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後:始於上帝還是我們?

日期:2023年11月5日
題目:末後:始於上帝還是我們?
牧者:麥寶山牧師

現今世界正是烽煙四起,俄烏仍在戰鬥中,哈馬斯突擊以色列,中東瞬間爆發嚴重的戰事;廿一世紀的地球村,並沒有變得更美麗。

人們冀望世界能有所改變,因為工作辛苦、家庭太多矛盾、生活不如意,人們對世界產生不滿,認為這世界已經沒希望,不值得留戀,除非世界能有所改變。

聖經告訴我們,獨一、全能、全善的上帝看到這一切,祂要解決導致痛苦的問題,藉着基督,將救恩賜給世界,這救恩要在末後的日子完完全全地彰顯出來。因此,我們是懷着盼望面對世界,因為上帝正在施行祂的拯救,福音的工作每天都在進行,天使也為得救者歡呼!

天災人禍在歷史上從未消失,只要人仍然受罪的轄制,邪惡仍未完全被制伏,痛苦、眼淚、打擊便不能避免;但慈愛、善良、全能的上帝掌管一切,祂會拯救到底。

末後的日子是上帝創造的完成,我們正在經歷上帝的創造過程,所以我們不悲觀,屬天的平安和盼望常存心中,因為「上帝既在古時藉着眾先知,多次多方的曉諭列祖,就在這末世藉着祂兒子曉諭我們。」(來一1-2上)基督徒得着上帝的說語,明白祂的拯救,就靠祂而活,懷着平安、喜樂和盼望活好每一天!

使徒行傳[第一期](培育部網上平日學課程)

福音書記載了主耶穌的受洗、釘死及復活,說明了主耶穌為世人成全了救恩。而使徒行傳記載了福音如何透過聖靈的引導,藉教會傳遍各地。使徒行傳所記載的,是主耶穌基督事工與教導的延續。聖靈如何在信徒心中動工,將福音、主耶穌的教導與所行的事傳給萬民。願意我們一起透過使徒行傳來學習初期教會信徒的榜樣。

主題:「使徒行傳[第一期](共6堂)

日期:11 月 10、17、24 日、12 月 1、8、15 日(逢禮拜五)

時間:晚上8時至9時

形式:Zoom

講員:蕭嘉祥牧師

內容:使徒行傳第 1-13 章             

查詢:2893-2242

[請按此處報名]

明天會更好?

日期:2023年10月15及22日
題目:明天會更好?
經文:雅各書第4章13-17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傳福音時往往聽見這樣的回應:「我甚麼都不信,我只信我自己。」這是因為世人不信上帝的存在。人的生命雖然脆弱,卻是驕傲自大,無視上帝的權能;不承認上帝的存在是非常嚴重的罪。

很多人驕傲自大,自以為是,彷彿他能完全掌握自己的未來。他們相信靠自己的努力,明天必然會變得更好。問題是「明天會更好」這個說法會否只是在安慰自己,欺騙自己?我們基督徒應該怎樣看待明天?

一. 明天如何,無人知道(雅四13-14,16)

世人都期望明天會更好,基督徒心存盼望也沒有錯,只是基督徒的盼望必須以聖經的教導為基礎,盼望的對象必須是上帝。

《雅各書》四13-14,16給我們很好的提醒,教導我們應如何看待明天,當以怎樣的態度來度日。

I. 沒有人能掌握生命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沒有人能掌握自己的生命。雅各責備那些不懂倚靠上帝,驕傲自誇的人。(雅四13-17)

他說世人常為自己的將來打如意算盤:

1. 第13節a「今天明天我們要」—憑自己的計劃;

2. 第13節b「往某城裏去」—憑自己所定的方向,彷彿自己必能平安到達計劃要去的地方;

3. 第13節c「在那裏住一年」—彷彿自己必能按計劃留在那裏一年之久;

4. 第13節d「作買賣得利」—彷彿憑一己之力,生意必定成功,帶來財富。

但是雅各接着說:「明天如何……還不知道。」(雅四14)雅各一針見血地指出人往往忘記生命是多麼脆弱及有限。

雅各的教導,不是叫我們凡事不需預先計劃,順其自然。雅各所責備的,是人的驕傲自大,以為自己可以掌握明天,心目中沒有上帝。今日我們的生活,有否反映出我們是實實在在地存着感恩的心,相信上帝,倚靠上帝?!

基督徒在計劃任何事時,都必須確保我們的計劃與上帝的旨意一致。我們應該尋求上帝的帶領及幫助,我們必須明白成事在乎上帝。(箴十九21)

憑自己的意思計劃行事,就是忽視上帝,是張狂自誇的惡事;世人喜歡自誇,誇自己的工作,才幹,職位和財產,他們想證明自己比別人更好、更成功。甚至有人以為自己擁有健康、財富、地位、權力,就能操控明天,掌握明天,但基督徒不應如此。雅各告訴我們:「這樣誇口都是惡的。」(雅四16)因為「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雅四14)

世人驕傲誇口似乎是很平常的事,但基督徒不可忽視上帝,凡事要倚靠上帝,順服上帝並歸榮耀給上帝。

II. 生命原是一片雲霧
新冠病毒的確讓我們更深體會到明天不在我們的掌握中,又讓我們看見生命的確像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雅四14)雅各要我們認清生命是多麼脆弱及短暫,希望我們懂得心存感恩,凡事倚靠上帝,不要驕傲自大。

二. 遵主旨意,活好今天(雅四15,17)

I. 第15節「主若願意」,意思是

1. 凡事不要自作主張,當存敬畏的心按上帝的旨意而行。(箴三6)豐盛蒙福的人生只有在基督裏才尋得見。

2. 凡事要歸榮耀給主,因為自己的生命能繼續存活,所作的事能完成,一切都是主的恩典。

3. 凡事順服主的許可,因為我們所作的任何事,沒有一件能越過上帝的許可,因此無論任何境遇都當順服上帝,安然勇敢靠主面對。(賽五十五9;羅八28)

II. 知道行善,就當去行(雅四17)
知道甚麼是對的,是應該行的,卻又不去行,就是犯罪了。聖經對罪的標準,遠超世人的標準。我們傳福音時談及罪,我們都會問:「你認為甚麼是罪?」一般的回答是:「罪就是指犯法的事,傷人利己的事。」世人的觀念以為作奸犯科才是罪,但聖經卻告訴我們,知道甚麼是當行的卻不去行,那就是犯罪了。

雅各提醒我們要把握每一個行善的機會,因為行善就是讓上帝的榮美透過我們的生命彰顯出來,也因此把人帶到上帝面前。(太五16,箴三27)

《箴言》三28告訴我們,「你那裏若有現成的,不可對鄰舍說:『去吧!明天再來,我必給你。』」這人明明有現成的,可立即幫助鄰舍,卻打發鄰舍第二天再來。可能他希望鄰舍因危急,會到別處尋找到幫助,明天就無需要幫助他了。聖經教導我們不可使用這種手段。當我們有能力幫助別人時,就當立刻幫忙。

聖經從來沒有教導信徒要把自己沒有的東西給別人,但聖經卻經常教導我們要甘心把我們力所能及的去幫助別人。

教會的能力

日期:2023年10月8日
題目:教會的能力
經文:以弗所書第1章15-23節
牧者:麥寶山牧師

教會有甚麼能力?教會不是財雄勢大的組織或擁有龐大的人力物力的機構,教會在地上有甚麼能力?

使徒保羅怎樣看教會呢?他曾極力迫害教會,親眼看見復活的主耶穌之後,竟接受差遣去歐洲建立教會,這轉變是何等的大。

保羅的時代正是羅馬帝國的黃金時期,奧古斯都統治整個帝國。他看見羅馬帝國的強大,卻清楚基督已帶來新世代,天國已經來臨;基督要藉着教會,彰顯祂的能力,救贖世人脫離罪的綑綁,成為新造的人。

今日教會慣用商業行政手法管理教會,可惜商業機構着重打擊對手及數字增長,不在乎上帝,教會卻是屬於上帝,是充滿信、望、愛的群體。保羅在《以弗所書》一15-23讓我們看清楚教會的特殊身份。

為教會感恩
保羅首先為教會的感恩有兩方面,(一)「信從主耶穌」這是信徒與上帝的關係;(二)「親愛眾聖徒」這是信徒相互的關係,可說前者是信心,後者是行動。

教會是由信心和愛的行動組成,是一個有生命的群體。世俗的機構組織都是以一套套制度運作的「機器」,為了生產目標而設立。

教會在世上是要作光作鹽,成為世界學習的榜樣,而不是反而去向世界學習。

以弗所教會親愛眾聖徒他們不單看重以弗所教會內的肢體,他們更連繫所有同樣得救贖的信徒。上帝的兒女是以信心連接在一起,並以行動顯明他們彼此相愛。

古羅馬社會階級分明,人各有所屬的圈子;主僕界線分明;羅馬公民與非公民地位身份懸殊。以弗所教會卻破除了這些障礙,親愛「所有」的聖徒,不分階級。這是教會應為世界樹立的好榜樣。

為教會代求(弗一17-18)
保羅為以弗所教會感恩也為他們祈求,同樣有兩方面:

(一)求上帝賜智慧和啟示的靈(弗一17)
聖靈在五旬節已經降臨,在此保羅的意思是求上帝藉着聖靈繼續賜給信徒智慧和啟示,使他們「真知道祂」—更明白上帝的旨意,知道該如何行事為人,過敬虔的生活。

我們活在世俗之中,商業架構和官僚制度的做事方式不知不覺滲入教會。他們沒有上帝,背後的理念和教會截然不同,教會若被牽着走,不知不覺就會世俗化,背離了上帝的教導了。教會要真知道上帝,才不會被世界牽着走。

「真知道祂」不是頭腦上、知識上的事,而是從順服上帝中發展出來;「真知道祂」是愈來愈認識上帝的旨意,同時愈來愈能依照祂的心意來生活,在更豐富的認識中,更真切體會自己與主的關係是真實而堅固。

(二)求上帝照明他們心中的眼晴(弗一18-19)
經文中的「心」是單數的,表明教會作為一個整體,得到屬靈的悟性;以前不明白的真理,因着屬靈的光照,就明白過來。
我們的心被照亮了,就能看見自己在救恩中所受的恩惠:

1. 「他在聖徒中得的基業有何等豐盛的榮耀」(弗一18)這基業就是上帝應許豐富的救恩。

2. 「他向我們這信的人所顯的能力是何等浩大」(弗一19)上帝藉聖靈用大能使信徒剛強起來。

我們並非不知道復活和救恩,但直到心中被光照,才能醒悟復活盼望對我們是何等寶貴,因而改變我們的生活態度,讓我們對未有盼望。

豐盛的救恩是上帝完備的預備,叫我們只能存敬畏感恩的心接受,自己是不配的。聖靈在我們裏面,讓我們得以剛強,堅定地持守所信,沒有任何勢力能奪去。

教會在俗世中應該有盼望、救恩和聖靈的能力,才能成為燈台。若有新朋友來到教會,看不見救恩的盼望和聖靈的能力,只有世界的標準和價值觀,他為何還要來?

上帝的大能(弗一19-23)
教會的能力源自上帝在基督身上顯出的大能,這大能有三方面:

(一)上帝使被釘死的耶穌基督復活了,這是史無前例的事件。世人認定死亡是生命的終結,基督的復活正式瓦解了死亡的權勢。這能力除去我們對死亡的恐懼,讓我們活在基督復活的盼望之中,叫我們滿有盼望和堅強地生活。

(二)上帝的能力勝過世上自古至今一切的權勢。即使強大的羅馬帝國最終也成過去,只有上帝的大能保守凡信靠祂的人。

(三)上帝使萬有服在基督腳下,使祂成為教會的元首。教會是一群聚集的小市民,無權無勢,但他們的真正領袖,卻是萬有之主基督。上帝在基督裏賦予這個弱小的群體無窮的能力,讓他們在世上為祂作見證。上帝所賜的力量是信、望、愛的能力,在囂張的勢力中,有能力持守這信;在敵意的環境中,仍然去愛;在絕望的環境中,仍然有盼望。

你們應當及時奉獻

日期:2023年10月1日
題目:信心
經文:馬可福音第14 章 3-9 節
講員:黃詩田長老

各位主內小弟弟小妹妹,我今晚要與各位思想馬利亞的奉獻,剛才那段經文告訴我們,馬利亞以一玉瓶真 哪噠香油打破,把香膏澆在耶穌頭上。有幾個人心中很不喜悅,批評馬利亞的作為。其實馬利亞的奉獻,不但為耶穌所稱讚,並且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奉獻。由於她肯打破玉瓶,成了歷史上有名的奉獻。

一、完全的奉獻
馬利亞把那瓶香膏澆在耶穌身上,是她甘願的把玉瓶打破,完全的奉獻給主。我們試看那個奉獻五 塊餅 兩 條魚的孩子,他無留下一塊,完全的交托主,任憑主去分配,這樣的奉獻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美國有一著名歌唱家,每晚在大夜總會演唱,收入相當可觀,有地位、錢財,但他不懂得把其歌喉奉獻給主,有一天喉裏生了一粒東西,醫生對他說:「你必須 割掉那粒,否則有生命危險。」結果割了,嗓子不能再唱了,沒有人請他唱歌了。諸位,你們應該趁着年幼的時候,將主所賜給我們的恩賜,奉獻給主,機會一過,就不能再得。

二、盡本份奉獻
耶穌說:「馬利亞所作的,是盡她所能的,他是為我安葬的事,把香膏預先澆在我的身上。」 (參第八節 由此可看出馬利亞的奉獻是盡其本份。我們也應該學她的榜樣,盡力為主工作,無論是奉獻金錢、口才、歌喉。主必歡喜我們的奉獻。有一位著名音樂家,他奉獻天賦之歌喉,在大佈道會時,唱出美妙的歌聲,許多人聽了受很大感動。你看他的奉獻是何等有價值呢?

三、主必定報賞
馬利亞的奉獻,正是耶穌將要受害的時候,第九節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普天下無論在甚麽地方傳這福音,也要述說這女人所作的以為記念。」請看主這樣的報答是何等的大。我們為主做工,不是空的,主必報賞你們。我有四個孫,有時他們要我買東西給他們。但到聖誕節的時候,不需要他們求甚麽,我買了四套新衣及四對新鞋給他們,他們就非常高興與及喜樂。天父報答我們也是如此,只要我們能奉獻給主。

四、結論
我的年紀較你們大很多,若要加入詩班,詩班長必定不收無疑,若要做探訪工作,兩脚無力。諸位小弟妹,你們此時正是年輕有為之時, 是奉獻最好機會的時候,教會裏有許多事工等我們去做 最後我盼望諸位能學習馬利亞的作為,及時奉獻。

(轉載自《青年團契12周年特刊》 1958 年,頁 7 。

信心

日期:2023年9月24日
題目:信心
講員:黃詩田長老

許多基督徒雖信上帝但未將信心應用於生活上。原因在乎平時對於上帝沒有深切的明白。上帝不只要人信祂,並且祂也要信祂的人將信心應用到生活上去。要將信心應用到生活上去,我們必須相信以下五點:

(一)相信上帝是全能的上帝。許多基督徒遇着難題不能解决,靠着人力去解决,事情反而轉壞,不記得上帝是全能全知的上帝,不敢將他的難題排在上帝面前,難 題就是如天那麽大,上帝卻能解决它。上帝知道我們的事比起我們所知道的更深。問題不在乎上帝能否解决我們的難題,乃在乎我們是否願意將難題交託到上帝面前。我們的難題不如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那麽大,也不如希西家王所遭遇的,夜渡加利利海的險境,患血漏十二年的婦人之束手無策, 此乃聖經所記實有的事皆因信賴上帝化險爲夷。因此問題在乎我們是否肯相信上帝是全能的。

(二)相信上帝是萬有的上帝。信心不是憑眼見。我們要相信上帝賞賜凡尋找祂的人。上帝對亞伯拉罕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創十二 1 )他未有兒子以前,上帝應允他要賜給他兒孫多如海沙。百夫長請求耶穌醫治他的僕人說:「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 太八 8 /路七 7) 他們都相信上帝是萬有的上帝能補足他們的缺乏。有一個農夫,他的鄰近有一個青草場,他好盼望草場的主人能允准他把牛放進去喫草。一日他寫信給那個地主說他願意租那塊地。隔一日,他遇見另外一個農夫,他將事情告訴他,那農夫說:「他必能 將地租給你。」又一日他又遇見另外一個農夫,他又將事情告訴他,那農夫說:「他必不租給你,因為那地主甚為富有,並不看重租金。」後來他接到一封地主的回信,大意是:「我的地產甚多,你盡管放牛去那草場喫草」。

(三)相信上帝是信實的上帝。上帝的話語可靠如日月之運行,東升西落,絲毫不誤。人若遵行祂的道,祂就施恩給他。詩篇卅七篇三節說:「你當倚靠耶和華而行善,住在地上以他的信實為糧。」

(四)相信上帝是慈愛的上帝。有一個人問一位牧師說:「上帝是誰?」牧師回答說:「上帝是愛。」如果主耶穌不降生在世上,我們就吃吃喝喝死了就算 了。上帝愛世人是真心的而又長久的。有一個寡婦只有一個女兒。她的女兒在十八歲時跟人出走。她拼命去找她的女兒卻找不到。她想一個法子就是把她的像片四處張貼。在每張像的下邊寫着:「女兒啊,我仍舊是愛你!」一天晚上,那個女孩子剛由舞廳出來看見一堆人圍着看一張像片,她也近前去看看,看見是她自己母親的像片,她就趕回家去。到了家,她看見大門開着,她就上自己的睡房,看見那間房門也開着,她就躺下睡覺。次日她母親對她說:「我自你去後,大門未嘗關閉,夜夜在你的床頭置放餅食水瓶,看哪,水瓶的水仍舊温暖着呢!」

(五)相信上帝是公義的上帝。詩篇九十七篇二節:「公義和公平,是他寶座的根基。」詩篇十五篇一、二節:「誰能寄居你的帳幕,誰能住你的聖山,就是行為正直,作事公義,心裏說實話的人。」詩篇八十五篇十節:「公義和平安,彼此相親。」人若不秉公行義,上帝必要和他算賬,大衛殺了烏利亞,他賠上四倍。又因拔示巴之事,他的妃嬪在宮殿的平頂上受他的兒子押沙龍的羞辱。人若秉公行義,上帝必施恩給他。

如果我們相信以上五點,我們就可以把信心應用到生活上去。

(轉載自《香港閩南堂月刊》第一卷,第五期,1959年5月15日,頁5-6。)

眾志成城

立會八十五周年堂慶感恩崇拜

日期:2023年9月10及17日
題目:眾志成城
經文:哈該書第1章1-15節
牧者:王家輝牧師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總幹事)

引言
能夠看見許多弟兄姊妹在堂慶回到教會參與主日崇拜,實在是令人興奮。因為三年的疫情改變了我們一些生活習慣。其中一項就是部份弟兄姊妹喜歡繼續留在網上參加崇拜。因為減省了交通往返,留在家裏舒舒服服崇拜,之後可以再約弟兄姊妹或朋友茶聚,多輕鬆!有些弟兄姊妹則因為參加一個崇拜覺得不滿足,反而在網上可以參加多幾個,並且可以選擇喜歡的講員,真方便!這些都是今時今日教會要面對的難題。

有人以為只要教會暫停崇拜直播,那就可以迫使弟兄姊妹回來。殊不知,若然這教會暫停了直播,他們不會因此乖乖回來,反而可能令他們更集中留意其他教會的崇拜直播。其實現在日常生活已相當繁忙,大部份在職人士,不論是老闆或是打工仔,必定感到生活迫人。尤其是疫情對許多行業造成打擊,令經濟狀況無法迅速復元,大家時時刻刻也要為自己的生活奔波勞碌,為自己的未來而感到擔憂。做老闆的擔心經濟衰退,成本上升以致無法經營。打工仔就是有收入,可是卻面對金錢的購買力下降,經濟壓力越來越大。然而就是怎樣為自己的生活籌算,情況亦沒有多大的改善,縱使是基督徒也不會例外。

基督徒跟其他人一樣有生活各種的壓力,但化解方法卻不一定是靠自己的能力可以改變。有些時候可能是因為我們忽略了上帝的賜福,結果就算花盡心思與氣力也無法改變自己所身處的困境。這是不是大家現在的寫照呢?

簡介哈該書及引的反思

讓我們先從簡略認識哈該書作為開始。哈該名字的意思是「我的節期」。他是主前六世紀被擄歸回後的先知(拉5:1;6:14)。他從巴比倫歸回耶路撒冷,與撒迦利亞同期傳道,向當地猶太人傳講有關重建聖殿的信息。

以色列人從被擄之地歸回後(主前538年,當時得波斯王古列批准),很快就在歡樂聲中立下重建聖殿的根基。可是因敵人的阻撓(參以斯拉記第4章),更因百姓貪圖自己的享受,以「時機未到」(哈1:2)為由停工,致使聖殿工程荒廢十多年之久。於是,上帝在大流士王第二年(主前520年)興起哈該先知,他發出一些簡短有力的信息,勉勵百姓重建聖殿。

哈該書是結集這些信息而成。這些信息催促民間領袖從速重建聖殿,強調上帝是一切福祉的源頭,祂應許那些更新而純潔的人民將來要過繁榮安定的生活:「銀子是我的,金子也是我的……這後來的殿的榮耀必大過先前的榮耀。」(該2:8-9)因此,本書是要鼓勵百姓信靠上帝,並把上帝的事放在首位。

我們當反思一下,我們今日的光景跟昔日被擄歸回的以色列人相似嗎?我們比較着緊自己的生活,當一切安定下來,我們卻忘記上帝的恩典。我們為自己的幸福、前途而努力,卻沒有認真為上帝的殿(今日的教會)而願意付出多一些。

聖殿—與上帝相遇、上帝就在中間

當波斯王古列讓以色列人從巴比倫回到耶路撒冷時,重建聖殿成為以色列人的重要目標。聖殿對猶太人來說相當重要,因為那是上帝之名所居住的地方,在聖殿裏面以色列人與上帝相遇,聖殿使以色列人相信上帝就在他們中間。當大衛成為以色列君王的時候,他曾對先知拿單說:「看哪!我住在香柏木的宮中,上帝的約櫃反而在幔子裏面。」(撒下6:2)因此,他打算為耶和華建造聖殿,但是這個願望直到他兒子所羅門繼位之後才完成。

當所羅門王完成建殿工程及獻殿的時候,他帶領着眾以色列百姓向耶和華禱告,懇求說:「當你的僕人和你民以色列向此處禱告的時候,求你在天上的居所垂聽,垂聽而赦免。」(王下7:30)所羅門王期待這殿成為禱告的地方。建築物雖然是外在之物,但是仍有它一定的功效,它可以創造一個使人與上帝更親近的空間。所羅門王期待,那是一個人可以與上帝相遇的地方。然而因着歷史的演變,以色列人在聖殿的敬拜越來越表面化,信仰與行為嚴重脫節,最後聖殿被毀滅,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當奴隸。這對以色列人來說實在是一大打擊,甚至產生很大的信仰危機。因此,他們一直盼望有朝一日能夠重回故土,重建聖殿!

一切不似預期

哈該先知正是出現於一個開始重建故鄉和聖殿時代。當時,巴比倫滅亡了,波斯興起,波斯王古列允許以色列人返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以色列人是何等的高興。詩篇126篇的作者說那時他們好像是在作夢一樣。所以,以色列人歡欣鼓舞要重建耶和華的聖殿,希望能恢復往日大衛王時期的光榮。不過,重建之路並不那麼順利,以色列人建殿的事工未有按照預期得到波斯王古列在經濟上全力支援(拉1:4),且又遭到北方居民的故意阻擾(拉4:1-4)。在這些內外不利的因素影響之下,導致以色列人放下重建聖殿的事工,認為這時不是建聖殿的適當時機(哈1:2)。後來,眾人紛紛把注意力集中在個人家室的建立和財物的聚集上(該1:4),只為自己自求多福。然而,天亦不從人願,當以色列人全心為自己謀取財富時,卻得不到耶和華上帝的祝福,竟然遇上旱災,「天不降下甘露,地也不出土產」(該1:10),以致以色列人忙碌地撒種,也得不到收成(該1:6)。

在困境中得激勵

就在此時,先知哈該受上帝呼召,他勇敢地出來指責以色列人,說:「我的子民哪,我的聖殿荒廢着,你們卻住在建築華麗的房子裏!」(該1:4)先知的指責,正好與剛剛我們所提到大衛的想法相反,他看到自己受膏立為王,且住在香柏樹所蓋的房子,耶和華卻要住在布棚裏面,因此他有極大的負擔要為耶和華蓋一座聖殿,是以哈該一再提醒以色列人要省察自己的行為(該1:5, 7),不要再找藉口而停建聖殿。

當時,哈該對以色列的政治領袖所羅巴伯和祭司長約書亞鄭重作出提醒。在哈該的鼓勵之下,保證耶和華必與他們同在(該1:13)。結果,所羅巴伯、約書亞和所有以色列民得到很大的感動,不久聖殿重建就完成了。雖然,聖殿的規範比不上所羅門王時代所建蓋的第一個聖殿,但是上帝應許說:「這新建的聖殿要比舊的更華麗」(該2:9),因為這殿是在困境中所建,所以得到的榮光要勝過以前的榮光。

我們今天的光景

今日當我們要為教會慶祝生日時,我們當從先知的信息反思先知、領袖和百姓的角色和各自的任務。

首先,先知的主要任務在於提醒和督責。我們可以問,誰是今天的先知?是教牧同工嗎?是那些能夠看見問題並指出問題的人嗎?每一個時代,上帝也興起替祂傳遞訊息的代言人,並讓大家知道究竟在那裏出了問題?

其次是領袖的任務。領袖最重要是能夠以身作則,成為眾人的榜樣。若領袖沒有跟隨者,他只是一個無兵的司令。若領袖只想指指點點,而沒有捲起衣袖跟大家一同努力,其實他只是一個旁觀者。誰是今日的領袖?是長老、執事嗎?能夠身先士卒,與眾同行,這才是真的領袖。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百姓。百姓必須起來回應,否則就算有先知指出問題,也有領袖作為榜樣,沒有群眾聚合的力量,最終也難成事。誰是百姓?會是各位弟兄姊妹嗎?所謂「百姓」並非受君王統治的蟻民,「百姓」就是上帝的子民,包括先知、領袖和群眾,缺一不可。若放在教會的場景,就是教牧、長執和各位弟兄姊妹,我們同屬上帝子民!

總結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迫於無奈也要先處理妥當自己的生活。這是每個人對自己生活責任的承擔,是十分正常,也不該受責難。然而,若我們把自己所關切的事都放在首位時,把關乎上帝的則放置在一旁,當生活出現亂子時,我們就不能質問上帝為何沒有看顧和保守。當我以自己為優先,我就可能錯失了上帝賜福給我的機會。當我以上帝為首先,上帝所賜予的將會遠超我所想像。

今天我們也要為上帝的殿發熱心,我們期待香港閩南堂會成為怎樣的教會呢?我可以為上帝的殿貢獻甚麼呢?可以是在硬件上(為其建築、結構等),亦可以在軟件上(福音使命、教會推動的事工、裝備自己、培育後輩等)。就是有了這樣的預備也不代表一帆風順,仍要克服不少困難。可是當上帝的子民願意委身時,我們就有機會看見眾志成城的美景,這不單建造了上帝的殿,也能建造自己的生命和生活!

但願上帝的話語,時常成為我們的提醒和力量,更願香港閩南堂成為蒙福和主所愛的教會。誠心所願!

(來稿照刊)

吊詭的自由

日期:2023年9月3日
題目:吊詭的自由
牧者:麥寶山牧師

「自由」現今被解讀為不被轄制。人嚮往自由,追求不被約束的生命,作自己喜歡的事,不受外在的枷鎖管制。彼得前書二19:「人被誰制伏就是誰的奴僕」,指出外在的勢力,不管是上司、制度、潮流或其他,要你做你不想做的事,也不許你做想做的事,奪去了你的自由。

以色列人在埃及為奴,受到法老任意對待。上帝從埃及召他們出來,要使他們得到自由。可惜當他們離開埃及後,他們沒想到珍惜所得到的自由。他們因為食物問題,就懷念埃及,當日所受的壓迫,一下子抛諸腦後。人因貪慾很容易就把寶貴的自由棄如敝屣。到了西乃山下,他們又製造金牛犢,獻祭玩耍,把自己歸入流行信仰習俗之中,放棄了領他們得自由的上帝。

真「自由」其實是擺脫罪惡的勢力,不被轄制;然而,今天所講的自由,卻是擺脫上帝、良心和道德的管轄,結果墮入意義失落的假自由之中。

自由是來自上帝的恩典,所以自由是善的。自由和善是不可分的,《雅各書》稱律法為「使人自由的律法」(雅二12),因為律法是善的,又釋放人走出罪惡。

人的自由脫離了善,就失去了自由,這是自由的吊詭性。自由的心是良善,沒有良善的自由,就是任意妄為,變得醜陋而可怕!

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着

日期:2023年8月27日
題目: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着
牧者:吳茂壽牧師

耶穌的死,不但我們基督徒相信,世上任何人都相信,因為耶穌的死是世界公認的歷史的事實。但是耶穌的復活却需要我們用信心去接受。基督教所以異於其他宗教就在乎有一位復活的救主。復活是基督徒信仰的基礎。每一個基督徒都應當時常有這種的信仰:「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着」。(伯十九25)「祂是那存活的,祂曾死過,現在又活了,直活到永永遠遠。」(參:啟一18)主活着對我們有何益處呢?

(一)因祂活着使我們勝過苦難。我們今生可得祂與我們同在。當我們憂愁時,祂安慰我們。當我們孤單無助時,祂幫助我們。當我們患病時,祂醫治我們。

(二)因祂活着使我們勝過罪惡。死之所以可怕,原因在乎罪的問題不得解决。一個反對基督教道理的人對於死是極其恐怖的。但是對於一個基督徒,死不能做他的毒鈎。他可安然見主的面。在病危時,他有時候看見天使,有時候看見主。也有基督徒知道何時他要離開世間。我們勝過罪惡不是改良而是靠着主耶穌用聖神使我們重生。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上帝的國。」

(三)因祂活着使我們勝過環境。為甚麽一日間每有數起自殺之事發生?就是因為人們不能忍受惡劣的環境。他們以為一死就算了。基督徒在世上也有苦難、挫折、失志、逆境、失敗、病痛、絕望、磨煉、貧窮、缺乏、危險,但是我們藉着復活的救主就可以得勝這一切。

(四)因祂活着使我們勝過死亡。主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約十一25)保羅說:「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那裏?死啊,你的毒鈎在那裏?」(林前十五55)世人對於死的觀念都以為死一臨頭,萬事皆休,死為宇宙的克服者,不論何人是怎樣的富有、智慧、温柔、權勢,死一臨到他,便將他一切的事都結束了。人們常以死的權勢與死的毒鈎為可怖。因為死的毒鈎斷絕了他們一切的喜樂,敗壞了他們一切的計劃。這死的毒鈎是人類的惡運,没有一人能避免它。但是藉着我們復活的救主,死不能再威脅我們。基督徒看死是入天堂的門戶。我們每次到新界去,火車須經過山洞數分鐘。我們看死亦如火車過山洞一般。火車不是永遠停留在洞裏。山洞一過便别有天地。我們經過死亡,便可享受那永遠的福氣。

(轉載自《香港閩南堂月刊》第一卷,第五期,1959年5月15日,頁1-2。)

求存定求全

立會八十五周年堂慶感恩培靈會

日期:2023年8月13及20日
題目:求存定求全?
經文:以弗所書5章1至20節
牧者:王家輝牧師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總幹事)

引言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可說是香港教會辦學與教會發展的黃金時期。透過辦學接觸到許多學生和他們的家庭,在堂校合作下,莘莘學子於成長階段成為基督徒。部份在長大後投身教育行列,又再帶領下一輩的學生信主。這樣的情景相信也是不少信徒熟悉的經驗。那些年老師和學生的課餘時間充足,在校內的學生團契是頗受歡迎的活動之一。老師帶領學生、同學帶領同學,教會的青少年事工十分興旺!與此同時,香港社會也在這段時間乘着內地改革開放及全球經濟向好的情況下,變得越來越富裕。在這樣風和日麗的情況下,談論委身事奉、想像在困境的日子中要堅守所信到底,一切看來也是理所當然。

當我們回顧教會歷史,看見有無數的先行者,為堅持信仰而失去安穩生活和自由時,我們曾信誓旦旦,認為自己也必然會堅持到底的。可是當真正考驗來到時,置身在極難的選擇下,究竟是堅守信仰原則到底、妥協就範,還是會走在邊緣上?原來並不是想像中那樣簡單!

估計大家也知道「寧為玉碎,不作瓦全」是甚麼意思?字面意思是:寧願做珍貴的玉器而被打碎,也不願當低賤的瓦片而得以保全。實質意思是:人為了堅持某種信念而不計犧牲,奮鬥到底!這種精神跟我們的信仰也是相當吻合。在教會當中,我們常常會聽弟兄姊妹見證分享,自己或許也曾試過分享見證,分享一些信仰經歷。其實「見證人」與「殉道者」兩個字的希臘原文是μαρτυρέω;原來「見證人」並不是誇誇其談,而是用生命來作證明的!簡單來說,當你要為信仰作見證時,就是代表你已準備隨時有殉道的可能。為了信仰的原故而不惜犧牲。

這樣聽來有點嚇人,但其實這也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只不過我們沒有想到原來一個人為了堅持某種重要價值,可以到一個地步,會不惜連自己性命也願意犧牲!例如:有人認為賺錢是最重要的,結果為了賺錢,他願意犧牲娛樂、休息時間,就算病了也不理會不斷透支健康,最終拖垮了身子。對於有些女士而言,愛美真的可以不理自己性命!由此可見,不論是基督徒,還是非基督徒。人總會有可能為着自己的理想、原則而堅持到底的。那怕要犧牲自己性命也在所不計!然而在現實中,大部份人也不會這樣極端,反而保命比較重要,這亦是人之常情。

今時今日,香港以至全世界,已經不再是活在風和日麗的情景中,反過來可能用風雨飄搖來形容是更加貼切。在這樣的處境下,基督徒是在掙扎求生存,還是掙扎求完全呢?這就是今晚我想藉以弗所書5:1-20跟大家一起思想的問題。

如果想掙扎求生存,會怎樣做?

首先,我們看看,若我們是要掙扎求生存,我們會怎樣做?如果要求生存,當然要懂得生存之道。香港人非常懂得生存之道,因為我們雖然是一個夾在大國角力之間的彈丸之地,不過卻可以為各方帶來巨大的利益,所以能夠留下來。生存之道,離不開兩個字,廣東話稱為「執生」,書面語就是「隨機應變」。

在職場上,見怪不怪的情況是:「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甚至乎有信徒認為這是有聖經基礎的!哥林多前書9:20-22這樣記載:「向猶太人,我就作猶太人,為要得猶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我雖不在律法以下,還是作律法以下的人,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向沒有律法的人,我就作沒有律法的人,為要得沒有律法的人;其實我在上帝面前,不是沒有律法;在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之下。向軟弱的人,我就作軟弱的人,為要得軟弱的人。向甚麼樣的人,我就作甚麼樣的人。」

聽來似乎有道理,聖經就是這樣說,不過我們要切記不能斷章取義。保羅所講的向甚麼樣的人,就作甚麼樣的人,目的並不是為自己利益,而是「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林前9:22b-23)

若然回到以弗所書當中,我們知道在這裏保羅提出兩種的人生。一是活在暗昧的景況,而另一種就是活在光明之中。若然為個人的利益而保住自己性命,那就會選擇活在暗昧之中。「暗昧」的意思是嘴巴講出下流的事情、做無益的事、可恥的、睡着的、愚昧、糊塗。以弗所書5:3-4「至於淫亂並一切污穢,或是貪婪,在你們中間連提都不可,方合聖徒的體統。淫詞、妄語,和戲笑的話都不相宜」。保羅這樣講大概也不是隨口說說的,而是他看見以弗所教會正出現這樣的問題。

作為信徒,你會覺得基督徒怎會講這些說話呢?可是在職場中,這些情況則是不難想像。一班男同事走在一起十居其九都會有性話題,評論女性身材,甚至乎發生性騷擾的事情。倘若是一班女同事則未必會像男同事那樣,然而性話題同樣有機會出現。除了在職場常見這樣的情況,其他在經文所提及的情況也是會有機會出現的。例如:在職場上,我們會做許多避規的事情來方便自己。其中一項我見得較多的就是拆單。若然公司規定,採購活動超越二十萬就需要有三個報價作比較,然後以價低者得。為了減省這些聯絡時間,有人嘗試把一個項目拆細為兩個,結果每個拆細了的項目大概是十萬上下,那就不用找三間公司了,可能只要有一間公司交出報價單便可以進行。在程序和規例上也是沒問題,可是撫心自問卻知道自己在道德和信仰原則上是有問題的,不過這就是職場生存之道。除了這些在工作行為上的問題,生活的方式也是會有問題的:「不要醉酒,酒能使人放蕩」。應酬與合群在職場都是很普通的。或許你並不喜歡飲酒,但是為了搏取認同,所以開始飲酒,然後越飲越多,變成上癮,最後出現醉酒的情況。若然你不跟隨這些方式,可能就會被排斥和失去上位的機會,信徒該如何自處?

若然要求完全又該怎樣?

「暗昧」與「光明」形成強烈對比。光明包含了良善、公義、誠實、智慧、明白主的旨意等。信主前與信主後的生活應有不同。「從前你們是暗昧的,但如今在主裏面是光明的,行事為人就當像光明的子女。」(弗5:8)我們都是平凡人,雖沒有驚天動地的改變,但相信會有些生活態度上的改變。例如:以往事事計較,但現在則願意「蝕底」。

除此之外,我們生活的果效也會有轉變。就如以弗所書5:9-13所言:「光明所結的果子就是一切良善、公義、誠實。總要察驗何為主所喜悅的事。那暗昧無益的事,不要與人同行,倒要責備行這事的人;因為他們暗中所行的,就是提起來也是可恥的。凡事受了責備,就被光顯明出來,因為一切能顯明的就是光。」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是活出智慧的人生。智慧的人生有幾個特色:是愛惜光陰,會充分利用時機;不作糊塗事,即是不會在道德生活上隨便;不會醉酒,「酒」的英文可以是“spirit”,而醉酒的人就是Drinking too much spirits,以致進入「忘我」境界,然而被聖靈充滿,則是清醒,基督在我裏面活着,Filled with Spirit!

當我們追求完全時,有三個重要的生命質素是不可或缺的,就是良善、公義和誠實。這三樣都是光明所結的果子。從聖經的提示,我可以很有信心地告訴弟兄姊妹,基督徒關心社會是因為我們渴望這個世界應該按上帝的法則來運作,而不是以某種意識形態理論來運作。當我講上帝的法則時,那並不是一些主觀的意願或籠統的講法。以弗所書所提的光明所結的果子就是上帝的法則,讓我們逐一了解。

「良善」是由希臘文ἀγαθω·σύνη翻出來的。此字含有「好」、「完善」和「美好」之意,這使我們想起,在創世記記載上帝所造的天地和其中萬物,上帝在做完一切之後給了一個評語:上帝看着是好的。此外,這詞亦用來形容好的品行及於人有益或對人有幫助的行為。「良善」是順服聖靈而行的人所結出的果子之一(加5:22),也是上帝對屬祂的人之期望(弗2:10;提後2:21;帖前5:15)。那位尋求永生之道的少年官對耶穌說:「良善的老師,我該做甚麼事才能承受永生?」(可10:17-22)。上帝所造的一切,包括天地和其中的人與各類動、植物本來就是良善、美好的,這就是真正的天父世界!

「公義」在聖經之中跟罪惡和救恩的觀念相關連。人因背棄上帝的命令、吩咐結果罪進入世界。離開了上帝創造的良善、美好,引來一連串的惡果。人人都以自我為中心,自我不斷膨脹,做出損害他人有些時候更是損害自己的事。我們看看今天的世界就知道了,人與人之間的爭鬥、國與國之間的衝突,也是因為罪惡的原故,罪惡至終把我們每一個吞掉。上帝的愛要蓋過罪惡,但罪惡像債務一樣是需要償還的,結果就是上帝親自成為人,為人還清罪債,這就是基督救恩的道理。在清除罪惡的債而顯出的救恩就是上帝公義和愛之所在,故此這個世界若要彰顯公義,則需要先指出罪惡之所在,隨之而來就是罪惡被消除,上帝救贖計劃能實現。從舊約開始,先知就呼籲人並不是以獻祭等表面的宗教儀式可以滿足上帝公義的要求,因為「上帝喜愛憐憫,不喜愛祭物,喜愛人認識上帝,勝於燔祭。」(何6:6)這句說話在馬太福音9:13耶穌又再提出。

「誠實」在我們的意思就是講真話,沒有謊話,可是在聖經之中其意思是「真理」、「真相」「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太5:37)當我們要講出真相時,根本沒有任何解釋的必要。例如你現在感覺疲倦,那是很真實的,因為我看見你一臉倦容。相反,若你明明就是很疲倦了,你卻告訴我,你並不疲倦。因為你不想讓牧師得到一個不好的印象,所以無論有多累,也要說着不是疲倦。之後你開始解釋,倦容只是我的錯覺,因為可能受衣着配襯、外面天陰等諸如此類的理由試圖說服我。真理、真相是絕對的、唯一的。上帝說祂是自有永有,無須任何理由作解釋,這就是真相。你愛一個人就是愛了,這就是真相,不需要任何原因的。縱然有人可以提出一百個理由告訴你,那人不值得你愛,但真相就是你愛他,不用解釋,也無法解釋。上帝愛世上每一個人就是如此了。「因為他叫太陽照好人,也照壞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太5:45)

總結

今天基督徒面對種種挑戰,我們是在掙扎求存,還是掙扎求完全呢?上帝期待我們像祂一樣,成為完全。我們都是福音的見證人,為福音的緣故而不惜付出一切。我們需要看重信仰的原則、底線,跟着上帝的吩咐認真生活,而不是跟着世界的價值走! 我們當求主指教我們活在光明中,作有智慧的人,並且順着聖靈的幫助,能夠以良善、公義與誠實的生命質素顯出我們是與這個世界有所不同的。願上帝賜給我們信心、力量與勇氣見證祂的能力。誠心所願!

(來稿照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