律法叫人知道甚麼是罪,但人總是想盡辦法,尋找空隙,想繞過律法的規定,去做那本不該做的事。律法只能叫人知罪,卻不能叫人不犯罪。舊約時代,以色列人若犯了不合律法規定的事,就要獻贖罪祭;每年更有一個贖罪日,集體在上帝面前認罪;即使這樣,還是不能叫人稱為義,因為獻祭只是外在的形式,若是沒有悔過的本心,以為獻了祭便可以蒙混過關,不但沒有真正悔改,反而可能更加肆意妄為了。

經文所說的「義」,原文意思是「公義」、「公正」、「正直」、「純潔的生活」;律法叫人知道甚麼是符合「義」的原則,但不能叫人達到這個標準。罪因亞當入了世界,以致沒有任何人能脫罪;人即使不想犯罪,卻如保羅所說:「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七18)罪主動地侵襲世人,人卻是被動、不能自拔。慈愛的上帝為拯救世人,預備了救恩,差遣聖子基督耶穌降世為人,成為我們的救主。人在罪中本是無力且被動的,因上帝所賜的救恩,主耶穌的救贖,人現在可以主動順服聖靈,只要相信而接受主耶穌為我們的代贖,便可蒙救贖、生命得以改變。

現今主的救恩已經成就了,是上帝在律法以外另闢的途徑,叫人可以因信耶穌基督而稱為義,經文第21節說,這是「有律法和先知為證」的。這裏的「律法」和「先知」是指律法書(即摩西五經)和先知書(按照猶太傳統,包括《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上下》,《列王紀上下》,以及《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以西結書》,和《十二先知書》),也就是說,舊約所預言上帝為世人預備的救贖恩典,因主耶穌的降臨、受苦、復活,已經應驗了。主耶穌的救恩,是上帝一早就已經預備好了的,並且在舊約已經預先指明,現今已經成就了,就看你接受與否。第22節說,凡信耶穌基督的人,都蒙上帝算他為義;第24節更說是「蒙上帝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的稱義。」「白白的稱義」就是我們不須像從前以色列人獻祭,因為主耶穌本身已經為了我們成為永遠的贖罪祭,所以我們只要「信」主耶穌基督的救贖,就被稱為義。

感謝上帝的恩典,為我們預備了這救恩,使我們因信耶穌基督,就可以稱為義。但是,怎樣才是「信」呢?是不是嘴裏說「信」,就可以呢?主耶穌曾說:「凡稱呼我主阿,主阿的人,不能都進天國,……。」(太七21上)。若是信了耶穌之後,思想、言、行,依然如故,從前容易發脾氣、嫉妒、輕狂驕傲,信耶穌後仍然如此,這樣的「信」是否也能稱義呢?一定不是。上帝是公義的,不會因為人說了自己信耶穌,無論他的行為如何,都算是「自己人」,都可以被稱為義;人不會因為這樣「有口無心」的信,無論做甚麼,都可以得到袒護。那麼,當如何理解「因信稱義」呢?這就在於「信」是怎樣的「信」了。「信」這個字原文的意思是「信心」、「信仰」、「信實」,譯文有「信服」、「信德」和「信靠」等。「信」的人,是應該「服」,應該有所行動,有所表現,重要的是所信的對象是甚麼/誰。我們說自己信耶穌,就該順服耶穌,思想言行就該順從耶穌的教訓,否則,我們的信就不是真的了。

上帝賜給我們因信稱義的恩典,如果我們說自己「信」,卻沒有與「信」相應的行動,沒有與「信」相稱的表現,就如雅各說:「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信心沒有行為也是死的。」(雅二26)死的信心還能稱為「信」嗎?死的信心怎能使人稱義呢?所以我們說「因信稱義」,我們的「信」就必須是「活的信」。

上帝是慈愛的,有恩典、有憐憫,祂並沒有規定我們要「信」到怎樣的程度才能稱義,但我們的「信」起碼是要「活的信」、「真的信」;要聽從耶穌的教訓,行事為人要順從聖靈的感動而行,這才是「真的信」,才是「活的信」;否則,我們所謂的「信」,根本就不是「信」了。當然,我們的行為,無論如何都不足以守全律法,因此我們不是靠行為稱義,而是因信稱義,這是上帝的恩典,體諒我們的軟弱,特為我們預備的救恩。只是「信」必須是真的信、活的信,這樣生命必定要有改變,要有由信而流露出來的行為。

主耶穌告訴尼哥底母說:「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上帝的國。」(約三3)真的「信」,能夠因之而稱義的「信」是活的信心,是有「重生」的生命的,這樣才能見上帝的國。主耶穌又對尼哥底母說:「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上帝的國。」﹙約三5﹚從水和聖靈生的是進天國的途徑。《聖經啟導本》的解釋說這個「水」字有多個解釋,並且提到「舊約中講到更新時,水和聖靈時常並提。」如《以西結書》卅六25-27所記,上帝應許更新以色列人,用水潔淨他們,是為去舊;又將聖靈放在他們心中,是為換新;是積極的,兩者缺一不可。《路加福音》三16說:「約翰說:『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但有一位能力比我更大的要來,……他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相信主耶穌對尼哥底母所說,「從水和聖靈生的」和「受水和聖靈的洗」是指同一件事。「水」應該是指「水禮」,就如施洗約翰傳悔改的道,給人施洗;但我們還須要信耶穌,接受聖靈在我們心中做改造的工作,這才是真正的「信」。「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可十六16﹚是必須有實質的生命改變,就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否則人仍然是屬肉體的;所以「必須重生」﹙約三7﹚,否則所謂的「信」是大有疑問的。有真正的「信」,才有重生的生命,這樣,「因信稱義」這句話才有意義,否則這個宣稱就只是一個誤人誤己的幌子。因此,我們必須反醒,我們「信」的光景如何?

保羅教導我們,信了基督就要怎麼樣行。(弗四21-24)「穿上新人」就是要遵行天父的旨意,這樣信基督才是真的信;主耶穌說:「凡稱呼我主阿,主阿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太七21)惟願我們的信,不只是口稱基督為主,而是要遵行天父的旨意,是有重生的新生命,是活的信,是真正能夠以之稱義的信,能夠以之進入天國的信。

講道預告(2024年3月份)

信靠基督

主 講:蕭嘉祥牧師
講 題:為何看死人復活是不可信?
經 文:使徒行傳第26章8-11節

主 講:麥寶山牧師
講 題:福音使者的內心世界
經 文:帖撒羅尼迦前書第2章1-12節

「靈命塑造」課程

「靈命塑造」課程是透過系統性讀經、默想、撰寫靈修日誌和分享等操練,幫助信徒建立個人靈修生活,讓信徒更喜歡親近上帝、常常默想上帝話語、體貼上帝在我們個人身上的心意、實踐上帝的使命。歡迎凡願意更加親近上帝的弟兄姊妹參加。
日 期:3月2及9日(禮拜六)
時 間:下午2-4時
地 點:香港跑馬地山村道9號
講 員:麥寶山牧師、童慧中宣教師
報 名:請向教牧或培育部部長報名

查詢:2893-2242

[請按此處報名]

第四十六屆差傳年會

主題:莊稼已熟

差傳培靈晚會

日期:2024年3月16日 (禮拜六)

時間:晚上7時30分

講題:夾縫中的宣教契機

經文:提摩太後書第4章1-8節

講員:梁松英醫生(海外基督使團香港區執行主任)

地點:香港北角渣華道128號四樓中華基督教會香港閩南堂


差傳主日

日期:2024年3月17日(主日)

時間:上午 9時正 (早堂)、上午10時45分 (日堂)

講題:超越限線思維的宣教

經文:使徒行傳17章26-27節

地點:香港跑馬地山村道9號中華基督教會香港閩南堂

2023年特別活動

1. 85周年堂慶活動

2. 培育事工

3. 差傳年會

4. 禱告良伴

「基督平靜生命風浪」講座

主題:「基督平靜生命風浪」講座 (共4堂)

日期:2024年3月至6月(逢每月第四個禮拜六)

時間:下午2時至4時

地點:香港北角渣華道128號渣華商業中心4字樓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閩南堂

內容:
日期:3月23日 
主題:憂鬱症睇真啲
講員:黃葉仲萍博士

日期:4月27日 
主題:醫治釋放過往創傷
講員:黃葉仲萍博士

日期:5月25日 
主題:「罪」的伸延—探討纏繞的罪如何影響靈命成長
講員:吳靜華博士

日期:6月22日 
主題:靜修與傷痕
講員:陳誠東牧師

講員資料:
黃葉仲萍博士
前伯特利神學院輔導科教授、宏恩基督教學院教育及心理學院副教授兼署理系主任、心理及輔導學高級文憑課程總監
吳靜華博士
臨床心理學家、現任伯特利神學教牧輔導教授及伯特利輔導中心總監
陳誠東牧師
資深牧者,現任道風山基督教叢林靈修部主任

查詢:2893-2242

[請按此處報名]

使徒行傳[第二期](培育部網上平日學課程)

福音書記載了主耶穌的受洗、釘死及復活,說明了主耶穌為世人成全了救恩。而使徒行傳記載了福音如何透過聖靈的引導,藉教會傳遍各地。使徒行傳所記載的,是主耶穌基督事工與教導的延續。聖靈如何在信徒心中動工,將福音、主耶穌的教導與所行的事傳給萬民。願意我們一起透過使徒行傳來學習初期教會信徒的榜樣。

主題:「使徒行傳[第二期](共6堂)

日期:2024年1月12、19、26日、2月2、16、23日(逢禮拜五)

時間:晚上8時至9時

形式:Zoom

講員:蕭嘉祥牧師

內容:使徒行傳第 15-28章             

查詢:2893-2242

[請按此處報名]

忍耐直到主來

日期:2024年2月11及18日
題目:忍耐直到主來
經文:雅各書第5章7-11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雅各警告自私的富足人,在主再來時將會受到審判。(雅五1-4)然後教導上帝的子民,在等候主再來的期間,在受壓迫中忍耐等候主再來,盡本份走完今世路程。(雅五7-11)

一. 農夫忍耐等候地裏的出產(雅五7-8)
「忍耐」的意思就是要忍耐當前的際遇。各人不但要忍耐的事不同,在不同的時候和境地所要忍耐的事也不同,貧窮、別人對自己的誤會、家人、外人,精神上或身體上的病痛,或是物質方面的損失,數之不盡。

那麼我們要忍耐到甚麼時候呢?經文說,「直到主來」。

農夫努力作工,期待豐收的到來。日子未到之先,他們要維護農作物,預防天災及蟲害,又要施肥除草。無論面對甚麼困難,農民都耐心等候,克服困難。他們能夠如此,因為他們相信秋雨和春雨會到來,他們心存盼望,定睛於豐收的大日子來臨。(申十一14;耶五24)

屬靈的忍耐不是別無選擇,無奈的接受;雅各說要「堅固你們的心」,(雅五8)忍耐是積極、勇敢面對人生的種種考驗。

屬靈的忍耐是聖靈所結的果子。信徒面臨試煉或試探時,必須積極、勇敢地順從聖靈的感動去克勝挑戰。要「堅固自己的心」,不要與罪妥協,不要因世事而灰心喪氣,要忍耐,持守信心,時刻專注終主耶穌基督的再來。

Joyce Meyer說:「忍耐不是等待的能力,而是在等待的期間能保持良好積極的態度。」因為主快要來,地上一切的錯謬將會得到糾正,我們所忍耐的只是今世至暫至輕的苦楚。農夫殷勤辛勞,必須等到收成的時候才得享受;雅各以農夫為喻,說明我們不應為追求生活安逸舒適,當為將來的獎賞作好準備。(參提後二12)

這個比喻中,「農夫忍耐等候」比喻信徒盡自己的本分,在日常生活中,作合宜的決定,凡事做得正確;「秋雨春雨」代表人無能為力的事,是上帝信實的彰顯;人只要盡自己的本份,上帝是我們的倚靠及幫助;「地裏寶貴的出產」就是豐收,這豐收並非今生的財富或成就,而是因忠心事主,勤奮作工,忍耐到底,在主再來的日子將要得主的賞賜。

二. 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審判(雅各書五9)
雅各提醒一同事奉主的人應有的態度。信徒不要埋怨及批評那些正在欺壓他們的富足,(五1-6)更不要互相抱怨、互相批評、互相責怪。
「彼此埋怨」,是在肢體生活中沒有忍耐的記號,也是缺乏愛心的表現。埋怨人的,就是認為別人不夠愛心,可是埋怨人也是跌入撒旦的陷阱,因為埋怨也是不夠愛心的表現。(腓二14)

彼此埋怨只會增加彼此的痛苦,同時使我們失去向世人見證的能力。
經文說「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審判。」因為「審判的主站在門前了!」這提醒我們主既是審判信徒的主,我們不要在意這至暫至輕的苦楚,應存敬畏上帝的心,準備好迎接主的再來;此外,主也是審判萬人的主,祂既已快來施行審判,我們縱然暫受不公平的對待或痛苦,也該忍耐,因為再過片時,主必審判惡人,也必賞賜能忍耐到底的信徒。

三. 當效法奉主名說話的眾先知(雅五10)
眾先知為主受苦,忍耐到底,我們該以他們為榜樣。「奉主名說話」指不要隨便地開口說話,凡不是奉主的名而說的話,就不要說;當追求被聖靈充滿,只說上帝要我們說的話。

從先知們忍受生命中的試煉和試探,他們堅定不移,堅守對上帝的信心,不向困難屈服,不向上帝或別人抱怨。無論任何處境,他們都忠心宣揚上帝的救恩。我們學習到,奉主名說話便是說造就人、榮耀上帝的話。眾先知不顧個人得失,專注有屬靈價值的事。我們當效法他們,輕看個人得失,忍耐到底,看重屬靈的價值。主耶穌基督為成全救恩忍愛十架的痛苦,彼得甚至因為主受苦而樂,(徒五40-41)他們都是我們的榜樣和鼓勵。

總結:
雅各以約伯的忍耐和主所給他的結局作為勉勵。(雅五11)約伯一日之內失去所有的財產、牲畜和雇員,又失去了所有的兒女,甚至在苦難中,妻子不能與他同心。雖然是這樣,約伯沒有放棄對上帝的信靠。雖不明白發生在他身上的事,他也拒絕以口得罪上帝。約伯所遭遇的,可說是極不合理,但他忍耐到底,在魔鬼面前為上帝作了美好的見證,證明了真正愛主的人並非因得着上帝的賜福;約伯後來得着上帝加倍的祝福。(伯四十二10-15)

願我們在世勤奮努力,多作主工,不論何境遇都能積極勇敢地忍耐到底;不要過份看重世上的得失,該定睛於榮耀的主耶穌的再來。

弟兄姊妹

日期:2024年2月4日
題目:弟兄姊妹
編寫:童慧中宣教師

「弟兄們⋯⋯」(林前二1)

使徒保羅在他的書信中常使用這個用語,是當時稱呼包括男女基督徒團體的一個常用語,其他使徒也經常使用。舊約中,以色列人用此稱呼同族人(出二11);在新約中,主耶穌指出,惟有像亞伯拉罕一樣信上帝、愛上帝、聽從真道的人才是「亞伯拉罕真正的後裔」,才是「真以色列人」(約八31-59)。因此,這個用語不再泛指以色列人,而是用來稱呼「亞伯拉罕真正的後裔」—這是個超越血緣的族群、超越國界的國度(彼前二9)。其次,耶穌稱門徒,就是那些「凡遵行天父旨意的人」為祂的「弟兄姊妹(和母親)」(太十二48-50;廿八10;羅八15),在基督裏信徒彼此就成為弟兄姊妹和家人。再者,上帝也藉着使徒的口,視凡在基督裏被揀選的人為同一族類(弗一4;彼前一2,二9)、同屬祂的子民(彼前二9)、同是祂的兒女(約一12)。因此,在基督裏、在上帝的家裏面,信徒彼此為弟兄姊妹,大家都是屬靈的家人,並且將來在天家作永遠的家人。

現今,弟兄姊妹每個主日一同參加崇拜,可能彼此相交的機會比自己的家人還多。若是有參加團契,在團契中一同查經,彼此認識、分享、關懷、代禱、扶持,情誼就更深了。家人的情份使人自然的相親相愛,即使有嫌隙、有爭執,即使性格不同、想法不同、習慣不同,終會因着親屬的關係彼此接納、諒解;屬靈的家人亦是如此,即使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學識和觀念,我們要學習在基督裏彼此接納、和睦相處、同心合一敬拜服事上帝,又要彼此服事。因着與基督聯合,信徒彼此聯合、互為肢體;因着基督的愛,信徒彼此相交、同行天路,在這人際關係日趨疏離和冷漠的社會中,更顯出天父上帝莫大的恩典。並且,這個屬靈家人的關係不單是在世上,將來也藉着基督帶入永恆中,一同在新天新地與上帝同在,直到永遠。

最近聽到一則弟兄姊妹彼此幫助的美好見證:一位姊妹新來港,有另一位姊妹接待她到家中住、帶她到教會聚會、幫助她適應新的生活,直到新來港的姊妹找到工作才收些微的租金。後來這位新來港的姊妹生病,但她還不熟悉去醫院的交通,粵語也未講得流利,教會有位姊妹知道了她的困難,就陪伴她到醫院就診了一段時間。人不能看見上帝,如何表達對上帝的愛呢?在基督裏與弟兄姊妹彼此相愛相助,就是愛上帝了。求主幫助我們在地上預嘗到在永恆中屬靈家人的真切關係!

「從來沒有人見過上帝,我們若彼此相愛,上帝就住在我們裏面,愛他的心在我們裏面得以完全了。」(約壹四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