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

日期:2023年9月24日
題目:信心
講員:黃詩田長老

許多基督徒雖信上帝但未將信心應用於生活上。原因在乎平時對於上帝沒有深切的明白。上帝不只要人信祂,並且祂也要信祂的人將信心應用到生活上去。要將信心應用到生活上去,我們必須相信以下五點:

(一)相信上帝是全能的上帝。許多基督徒遇着難題不能解决,靠着人力去解决,事情反而轉壞,不記得上帝是全能全知的上帝,不敢將他的難題排在上帝面前,難 題就是如天那麽大,上帝卻能解决它。上帝知道我們的事比起我們所知道的更深。問題不在乎上帝能否解决我們的難題,乃在乎我們是否願意將難題交託到上帝面前。我們的難題不如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那麽大,也不如希西家王所遭遇的,夜渡加利利海的險境,患血漏十二年的婦人之束手無策, 此乃聖經所記實有的事皆因信賴上帝化險爲夷。因此問題在乎我們是否肯相信上帝是全能的。

(二)相信上帝是萬有的上帝。信心不是憑眼見。我們要相信上帝賞賜凡尋找祂的人。上帝對亞伯拉罕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創十二 1 )他未有兒子以前,上帝應允他要賜給他兒孫多如海沙。百夫長請求耶穌醫治他的僕人說:「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 太八 8 /路七 7) 他們都相信上帝是萬有的上帝能補足他們的缺乏。有一個農夫,他的鄰近有一個青草場,他好盼望草場的主人能允准他把牛放進去喫草。一日他寫信給那個地主說他願意租那塊地。隔一日,他遇見另外一個農夫,他將事情告訴他,那農夫說:「他必能 將地租給你。」又一日他又遇見另外一個農夫,他又將事情告訴他,那農夫說:「他必不租給你,因為那地主甚為富有,並不看重租金。」後來他接到一封地主的回信,大意是:「我的地產甚多,你盡管放牛去那草場喫草」。

(三)相信上帝是信實的上帝。上帝的話語可靠如日月之運行,東升西落,絲毫不誤。人若遵行祂的道,祂就施恩給他。詩篇卅七篇三節說:「你當倚靠耶和華而行善,住在地上以他的信實為糧。」

(四)相信上帝是慈愛的上帝。有一個人問一位牧師說:「上帝是誰?」牧師回答說:「上帝是愛。」如果主耶穌不降生在世上,我們就吃吃喝喝死了就算 了。上帝愛世人是真心的而又長久的。有一個寡婦只有一個女兒。她的女兒在十八歲時跟人出走。她拼命去找她的女兒卻找不到。她想一個法子就是把她的像片四處張貼。在每張像的下邊寫着:「女兒啊,我仍舊是愛你!」一天晚上,那個女孩子剛由舞廳出來看見一堆人圍着看一張像片,她也近前去看看,看見是她自己母親的像片,她就趕回家去。到了家,她看見大門開着,她就上自己的睡房,看見那間房門也開着,她就躺下睡覺。次日她母親對她說:「我自你去後,大門未嘗關閉,夜夜在你的床頭置放餅食水瓶,看哪,水瓶的水仍舊温暖着呢!」

(五)相信上帝是公義的上帝。詩篇九十七篇二節:「公義和公平,是他寶座的根基。」詩篇十五篇一、二節:「誰能寄居你的帳幕,誰能住你的聖山,就是行為正直,作事公義,心裏說實話的人。」詩篇八十五篇十節:「公義和平安,彼此相親。」人若不秉公行義,上帝必要和他算賬,大衛殺了烏利亞,他賠上四倍。又因拔示巴之事,他的妃嬪在宮殿的平頂上受他的兒子押沙龍的羞辱。人若秉公行義,上帝必施恩給他。

如果我們相信以上五點,我們就可以把信心應用到生活上去。

(轉載自《香港閩南堂月刊》第一卷,第五期,1959年5月15日,頁5-6。)

眾志成城

立會八十五周年堂慶感恩崇拜

日期:2023年9月10及17日
題目:眾志成城
經文:哈該書第1章1-15節
牧者:王家輝牧師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總幹事)

引言
能夠看見許多弟兄姊妹在堂慶回到教會參與主日崇拜,實在是令人興奮。因為三年的疫情改變了我們一些生活習慣。其中一項就是部份弟兄姊妹喜歡繼續留在網上參加崇拜。因為減省了交通往返,留在家裏舒舒服服崇拜,之後可以再約弟兄姊妹或朋友茶聚,多輕鬆!有些弟兄姊妹則因為參加一個崇拜覺得不滿足,反而在網上可以參加多幾個,並且可以選擇喜歡的講員,真方便!這些都是今時今日教會要面對的難題。

有人以為只要教會暫停崇拜直播,那就可以迫使弟兄姊妹回來。殊不知,若然這教會暫停了直播,他們不會因此乖乖回來,反而可能令他們更集中留意其他教會的崇拜直播。其實現在日常生活已相當繁忙,大部份在職人士,不論是老闆或是打工仔,必定感到生活迫人。尤其是疫情對許多行業造成打擊,令經濟狀況無法迅速復元,大家時時刻刻也要為自己的生活奔波勞碌,為自己的未來而感到擔憂。做老闆的擔心經濟衰退,成本上升以致無法經營。打工仔就是有收入,可是卻面對金錢的購買力下降,經濟壓力越來越大。然而就是怎樣為自己的生活籌算,情況亦沒有多大的改善,縱使是基督徒也不會例外。

基督徒跟其他人一樣有生活各種的壓力,但化解方法卻不一定是靠自己的能力可以改變。有些時候可能是因為我們忽略了上帝的賜福,結果就算花盡心思與氣力也無法改變自己所身處的困境。這是不是大家現在的寫照呢?

簡介哈該書及引的反思

讓我們先從簡略認識哈該書作為開始。哈該名字的意思是「我的節期」。他是主前六世紀被擄歸回後的先知(拉5:1;6:14)。他從巴比倫歸回耶路撒冷,與撒迦利亞同期傳道,向當地猶太人傳講有關重建聖殿的信息。

以色列人從被擄之地歸回後(主前538年,當時得波斯王古列批准),很快就在歡樂聲中立下重建聖殿的根基。可是因敵人的阻撓(參以斯拉記第4章),更因百姓貪圖自己的享受,以「時機未到」(哈1:2)為由停工,致使聖殿工程荒廢十多年之久。於是,上帝在大流士王第二年(主前520年)興起哈該先知,他發出一些簡短有力的信息,勉勵百姓重建聖殿。

哈該書是結集這些信息而成。這些信息催促民間領袖從速重建聖殿,強調上帝是一切福祉的源頭,祂應許那些更新而純潔的人民將來要過繁榮安定的生活:「銀子是我的,金子也是我的……這後來的殿的榮耀必大過先前的榮耀。」(該2:8-9)因此,本書是要鼓勵百姓信靠上帝,並把上帝的事放在首位。

我們當反思一下,我們今日的光景跟昔日被擄歸回的以色列人相似嗎?我們比較着緊自己的生活,當一切安定下來,我們卻忘記上帝的恩典。我們為自己的幸福、前途而努力,卻沒有認真為上帝的殿(今日的教會)而願意付出多一些。

聖殿—與上帝相遇、上帝就在中間

當波斯王古列讓以色列人從巴比倫回到耶路撒冷時,重建聖殿成為以色列人的重要目標。聖殿對猶太人來說相當重要,因為那是上帝之名所居住的地方,在聖殿裏面以色列人與上帝相遇,聖殿使以色列人相信上帝就在他們中間。當大衛成為以色列君王的時候,他曾對先知拿單說:「看哪!我住在香柏木的宮中,上帝的約櫃反而在幔子裏面。」(撒下6:2)因此,他打算為耶和華建造聖殿,但是這個願望直到他兒子所羅門繼位之後才完成。

當所羅門王完成建殿工程及獻殿的時候,他帶領着眾以色列百姓向耶和華禱告,懇求說:「當你的僕人和你民以色列向此處禱告的時候,求你在天上的居所垂聽,垂聽而赦免。」(王下7:30)所羅門王期待這殿成為禱告的地方。建築物雖然是外在之物,但是仍有它一定的功效,它可以創造一個使人與上帝更親近的空間。所羅門王期待,那是一個人可以與上帝相遇的地方。然而因着歷史的演變,以色列人在聖殿的敬拜越來越表面化,信仰與行為嚴重脫節,最後聖殿被毀滅,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當奴隸。這對以色列人來說實在是一大打擊,甚至產生很大的信仰危機。因此,他們一直盼望有朝一日能夠重回故土,重建聖殿!

一切不似預期

哈該先知正是出現於一個開始重建故鄉和聖殿時代。當時,巴比倫滅亡了,波斯興起,波斯王古列允許以色列人返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以色列人是何等的高興。詩篇126篇的作者說那時他們好像是在作夢一樣。所以,以色列人歡欣鼓舞要重建耶和華的聖殿,希望能恢復往日大衛王時期的光榮。不過,重建之路並不那麼順利,以色列人建殿的事工未有按照預期得到波斯王古列在經濟上全力支援(拉1:4),且又遭到北方居民的故意阻擾(拉4:1-4)。在這些內外不利的因素影響之下,導致以色列人放下重建聖殿的事工,認為這時不是建聖殿的適當時機(哈1:2)。後來,眾人紛紛把注意力集中在個人家室的建立和財物的聚集上(該1:4),只為自己自求多福。然而,天亦不從人願,當以色列人全心為自己謀取財富時,卻得不到耶和華上帝的祝福,竟然遇上旱災,「天不降下甘露,地也不出土產」(該1:10),以致以色列人忙碌地撒種,也得不到收成(該1:6)。

在困境中得激勵

就在此時,先知哈該受上帝呼召,他勇敢地出來指責以色列人,說:「我的子民哪,我的聖殿荒廢着,你們卻住在建築華麗的房子裏!」(該1:4)先知的指責,正好與剛剛我們所提到大衛的想法相反,他看到自己受膏立為王,且住在香柏樹所蓋的房子,耶和華卻要住在布棚裏面,因此他有極大的負擔要為耶和華蓋一座聖殿,是以哈該一再提醒以色列人要省察自己的行為(該1:5, 7),不要再找藉口而停建聖殿。

當時,哈該對以色列的政治領袖所羅巴伯和祭司長約書亞鄭重作出提醒。在哈該的鼓勵之下,保證耶和華必與他們同在(該1:13)。結果,所羅巴伯、約書亞和所有以色列民得到很大的感動,不久聖殿重建就完成了。雖然,聖殿的規範比不上所羅門王時代所建蓋的第一個聖殿,但是上帝應許說:「這新建的聖殿要比舊的更華麗」(該2:9),因為這殿是在困境中所建,所以得到的榮光要勝過以前的榮光。

我們今天的光景

今日當我們要為教會慶祝生日時,我們當從先知的信息反思先知、領袖和百姓的角色和各自的任務。

首先,先知的主要任務在於提醒和督責。我們可以問,誰是今天的先知?是教牧同工嗎?是那些能夠看見問題並指出問題的人嗎?每一個時代,上帝也興起替祂傳遞訊息的代言人,並讓大家知道究竟在那裏出了問題?

其次是領袖的任務。領袖最重要是能夠以身作則,成為眾人的榜樣。若領袖沒有跟隨者,他只是一個無兵的司令。若領袖只想指指點點,而沒有捲起衣袖跟大家一同努力,其實他只是一個旁觀者。誰是今日的領袖?是長老、執事嗎?能夠身先士卒,與眾同行,這才是真的領袖。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百姓。百姓必須起來回應,否則就算有先知指出問題,也有領袖作為榜樣,沒有群眾聚合的力量,最終也難成事。誰是百姓?會是各位弟兄姊妹嗎?所謂「百姓」並非受君王統治的蟻民,「百姓」就是上帝的子民,包括先知、領袖和群眾,缺一不可。若放在教會的場景,就是教牧、長執和各位弟兄姊妹,我們同屬上帝子民!

總結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迫於無奈也要先處理妥當自己的生活。這是每個人對自己生活責任的承擔,是十分正常,也不該受責難。然而,若我們把自己所關切的事都放在首位時,把關乎上帝的則放置在一旁,當生活出現亂子時,我們就不能質問上帝為何沒有看顧和保守。當我以自己為優先,我就可能錯失了上帝賜福給我的機會。當我以上帝為首先,上帝所賜予的將會遠超我所想像。

今天我們也要為上帝的殿發熱心,我們期待香港閩南堂會成為怎樣的教會呢?我可以為上帝的殿貢獻甚麼呢?可以是在硬件上(為其建築、結構等),亦可以在軟件上(福音使命、教會推動的事工、裝備自己、培育後輩等)。就是有了這樣的預備也不代表一帆風順,仍要克服不少困難。可是當上帝的子民願意委身時,我們就有機會看見眾志成城的美景,這不單建造了上帝的殿,也能建造自己的生命和生活!

但願上帝的話語,時常成為我們的提醒和力量,更願香港閩南堂成為蒙福和主所愛的教會。誠心所願!

(來稿照刊)

吊詭的自由

日期:2023年9月3日
題目:吊詭的自由
牧者:麥寶山牧師

「自由」現今被解讀為不被轄制。人嚮往自由,追求不被約束的生命,作自己喜歡的事,不受外在的枷鎖管制。彼得前書二19:「人被誰制伏就是誰的奴僕」,指出外在的勢力,不管是上司、制度、潮流或其他,要你做你不想做的事,也不許你做想做的事,奪去了你的自由。

以色列人在埃及為奴,受到法老任意對待。上帝從埃及召他們出來,要使他們得到自由。可惜當他們離開埃及後,他們沒想到珍惜所得到的自由。他們因為食物問題,就懷念埃及,當日所受的壓迫,一下子抛諸腦後。人因貪慾很容易就把寶貴的自由棄如敝屣。到了西乃山下,他們又製造金牛犢,獻祭玩耍,把自己歸入流行信仰習俗之中,放棄了領他們得自由的上帝。

真「自由」其實是擺脫罪惡的勢力,不被轄制;然而,今天所講的自由,卻是擺脫上帝、良心和道德的管轄,結果墮入意義失落的假自由之中。

自由是來自上帝的恩典,所以自由是善的。自由和善是不可分的,《雅各書》稱律法為「使人自由的律法」(雅二12),因為律法是善的,又釋放人走出罪惡。

人的自由脫離了善,就失去了自由,這是自由的吊詭性。自由的心是良善,沒有良善的自由,就是任意妄為,變得醜陋而可怕!

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着

日期:2023年8月27日
題目: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着
牧者:吳茂壽牧師

耶穌的死,不但我們基督徒相信,世上任何人都相信,因為耶穌的死是世界公認的歷史的事實。但是耶穌的復活却需要我們用信心去接受。基督教所以異於其他宗教就在乎有一位復活的救主。復活是基督徒信仰的基礎。每一個基督徒都應當時常有這種的信仰:「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着」。(伯十九25)「祂是那存活的,祂曾死過,現在又活了,直活到永永遠遠。」(參:啟一18)主活着對我們有何益處呢?

(一)因祂活着使我們勝過苦難。我們今生可得祂與我們同在。當我們憂愁時,祂安慰我們。當我們孤單無助時,祂幫助我們。當我們患病時,祂醫治我們。

(二)因祂活着使我們勝過罪惡。死之所以可怕,原因在乎罪的問題不得解决。一個反對基督教道理的人對於死是極其恐怖的。但是對於一個基督徒,死不能做他的毒鈎。他可安然見主的面。在病危時,他有時候看見天使,有時候看見主。也有基督徒知道何時他要離開世間。我們勝過罪惡不是改良而是靠着主耶穌用聖神使我們重生。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上帝的國。」

(三)因祂活着使我們勝過環境。為甚麽一日間每有數起自殺之事發生?就是因為人們不能忍受惡劣的環境。他們以為一死就算了。基督徒在世上也有苦難、挫折、失志、逆境、失敗、病痛、絕望、磨煉、貧窮、缺乏、危險,但是我們藉着復活的救主就可以得勝這一切。

(四)因祂活着使我們勝過死亡。主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約十一25)保羅說:「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那裏?死啊,你的毒鈎在那裏?」(林前十五55)世人對於死的觀念都以為死一臨頭,萬事皆休,死為宇宙的克服者,不論何人是怎樣的富有、智慧、温柔、權勢,死一臨到他,便將他一切的事都結束了。人們常以死的權勢與死的毒鈎為可怖。因為死的毒鈎斷絕了他們一切的喜樂,敗壞了他們一切的計劃。這死的毒鈎是人類的惡運,没有一人能避免它。但是藉着我們復活的救主,死不能再威脅我們。基督徒看死是入天堂的門戶。我們每次到新界去,火車須經過山洞數分鐘。我們看死亦如火車過山洞一般。火車不是永遠停留在洞裏。山洞一過便别有天地。我們經過死亡,便可享受那永遠的福氣。

(轉載自《香港閩南堂月刊》第一卷,第五期,1959年5月15日,頁1-2。)

求存定求全

立會八十五周年堂慶感恩培靈會

日期:2023年8月13及20日
題目:求存定求全?
經文:以弗所書5章1至20節
牧者:王家輝牧師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總幹事)

引言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可說是香港教會辦學與教會發展的黃金時期。透過辦學接觸到許多學生和他們的家庭,在堂校合作下,莘莘學子於成長階段成為基督徒。部份在長大後投身教育行列,又再帶領下一輩的學生信主。這樣的情景相信也是不少信徒熟悉的經驗。那些年老師和學生的課餘時間充足,在校內的學生團契是頗受歡迎的活動之一。老師帶領學生、同學帶領同學,教會的青少年事工十分興旺!與此同時,香港社會也在這段時間乘着內地改革開放及全球經濟向好的情況下,變得越來越富裕。在這樣風和日麗的情況下,談論委身事奉、想像在困境的日子中要堅守所信到底,一切看來也是理所當然。

當我們回顧教會歷史,看見有無數的先行者,為堅持信仰而失去安穩生活和自由時,我們曾信誓旦旦,認為自己也必然會堅持到底的。可是當真正考驗來到時,置身在極難的選擇下,究竟是堅守信仰原則到底、妥協就範,還是會走在邊緣上?原來並不是想像中那樣簡單!

估計大家也知道「寧為玉碎,不作瓦全」是甚麼意思?字面意思是:寧願做珍貴的玉器而被打碎,也不願當低賤的瓦片而得以保全。實質意思是:人為了堅持某種信念而不計犧牲,奮鬥到底!這種精神跟我們的信仰也是相當吻合。在教會當中,我們常常會聽弟兄姊妹見證分享,自己或許也曾試過分享見證,分享一些信仰經歷。其實「見證人」與「殉道者」兩個字的希臘原文是μαρτυρέω;原來「見證人」並不是誇誇其談,而是用生命來作證明的!簡單來說,當你要為信仰作見證時,就是代表你已準備隨時有殉道的可能。為了信仰的原故而不惜犧牲。

這樣聽來有點嚇人,但其實這也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只不過我們沒有想到原來一個人為了堅持某種重要價值,可以到一個地步,會不惜連自己性命也願意犧牲!例如:有人認為賺錢是最重要的,結果為了賺錢,他願意犧牲娛樂、休息時間,就算病了也不理會不斷透支健康,最終拖垮了身子。對於有些女士而言,愛美真的可以不理自己性命!由此可見,不論是基督徒,還是非基督徒。人總會有可能為着自己的理想、原則而堅持到底的。那怕要犧牲自己性命也在所不計!然而在現實中,大部份人也不會這樣極端,反而保命比較重要,這亦是人之常情。

今時今日,香港以至全世界,已經不再是活在風和日麗的情景中,反過來可能用風雨飄搖來形容是更加貼切。在這樣的處境下,基督徒是在掙扎求生存,還是掙扎求完全呢?這就是今晚我想藉以弗所書5:1-20跟大家一起思想的問題。

如果想掙扎求生存,會怎樣做?

首先,我們看看,若我們是要掙扎求生存,我們會怎樣做?如果要求生存,當然要懂得生存之道。香港人非常懂得生存之道,因為我們雖然是一個夾在大國角力之間的彈丸之地,不過卻可以為各方帶來巨大的利益,所以能夠留下來。生存之道,離不開兩個字,廣東話稱為「執生」,書面語就是「隨機應變」。

在職場上,見怪不怪的情況是:「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甚至乎有信徒認為這是有聖經基礎的!哥林多前書9:20-22這樣記載:「向猶太人,我就作猶太人,為要得猶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我雖不在律法以下,還是作律法以下的人,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向沒有律法的人,我就作沒有律法的人,為要得沒有律法的人;其實我在上帝面前,不是沒有律法;在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之下。向軟弱的人,我就作軟弱的人,為要得軟弱的人。向甚麼樣的人,我就作甚麼樣的人。」

聽來似乎有道理,聖經就是這樣說,不過我們要切記不能斷章取義。保羅所講的向甚麼樣的人,就作甚麼樣的人,目的並不是為自己利益,而是「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林前9:22b-23)

若然回到以弗所書當中,我們知道在這裏保羅提出兩種的人生。一是活在暗昧的景況,而另一種就是活在光明之中。若然為個人的利益而保住自己性命,那就會選擇活在暗昧之中。「暗昧」的意思是嘴巴講出下流的事情、做無益的事、可恥的、睡着的、愚昧、糊塗。以弗所書5:3-4「至於淫亂並一切污穢,或是貪婪,在你們中間連提都不可,方合聖徒的體統。淫詞、妄語,和戲笑的話都不相宜」。保羅這樣講大概也不是隨口說說的,而是他看見以弗所教會正出現這樣的問題。

作為信徒,你會覺得基督徒怎會講這些說話呢?可是在職場中,這些情況則是不難想像。一班男同事走在一起十居其九都會有性話題,評論女性身材,甚至乎發生性騷擾的事情。倘若是一班女同事則未必會像男同事那樣,然而性話題同樣有機會出現。除了在職場常見這樣的情況,其他在經文所提及的情況也是會有機會出現的。例如:在職場上,我們會做許多避規的事情來方便自己。其中一項我見得較多的就是拆單。若然公司規定,採購活動超越二十萬就需要有三個報價作比較,然後以價低者得。為了減省這些聯絡時間,有人嘗試把一個項目拆細為兩個,結果每個拆細了的項目大概是十萬上下,那就不用找三間公司了,可能只要有一間公司交出報價單便可以進行。在程序和規例上也是沒問題,可是撫心自問卻知道自己在道德和信仰原則上是有問題的,不過這就是職場生存之道。除了這些在工作行為上的問題,生活的方式也是會有問題的:「不要醉酒,酒能使人放蕩」。應酬與合群在職場都是很普通的。或許你並不喜歡飲酒,但是為了搏取認同,所以開始飲酒,然後越飲越多,變成上癮,最後出現醉酒的情況。若然你不跟隨這些方式,可能就會被排斥和失去上位的機會,信徒該如何自處?

若然要求完全又該怎樣?

「暗昧」與「光明」形成強烈對比。光明包含了良善、公義、誠實、智慧、明白主的旨意等。信主前與信主後的生活應有不同。「從前你們是暗昧的,但如今在主裏面是光明的,行事為人就當像光明的子女。」(弗5:8)我們都是平凡人,雖沒有驚天動地的改變,但相信會有些生活態度上的改變。例如:以往事事計較,但現在則願意「蝕底」。

除此之外,我們生活的果效也會有轉變。就如以弗所書5:9-13所言:「光明所結的果子就是一切良善、公義、誠實。總要察驗何為主所喜悅的事。那暗昧無益的事,不要與人同行,倒要責備行這事的人;因為他們暗中所行的,就是提起來也是可恥的。凡事受了責備,就被光顯明出來,因為一切能顯明的就是光。」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是活出智慧的人生。智慧的人生有幾個特色:是愛惜光陰,會充分利用時機;不作糊塗事,即是不會在道德生活上隨便;不會醉酒,「酒」的英文可以是“spirit”,而醉酒的人就是Drinking too much spirits,以致進入「忘我」境界,然而被聖靈充滿,則是清醒,基督在我裏面活着,Filled with Spirit!

當我們追求完全時,有三個重要的生命質素是不可或缺的,就是良善、公義和誠實。這三樣都是光明所結的果子。從聖經的提示,我可以很有信心地告訴弟兄姊妹,基督徒關心社會是因為我們渴望這個世界應該按上帝的法則來運作,而不是以某種意識形態理論來運作。當我講上帝的法則時,那並不是一些主觀的意願或籠統的講法。以弗所書所提的光明所結的果子就是上帝的法則,讓我們逐一了解。

「良善」是由希臘文ἀγαθω·σύνη翻出來的。此字含有「好」、「完善」和「美好」之意,這使我們想起,在創世記記載上帝所造的天地和其中萬物,上帝在做完一切之後給了一個評語:上帝看着是好的。此外,這詞亦用來形容好的品行及於人有益或對人有幫助的行為。「良善」是順服聖靈而行的人所結出的果子之一(加5:22),也是上帝對屬祂的人之期望(弗2:10;提後2:21;帖前5:15)。那位尋求永生之道的少年官對耶穌說:「良善的老師,我該做甚麼事才能承受永生?」(可10:17-22)。上帝所造的一切,包括天地和其中的人與各類動、植物本來就是良善、美好的,這就是真正的天父世界!

「公義」在聖經之中跟罪惡和救恩的觀念相關連。人因背棄上帝的命令、吩咐結果罪進入世界。離開了上帝創造的良善、美好,引來一連串的惡果。人人都以自我為中心,自我不斷膨脹,做出損害他人有些時候更是損害自己的事。我們看看今天的世界就知道了,人與人之間的爭鬥、國與國之間的衝突,也是因為罪惡的原故,罪惡至終把我們每一個吞掉。上帝的愛要蓋過罪惡,但罪惡像債務一樣是需要償還的,結果就是上帝親自成為人,為人還清罪債,這就是基督救恩的道理。在清除罪惡的債而顯出的救恩就是上帝公義和愛之所在,故此這個世界若要彰顯公義,則需要先指出罪惡之所在,隨之而來就是罪惡被消除,上帝救贖計劃能實現。從舊約開始,先知就呼籲人並不是以獻祭等表面的宗教儀式可以滿足上帝公義的要求,因為「上帝喜愛憐憫,不喜愛祭物,喜愛人認識上帝,勝於燔祭。」(何6:6)這句說話在馬太福音9:13耶穌又再提出。

「誠實」在我們的意思就是講真話,沒有謊話,可是在聖經之中其意思是「真理」、「真相」「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太5:37)當我們要講出真相時,根本沒有任何解釋的必要。例如你現在感覺疲倦,那是很真實的,因為我看見你一臉倦容。相反,若你明明就是很疲倦了,你卻告訴我,你並不疲倦。因為你不想讓牧師得到一個不好的印象,所以無論有多累,也要說着不是疲倦。之後你開始解釋,倦容只是我的錯覺,因為可能受衣着配襯、外面天陰等諸如此類的理由試圖說服我。真理、真相是絕對的、唯一的。上帝說祂是自有永有,無須任何理由作解釋,這就是真相。你愛一個人就是愛了,這就是真相,不需要任何原因的。縱然有人可以提出一百個理由告訴你,那人不值得你愛,但真相就是你愛他,不用解釋,也無法解釋。上帝愛世上每一個人就是如此了。「因為他叫太陽照好人,也照壞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太5:45)

總結

今天基督徒面對種種挑戰,我們是在掙扎求存,還是掙扎求完全呢?上帝期待我們像祂一樣,成為完全。我們都是福音的見證人,為福音的緣故而不惜付出一切。我們需要看重信仰的原則、底線,跟着上帝的吩咐認真生活,而不是跟着世界的價值走! 我們當求主指教我們活在光明中,作有智慧的人,並且順着聖靈的幫助,能夠以良善、公義與誠實的生命質素顯出我們是與這個世界有所不同的。願上帝賜給我們信心、力量與勇氣見證祂的能力。誠心所願!

(來稿照刊)

85周年堂慶閩南尋根之旅

85周年堂慶閩南尋根之旅
2023年11月1日(禮拜三)至4日(禮拜六)

經歷三年疫情後,閩南堂弟兄姊妹首次一起外訪,展開尋根之旅 。
開始報名日期:2023年8月27日 (主日)
截止報名日期:2023年10月1日 (主日)
名額有限 先到先得 (閩南堂會友優先)

閩南尋根之旅特色:

四天行程與弟兄姊妹一起訪問泉州基督教泉南堂, 廈門基督教新街堂和鼓浪嶼基督教三一堂,還包括:

  1. 舒適住宿: 廈門入住兩晚馬戲主題酒店[靈玲大酒店]
  2. 晉江古韻: 古建築群[五店市傳統街], [安平橋]
  3. 遊玩廈門: 海上花園鼓浪嶼, 靈玲國際馬戲城, 小九份[曾厝垵]
  4. 品嚐家鄉經典美食: 泉州特色餐, 閩南風味餐, 海鮮餐


團費
費用已經包括0.15%旅遊印花
領隊, 司機, 導遊
服務費全程

4天旅遊保險
保障內容請查看保險副業
$260/人
[70歲或以上, 365元/人]
成人*$3,150/人 (佔半房)
[補單人房差$850]
$320/人$260/人
[70歲或以上, 365元/人]
小童
(12歲或以下, 身高一米以上)
$2,499/人$320/人$260/人
小童
(12歲或以下, 身高一米以下)
$2,099/人$320/人$260/人
*如行動不便的人士,需要有親友陪同,方便照顧。

由於報名涉及個人資料(屬於私隱性質), 這次尋根之旅委託了美麗華旅遊負責籌備, 行程安排及收費; 弟兄姊妹填妥報名表格, 經籌備小組核實名額後, 美麗華旅遊的職員將於一個星期後透過電話 (3960085839600866) 聯絡參加者到美麗華旅行社填妥證件資料及繳交費用。

詳情請留意教會壁報板及網站, 歡迎與黎永雄執事, 吳基恩長老或各教牧長執聯絡/查詢。

[請按此處報名]

末世論 (培育部網上平日學課程)

主題:「末世論」(共4堂)

日期:2023年9月1日至9月22日(逢禮拜五)

時間:晚上8時至9時15分

形式:Zoom

導師:李少秋博士
李少秋曾從事金融商業,考取英國特許銀行學會會士資格;負笈英國蘇格蘭亞巴甸大學進修,取得哲學博士學位主修神學。早年就職於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組(現為神學院),撰寫並刊載神學家的政教關係思想系列;並在《時代論壇》撰寫專欄文章,主要探討經濟、政治、社會在基督教神學下的反思;曾於香港浸會大學教授倫理學與商業倫理之課題;現任職伯特利神學院神學教授。近著:《行成於詩:上行詩之研讀與靈修》,透過認識 15 首上行詩,介紹 15 項實踐的靈修操練。

內容:1. 末後的事情
               生命與死亡
               靈魂和身體
               哀悼與安慰

           2. 末日世代的千禧國度
               彌賽亞的末世
               世俗人文主義的千禧萬國
               歷史的終結與歸回

           3. 基督教對宇宙末世的希望
               宇宙的終結與未來
               基督教盼望中的神學未來
               聖經末世論中的宇宙希望

查詢:2893-2242

[請按此處報名]

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日期:2023年8月6日
題目: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經文:約翰福音第17章20-21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我不但為這些人祈求,也為那些因他們的話信我的人祈求,
使他們都合而為一。正如你父在我裏面,我在你裏面,使他們也在
我們裏面,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來。」(約十七 20-21)經文中
「他們」是指信徒,「我們」指三位一體的上帝。信徒不但彼
此合一,且是與上帝合一。

「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弗四 3)信徒有合一的心是聖靈所賜的。我們沒有能力創造合
一,世上很多的合一都是暫時及表面,並且經常是與利益掛鈎。但
基督徒的合一,不是人所創造的,乃是聖靈所賜的。因主耶穌基
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救贖,除去了人類的一切阻隔,使凡信基督
的人,不分猶太人或外邦人,男或女,老或幼,從此都合而為一。

「因他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
而且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就是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為要將兩
下藉着自己造成一個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既在十字架上滅了
冤仇,便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上帝和好了。」(弗二 14-16)

聖靈因人的信而住在信徒心中,更將「合而為一的心」存在信
徒裏面。這合而為一的心,不是指組織的合一,而是指屬靈生命的
合一。信徒都擁有上帝的生命,自然就有了「合而為一的心」。

既然信徒都已擁有上帝的生命,有了「合而為一的心」,為何保
羅卻吩咐信徒要「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四 3)
保羅要我們明白,雖然合一的心是聖靈所賜,但我們有責任保守這
合一的心。要「保守」表明我們有責任使「合而為一的心」不被損
壞。保羅說要「竭力保守」表示需要用盡一切心思,方法努力去保
守合一的心。因為那惡者必然用諸般方法破壞信徒合一的見證。哥
林多教會其中一個問題就是不合一,他們因分黨而分裂。可惜教會
也經常因不同意見而爭吵分裂,傷了和氣,從此不相來往,使原本
擁有的「合而為一的心」再次分你、我、他,真是傷透上帝的心。

我們必須放下自我,放下個人的意願;難道主耶穌基督為我們
放下自己的生命來成全救恩,我們卻有不能為主放下的事物?我們
當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共同努力事奉上帝,同心合意
興旺福音

行事為人當與蒙召的恩相稱

日期:2023年7月23及30日
題目:行事為人當與蒙召的恩相稱
經文:以弗所書第4章1-6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保羅勸勉信徒生活要與所領受的恩相稱,在凡事上顯出生命新的樣式,因為上帝呼召我們在世為祂作見證。但是我們經常忘記或偏離這個目標,變得自我,追求滿足自己;我們尋求得到人的尊重、認可、稱讚,甚至尋求得到權利。我們忘記了生命的中心不是自己而是上帝。沒有上帝在我們生命中,我們的生命就沒有意義。惟有當我們按照造物主的旨意生活時,生活才有意義,才有永恆價值。

一. 生活要與蒙召的恩相稱的原因(弗四4-6)
保羅提出七個基本理由,說明為甚麼信徒生活應該與蒙召的恩相稱,為甚麼信徒要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1. 身體只有一個
縱使有種族、膚色、國籍、文化、語言和性情等的分別,但身體只有一個,就是基督的身體—教會。

2. 聖靈只有一個
聖靈住在每一位信徒心中,使每一位真信徒獲得重生;聖靈就是我們在基督裏合一的明證。

3. 同有一個指望
信徒有同一的指望,在新天新地裏的是一個充滿愛、喜樂與和平的生活,一個完美的將來;這指望激勵我們竭力保持合一,成為我們團結的動力。

4. 一主
主耶穌基督是我們唯一的救主,也是我們生命唯一的主宰。我們的生活、工作、家庭、娛樂及一切都要順服主。

5. 一信
我們都是憑上帝的恩典藉信心得蒙基督十架的救贖,沒有人可以憑別的方法得救。

6. 一洗
一洗所注重的不是受洗的方式,而是受洗的意義。信徒藉洗禮宣告對基督忠心,舊人與主同死同埋葬,立志過新的生活。
信徒之間若有分裂就是否認並羞辱了洗禮的意義,反映我們忽視承諾,缺乏誠意。

7. 一上帝
我們同有一位父就是上帝,信徒應當順服父的旨意,若有分爭,明顯就是憑自己的血氣和慾望行事。

二. 與蒙召的恩相稱的生活(弗四1-3)
生活要與所蒙召的恩相稱,在工作、學校、家庭、教會中,與朋友及鄰居相處時,信徒的生活必須有以下五種品質:

1. 謙虛
真正的「謙虛」是常常察覺上帝的同在,又因認識上帝,認清自己的脆弱及罪性,知道自己距離上帝完美的標準有多遠,而不敢驕傲。

謙虛的人會經常自我反省,與上帝的標準作比較,而不是與別人比較,因此對人會多體諒、多鼓勵、多欣賞。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認同,甚至讚賞。但與蒙召的恩相稱的生命。正如施洗約翰所說:「他必興旺,我必衰微。」(約三30)又如保羅的教導:「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腓二3)

2. 溫柔
與蒙召的恩相稱的人,是溫柔的人,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反應。就算自己有理也不會得理不饒人,反而會溫柔地解釋,使聽的人能接受,能明白。
溫柔的人不會與人相爭,也不會對人冷嘲熱諷;溫柔的人有禮貌,會為人設想,也會給人留有餘地。(提後二24-25)

3. 忍耐
A. 對境遇
在正確的事上堅持到底,不會因艱苦困難而放棄。忍耐的人沒有怨言,是經得起考驗的。(羅五3-4)

B. 對人
忍耐是上帝對世人的恩慈。祂因着愛,忍耐我們的過犯,以恩慈領我們悔改。(羅二4)我們的忍耐是對別人的挑戰加以忍受,對別人無禮或無理的對待,不以惡報惡,能平靜地面對。

爭執是因雙方互不相讓,而忍耐是單方面自我約束,使沒有建設性的爭執停止或不致發生。忍耐使我們懂得重視別人,給別人空間和時間成長和學習,而不是將自己的期望強加在別人身上。

4. 用愛心互相寬容
寬容並非縱容罪惡,而是對偶爾有過犯之人的體恤。我們既不要對別人有過高的要求,更不要對人過於嚴厲。

用愛心互相寬容不是以自己有限的愛心,而是因為被基督的愛所感動所充滿而產生的寬容。(約壹四19)

5. 用和平彼此聯絡
「聯絡」的意思是捆綁在一起,紮成一束,結成一團。信徒們不是獨來獨往的,是同屬一個身體互為肢體的,信徒相處難免有不同意見,用不同角度去看事件,導致誤會,不一定是誰錯誰對的問題。保羅勸我們總要以和平的繩把眾人捆在一起。(羅十二5)

維繫和平的關係,只有一種方法,就是放下自己。因為自我中心的人只想操控,只會引來分裂,鬥爭;惟有當我們放下自己,讓基督作主,和平就有可能。

三. 生活與蒙召的恩相稱的果效
生活與蒙召的恩相稱的果效,就是能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四3)合一是教會向世人的見證,(林後十三11)分裂的教會不但不能為主作見證,更是有辱主名。

教會合一才合上帝的心意,教會合一在於基督徒的生活與蒙召的恩相稱,信徒活出基督的樣式,在凡事上都顯示出謙虛、溫柔、忍耐,並能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

從哪裏來的稗子呢?

日期:2023年7月16日
題目:從哪裏來的稗子呢?
經文:馬太福音第13章24-30節、36-43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主耶穌設麥子和稗子的比喻論天國,是關乎世人將來要面對上帝的審判。屬那惡者的必被丟在火爐裏,在那裏必要哀哭切齒,而真信徒要享受與主同作王的榮耀。

一. 撒麥子和稗子在田裏(太十三24-25,36-39)
耶穌就是那撒好種的,祂在世傳道時,把好種撒下,升天後祂透過眾僕人(信徒)在不同時代於世界各處撒下好種(福音種子)。仇敵魔鬼不停趁機把惡種(稗子)撒在麥田地裏,用各種方法來破壞上帝的工作,使人不信福音;又攻擊上帝的子民,要使上帝的子民跌倒,遠離上帝,失去見證。因此信徒在生活上要警醒謹守。(彼前五8)

二. 讓麥子和稗子一起成長(太十三26-29)
巴勒斯坦的食物,以麵包為主食,所以麥子很重要。「稗子」是一種類似麥子的雜草,又稱「毒麥(bastard wheat);種子有毒,吃了會使人昏睡、嘔吐、痙攣,甚至死亡。稗子的芽和葉看起來與麥子一樣,要等到穗子長出來,才能被分辨得出。所以當僕人說:「你要我們去把稗子薅出來嗎?」主人說:「不必,恐怕薅稗子,連麥子也拔出來。」

稗子表面看起來很像麥子,有人把稗子解作是在教會內假冒為
善的惡份子。他們自認為是基督徒,但其實在教會內製造很多破壞的工作。(林後十一13-15)這對信徒來說是重要的提醒,提醒我們不要受壞份子影響,當以基督的愛保持合一。

但主耶穌在第38節清楚指出「田地就是世界」,田地不是指教會,因此稗子不是指教會內假冒為善的壞份子,更準確的解釋可能是:

1. 稗子與麥子外表上相似,是指在世上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歪理,使人不懂分辨好壞。因此常有人說:「所有宗教都是導人向善,沒有分別,你由你信,我由我信,大家彼此尊重。」真的是都一樣嗎?當然不一樣!我們當作好準備,隨時以溫柔的心作出回應。

2. 麥子和稗子一起成長,讓我們明白這世界的惡必然存留到主再來時才會終止。撒但盡力攔阻上帝的國擴展,趁主耶穌再來之前,盡其所能製造破壞,不但要迷惑世人,使世人拒絕福音,牠更要破壞教會的見證,影響信徒,使信徒失去為主作見證的能力。

信徒在世要面對漫長的屬靈爭戰,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被邪惡污染的環境中。稗子和麥子一起成長,稗子必然對麥子造成傷害,因為稗子會從小麥中吸取所需的營養。同樣地這敗壞的世界也不斷影響着信徒,若信徒不儆醒,就會受到世界的影響,遠離上帝,失去見證。

鍾馬田說:「福音的信息不是說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好,而是要把你和我從世界裏救出來。」我們無力改變這敗壞的世界,教會的職責也不是要去審判、譴責和對付世上的罪人。我們應當藉着傳揚福音去改變人心,因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我們的使命就是要在田裏(世界)撒好種,撒福音種子,使更多人能接受福音,因而生命改變。

3. 要等到麥子和稗子長出穗子來,才能分辨。稗子與麥子的分別在於它們的果實;不信人與信徒的分別在於生命見證。這提醒我們當常常自省,以謙卑的心與上帝同行,結出好果實來。

不信的人重視今生(只有今生),他們盡所能要得更多的錢財,得更多的享受,他們的人生觀就是要賺到盡、玩到盡、享受到盡。信徒在世當專注於永恆的事上。我們要行善,遵行上帝吩咐我們的;(弗二8-10)同時我們要有好的生活見證,要讓基督在我們身上顯大。(腓一20-21)

三. 麥子和稗子的結局(太十三29-30,36-43)
收割的時候就是世界的末了,收割的人是天使,天國在現今這個階段,不會把麥子和稗子(毒草)分開,可是基督再來時,天使會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惡的人集合起來,丟在火爐裏,他們在那裏必要哀哭切齒。雖然現在還不是審判的時候,但最終天國會帶來篩選,把善與惡分別出來。(啟廿14-15)

結論
信徒當盡本份在世撒好種(福音),不要任由惡者在世撒惡種。世上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歪理,信徒要懂得分辨好壞。那惡者趁主耶穌再來之前,必盡其所能製造破壞,不但要迷惑世人,使世人拒絕福音,牠更要破壞教會的見證,影響信徒,使信徒失去為主作見證的能力,因此信徒當謹慎生活。麥子必然結出好果實來,我們當自我省察,活出好的生命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