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預告 (2024年10月份)

『因信而生的喜樂』

主 講:蕭嘉祥牧師
講 題:因信祂就……滿有榮光的大喜樂
經 文:彼得前書第1章6-9節

主 講:麥寶山牧師
講 題:校正焦點
經 文:路加福音第10章17-21節

信靠耶穌

日期:2024年9月22及29日
題目:信靠耶穌
經文:約翰福音第6章1-13節  
講員:林世烽宣教師

教會這個月的主題是:我們所信靠的對象。或許我們覺得信主多年,應該很清楚自己所信靠的是誰了吧?然而,信仰的道路上,是否有時我們會發現,即便跟隨主多年,遇到新的挑戰和考驗時,仍然會感到迷茫和困惑?

今天的經文講述了一個非常熟悉的故事,五餅二魚的神蹟。就算我們不常讀經,這個故事大家都會聽過。經文提到,耶穌看到有許多人跟隨祂,雖然這些人的動機不盡相同,但耶穌看到的是他們的需要,知道他們饑餓、心靈不安,並渴望得到醫治。

聖經提到:「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就分給那坐著的人,分魚也是這樣,都隨著他們所要的。」(約六11)這個神蹟顯示出主的供應是何等的豐盛,連吃剩的都裝滿了十二個籃子。讀到這裏,我們都會感恩地說「哈利路亞,耶穌供應了我們的一切需要!」

正因如此,群眾想要擁戴耶穌為王,真是「民以食為天」。然而,這段經文不僅告訴我們耶穌的供應,也告訴我們,祂如何使用一個孩子的奉獻,成為眾人的祝福。

經文提到那個帶着五餅二魚的小孩。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願意拿出自己所有的食物並不容易。孩子的天性往往是自私的,但這個孩子的可愛之處就在於他的願意和順服。在那成千上萬的群眾中,或許還有其他人有食物,但只有這個孩子願意將自己的食物拿出來。耶穌使用了這個孩子微小的奉獻,滿足了所有人的需要。我們從中看見,即使是一個普通的孩子,只要他願意將自己所有的獻上,主同樣能使用他,成為多人的祝福。

在這段經文中還穿插着下面這樣一段經文,很有意思。「耶穌舉目看見許多人來,就對腓力說:『我們從哪裏買餅叫這些人吃呢?』祂說這話是要試驗腓力,祂自己原知道要怎樣行。」(約六5-6)腓力一聽嚇一跳,連忙回答:「就是二十兩銀子的餅,叫他們各人吃一點,也是不夠的。」(約六7)

「二十兩銀子」《新譯本》作「二百銀幣」。兩百塊銀子大概等於當時一個工人6個月賺的工資,腓力說就算這些銀幣都給拿去買餅,也不夠他們塞牙縫。腓力很理性,連想都不想,就直白拒絕耶穌。當然,我們不清楚門徒身上有多少錢,只清楚他覺得沒有必要去為奢望神跡的群眾負責,因為再多的餅,對這一大群人來說還是不足夠,拿出去一點用處也沒有。

或許我們看見耶穌知道該怎麼做,幹嘛還要問門徒?這個很值得我們思考,耶穌為甚麼要問門徒怎麼辦?他明明知道該怎麼做了。這其實是對門徒信心的一個挑戰:你真的相信耶穌能供應嗎?

看到這段經文,我想到我們閩南堂的歷史。幾十年前,日軍侵佔廈門,一些廈門老鄉逃難到香港,當時擔任香港福建商會救濟難民委員會招待股的黃詩田先生,發現閩南籍難民中,有三四十位在用餐前祈禱,經過交通後,在香港禮賢會副堂開始了祈禱會。同年舉行第一次主日崇拜。對於我們的先輩而言,在那樣的環境中,看到上帝的供應,就如五餅二魚一樣的恩典,他們在用餐中滿懷感恩禱告,開始了團契聚會,也就有了我們今日閩南教會。對於當時接待難民的弟兄姊妹,當時有預備好嗎?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嗎?在那兵荒馬亂的時代,他們像那奉獻餅和魚的小孩,願意將自己所擁有的奉獻出來,放在耶穌手中,成為那一代人的祝福。

弟兄姊妹,86年過去了,如今我們處在一個新的變革時代。香港經歷了巨大的變化,移民潮帶來人口的流動,走的是精英,來的是同樣優秀的人才。特別是近年來,越來越多優秀的年輕人來到香港求學或工作,他們中間許多人尚未聽聞福音。這就像耶穌問腓力的問題:「我們到哪裏去買食物,好讓這些人都吃飽呢?」今天,耶穌同樣在問我們:你相信上帝的供應嗎?

願我們像當年的小孩一樣,在面對新的挑戰時,我們願意將自己放在耶穌手中,成為這時代中的祝福。願主幫助我們在這個變化的時代中,繼續信靠祂,並將祂的福音傳揚出去。

我們還歸誰呢?

日期:2024年9月8及15日
題目:我們還歸誰呢?
經文:約翰福音第6章66-71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今天這段經文,我們從兩方面來思想跟從耶穌這件事:

一. 門徒多有退去的,不再跟從耶穌的原因(約六66-71)
當時有很多人跟從耶穌,但心存不正確的目的及動機。這些人因五餅二魚的神蹟得到飽足,以為彌賽亞到來必定像摩西那樣,從天上賜下嗎哪給他們,甚至會比摩西帶來的更多更好。這些人認定耶穌就是如他們所想那要來的彌賽亞,所以他們想強迫耶穌作他們的王(約六12-15)。

當晚上,門徒先渡過湖,耶穌上山禱告畢,在海面上走,要到門徒那裏去,門徒看見以為是鬼怪(太十四26),後來主耶穌上了船,到了目的地。

那些因神蹟得吃飽的人,到處去尋找耶穌,後來得知主耶穌在湖的另一邊,他們就上船往迦百農去,果然找到了耶穌,便問:「拉比,是幾時到這裏來的?」這些人努力尋找耶穌,似乎是願意親近耶穌,跟隨耶穌,但主耶穌卻沒有因而歡喜,因為知道他們的動機及目的不正確。他們並非信受了耶穌和祂的教訓,而是希望能從祂的身上得到好處,滿足自己的需求。因此主直接指出他們的錯誤,希望他們改正思維,明白跟從祂的正確態度及意思(約六26-27)。

主耶穌叫他們不要為必壞的食物勞力,不是叫他們不該賺取每天的生計,而是不希望人將必壞的食物當作生命中最重要的。生存不該只為飲食享樂,不應只為滿足肉體的需要,因為人不只有身體,不只有今生,我們還有屬靈生命,有永恆,所以應為那存到永生的事物而勞力。

主耶穌曾說:「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裏所出的一切話。」(太四4)保羅也提醒我們說:「食物是為肚腹,肚腹是為食物,但上帝要叫這兩樣都廢壞。身子不是為淫亂,乃是為主;主也是為身子。」(林前六13)人活着不是單為滿足身體的需要,因為身體總會朽壞,人應當力求明白上帝的旨意,活出信仰,以上帝的話為生命的準則,每日活在上帝的旨意中,才有永恆的價值。

這些人不明白主耶穌的教導,因為他們只想主耶穌滿足他們肉身的需要。他們或許會想,耶穌如此說,是否意味着不會再有免費食物,那麼尋找祂豈不是白費心機來。

主耶穌又說:「我就是生命的糧……人若吃這糧,就必永遠活着。我所要賜的糧,就是我的肉……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沒有生命在你們裏面。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約六47-56)

「主的肉,主的血」是指主耶穌在十字架的捨己;「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就是凡相信的人,上帝就賜我們永生。
但這些尋找耶穌的人卻只想着自己,因此多有退去的,不再跟從耶穌,證明他們不是真心跟從主耶穌。

歸納那些門徒退去的原因有三個:
1. 他們聽不懂主的話,覺得甚難,特別是當主耶穌稱自己的肉是可以吃及自己的血是可以飲的;
2. 主耶穌又稱自己是從天而降的(第38節),因着不信,他們還認為這是對上帝的不敬;
3. 因耶穌不願意作他們的王,不願按他們的想法復興他們心中的國家,也因沒有免費飯餐了。

主耶穌要的跟從者,不是這些只為利益而跟從祂的,主耶穌要的跟從者是重視與主有親密關係的人,願意委身遵行上帝旨意,在世為祂作美好見證的人。

當這些目的及動機錯誤的人退去,不再跟從耶穌時,主耶穌問祂的十二個門徒,是否也要離開。彼得代表十二門徒回答主耶穌,他的回答雖然簡單,卻是非常完美及重要,很值得我們思考。

    二. 門徒堅持跟從主的原因(約六68-69)
    I. 「我們還歸從誰呢?
    這反詰句其實是表達肯定的意思,指跟從耶穌,沒有其他選擇。
    要堅定跟從主,首先我們必須清楚知道,主耶穌基督並非眾多選擇中之一,主耶穌基督乃獨一的主,唯一的選擇,除祂以外別無拯救。(徒四12;提前二5)

    II. 「你是上帝的聖者」
    這是門徒對主耶穌基督的敬重,表示他們明白主耶穌應該在他們的生命中佔優先的地位,因祂是上帝的兒子,是他們應該跟隨的基督。我們跟從耶穌,不是因為主應許要滿足我們的需求,而是因為祂是上帝的兒子,是主,祂是我們唯一值得跟從的對象。人應該愛主,敬畏主耶穌,因祂本身配得我們敬拜,不是因祂所賜的福才愛祂。主耶穌不是成全我們願望的工具,祂是我們敬拜的對象。

    五餅二魚的神蹟,眾人都認為唯獨上帝的兒子才能施行這樣的神蹟,但他們卻沒有在上帝面前謙卑降服,因為他們只關心自己眼前的益處。

    比對耶穌呼召彼得時的境況:彼得整夜勞力打魚,並沒有打着甚麼,早上洗網時,主耶穌卻吩咐彼得下網打魚,彼得在不太情願下順服下網打魚,圈住了許多魚,連網都險些裂開。當彼得看見這神蹟時,他就俯伏在耶穌膝前,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彼得認識到耶穌是宇宙至高無上的主宰,是所有人都應該俯伏敬拜的那一位,因此不像這些在五餅二魚神蹟得利益的人,只想到免費餐。

    III. 「你有永生之道」
    人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其實是把自己的勞力、思想、精力放錯位置。人看重感受、享樂、名利、地位、成就,其實是不智的,因為萬事萬物都會過去,人自己也會成為過去。其實豐盛的生命是一個充滿愛的人生,凡事能靠主喜樂,因信而有盼望、有永恆的生命。沒有人能掌握自己的生老病死,也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財物名聲等,但主耶穌卻給一切信祂的人一個保證,那就是永恆的生命。單憑信靠祂,我們就必然得救。

    跟從主耶穌若存有錯誤的觀念,會讓我們懷疑上帝的慈愛及同在,甚至埋怨主耶穌沒有滿足我們的請求,沒有在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救我們脫離困境。

    跟從主耶穌,我們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主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上帝是唯一值得我們敬拜的對象。祂是主,我們是祂的僕人。雖然在世我們會遭遇困難,但主保證我們因信必然得永恆的生命。

    「因信而生的喜樂」

    主題:「因信而生的喜樂」詩歌、見證、信息分享會

    日期:2024年10月19日(禮拜六)

    時間:下午5時至7時

    地點:香港跑馬地山村道9號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閩南堂禮堂

    講員:吉中鳴牧師
       漢語網絡神學院崇拜系系主任
       媒體綠洲(MMO)總監

    內容:♪ 詩歌分享
       ♯ 生命見證分享
       ♮ 信息分享   

    查詢:2893-2242

    [請按此處報名]

    與馬同跑

    日期:2024年9月1日
    題目:與馬同跑
    牧者:麥寶山牧師

    「你若與步行的人同跑,尚且覺累,怎能與馬賽跑呢?你在平安之地雖然安穩,在約但河邊的叢林要怎樣行呢?」(耶十二5)

    與馬同跑!怎麼可能呢?

    上帝要自覺年輕、缺乏經驗,也十分軟弱的耶利米與馬同跑,要他在但求平庸、平安而自欺欺人的猶太社會中站起來,活出屬上帝的生命。

    保羅豈不也督促提摩太,不要讓環境主宰人生,而要「將上帝藉我按手所給你的恩賜,再如火挑旺起來,因為上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提後一6-7)嗎?

    甚麼使耶利米感到疲累呢?是先知的工作繁重,還是他失去了異象、失去了活潑的信心嗎?單單追求平安穩妥,難免會陷於平庸,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拿着洗禮證和幾句聖經金句等待上天堂,這就是基督徒的人生嗎?
    主耶穌對登門求教的尼哥德慕說,你要重生。硬生生地阻截這尊貴議士尚未宣之於口的問題,要他直視已經陳腐的生命;名譽、地位無助於他生命的更新,他需要聖靈的潔淨,進入聖潔的國度中,與上帝結連。

    很難相信,這位德高望重的宗教領袖竟被耶穌要求重生。假若尼哥德慕欣然接受耶穌的教導,不企圖運用宗教知識來質疑、抗辯,而是相信、跟隨,儘管他年事已高,必仍能與馬同跑!

    即使處身在宗教氛圍的環境中,仍當常常問自己,若基督在這裏,祂會怎樣做?在與人交談中,我有基督的耳、口和心嗎?在各式各樣的聚會中,那拿撒勒人的影子會否出現?

    在繁忙的街道上,祂會用怎樣的步伐行走,以至聽到看到路人的光景呢?在寧靜的角落,有怎樣的禱告聲音呢?

    主啊,我若不能與祢同行,怎能與馬同跑呢!

    講道預告 (2024年9月份)

    『效法基督的謙卑』

    主 講:蕭嘉祥牧師
    講 題:必得享安息
    經 文:馬太福音第11章28-30節

    主 講:麥寶山牧師
    講 題:你是王麼?
    經 文:約翰福音第18章37-38節上

    主 講:林世烽宣教師
    講 題:從心出發
    經 文:馬可福音第7章1-8節

    以弗所教會

    日期:2024年8月18及25日
    題目:以弗所教會
    經文:啟示錄第2章1-7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啟示錄記載的七間教會,是代表當時各教會的不同光景,也可以說是代表教會中七類不同的信徒。

    經文說:「凡有耳的,就應當聽!」主呼籲眾教會聆聽聖靈所說的話,並作出回應。讓我們來細看其中的以弗所教會:

    一. 主耶穌對以弗所教會的稱讚(啟二2-3、6)
    以弗所教會可算是一間很好的教會:保羅曾在以弗所傳道三年(徒廿31),與他們關係密切;當他離開時,與長老告別,他們一同跪下來禱告,彼此抱頭痛哭,依依不捨,情景非常感人(徒廿36-38)。他們敬愛主的僕人,主的僕人也愛他們。除了保羅,還有提摩太、亞波羅、亞居拉、百基拉,他們都在以弗所事奉過,以弗所教會可以說是得到很好的牧養。

    主稱讚這教會,因他們有許多長處是值得我們效法的:
    I. 「我知道你的行為、勞碌、……」(啟二2)
    行為是指工作、服事主、活出信仰,真正的信心必然產生行為;以弗所教會有真正的信心,生命得到改變,因而產生出善行來,他們不但有行為,他們更是為主勞碌,就是勞苦、認真、殷勤作工,所以得主稱讚。

    II. 「我知道你的……忍耐……」(啟二2)
    忍耐就是堅持不懈,堅定不移地服事主,能抗拒生活中所有的誘惑而勝過考驗。

    以弗所教會不但為主勞碌工作,並且在受到打擊時仍然能忍耐堅持,沒有放棄。他們不像有些人熱心工作,但當面對苦難,或受到別人批評時,就灰心退縮,放棄事奉。

    說明他們是降服於主耶穌、忠於基督的教會。我們應當效法以弗所教會,堅定不移地宣揚福音,服事有需要的人。

    III. 「……也知道你不能容忍惡人……」(啟二2)
    以弗所教會不容許惡人存在教會內,以保持教會的聖潔。教會不應容忍罪惡、敗壞的事存在。保羅曾提醒我們:「豈不知一點麪酵能使全團發起來嗎?」

    IV. 「……你也曾試驗那自稱為使徒卻不是使徒的,看出他們是假的來。」(啟二2)
    以弗所教會可說是很成熟的教會,他們的信有根有基,能分辨真假使徒。哥林多教會令保羅擔憂的其中一件事,就是他們竟然受到假使徒的迷惑仍不察覺。信徒若沒有穩固的真理根基,很容易便會受到假使徒的迷惑。以弗所教會不能容忍假教師,拒絕假的教導,他們忠於基督。

    教會能保守純正的信仰,不單是牧者的責任,也是每一位信徒努力追求認識真理的成果。

    V. 「然而,你還有一件可取的事,就是你恨惡尼哥拉一黨人的行為,這也是我所恨惡的。」(啟二6)
    我們不能肯定尼哥拉黨人究竟是怎樣的人,他們的行事是否與巴蘭的教訓相似(啟二14-15),巴蘭曾教導巴勒以淫亂絆倒以色列人。

    有人認為尼哥拉黨是當時的異端教派,其名字的意思是「勝利的人」;他們顯然宣揚虛假的教導、偶像崇拜和不道德的行為,如巴蘭和耶洗別一樣。他們的行為既是惡的、是不合聖經教導的、是為主所恨惡的,以弗所教會得主稱讚,正因為他們恨惡尼哥拉黨人的行為,站在主這一邊,恨主所恨,這也是我們應該效法的。

    以弗所教會五項讓我們學效的優點,總結如下:
    – 勞苦、認真事主,殷勤作工;
    – 面對苦難或打擊時不灰心,能堅持事主;
    – 不容忍惡,能保持聖潔;
    – 在真理上有根有基;
    – 恨主所恨。

    然而主仍然嚴厲責備以弗所教會一件事,要他們悔改:

    二. 主對以弗所教會的責備(啟二4-5)
    I. 責備:以弗所教會離棄了他們起初的愛心
    對這項責備,主的警告是,「你若不悔改,我就臨到你那裏,把你的燈台從原處挪去。」(啟二5下)把燈台挪去,就是不能再為主發光;以弗所教會將不復存在,失去為主作見證的機會。

    為何主看這事如此嚴重呢?「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究竟是甚麼意思?

    1 信徒失去對主的愛慕
    陳終道牧師對這句話的解釋是:「起初的愛心,就是指信徒初信主的時候,愛主的心非常單純,無其他雜質,無其他意圖。」可以說是凡事獨獨為主。

    按外表來看,可能以弗所教會比其他教會更熱心事奉主,但主知道,以弗所信徒內裏已失去了起初的愛心。

    信主久了,愛主的心漸漸變淡,事奉成為習慣,不再是出於單純愛主;求自己的榮耀,多過為榮耀主;高舉自己,多過高舉主;因沒有儆醒,漸漸離棄了對主專一的愛心。在真理方面可以依然純全無誤,仍然努力事奉服事,但卻已經失去了敬拜和服事應有的真正動機—獨獨為主。

    基督不再是生命中的第一位,卻漸漸把自己和自己的事放在首位。即使把教會的種種事工、活動放在首位,似乎忠於教會,卻不是忠於主基督。愛教會,卻沒有真心愛教會的元首主基督。愛自己的事奉,作自己喜歡作的事,不再是因愛主而謙卑順服事奉主,失卻了蒙恩時愛主的心,個人與主的關係不再密切。

    2 信徒失去對人的愛與接納
    初期教會成立時,信徒之間真心彼此相愛(徒廿17-38),彼此支援,即使遭受逼迫,也一起勇敢面對。但教會漸漸世俗化,受到世界風氣、假師傅等的影響,教會內也充滿了批評、埋怨、嫉妒、自私的行為。

    今日教會也有因失去了起初的愛心,釀成諸多紛爭分裂,被世人取笑,主的名也因此受辱。我們要聽從主的話,主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十三34-35)

    II. 勸告:回想從哪裏墜落、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啟二5上)

    1 應當回想你是從哪裏墜落

      以弗所教會的弟兄姊妹,會否因忙於作工、護教,以致沒時間安靜、默想、自省、親近主。

      初信時勤讀聖經,對上帝的話語越讀越覺甘甜,好像初戀情人讀情書,並且喜愛禱告,享受與主甜蜜的交通;可惜讀聖經漸漸成為任務,禱告當作例行之事。初信主時,聚在一起,講論聖經、一同禱告、一同事奉,但漸漸因忙於事工,見面時都是開會,沒有深入溝通,沒有彼此關懷,沒有互相關心屬靈的生命,有時甚至因為意見不同,說話不謹慎而彼此傷害。

      我們要儆醒,會否因受到世界的影響而失去了起初對主的愛心?會否因自己的成就,而忘記了事奉需要謙卑順服?會否因事務忙碌,而沒有時間關心別人,漸漸對人失去了熱情,變得冷淡?究竟是因甚麼事而墜落?因甚麼事而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

      2 並要悔改

      以弗所教會若要再次為主發光,就必須悔改。
      首先要遠離所有取代主地位、阻礙與主有親密關係的事物。

      3 行起初所行的事

      現在開始,應做的第一件事,在凡事上都認定祂,凡事禱告尋求上帝的心意;「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箴三6)

      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每天安排固定時間與主獨處,學習祂的話語和祈禱。立志效法基督,就好像祂在我們身邊,我們跟隨祂的腳步一樣。從早到晚每一刻都要認定祂,求主指引我們的道路。 「行起初所行的事」就是要悔改、回到基礎—信仰的基礎必須建立於我們對上帝的愛,每一位真心跟從主的人都應該重拾我們對主起初的愛。

        培育部2024年秋季成人主日學課程(跑馬地堂)

        課程目標:透過深入淺出,介紹「信經」內容中每句的重要性,讓你掌握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並且體驗「信經」中所宣示的與我們的信仰生活是何等有關係。

        課  程:「使徒信經」 (共六課)
             第一課(8月18日)我信的是什麼? 為什麼有信經?
             第二課(8月25日)我信聖父 …
             第三課(9月1日)我信聖子 …
             第四課(9月8日)我信聖靈
             第五課(9月15日)我信聖而公之教會;我信聖徒相通;…
             第六課(9月22日)今日的信經

        導  師:吳基恩長老、吳水麗執事

        時  間:上午10:45-11:45

        地  點:跑馬地堂4樓

        對  象:信徒

        報名方法:請向牧師、宣教師、培育部部長、導師報名      

        查詢:2893-2242

        門徒訓練

        日期:2024年8月4日
        題目:門徒訓練
        牧者:蕭嘉祥牧師

        坊間有不同的門徒訓練(以下簡稱「門訓」)模式,有的以讀遍聖經為主、有的查經為主,有的教導信仰綱要,有的教導價值觀或應有行為等等。但門訓不只是為增添屬靈知識,最重要的不只是材料(課程)充足。我們所選擇的門訓模式稱為:「生命影響生命使命型的門徒訓練Life On Life Missional Discipleship」(以下簡稱「LOLMD」)。

        LOLMD的重點不是為增加屬靈知識,也不單是一個課程,雖然我們也使用課程,但重點不在課程而是在於「生命影響生命」,是切實學效主耶穌塑造門徒的模式,馬可福音三14記載主耶穌設立十二個人,要他們常和自己在一起生活足足三年時間,主藉自己的生命來影響門徒的生命,訓練及建立門徒,並差他們出去傳道。當然我們作為組長的不可能與主耶穌相比較,「生命影響生命」對我們而言,就是我們的生命先被主的生命影響,然後組長及組員的生命也彼此影響,彼此建立。LOLMD最注重的就是組長與組員,組員與組員之間的關係,在屬靈生命成長的過程中信徒的確需要彼此支持和支援。

        LOLMD強調每日的個人敬拜生活(靈修)的必須,並教導訓練門徒實踐每日個人敬拜的生活。LOLMD一年大概28次開組,在開組前大家必先完成該日的習作(課程),每次開組大概個半鐘至兩個鐘,開組時間分為5個部分(TEAMS):
        一、真理的學習Truth。
        二、真理的裝備Equipping。如何把所了解的真理(上帝的話)實踐於日常生活中。
        三、守望相助(問責)Accountability。我們坦誠的分享日常所面對的挑戰及掙扎,彼此鼓勵、提醒及守望。
        四、使命Mission。一起實踐使命。
        五、彼此代禱Supplication。

        除了開組,我們還有組長與組員每個月一次的一對一時間,組長與組員有深入的分享,並與組員一起定下屬靈生命成長的目標。

        大家之間的關係漸漸深入,享受主內那種種「彼此……」的關係。

        「生命影響生命使命型的門徒訓練」的定義:「在幾個人的生命裡耕耘,目的為傳遞生命、上帝的話語、和福音,好使他們成為成熟、裝備好的基督跟隨者,並以同樣的方式,委身於他人的生命。」

        凡願意參加LOLMD的弟兄姊妹都需要具備以下的條件。首先當然必須有「信」,每一位都必須是重新得救的人。但我想把「信」的英文字「FAITH」的5個英文字母分開來解釋5個條件。
        一、Faithful忠心—指必須願意委身。明白並認同LOLMD的理念,目標不只是為完成門徒訓練,更當願意委身於門訓。
        二、Available有空—有空並非指很休閒的人,而是指必須重視門訓,必會騰空時間來完成LOLMD的要求,不論是完成習作或開組時間等。
        三、Interest興趣—與趣是指對人的生命必須要有與趣。一個自我的人,對別人的生命毫無興趣的人,不可能享受彼此之間的關係。
        四、Teachable受教—受教當然是指要有謙卑的心學習,放下自己的身份、學歷、一起學習。
        五、Hunger饑餓—饑餓是指對明白上帝的說話及旨意常有饑餓,渴望的心,並樂於實踐。

        2024年9月將會成立四個新組別,期待大家有坦誠深入的分享,大家都成為一班主內的好兄弟姊妹。

        我再次強調LOLMD不只是一個課程,不只是為增加屬靈知識,不只是教會其中的一項活動,門徒訓練是教會每一位信徒都應經歷的旅程,是主耶穌的吩咐。不知大家能否想像如果教會的每一位弟兄姊妹都接受LOLMD,教會將會是如何的一間教會?

        「崇拜與聖樂」講座

        主題:「崇拜與聖樂」講座 (共2講)

        日期:2024年9月7日及至21月(禮拜六)

        時間:下午3時至5時

        地點:香港跑馬地山村道9號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閩南堂禮堂

        講員:吉中鳴牧師
           漢語網絡神學院崇拜系系主任
           媒體綠洲(MMO)總監

        內容:♫ 音樂在崇拜的意義
           ♯ 敬拜的心態、編排、領會
           ♮ 聖詩的種類、來源、功能、認受性
           ♪ 唱詩的態度及唱法

        查詢:2893-2242

        [請按此處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