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相信了、復活了、傳開了
經文:哥林多前書第15章1-11節
地點:跑馬地早、日堂

講題:瞎眼今可看見
經文:馬可福音第10章46-52節
地點:北角早、午堂

講題:讓生命不一樣
經文:馬太福音第4章12-22節
地點:香港仔堂

講題:相信了、復活了、傳開了
經文:哥林多前書第15章1-11節
地點:跑馬地早、日堂
講題:瞎眼今可看見
經文:馬可福音第10章46-52節
地點:北角早、午堂
講題:讓生命不一樣
經文:馬太福音第4章12-22節
地點:香港仔堂
日期:2024年11月17日及12月8日
題目:從心出發
經文:馬可福音第7章1-8節
講員:林世烽宣教師
不知不覺,我已經在我們的閩南堂一個多月了,感謝大家的關心和支持。每次見面時大家都會問我:「適應香港的生活嗎?」這讓我感到非常溫暖。的確,適應一個新環境並非易事,需要做出許多改變與調整,放下過去的習慣與生活方式。同樣,信仰生活也是一個不斷成長和改變的過程。我們要從固有的觀念中走出來,學習以新的眼光看待世界和自己,這正是今天經文所傳遞的訊息。
在今天的經文中,耶穌對我們提出一個具深意的挑戰,教導我們如何從心出發來改變我們的信仰。這段經文看似簡單,尤其當我們讀到法利賽人這類人物時,容易將他們簡單地視為那些拘泥於形式的律法主義虛偽者。然而,如果我們僅僅停留在這種負面的理解上,就會錯過耶穌教導的真正核心:如何從內心出發,調整我們的信仰。
一、法利賽人的問題:抓住形式,失去核心
經文一開始,法利賽人質問耶穌的門徒為何不按照傳統洗了手才吃飯。他們的質疑並非純粹挑剔,而是基於對禮儀潔淨的高度重視。在當時多神論的社會環境中,這些禮儀象徵着猶太人的身份與眾不同。然而,法利賽人過分地執着於外在的形式,使他們無法洞察信仰的核心—上帝關心的不只是外在的行為,還有我們內心的真誠與純潔。
耶穌指出法利賽人的問題在於他們將人的遺傳當作上帝的誡命。這些外在的儀式被強加在信徒身上,反而使人們無法真正理解上帝的心意。耶穌直言不諱地告訴他們,真正使人污穢的並不是那些未經儀式清潔的食物,而是內心的敗壞。
這讓我們反思:我們是否也陷入過於看重形式而忽視信仰本質的陷阱?我們是否以為只要遵循某些宗教習俗或參與禮儀,我們的信仰就健全了?真正的信仰應該超越形式,深入我們的內心,成為我們生活的基礎。
當面臨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時,我們是否僅僅表面上遵守一些宗教規範,卻沒有真心尋求上帝的旨意?法利賽人對於儀式的執着,顯示了他們內心的不足。他們認為透過外在的行為可以取悅上帝,卻忽視了上帝更看重的是我們內心的狀態—那份真誠的敬拜和悔改的心。
二、耶穌的挑戰:從心出發,超越形式
耶穌引用以賽亞的話來指出法利賽人的虛偽:「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可七6-7)耶穌並不是反對一切的傳統,而是反對那些僅僅拘泥於外在形式,卻忽視內在純潔的做法。他提醒我們,不要被外在的宗教規範所束縛,而忽略了上帝真正對我們內心的要求。
耶穌進一步教導說,真正使人不潔的是內心的邪惡念頭和行為,而不是外在的物質或食物(可七15)。這樣的教導挑戰了當時的猶太教習俗,要求人們反思信仰的核心:真正的純潔來自內心的轉變,而非僅僅外在的行為。耶穌強調:「從人裏面出來的,才能污穢人。」(可七20-23)這些從內心發出的邪惡念頭,包括貪婪、嫉妒、邪惡、詭詐等,才是真正使我們遠離上帝的原因。因此,耶穌的挑戰在於呼籲我們從內心出發,摒棄僅僅流於表面的行為和規矩。
我們是否也常常過於注重外在的行為,而忽略了內心的變化?我們是否認為只要外在行為符合宗教的要求,內心的狀態就無關緊要?耶穌的教導提醒我們,信仰的核心是內心的純潔與真誠。如果我們只是在外表上維持宗教習俗,而內心卻沒有真正悔改和愛上帝,那麼我們的信仰就是空洞無力的。
三、耶穌的行動:展現上帝恩典的核心
耶穌的行動進一步闡明祂的教導。祂治癒了外邦腓尼基族婦人的女兒,並恢復了一位外邦人聾子的聽覺和言語能力。這些人並沒有遵循猶太教的禮儀,對律法也知之甚少,但因着他們的信心與對耶穌的信任,他們得到了醫治。這顯示了上帝的恩典遠遠超越任何外在的規矩和禮儀。
這一行動讓我們看到上帝的愛與恩典是普世性的,不局限於任何種族、傳統或宗教規範。耶穌的行動提醒我們,不應以狹隘的標準去衡量他人是否配得上得上帝的愛。相反的,我們應該以開放的心去接納每一個人,因為上帝的恩典是不分國界的,祂的愛臨到每一個願意相信的人。
真正的信仰在於愛和恩典的實踐,而非形式上的遵從。當我們面對他人時,我們是否願意放下偏見,超越外在的差異,去傳遞上帝的愛?耶穌的榜樣提醒我們,祂看重的不是我們的宗教背景,而是我們是否真心尋求上帝、是否願意接受祂的愛。
四、對我們的啟示:超越形式主義,活出內在的信仰
這段經文對我們的啟示極其深遠。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形式主義的世界中,很容易陷入僅僅遵循外在規範的陷阱而忽視信仰的本質。耶穌呼召我們要從心出發,超越一切外在的形式,讓信仰真正發自我們與上帝之間真誠而深刻的關係。我們應當常常省察自己的內心,確保我們的信仰並非停留在外在的行為上,而是真正反映出我們對上帝的愛與敬畏。
我們也需要反思自己在對待他人的態度上是否存有偏見和排斥。我們是否願意像耶穌那樣,以包容和接納的心去愛每一個人?還是我們只是關心別人是否符合我們的標準和規範?耶穌的教導提醒我們,真正的信仰不是建立在外在的宗教儀式上,而是在於我們是否真心愛上帝與愛人。
我們應該努力追求超越那些束縛我們的傳統與形式,讓我們的信仰活起來,成為愛與恩典的化身。只有當我們真心地愛上帝並愛人時,我們的信仰才會有真正的力量,而成為別人生命中的祝福。
讓我們每一天都以謙卑與悔改的心來到上帝的面前,讓祂的話語成為我們的力量。無論面臨甚麼樣的挑戰,我們都要記得,真正的信仰是在於內心的轉變和對上帝的完全依靠。讓我們從心出發,活出一個充滿活力、愛與恩典的信仰,讓上帝的榮耀在我們的生命中顯現。
講題:論盡耶穌的家譜—宣教篇
經文:馬太福音第1章1-17節
地點:跑馬地早、日堂
講題:讓生命不一樣
經文:馬太福音第4章12-22節
地點:北角早、午堂
講題:相信了、復活了、傳開了
經文:哥林多前書第15章1-11節
地點:香港仔堂
講題:讓生命不一樣
經文:馬太福音第4章12-22節
地點:跑馬地早、日堂
講題:相信了、復活了、傳開了
經文:哥林多前書第15章1-11節
地點:北角早、午堂
講題:瞎眼今可看見
經文:馬可福音第10章46-52節
地點:香港仔堂
希伯來書指出我們信靠的基督是一位比眾先知、眾天使、摩西、約書亞更大的。祂的職分比亞倫更崇高,在更美之聖所中事奉,帶來更美之約,衪為罪一次獻上自己為祭,比一切重複獻上牛羊的祭更美。
希伯來書的資訊,對第一世紀的教會來說是最及時不過的,對今日的教會來說也一樣。我們需要經常醒察,不可忘記我們在基督裏所得永恆的產業與褔樂。我們需要鼓勵,以致在反對與困境的包圍下仍然能忍耐。所有信徒都要接受警告,切勿在親嘗並目睹主的美善之後,退回只重儀文的宗教裏去。
主題:希伯來書(共8堂)
日期:2024年9月27日、10月4、18、25日及11月1、8、22、29日(逢禮拜五)
時間:晚上8時至9時
形式:Zoom
講員:蕭嘉祥牧師
內容:
第一堂 基督的優越
第二堂 安息的應許/偉大的大祭司
第三堂 叛道的危險
第四堂 與麥基洗德相似的祭司職任
第五堂 更新更美的約(I)
第六堂 更新更美的約(II)
第七堂 信心
第八堂 基督徒生活
查詢:2893-2242
[請按此處報名]
日期:2024年11月3日
題目:不願一人沉淪
牧者:麥寶山牧師
「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後三9)
一九五九年,廿二歲的程文輝入職香港社會福利署,是首位失明社工。她的一生頗傳奇,甚至被改編成話劇,被搬上舞台。
程文輝一生信靠基督,可惜話劇中着墨不多,以致觀眾看不出信仰如何影響她。有一次,她為了救出一位被黑社會操縱的妓女,她和忠心的家傭和姐走入城寨,勸妓女從良,當時的黑社會頭目拉着她,指責她「搶人」,要她從三種死法中選擇一種,包括:槍斃、亂棍打死或者食毒粥。
程文輝對頭目說:「槍和亂棍死得太快,飲毒粥可以爭取時間跟和姐道別。」她與和姐便一同飲下毒粥。事情竟出現戲劇性轉變,原來毒粥是假的。黑社會頭目佩服她的為人,結果出錢讓她們乘的士離開。多年後,這頭目帶同他的手下歸信耶穌,還每年寄一百美元資助她。
程文輝的行動,充份反映基督捨己的愛,愛那些卑微無望的人。
一九六六年,同樣廿二歲的英國女子潘靈卓(Jackie Pullinger)來到香港,走入九龍城寨。當時城寨人口約有三萬人,到處充斥賭場、妓寨、鴉片煙館、白粉檔等,多個黑社會勢力盤據。
潘靈卓在這個藏污納垢的地方居住,開放自己的家,努力向這些為吸毒而作奸犯科的「癮君子」、靠賣淫滿足毒癮的妓女、兇神惡煞的幫派份子傳福音。他們認為自己無可救藥,根本不會理會社會如何看他們。他們在自己選擇的黑暗世界中生活,即使賤如老鼠亦毫不介意。
那知,耶穌卻愛他們,不願一人沉淪,派了一、兩個,……甚至還有許多無名的僕人,進到那裏施行拯救。
不願一人沉淪,上帝在不同的角落尋找!
求主用我,與祂同工,不願一人沉淪!
講題:必得那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
經文:彼得前書第5章1-4節
地點:跑馬地堂
主 講:蕭嘉祥牧師
講 題:必得那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
經 文:彼得前書第5章1-4節
主 講:林世烽宣教師
講 題:讓生命不一樣
經 文:馬太福音第4章12-22節
日期:2024年10月13、20及27日
題目: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
經文:哥林多前書第9章6-23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讓我們從《哥林多前書》9章6-23節看看傳福音這件事:
一. 傳福音是每位基督徒的責任(林前九16-18)
保羅說傳福音沒有可誇的,因為是「不得已的」,即是沒有選擇的餘地、有責任去傳福音的意思。上帝呼召保羅去傳福音,這就成為保羅的責任,是他的人生使命,別無選擇,如果他不傳福音,就是違背上帝的旨意,沒有活出他生存的真正目的。同樣主耶穌也把傳福音的使命交給了我們,要我們在世為祂作見證。(太廿八10-20;彼前三15)
另一個驅使保羅去傳福音的原因,就是他認為如果沒有認真去傳福音,他將有禍患(林前九16下),將來面對上帝,會感到極度的遺憾和痛苦,因在世時雖知道靈魂的寶貴,又知道福音奇妙的救恩是人得救的唯一道路,卻仍不傳福音,不顧及他人的靈魂,任由一個又一個的親友得不到福音的好處就離世,這就是他的罪,就是他的禍了,因此保羅指出不論怎樣一定要傳福音。
保羅指出傳福音只有甘心和不甘心做的問題,沒有可以或可以不做的選擇,每個蒙恩的人都應該與人分享福音的好處,不可以不傳福音。我們只能選擇以怎樣的態度去傳福音,甘心或不甘心。無論是甘心或不甘心傳福音,都不是為着有沒有賞賜的緣故,但甘心傳福音才會重視、才會認真去做,才會一心一意,盡所能在傳福音的職責上盡責。
每一個真正領略了主恩典寶貴的人,都會有保羅這樣的心態,願意為主有所獻上,這就是愛主而愛人的自然流露。事奉也是一樣,如果一面事奉一面嘈嘈鬧鬧,那就不如不要事奉,因為那樣做不但不能榮耀主也不會造就人,上帝也不會喜悅。
傳福音和事奉都是因為被主的愛所激勵,明白自己是蒙大恩的人,心存感恩,願意事奉主,願與別人同得福音的好處。(彼前五2-3)
保羅在傳福音的事工上,完全沒有半點的不情願,乃是甘心樂意地去傳。事奉及傳福音的人應該常常自我反省,確保內心是純正聖潔的,沒有任何錯誤的動機。
二. 要盡所能接觸福音對象,製造機會傳講福音(林前九19-22)
當保羅傳福音的對象是猶太人時,他會按照他們方式,遵守誡命,只要沒有違反真理,他都照做,以便接近他們,贏得他們的接納和信任,好讓自己有向他們傳福音的機會。(林前九20)
對於那些沒有律法的外邦人來說,保羅就不強調猶太人的宗教禮儀,但這並非毫無約束,因他時刻都是活在基督面前,時刻服從基督。保羅接納外邦人的習俗和生活方式,為的是能靠近他們,贏得機會引領他們歸向基督。(林前九21)
經文第22節提及「軟弱的人」,可能是指那些沒有受過高等教育、沒有影響力、沒有社會地位的人。保羅處處小心,言行柔和謙卑,盡所能不去冒犯任何人,好爭取機會向他們説明福音。這不是叫我們好歹不分,而是指出要使所有人都能聽信福音歸主,我們便要願意去接觸他們,用對方能夠接受的方法來向他們傳講福音。
保羅說:「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他的行事為人都以引人歸主為目標,不論甚麼人,他都想辦法接近,為要使更多人得著福音。要成為一個有效的福音使者,就要先能進入人群,被人接納;要甘願捨棄自己的形象,謙卑進入人群。正如主耶穌本是上帝的兒子,為了拯救世人,來到世間取了奴僕的形象,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腓二6)我們為福音、為使別人能同得福音的好處,我們是否甘願放下自我!
世界各地的風俗習慣不同,對禮貌的標準各有不同,當我們去旅行時,如果事先知道那個地方的習俗,就可避免尷尬,與人和洽。要接觸未信的人,我們同樣需要作好準備,要設法了解對方的需要,勇於放下自己的堅持,作出改變,才能有效地接觸到他們。 保羅說他甘心作眾人的僕人(林前九19下),他雖是自由的,且是使徒,有權柄、有地位,但他卻甘心作服事眾人的僕人,目的就是為要多得人;能甘心卑微惟獨真心愛主愛人的人才做得到。祈求上帝燃燒我們冰冷的心,使我們為這個世界迷失的靈魂着急。
二. 要盡所能接觸福音對象,製造機會傳講福音(林前九19-22)
當保羅傳福音的對象是猶太人時,他會按照他們方式,遵守誡命,只要沒有違反真理,他都照做,以便接近他們,贏得他們的接納和信任,好讓自己有向他們傳福音的機會。(林前九20)
對於那些沒有律法的外邦人來說,保羅就不強調猶太人的宗教禮儀,但這並非毫無約束,因他時刻都是活在基督面前,時刻服從基督。保羅接納外邦人的習俗和生活方式,為的是能靠近他們,贏得機會引領他們歸向基督。(林前九21)
經文第22節提及「軟弱的人」,可能是指那些沒有受過高等教育、沒有影響力、沒有社會地位的人。保羅處處小心,言行柔和謙卑,盡所能不去冒犯任何人,好爭取機會向他們説明福音。這不是叫我們好歹不分,而是指出要使所有人都能聽信福音歸主,我們便要願意去接觸他們,用對方能夠接受的方法來向他們傳講福音。
保羅說:「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他的行事為人都以引人歸主為目標,不論甚麼人,他都想辦法接近,為要使更多人得著福音。要成為一個有效的福音使者,就要先能進入人群,被人接納;要甘願捨棄自己的形象,謙卑進入人群。正如主耶穌本是上帝的兒子,為了拯救世人,來到世間取了奴僕的形象,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腓二6)我們為福音、為使別人能同得福音的好處,我們是否甘願放下自我!
世界各地的風俗習慣不同,對禮貌的標準各有不同,當我們去旅行時,如果事先知道那個地方的習俗,就可避免尷尬,與人和洽。要接觸未信的人,我們同樣需要作好準備,要設法了解對方的需要,勇於放下自己的堅持,作出改變,才能有效地接觸到他們。
保羅說他甘心作眾人的僕人(林前九19下),他雖是自由的,且是使徒,有權柄、有地位,但他卻甘心作服事眾人的僕人,目的就是為要多得人;能甘心卑微惟獨真心愛主愛人的人才做得到。祈求上帝燃燒我們冰冷的心,使我們為這個世界迷失的靈魂着急。
三. 凡所行的都應是為福音的緣故(林前九23)
保羅說:「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保羅清楚知道生命中最重要的並不是滿足自己、不是自己的利益、不是自己的健康,更不是自己的生命;生命中最重要的乃是福音,乃是要與人同得福音的好處。廣傳福音就是保羅的人生觀,就是他工作的目標。保羅確實是每一位基督徒應該效法的對象:要明白福音的重要,有保羅這樣的人生目標,我們才會願意為主放下自己,才會不停留在現時的屬靈狀況中。
正確的人生觀使保羅有別於一般信徒,他願意為福音放棄自己的權利,而一般信徒卻常問:「某件事可不可以作?」實在便是想按己意行事,卻又不敢違反聖經的教導,所以常在灰色地帶中糾纏。正確的人生觀會讓我們問:「所行的對福音的見證有利嗎?能叫人得着福音的好處嗎?會否叫福音的工作受阻礙?」
耶穌說一百隻羊中只要有一隻走迷,牧羊人必盡所能把那一隻迷羊尋回(太十八12)。我們的上帝是尋找迷羊的上帝,當那隻迷羊被尋回時,天上的眾天使也為此歡喜。(路十五7、10)我們能體會上帝的心意嗎?願意照上帝的心意去作嗎?我們必須為那些迷了路的人祈禱,我們必須努力去尋找他們,只要仍然有迷路的羊,上帝就不會停止尋找,我們也不應閒懶停止。
如果我們能體會上帝的心意,願意作上帝所重視的事,我們就必須為身邊仍未認識主耶穌的人祈禱、用金錢支持福音事工、接受個人佈道的訓練、支持被差遣的宣教士,以及親力親為的去傳講福音。
日期:2024年10月6日
題目:因信而順服的喜樂
經文:詩篇第16章8-9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我將耶和華常擺在我面前,因祂在我右邊,我便不至搖動。因此,我的心歡喜,我的靈快樂,我的肉身也要安然居住。」(詩十六8-9)
將主常擺在我面前的真正意思是甚麼?意思是與主同行,耶和華成為我們唯一的生活目標。信徒不但不應任意而行,更當在凡事上遵照父上帝的旨意而行,獨獨為討上帝喜悅而行。當我們把主擺在我們的面前,即是承認祂是我們獨一的主。這意味着我們願意讓主在我們的生活中居首位。當我們完成早上的靈修時,我們需要繼續把主放在我們面前,讓祂整天作主。
當我們凡事順着上帝的旨意而行,上帝就常在我們的右邊。在聖經裏,右邊常指能力、安全、榮耀、支持、供應、引領,上帝在我們的右邊即是祂必與我們同在,看顧、保守、引領我們。
有父上帝的同在,給予我們不住的關懷和保護,我們就不至搖動,世上就沒有任何人或事能使我們搖動。主不會讓任何事情、試煉、誘惑或危險威脅我們、超出我們所能承受的,祂必賜我們足夠的恩典來應付人生種種的挑戰及困難。
「因此,我的心歡喜,我的靈快樂,我的肉身也要安然居住。」活在祂的面前,我們才能找到真正永恆的喜樂。主渴望成為我們生命中的首位,祂渴望走在我們前面,但是,即使祂愛我們,想以各種方式照顧我們,祂也不會強行進入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必須願意向祂屈服,交出我們的主權,讓祂作主。當我們真正將祂放在我們面前時,祂就會坐在我們身邊,並賜給我們與祂同在的所有好處,賜給我們真正的喜樂。
弟兄姊妹們,你喜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