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志成城

立會八十五周年堂慶感恩崇拜

日期:2023年9月10及17日
題目:眾志成城
經文:哈該書第1章1-15節
牧者:王家輝牧師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總幹事)

引言
能夠看見許多弟兄姊妹在堂慶回到教會參與主日崇拜,實在是令人興奮。因為三年的疫情改變了我們一些生活習慣。其中一項就是部份弟兄姊妹喜歡繼續留在網上參加崇拜。因為減省了交通往返,留在家裏舒舒服服崇拜,之後可以再約弟兄姊妹或朋友茶聚,多輕鬆!有些弟兄姊妹則因為參加一個崇拜覺得不滿足,反而在網上可以參加多幾個,並且可以選擇喜歡的講員,真方便!這些都是今時今日教會要面對的難題。

有人以為只要教會暫停崇拜直播,那就可以迫使弟兄姊妹回來。殊不知,若然這教會暫停了直播,他們不會因此乖乖回來,反而可能令他們更集中留意其他教會的崇拜直播。其實現在日常生活已相當繁忙,大部份在職人士,不論是老闆或是打工仔,必定感到生活迫人。尤其是疫情對許多行業造成打擊,令經濟狀況無法迅速復元,大家時時刻刻也要為自己的生活奔波勞碌,為自己的未來而感到擔憂。做老闆的擔心經濟衰退,成本上升以致無法經營。打工仔就是有收入,可是卻面對金錢的購買力下降,經濟壓力越來越大。然而就是怎樣為自己的生活籌算,情況亦沒有多大的改善,縱使是基督徒也不會例外。

基督徒跟其他人一樣有生活各種的壓力,但化解方法卻不一定是靠自己的能力可以改變。有些時候可能是因為我們忽略了上帝的賜福,結果就算花盡心思與氣力也無法改變自己所身處的困境。這是不是大家現在的寫照呢?

簡介哈該書及引的反思

讓我們先從簡略認識哈該書作為開始。哈該名字的意思是「我的節期」。他是主前六世紀被擄歸回後的先知(拉5:1;6:14)。他從巴比倫歸回耶路撒冷,與撒迦利亞同期傳道,向當地猶太人傳講有關重建聖殿的信息。

以色列人從被擄之地歸回後(主前538年,當時得波斯王古列批准),很快就在歡樂聲中立下重建聖殿的根基。可是因敵人的阻撓(參以斯拉記第4章),更因百姓貪圖自己的享受,以「時機未到」(哈1:2)為由停工,致使聖殿工程荒廢十多年之久。於是,上帝在大流士王第二年(主前520年)興起哈該先知,他發出一些簡短有力的信息,勉勵百姓重建聖殿。

哈該書是結集這些信息而成。這些信息催促民間領袖從速重建聖殿,強調上帝是一切福祉的源頭,祂應許那些更新而純潔的人民將來要過繁榮安定的生活:「銀子是我的,金子也是我的……這後來的殿的榮耀必大過先前的榮耀。」(該2:8-9)因此,本書是要鼓勵百姓信靠上帝,並把上帝的事放在首位。

我們當反思一下,我們今日的光景跟昔日被擄歸回的以色列人相似嗎?我們比較着緊自己的生活,當一切安定下來,我們卻忘記上帝的恩典。我們為自己的幸福、前途而努力,卻沒有認真為上帝的殿(今日的教會)而願意付出多一些。

聖殿—與上帝相遇、上帝就在中間

當波斯王古列讓以色列人從巴比倫回到耶路撒冷時,重建聖殿成為以色列人的重要目標。聖殿對猶太人來說相當重要,因為那是上帝之名所居住的地方,在聖殿裏面以色列人與上帝相遇,聖殿使以色列人相信上帝就在他們中間。當大衛成為以色列君王的時候,他曾對先知拿單說:「看哪!我住在香柏木的宮中,上帝的約櫃反而在幔子裏面。」(撒下6:2)因此,他打算為耶和華建造聖殿,但是這個願望直到他兒子所羅門繼位之後才完成。

當所羅門王完成建殿工程及獻殿的時候,他帶領着眾以色列百姓向耶和華禱告,懇求說:「當你的僕人和你民以色列向此處禱告的時候,求你在天上的居所垂聽,垂聽而赦免。」(王下7:30)所羅門王期待這殿成為禱告的地方。建築物雖然是外在之物,但是仍有它一定的功效,它可以創造一個使人與上帝更親近的空間。所羅門王期待,那是一個人可以與上帝相遇的地方。然而因着歷史的演變,以色列人在聖殿的敬拜越來越表面化,信仰與行為嚴重脫節,最後聖殿被毀滅,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當奴隸。這對以色列人來說實在是一大打擊,甚至產生很大的信仰危機。因此,他們一直盼望有朝一日能夠重回故土,重建聖殿!

一切不似預期

哈該先知正是出現於一個開始重建故鄉和聖殿時代。當時,巴比倫滅亡了,波斯興起,波斯王古列允許以色列人返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以色列人是何等的高興。詩篇126篇的作者說那時他們好像是在作夢一樣。所以,以色列人歡欣鼓舞要重建耶和華的聖殿,希望能恢復往日大衛王時期的光榮。不過,重建之路並不那麼順利,以色列人建殿的事工未有按照預期得到波斯王古列在經濟上全力支援(拉1:4),且又遭到北方居民的故意阻擾(拉4:1-4)。在這些內外不利的因素影響之下,導致以色列人放下重建聖殿的事工,認為這時不是建聖殿的適當時機(哈1:2)。後來,眾人紛紛把注意力集中在個人家室的建立和財物的聚集上(該1:4),只為自己自求多福。然而,天亦不從人願,當以色列人全心為自己謀取財富時,卻得不到耶和華上帝的祝福,竟然遇上旱災,「天不降下甘露,地也不出土產」(該1:10),以致以色列人忙碌地撒種,也得不到收成(該1:6)。

在困境中得激勵

就在此時,先知哈該受上帝呼召,他勇敢地出來指責以色列人,說:「我的子民哪,我的聖殿荒廢着,你們卻住在建築華麗的房子裏!」(該1:4)先知的指責,正好與剛剛我們所提到大衛的想法相反,他看到自己受膏立為王,且住在香柏樹所蓋的房子,耶和華卻要住在布棚裏面,因此他有極大的負擔要為耶和華蓋一座聖殿,是以哈該一再提醒以色列人要省察自己的行為(該1:5, 7),不要再找藉口而停建聖殿。

當時,哈該對以色列的政治領袖所羅巴伯和祭司長約書亞鄭重作出提醒。在哈該的鼓勵之下,保證耶和華必與他們同在(該1:13)。結果,所羅巴伯、約書亞和所有以色列民得到很大的感動,不久聖殿重建就完成了。雖然,聖殿的規範比不上所羅門王時代所建蓋的第一個聖殿,但是上帝應許說:「這新建的聖殿要比舊的更華麗」(該2:9),因為這殿是在困境中所建,所以得到的榮光要勝過以前的榮光。

我們今天的光景

今日當我們要為教會慶祝生日時,我們當從先知的信息反思先知、領袖和百姓的角色和各自的任務。

首先,先知的主要任務在於提醒和督責。我們可以問,誰是今天的先知?是教牧同工嗎?是那些能夠看見問題並指出問題的人嗎?每一個時代,上帝也興起替祂傳遞訊息的代言人,並讓大家知道究竟在那裏出了問題?

其次是領袖的任務。領袖最重要是能夠以身作則,成為眾人的榜樣。若領袖沒有跟隨者,他只是一個無兵的司令。若領袖只想指指點點,而沒有捲起衣袖跟大家一同努力,其實他只是一個旁觀者。誰是今日的領袖?是長老、執事嗎?能夠身先士卒,與眾同行,這才是真的領袖。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百姓。百姓必須起來回應,否則就算有先知指出問題,也有領袖作為榜樣,沒有群眾聚合的力量,最終也難成事。誰是百姓?會是各位弟兄姊妹嗎?所謂「百姓」並非受君王統治的蟻民,「百姓」就是上帝的子民,包括先知、領袖和群眾,缺一不可。若放在教會的場景,就是教牧、長執和各位弟兄姊妹,我們同屬上帝子民!

總結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迫於無奈也要先處理妥當自己的生活。這是每個人對自己生活責任的承擔,是十分正常,也不該受責難。然而,若我們把自己所關切的事都放在首位時,把關乎上帝的則放置在一旁,當生活出現亂子時,我們就不能質問上帝為何沒有看顧和保守。當我以自己為優先,我就可能錯失了上帝賜福給我的機會。當我以上帝為首先,上帝所賜予的將會遠超我所想像。

今天我們也要為上帝的殿發熱心,我們期待香港閩南堂會成為怎樣的教會呢?我可以為上帝的殿貢獻甚麼呢?可以是在硬件上(為其建築、結構等),亦可以在軟件上(福音使命、教會推動的事工、裝備自己、培育後輩等)。就是有了這樣的預備也不代表一帆風順,仍要克服不少困難。可是當上帝的子民願意委身時,我們就有機會看見眾志成城的美景,這不單建造了上帝的殿,也能建造自己的生命和生活!

但願上帝的話語,時常成為我們的提醒和力量,更願香港閩南堂成為蒙福和主所愛的教會。誠心所願!

(來稿照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