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至2026年主題

信靠基督、效法基督、傳揚基督

經文

「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 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 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以弗所書四章1至3節

方向

我們盼望香港閩南堂的眾會友都能夠更像基督。在日常生活中不論何境遇都能活出所信—「信靠基督」,生命漸漸長成,性情更像主耶穌—「效法基督」,生命處處見證主耶穌,傳揚祂—「傳揚基督」。願香港閩南堂成為一間合一、滿有愛心、見證並榮耀主基督的教會。。

事工中心主題詩

2024年:
閩語:我平時靠主幫助(閩南聖詩第147首)、
粵語:惟信靠主(生命聖詩第278首)


三個重點和計劃

2024年:信靠基督

經文

「我們又藉着他,因信得進入現在所站的這恩典中,並且歡歡喜喜盼望上帝的榮耀。」羅馬書五章 2節

重點

信靠基督不單指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而是指接受了主耶穌基督為救主之後的新生命的開始,從此之後信徒活出信仰。因著信,我們與基督結連,站在恩典之中。當我們認識到這恩典何等真實、豐盛,內在的生命因此產生改變,喜樂、盼望、愛心等等,屬主的美善就在信徒的生活中顯明出來。信仰是生活見證,信仰與生活是不能分開的,信靠基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 (個人生活、家庭生活、職場生活、社交生活),把信仰具體地顯明出來,不論任何境遇堅定不移地跟從基督,活出所信。憑信而來的力量,使他堅定不移跟從基督,見證救贖的恩主!

現有事工

1. 祈禱會
2. 禱告良伴
3. 慕道班
4. 洗禮跟進班
5. 平日學一年舉辦四次,每季一次

計劃

1. 崇拜程序可以加插與講題配合的見證分享。分享見證可以加插在家事報告之前,見證內容要事先經牧師過目,時限3-5分鐘。
2. 基督平靜生命種種風浪講座 (醫治/釋放、纏繞的罪、事奉傷痕…)
弟兄姊妹要有健康的靈命才能有效地事奉主,為主作見證。但在這充滿試探及挑戰的社會,加上人事的複雜,難免會灰心及受到傷害。希望能透過不同的講座來正視問題,幫助弟兄姊妹跳出困境。
3. 慕道班 – 將來可加插屬靈操練(靈命塑造)日營,主要教申請洗禮者如何靈修、讀經及祈禱。幫助初信的弟兄姊妹建立固定的靈修生活,教導弟兄姊妹靈修時直接讀聖經,明白如何應用經文在日常生活中,同時教導弟兄姊妹如何寫筆記。
4. 發輝禱告良伴的力量,定期給予指引,多為教會祈禱。

行動指標

– 每年有20%會友最少參加一次基督平靜生命種種風浪講座
– 優化及增添禱告良伴小組—成為教會的發電機

題目

1. 信靠基督
2. 因信而生的喜樂
3. 因信而生的盼望
4. 因信而生的愛心
5. 因信而生的力量
6. 因信而生的平安
7. 所信靠的對象 – 上帝的屬性 (全能、全知、全在、慈愛、憐憫、公義…)
8. 在順境/逆境中信靠基督
9. 在似乎無望中仍信靠基督


2025年:效法基督

經文

「你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哥林多前書十一章1節
「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馬太福音五章48節

重點

信徒/門徒被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 (使徒行傳十一26)。安提阿在當時,偶像和廟妓等邪淫很興盛,人的道德觀念低落,行為敗壞。但卻有一班主那穌的跟隨者生活行為都顯出良好的見證,因此被人視為一群奇特的人,從此信徒就被稱為小基督/基督人,意思是指似基督的人。

基督教信仰不是規條,不是禮儀,不是恩賜的運用,而是連於基督的生命,讓基督的生命影響信徒的生命,好使生命漸漸更似基督。信仰不只是禮拜日崇拜、平日返團契,而是生命漸漸長成,性情更像主耶穌「效法基督」「效法基督」重點不在於作甚麼,而是在於我們是否成為更像主的人。願信徒屬靈生命漸漸長成,也能如保羅一樣,成為其他信徒效法的榜樣,生命影響生命,因為信徒都「效法基督」

現有事工

1. 生命影響生命使命型的門徒訓練
2. 團契
3. 退修營 / 靈修營

計劃

1. A. 鞏固團契。
2. 崇拜事奉人員,如主席、讀經員、招待、翻譯員等,設交流會及給予指導等。每年可以舉辦一兩次 (洗禮後1月及5月舉行)
3. 在團契周會中可加插分享 “屬靈偉人的生平事蹟” (宋尚節牧師、William Carey…),效法他們如何效法基督。

行動指標

– 鼓勵團契團友分組探訪團契中團友仍未信主的家人。
– 團契每年增長10%成員。

題目

1. 效法基督的事奉
2. 效法基督的溫柔
3. 效法基督的謙卑
4. 效法基督的寬容
5. 效法基督無私的愛
6. 效法基督的禱告生活
7. 效法基督的捨己
8. 效法基督的慈悲憐憫
9. 效法基督的忍耐
10. 效法基督的和諧
11. 效法基督的關愛
12. 效法基督的受苦
13. 效法基督的順服


2026年:傳揚基督

經文

「我們傳揚他,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裏完完全全地引到上帝面前。」歌羅西書一章28節

重點

生活處處信靠基督,生命效法基督漸漸長成,這就是美好的生命見證。但追求美好的生命見證的同時,我們也需要以諸般的智慧隨時隨地傳揚基督,使未信的親友同得福音的好處。基督徒的生命當處處見證主耶穌,傳揚祂。

現有事工

1. 長者樂園,雋康/雋悅。
2. 福音性查經班
3. 三福訓練
4. 佈道會 (全教會一年一次的佈道會)
5. 福音聚會 (福建廚房…)
6. 醫院探訪 / 關懷探訪
7. 跟進喪親的家人,保持聯繫關懷,邀請接受8. 三福佈道或參與團契或崇拜等。

計劃

1. 舉辦不同類型的個人佈道訓練 (三福,福音橋,EvangeCube…)
2. 邀請初洗禮者接受傳福音訓練 (福音橋、三福)
3. 每年舉辦一兩次三日兩夜的福音旅行
邀請未信的親友參加旅行,透過相聚建立友誼,為將來傳福音鋪路。
4. 鼓勵會友建立每周都點名為未信的親友祈禱的習慣。可以透過在崇拜周刊每個月一次刊登為未信的家人代禱事項及一至兩件關懷家人行動的建議。
5. 教牧、長執、關懷部、三福隊員一同探訪會友未信主的家人。

行動指標

– 每年有20人次未信的親友參加三日兩夜的福音旅行
– 每年探訪會友未信主的家人30人次。

題目

1. 福音 (大使命)
2. 福音使者
3. 福音的攔阻
4. 莊稼已熟
5. 和平的福音
6. 福音人生
7. 福音是上帝的大能
8. 不以福音為恥
9. 福音顯明上帝的義
10. 不願一人沉淪
11. 行事為人與基督的福音相稱
12. 別的福音


關懷事工主頁
關懷事工主頁

鞏固團契:

如何推動教友參與團契?團契應有的內容?團契的關懷?團契與大使命的關係?

1. Welcome (關懷)
• 團友要主動邀請新朋友加入團契,團友要樂意接納歡迎新朋友。
• 周會要有坦誠的分享、彼此接納、彼此支持及代禱。
• 要建立彼此相愛及彼此支持的文化,相愛關係不應只限於聚會時間。讓每位團友在教會找到屬靈歸屬感與安全感。

2. Word (教導)
• 周會以上帝的話語為中心 (查經、屬靈書籍閱讀) 。
• 可以鼓勵一些團友負責帶領團契查經或聚會。
• 比較多人的團契或小組 (10人以上) ,在聚會時可以再分為4-6人的小組 (每小組需要一至兩位組長) 讓更多成員可以投入分享,也能更有效地作關懷。

3. Work (服事)
• 鼓勵團友一起事奉,發輝恩賜,互相建立。
• 團友一起接受各類型的培訓。
• 崇拜前後團友可以主動接觸關心教會未參與團契同年齡/背景的會友,並邀請他們返團契。

4. Witness (見證)
• 定期舉行福音聚會 / 福音旅行,藉此接觸未信的親友。
• 每季定期關懷探訪團友家人並向家人傳福音。

主再來與信徒的責任

日期:2024年1月14日
題目:主再來與信徒的責任
經文:馬太福音第24章42-51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門徒問主耶穌說:「你降臨和世界的末了,有甚麼預兆呢?」(太廿四3)主耶穌的回答沒有說明世界的末了甚麼時候會發生,似乎何時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信徒在等候主再來的期間該做甚麼?該如何生活?信徒的職責又是甚麼?

主耶穌用一個簡單的字「警醒(Watch)」回應他們,(太廿四42)然後用比喻解釋「警醒」是甚麼意思:

一. 要警醒—因在想不到的時候,人子就來了(太廿四42-44)
我們得救是本乎恩,並非靠自己的好行為,我們是因信稱義。(弗二8-9)主耶穌再來要審判世人,定世人的罪,是與信徒無關的。(羅八1)
這段經文並非談論將來的獎賞或懲罰,也不是說人要透過行為獲得救恩,因為人是不可能靠自己的行為得救的,得救是靠上帝的恩典(全是恩典)。這段經文是在辨別真假信徒,指明真正跟隨主的人會警醒並做好準備,迎接主耶穌的再來,而假信徒必然會受到懲罰。

主耶穌形容人子再來,好像晚間的賊,是指在沒有任何預警之下,突然來臨的意思。家主不清楚賊何日何時會到來,家主若沒有好好看守門戶,賊的惡謀才能得逞。所以聰明的家主必會警醒,時刻看守保護自己的門戶。因此我們要時刻警醒,等候祂再來。主耶穌必定再來,祂甚麼時候再來,卻無人能知。我們要遵行上帝的旨意,在心思意念、待人接物、聖潔生活上,時刻謹慎警醒。

二. 要警醒—作忠心有見識的僕人(太廿四45-47)
新約時代,主人會任命他信任的奴僕作管家,負責經營他的產業,管理家裏的人又負責分派糧食。當主人遠行,憑管家處事及等候主人回來的態度,便可以分辨他是好是壞。同樣從信徒等候主耶穌再來的態度、如何處事、如何生活,便能把真假信徒分辨出來。真正的信徒必然會對恩主盡忠,作忠心有見識的僕人。

主耶穌將福音交付我們,作為忠心有見識的僕人,在等候主耶穌基督的再來,我們應當隨時隨地準備好傳揚這福音。

在現今世界敗壞的風氣下,我們更要趁着今天培養下一代成為敬虔的後裔,除了教會主日學老師的教導,家教和身教更為重要。我們着重兒女的學業功課及健康,但千萬不要忽略靈命的培育,應當自小教導他們聖經,引導他們信靠、敬畏上帝。

三. 要警醒—要保持清醒,不要酒醉(太廿四48-51)
這段經文是關乎惡僕,那些自稱是信徒的人,這樣的人其實不是真正的信徒,他們不但不忠心,更是敗壞、不值得信任。他們趁主人不在時偷、傷害其他僕人,他們不忠於所託,不盡責,為自己謀利。

惡僕心存不信,正如假信徒也是不信(太六48-49)
– 他懷疑主的話語:懷疑主是否會再來,甚至他並不相信主會再來;
– 他欺騙自己:以為自己的劣行不會面臨審判;
– 他高估自己:以為可以觀察事情的發展,等到看見主真的快來了時,然後再做準備未遲。

耶穌說,邪惡的僕人必將面對祂的審判,經文說:「在想不到的日子,不知道的時辰,那僕人的主人要來,重重地處治他。定惡僕和假冒為善的人同罪,在那裏必要哀哭切齒了。」
當我們面對面見主時,我們要得祂的讚許,還是要被祂責備呢?這全在乎我們今天是否真的相信主必再來。我們要得主的讚賞,因此我們要警醒生活,預備好自己迎接主的再來。

聖詩欣賞—〈我平時靠主幫助〉

日期:2024年1月7日
題目:聖詩欣賞—〈我平時靠主幫助〉
編寫:童慧中宣教師

這首詩歌英文原曲名為“Trusting Jesus”,1876年發表於美國Gospel Hymns II內,由斯泰慈(Edgar Page Stites, 1836-1921)作詞,桑基(Ira David Sankey,1840-1908)作曲。

斯泰慈的祖先John Howland是搭乘「五月花」郵輪(Mayflower)到美國的英國清教徒。美國內戰時,斯泰慈在費城負責補給路過的部隊;戰後,他在德拉威河作船隻駕駛員;此後,斯泰慈又在南達科他州(Dakotas)衛理公會任傳教士多年。斯泰慈常用貝基(Edgar Page)為筆名。

桑基是一位音樂家,也是佈道家慕迪的同工。桑基在“My Life and the Story of the Gospel Hymns”(我的生平及福音詩歌的故事)中提到1876年他在芝加哥,有一天,慕迪先生交給他一首報上剪下來的詩 “Trusting Jesus” 請他譜曲,他則要求慕迪以該詩詞所教導的內容,擬一篇講章。

一、每日靠主更新信心
這首詩歌的重點在「每一日」。「義人必因信得生」(來十38),這裏的「生」指的不僅是生命,也包括每日過信心的生活。在上帝的恩典中,每一日靠主更新我們的信心。在平靜的生活中,我們常自以為信心堅固,一旦試煉來臨,不免心存懷疑;求上帝讓我們靠主渡過每天。此外,詩詞(英文)中不斷出現的“Trusting Jesus, that is all”(沒有別的,只靠耶穌),一再強調我們每日的生活,就是憑着信心的生活。「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申三25)日日信靠、天天得勝,這不就是上帝喜悅我們的生活態度嗎?!祂對我們的期望也只是“Simply Trusting Every Day”(日日單單信靠〔主〕)。

二、信心是將事交托主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來十一1)信心賦予所盼望的事一個實體,信心是看不見的事情的確證。信心帶給人對「捉摸不到的事物」有主觀的確據與真實感。真信心就像投寄信件,把信往郵箱裏投,然後安然等待回信。聖經說得好:「當將你的事交託耶和華,並倚靠祂,祂就必成全。」(詩卅七5)要看見上帝成全祂的旨意,我們便要交託。信就是接受上帝所預備的禮物,或更準確一點說,信就是去「領取」上帝給我們的禮物。讓我們到上帝面前,相信、交託、等待,並接受從上帝而來的安息吧!

三、信心是專一倚靠主
基督徒與非基督徒的區別不在於有無信心,而是在於將信心建立在何處。非基督徒是倚靠自己,也就是「倚靠人血肉的膀臂」(耶十七5)、「倚靠自己的聰明」(箴三5)、倚靠當代最強而有力的作戰武器—靠車、靠馬(詩廿7),或是倚靠背景關係、勢力(亞四6);基督徒乃將信心放在基督手中,一心倚靠上帝、專心仰賴上帝(詩廿7;箴三5;耶十七5;亞四6)。這種不同的倚靠所得的結果是相反的,倚靠自己的人有禍了,「因他必像沙漠的杜松,不見福樂來到。」(耶十七5-6)而倚靠耶和華的人,必像一棵結果子的樹,在乾旱炎熱來到時不懼怕,毫無掛慮。(耶十七7-8)今天我們當倚靠上帝的膀臂,像這首詩歌提醒我們,每天要像小孩子般單純地信靠主耶穌!

《閩南聖詩》第147首與香港閩南堂(撮自黃詩田長老撰「香港閩南堂簡史」)
一九三八年五月,日軍侵華,閩南同鄉逃難到香港。當時黃詩田先生(乃日後本堂長老)協助招待人員派發膳食,因見其中二、三十位主內先賢謝飯祈禱而相知相認,一起同心禱告、組織祈禱會。
其後,黃長老修函禮賢會,商借其副堂舉行閩南語崇拜,獲允後,於同年六月第三主日下午三時,首次舉行閩南語崇拜,人數約六、七十人。當日選唱《閩南聖詩》第147首,多人下淚,亦有人鳴咽不能成聲,一來感懷身世波折,二來感恩主的保守和引領。之後,這首詩歌便成為香港閩南堂的堂慶詩歌,每逢堂慶教會都會唱這詩歌記念主恩。

「倚靠耶和華、以耶和華為可靠的、那人有福了。他必像樹栽於水旁、在河邊扎根、炎熱來到、並不懼怕、葉子仍必青翠、在乾旱之年毫無掛慮、而且結果不止。」(耶十七7-8)

認識耶穌

日期:2023年12月24及31日
題目:認識耶穌
經文:路加福音第7章18-23節及23章47節
講員:吳金麗長老

耶穌這個名字,在現今的世代,似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究竟有多少人真正認識耶穌呢?聖經中論到認識耶穌的人和我們到底認識耶穌有多深呢?

一) 牧羊人認識耶穌;二千多年前,在伯利恆野地裏的牧羊人,因天使向他們說:「不要懼怕,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裏,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路二10-11)他們便認識了初生的嬰兒耶穌,就是基督,是上帝所應許的救主。他們就去朝拜聖嬰,然後「就把天使論這孩子的話傳開了。」(路二17)並且「歸榮耀與上帝,讚美祂。」(路二20)他們沒有把好消息隱藏起來,而是向人傳講。牧羊人素常盼望以色列的拯救者,所以天使向他們報喜訊,他們就立刻採取行動,按照「天使論這孩子的話」傳播開去,讓別人也得知。

二) 東方博士認識耶穌,因為他們「看見他的星」;他們是有知識的人,《新譯本》稱他們為「星象家」,他們認識耶穌是猶太人的王,特來拜他(太二2),並且獻上禮物。不錯,耶穌是猶太人的王,但祂更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

三) 希律王認識耶穌?他是從博士口中得知耶穌降生,來作猶太人的王。這希律是那位被稱為大希律的,他是受羅馬統治者封為巴勒斯坦地猶太人的王。希律以為耶穌是要作地上的王,他的王位便會受威脅,就想要害死耶穌。背後也許還出於政治考慮,正如大祭司該亞法要殺耶穌的動機一樣,他們恐怕耶穌做王的說法,引起羅馬當局猜忌,採取鎮壓手段。(參約十一47-50)所以他想從博士那裏獲知嬰孩耶穌在甚麼地方,以便處死他,但是博士沒有上當,希律於是殘殺伯利恆合城內外兩歲以下的嬰兒(太二16)。

四) 污鬼認識耶穌是上帝的聖者,卻是戰驚(雅二19)。在迦百農的會堂裏,有一個被污鬼附着的人,喊叫着說:「拿撒勒人耶穌,我們與你有甚麼相干,你來滅我們麼?我知道你是誰,乃是上帝的聖者。」(可一24;路四34)屬於魔鬼的,在耶穌面前,雖然正確地認識耶穌,卻只有戰驚。

五) 施洗的約翰認識耶穌,他雖然是為耶穌預備道路的先鋒,但過了相當一段時間,他還要差門徒去問耶穌說:「那將要來的是你嗎?」(路七18-23)經文提到施洗約翰是耶穌的先鋒,是應驗聖經裏面先知以賽亞的預言而來的,(可一1-4;賽四十3)。所以約翰不是不認識耶穌,但他要確認的是,到底耶穌是不是彌賽亞。(路七18-20)

約翰的門徒告訴約翰甚麼呢?這段經文的上文記載耶穌的兩個神蹟,相信約翰的門徒告訴約翰的,最少就有這兩件事:(一)醫好百夫長的僕人(路七2-10);(二)使拿因城的寡婦之子復活(路七11-15)。

但是,耶穌受洗時,約翰不就已經認識祂,還認為自己不配為耶穌施洗。(太二14)而且耶穌受洗後,有聲音從天上來,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路三21-22;太三13-17)為何還要打發兩個門徒去問耶穌呢?有人認為約翰以為耶穌來,會立即施行拯救和審判,但耶穌並沒有這樣做,所以約翰心中疑惑。這時約翰雖己被囚在監裏(太十一2),他還是要證實究竟這位拿撒勒人耶穌是不是要來的彌賽亞。其實約翰早在下監之前,就曾說過「他必興旺,我必衰微」,(約三30)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角色是耶穌的先鋒;但他要確知自己的任務已經完成,才可以放心。

耶穌對約翰差門徒來問的問題,以具體行動的事實來回應,這些事實都是舊約先知預言彌賽亞國度來臨時的情形;(路七21-23)這正是耶穌先前在會堂讀《以賽亞書》的一段;(賽卅五5-6,六十一1)說明耶穌就是基督,祂所行的神蹟奇事,應驗了是先知的預言。

當時許多猶太人不信跌倒,雖然看見許多神蹟,卻心硬不信耶穌就是上帝所應許的彌賽亞,正如西面論耶穌說:「這孩子被立,是要叫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路二35)耶穌在此加上「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路七23)提醒我們,耶穌行了這些神蹟,他就是基督。

六) 猶太人的官,法利賽人尼哥底母認識耶穌;他認識耶穌是「由上帝那裏來作師傅的」,(約三2)因看見耶穌所行的神蹟。但他可能是害怕猶太人,所以夜間才來見耶穌。雖然如此,他還是相信了耶穌,而且後來還很勇敢的有所作為。當耶穌上殿教訓人,祭司長和法利賽人打發差役去捉拿耶穌無功而返,差役受責備的時候,聖經這麼說:「內中有尼哥底母,就是從前去見耶穌的,對他們說:『不先聽本人的口供,不知道他所作的事,難道我們的律法還定他的罪麼?』」(約七50-51)他能夠站出來為耶穌辯解說公道話。

後來,當耶穌被釘十字架後,他也有份參與安葬耶穌身體的事;門徒都離開了,尼哥底母能夠站出來,和亞利馬太人約瑟,辦好耶穌安葬的事。(約十九39-40)

耶穌是無所不知的,尼哥底母雖夜間來見祂,祂知道尼哥底母是有誠意的,便把得救恩的途徑對他說明:「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上帝的國。」(約三3)「重生」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嚴肅對待的問題。尼哥底母不明白,所以耶穌說:「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上帝的國。」(約三5)這是進天國的途徑。《聖經啟導本》的解釋說這個「水」字有多個解釋,並且提到「舊約中講到更新時,水和聖靈時常並提。」(參結卅六25-27)約翰說:「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但有一位能力比我更大的要來,我就是給他解鞋帶也不配,他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路三16)「從水和聖靈生的」這件事,和「受水和聖靈的洗」應該是指同一件事。「水」很可能是指「水禮」,就如施洗約翰傳悔改的道,給人施洗;但我們還須要信耶穌,接受聖靈在我們心中做改造的工作。「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可十六16﹚是必須有實質的生命改變,否則人仍然是屬肉體的;所以「必須重生」。﹙約三7﹚認識耶穌,不是指知識上的認識,乃是接受耶穌為主,得着聖靈的更新。

七) 百夫長認識耶穌;參與耶穌被釘十字架的羅馬百夫長,看到被釘十字架的耶穌,講完了十架七言,氣斷的時候,不禁歸榮耀與上帝說:「這真是個義人。」(路廿三47)百夫長有沒有接受耶穌的救恩,聖經裏面沒有說明,我們不得而知,但他畢竟認識耶穌是個義人。

八) 我們如何認識耶穌呢?是透過向我們傳福音的人,透過教會,最要緊的,是有聖靈的感動;我們認識耶穌是上帝獨生的兒子,道成肉身,降世為人,為要救贖世人;祂不但成為人,與世人同在,嘗盡人間疾苦,並且為着贖回我的罪債,為我被釘在十字架上。我們認識耶穌,是我們的救主,也是我們生命的主宰。那麼,認識了耶穌,我們又該如何呢?

– 牧羊人認識耶穌,就去朝拜聖嬰,並向人傳報;
– 博士認識耶穌,不辭路途遙遠,前去敬拜,獻上禮物;
– 施洗約翰認識耶穌,還要更進一步求證,間接向世人證實耶穌果真是基督;
– 尼哥底母認識耶穌,更深地追求永生之道,又為耶穌出聲,為耶穌盡心辦事;
– 百夫長認識耶穌,就歸榮耀與上帝,宣稱耶穌真是義人;
– 我們認識了耶穌又該如何呢?大家都該三思三思!

還有,我們認識耶穌,因為聖經《約翰福音》第3章16節說:「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耶穌是上帝的獨生子,上帝這樣大的愛,我們要如何回應呢?主耶穌說:「你們要常在我的愛裏,你們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愛裏。」(約十五9下-10上)遵守耶穌的甚麼命令呢?主耶穌說:「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就是我的命令。」(約十五12)主耶穌的愛是無私的愛,無私到一個地步,連性命也犧牲了,並且是犧牲在十字架上,都是為着你和我的緣故;保羅說:「因我們還輭弱的時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為罪人死。為義人死,是少有的,為仁人死,或者有敢作的。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五6-8)因此,我們既然認識耶穌,就該遵守主耶穌的命令,彼此相愛,愛主所愛。《閩南聖詩》第167首是以耶穌為第一人稱寫的,第5節說得好:「應該當獻性命,一生跟我來行,……。」我們認識耶穌為我們釘十字架贖罪,你我就當一生跟主而行。

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

日期:2023年12月10及17日
題目: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一)
經文:約書亞記第24章14-15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約書亞是摩西最得力的助手,上帝興起他繼摩西之後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讓我們從約書亞的生命見證,學效他的榜樣。

一. 忠心良善(出十七8-13)
約書亞照摩西的吩咐,帶領以色列人和亞瑪力人爭戰,當時摩西、亞倫與戶珥都上了山頂。摩西甚麽時候垂手,約書亞就失敗,摩西甚麽時候舉高雙手,約書亞就得勝,所以後來亞倫和戶珥扶着摩西的手,使摩西的手一直高舉,因此那日約書亞用刀殺了亞瑪力王和他的百姓。

這場戰爭究竟誰是主角?甚麼人最為重要?約書亞、摩西、亞倫或戶珥?

很多人事奉都有類似的問題?我們常常問錯問題,關心一些不重要的事。事奉是信徒互相配搭,作成主工,沒有誰比誰更重要,也沒有誰是不重要。可惜人往往愛比較,連主耶穌十二個門徒也是如此。(太廿20-21)

如果我們是約書亞,當打勝仗回來時,見眾以色列都將功勞歸予摩西,我們會有何感受?約書亞作為摩西的助手接近四十年,他透過服事摩西顯出他對上帝的忠心,他從不計較,埋怨或比較,顯出他良善的品格。

後來的掃羅王,可成為我們的鑒戒,當大衛打勝仗回來,婦女們唱歌讚美:「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掃羅心中嫉妒,他並不重視上帝的旨意是否完成,而是擔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

我們事奉或作事,能否與人和諧合作,在在反映出我們對上帝有多忠心,品格是否良善?

二. 柔和謙卑(書三7;五13-15)
當時在以色列人眼中,摩西有如上帝在地上的代表,受到眾人的敬重。上帝揀選約書亞接替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時,將他提升,猶如摩西。(書三7)

但在要進入迦南地攻取耶利哥城前,約書亞卻讓我們看見他為人極其柔和謙卑。當約書亞準備要攻取耶利哥時,上帝派了一位使者來協助他,作以色列軍隊的元帥。約書亞還不知道,當他看見有一個人手裏有拔出來的刀,便問他:「你是幫助我們呢?是幫助我們敵人呢?」那人回答說:「我來是要作耶和華軍隊的元帥。」約書亞就立即俯伏在地下拜,說:「我主有甚麼話吩咐僕人?」

雖然上帝提升約書亞的身份,使他在眾以色列人前得尊貴,但他卻沒有自高自大,他俯伏下拜上帝所派來的使者,顯出他的柔和謙卑,不爭強好勝,俯伏也代表他承認自己的不足,代表他認同使者更配得作領導。

屬靈人不會讓人的讚美,甚至是上帝的稱讚而沖昏頭腦。他們明白一切都是上帝的恩典,接受上帝的安排,凡事柔和謙卑順服上帝的引領。因此我們事奉或作事,不該吵鬧競爭,要懂得欣賞別人的長處,顯出柔和謙卑的品格。

三. 信靠順服(民十三31-33;十四6-10)
I. 十二探子窺探迦南地的事件
以色列人打發十二個探子到迦南地去窺探,探子回來後十個報惡信,只有約書亞和迦勒極力主張去攻取耶利哥城。

其實十個探子的報告也非失實,約書亞和迦勒並沒有指控他們。約書亞和迦勒只是信靠上帝,強調上帝的信實。(民十四8-9)

同樣的事,我們也經常遇見。面對人生挑戰或困難時,我們有兩個選擇:一,注視困難本身,甚至把困境無限地放大,成為極大重擔,令自己窒息;二,我們可以倚靠上帝的信實,作自己能作的,自己不能作的就交託給那為我們捨身流血的主,每天靠主足夠的恩典,歡喜而有力地面對生活。我們是要用放大鏡來看我們的問題還是信靠大過一切困難挑戰的恩主呢?

其實上帝派十二個探子去窺探迦南地的目的,不是要他們投票決定去不去攻取耶利哥城,因為上帝一早已應許以色列人要得迦南地。個人認為,上帝差探子的目的有兩個:一,讓他們看見上帝為他們預備的迦南地是何等美好;二,探子的報告有助眾人作好準備進入迦南地。他們當求問上帝要怎樣進去,而不是討論該不該進去。但十個探子的不信服,導致全以色列的不信,顯出他們不配領受上帝的祝福。雖然以色列人最終進入了迦南地,但那是四十年後的事了,因不信的一代在曠野漂流了四十年。(民十四26-30)

II. 過約旦河的事件(書三14-16)
約書亞總是信靠順服上帝而行事。在過約旦河時他們必須憑信心,腳先踏入約旦河,河水才會分開。

III. 攻取耶利哥城的事件
上帝吩咐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攻佔耶利哥城的方法非常離奇,歷史上從來沒有這樣的事,只有完全信靠順服上帝才能完成。(來十一30)
屬靈人明白上帝是唯一的依靠,不看人,不靠自己。如果我們行事為人都照上帝的意思,我們就能肯定上帝必然與我同在。

事奉及傳福音的事上,若不信靠順服上帝,樣樣都困難。但關鍵不是我們決定做或不做,而是要靠主去做。

生活中我們常常要作出抉擇,明知一條路是合乎上帝心意的,但另一條路看似更容易、更舒適、更着數、更吸引。因此我們要警醒,不求自己的方便或興趣,要堅持信靠順服。(箴十六25)

四. 一生不變(書廿四15)
約書亞年老時仍不改忠心,即使生命已到了盡頭,他仍不忘鼓勵眾民要聽從上帝的話語。他把長老、首領、審判官並官長都召了來,要他們分外剛強,謹守遵行寫在摩西律法書上的一切話,不可偏離左右,要愛上帝。(書廿三6,14-16)

約書亞甚至「挑戰」以色列人,要他們選擇是否事奉耶和華,事奉耶和華的人絕不可三心兩意。約書亞堅定說出他和他一家必定事奉耶和華的心志來激勵以色列人。(書廿四15)

約書亞忠心事奉上帝,一生不變,上帝便使他成為整個以色列民族的祝福。

報佳音

日期:2023年12月3日
題目:報佳音
經文:路加福音二10-14
牧者:蕭嘉祥牧師

那天使對他們說:「不要懼怕!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因今天在大衞的城裏,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你們要看見一個嬰孩,包着布,臥在馬槽裏,那就是記號了。」忽然,有一大隊天兵同那天使讚美上帝說:「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上帝!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路加福音二10-14)

主耶穌誕生的時候,天使向正在牧羊的人報佳音。當然這佳音的對象不只是牧羊人,這佳音是關乎萬民的。天使說:「今天在大衞的城裏,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主耶穌是上帝的兒子,降世要成為世人的救主。因此聖經說,有一大隊天兵同那天使讚美上帝說:「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上帝!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榮耀歸與上帝」因主耶穌在世的生活必將最高的榮耀歸給上帝,同時也要賜真正的平安給地上所有的人,凡真心信靠祂的人必享真正的平安,蒙恩得贖。從此上帝與人、並人與人都得以和好,享平安。

因此很多地方教會的傳統也會在接近聖誕節時或在平安夜在街頭唱聖誕歌報佳音。然而這佳音是世上最寶貴的好消息、最重要的福音,我們不能只在接近聖誕節時才向人講說,應當隨時隨地,一有機會就向人傳講。但聖誕節接近時的報佳音也顯得重要,因很多世人視這節期為吃喝玩樂的假期,甚至有些都不再稱它為聖誕節,並用種種的人物取代主耶穌。

今日我們透過在街頭報佳音,在我們身處的地方宣告聖誕節的真正意思。藉基督徒的歌聲,宣告聖誕節不是商人賺錢的機會,不是吃喝玩樂的機會,更不是放縱情慾的機會,而是心存感恩記念救主耶穌降生的時刻;宣告在教會中可尋得寬恕、平安、喜樂、盼望及救贖。

但願今年參加任何報佳音的弟兄姊妹,都存歡喜快樂並感恩的心歡呼讚美父上帝的恩典。

2023年12月3日 主日崇拜

講題:道、光和生命

經文:約翰福音第1章1-14節

地點:跑馬地早、日堂


講題:守道有福、賞罰分明

經文:啟示錄第22章6-7節、12-13節

地點:北角早堂

講題:道、光和生命

經文:約翰福音第1章1-14節

地點:北角午堂


講題:守道有福、賞罰分明

經文:啟示錄第22章6-7節、12-13節

地點:香港仔堂

憑應許作兒女

日期:2023年11月26日
題目:憑應許作兒女
經文:加拉太書第4章21-31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保羅以亞伯拉罕的兩個兒子以實瑪利和以撒的歷史,來解釋律法與恩典的分別。以實瑪利是亞伯拉罕的使女夏甲所生的,而以撒是亞伯拉罕的妻子撒拉所生的。以實瑪利和以撒雖然都是亞伯拉罕的兒子,但他們各自代表的不同,結果也不一樣,一個為奴,另一個是自由的,是承受產業的兒子。

保羅說,我們「如同以撒一樣」,(加四28)讓我們透過以實瑪利和以撒來看看保羅對律法與恩典的解釋,到底我們是如何與以撒一樣。

一. 我們同樣是憑應許作兒女(加四22-23)
I. 使女所生與主母所生之別
這段經文兩次稱夏甲為「使女」,聖經始終沒有承認夏甲為亞伯拉罕的妾;雖然撒拉將夏甲給亞伯拉罕為妾,但這是上帝不喜悅的事。所以夏甲始終是奴僕的地位,僕婢所生的自然也是奴僕的身份,沒有自由。

撒拉則被稱為「自主之婦人」,強調她是主母。主母所生的便是兒子。這樣,兩個孩子的地位完全不同,撒拉所生的是自由的,而夏甲所生的為奴。

II. 按血氣生與憑應許生的分別
以實瑪利是按血氣生的,撒拉把使女夏甲給亞伯拉罕為妾,完全是屬血氣的做法,是沒有信心的表現,絕非上帝的旨意。上帝對亞伯拉罕說:「你妻子撒拉要給你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以撒」。(創十七19)上帝既應許亞伯拉罕,祂的應許就必定能兌現,絕不需要人用血氣的手段來成全。亞伯拉罕接受撒拉的提議,也是屬血氣、缺乏信心的表現;所以說,「那使女所生的,是按着血氣生的」。(加四23)

「按血氣生的」也可以解釋為按生理現象而生。當時夏甲年青,不像撒拉已經過了生育的時期,所以她所生的不是出於超然的神蹟,只是按人的生理規律而生的。

但以撒乃是「憑應許生的」,上帝曾經應許亞伯拉罕說:「我必使你的後裔極其繁多」。但撒拉已過了生育的時期,以撒的出生,明顯是上帝奇妙的作為,憑上帝的應許而生的。
所以,亞伯拉罕的兩個兒子不但地位不同,屬靈方面也不相同,在家庭中的權利更是不同。那自主婦人所生的是承受產業的兒子,而夏甲所生的,只不過是奴僕,而且最終被逐出亞伯拉罕的家庭,因為他不能與以撒一同承受產業。

III. 夏甲與撒拉所代表的
1. 夏甲代表律法之約──「出於西乃山」(加四24-25
夏甲的兒子是作奴僕的,預表在律法下的人。經文中「現在的耶路撒冷」,是指保羅當時的耶路撒冷,也是指當時的猶太教;「西乃」代表律法,被稱為與「現在的耶路撒冷同類」,是不接受福音的猶太教/律法主義者。他們自詡自己遵守使人為奴的律法才能取悅上帝,但事實上這樣做不能使他們成為上帝兒子,反而成為奴僕,要不停滿足律法的要求、在刑罰和懼怕之下生活,毫無自由。

2. 撒拉代表應許之約──是「那在上的耶路撒冷」(加四26-27)
任何人全心全意相信並接受上帝的應許,他就蒙上帝接納。一切有份於天上耶路撒冷的人,都是憑上帝的恩典,靠那為我們死的主耶穌基督,得以稱為上帝的兒女,是自由的。

保羅在這裏將「在上的耶路撒冷」稱作「撒拉」,因撒拉代表應許之約,所以所有憑應許(恩典)藉信心得生(得蒙救贖)的基督徒,都算是應許之約所生的兒子,撒拉有如我們的母。

第27節中「沒有丈夫的比有丈夫的兒女更多」是指撒拉。撒拉雖有丈夫,卻已老邁,她自己也已經過了生育的時期,與沒有丈夫的婦人無異;但撒拉卻因上帝的恩典得着所應許的兒子。不但如此,一切憑應許(恩典)得蒙救贖的基督徒,都是應許之約所生的兒子,因此「撒拉」的兒女「比有丈夫的兒女更多。」就是在新約之下信主的人(包括外邦人)比舊約中所有猶太人更多──「萬國、萬族都必因你得福」。(創十二3)

上帝不會接納靠律法或行為稱義的人,因為根本沒有人能達到完全的地步,若有人稱自己守律法來到上帝面前便是自高自大,誇耀自己的行為。

    二. 憑應許作兒女應有的表現(加五1、13-14)
    I. 信徒應在自由上站穩
    加拉太書第五章1節說「基督釋放了我們」,表示所有憑應許作兒女的,都是基督所釋放的人,不再受罪的控訴及律法的轄制。我們得到自由並非自己的努力,乃是基督的作為。(羅三20)基督代替我們而死,我們因此向罪惡及捆綁我們的律法也死了;一個已死的人是不再受律法的管束,這樣,我們便脫離了律法。

    我們既蒙基督釋放而得自由,就當「站立得穩」:
    –  就是要忠於福音真理,堅定不移,不跟從別的「福音」,如加拉太書第1章記載有人在他們中間傳「別的福音」,其實那不是福音;
    –  要持守所領受的福音有,見證福音在我們身上所產生的功效,使別人也可以認識這恩典的福音。

    甚麼是福音?
    福音是:上帝兒子降世為人、在十字架上背負我們的罪被釘死、埋葬、三天後復活、升天、為我們預備地方、主第二次再來、我們的身體復活,得榮耀的身體。

    II. 得自由為要用愛心互相服事
    1. 不可將自由當作放縱情欲的機會
    信徒不要誤解「自由」的意思,以為不受律法約束,便可以任意而行。使徒保羅提醒信徒,福音給我們的自由,乃是有自由去順從聖靈。

    真理中的自由,是不會損人利己的,「真自由」就是作「義的奴僕」。(羅六16-18)

    2. 要用愛心互相服事
    以前我們作罪的奴僕時,經常受律法的控訴,心中惶恐,現今自由了,不再懼怕刑罰,所以不要再受罪的轄制。既已領受了上帝的恩典,體會上帝的愛,便當心存感恩,甘心樂意行善,立志過榮神益人的生活。費德雷說:「愛的奴隸就是真正的自由人。」

    保羅提醒我們,不可將自由當作放緃情慾的機會,而是要用愛心互相服事。(加五13)「服事」是出於愛心的,是甘心樂意為別人付出。而且「服事」必須是「互相」的,不能一味接受別人服事而不去服事別人。

    「互相服事」可以激發愛心,因為受到主愛的激勵,我們去服事弟兄姊妹,弟兄姊妹也受到激勵,互相影響,愛心被激發。(來十24)

    受益或招損?

    日期:2023年11月12及19日
    題目:受益或招損??
    經文:哥林多前書第11章17-22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使徒保羅責備哥林多的信徒,在紀念主的聖餐聚會中,沒有按規矩來紀念主。當時哥林多教會守聖餐以先會有聚餐(愛筵),然後才紀念主,這可能是因為主耶穌設立聖餐時,也跟門徒先吃逾越節的筵席。究竟哥林多的信徒在聖餐聚會中做錯了甚麼,以致保羅責備他們說他們「不是受益,乃是招損」。

    一. 衝突的起源
    I. 有分門結黨的事(林前十一18)
    哥林多信徒中有人心存優越感,輕看別人;經文告訴我們,哥林多教會有分爭結黨,(林前一11-13)但這裏所指的「分門別類」,按下文(林前十一21)的描述,是指他們聚餐的情形。

    他們守聖餐前的愛筵,好像我們有時聚餐會帶些食物一起分享,當時哥林多的信徒也如此。富有的帶的食物非常豐富,貧窮的卻非常簡單,甚至可能根本沒有帶食物。但他們卻沒有分享,而是各人吃自己所帶的,特別是那些富有的信徒,他們會跟富有的一起用餐,卻不願與窮困的弟兄姊妹相交來往;這就是保羅所說:「他們聚會的時候,彼此分門別類」。

    世人總會因着性別、年齡、種族、財富、教育、政治立場等因素造成隔閡,但當主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成全救恩,祂建立了一個新的群體,是世界從來未有過的,就是教會。祂把人帶進這個群體,使我們不分彼此,同屬一個大家庭。我們參加閩南堂的各種聚會,必須俱備與人融洽的精神,要主動去認識及關心其他弟兄姊妹,不要始終只和固定幾位特別要好的弟兄姊妹在一起,對其他人視若無睹。

    II. 叫那沒有的羞愧(林前十一22中)
    哥林多富有的弟兄自顧自,享用盛宴,沒有與貧窮的弟兄分享,忽略了他們的需要及感受,愛筵失去意義,不但羞辱了窮人,更是破壞了聖餐的意義。

    守聖餐是紀念主耶穌基督為我們捨身流血,成全救恩,我們當心存感恩,也當向人施恩。聖餐一個餅一個杯是代表信徒同屬一個身體,當彼此相愛,以合一的精神為福音作見證,榮耀恩主。哥林多信徒在守聖餐紀念主時,卻表現出自高自私,沒有遵守主的吩咐愛鄰如己,沒有關心和愛在基督裏的弟兄姊妹。人際間發生磨擦或衝突,常是因為自覺優越,輕看別人,在言行中不顧及別人的需要及感受,因此我們要謹慎,緊記並遵行聖經的話:「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二4)

    二. 衝突的傷害
    I. 不是受益乃是招損(林前十一17)
    教會一切聚會都應該叫信徒受益,這不單是內容程序的好壞,更是指參加聚會的每一位弟兄姊妹都要有正確的心態。

    今日我們到閩南堂參加崇拜,是心存感恩,來敬拜至高上帝、獨一的恩主,還是因為有事奉的職事需要負責,或因為應承了某某弟兄,才勉強而來?參加聚會時,是很高興能與弟兄姊妹見面,彼此鼓勵代禱,抑或心裏不想見到這個或那個?參加聚會時,存謙卑受教的心,樂意事奉,樂意祝福弟兄姊妹,抑或只想靜靜來靜靜走,對人不感興趣?

    II. 算不得吃主的晚餐(林前十一20)
    哥林多信徒根本沒有按主的吩咐紀念主,縱然他們進行了外在的儀式,但他們的行為暴露出沒有愛心,不是真心紀念主。保羅說他們聚會算不得是吃主的晚餐,因為紀念主的救贖大恩,信徒之間就該彼此相愛才對。可是帶豐富食物來的,卻不與貧窮的弟兄分享,這分明是故意炫耀。(林前十一22上)他們所作的不能榮耀主,更是傷害了弟兄,在主裏沒有真正的團契。

    初期教會並不是這樣,他們舉行愛筵,在愛中彼此團契,存歡喜快樂的心紀念主,一同讚美上帝,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數天天加給教會。(徒二44-47)哥林多教會卻明顯變了質,他們因不和及沒有愛心的行為,不能一同讚美上帝;不但遭眾民取笑,更不要奢望教會得救的人數會增添。

    教會並非一般的社團,一切聚會都是為事奉上帝、榮耀上帝、使人得益;假如信徒參加聚會是為了滿足自己、榮耀自己,那便是藐視上帝的教會。(林前十一22中)我們應當自省並儆醒,單單為要榮耀上帝,使弟兄姊妹得益處。

    三. 衝突的解決
    I. 有經驗的人被顯明出來(林前十一19)
    雖然分門結黨的事是上帝所恨惡的,但教會難免會有這樣的事,即便如此,可幸的是真心愛主的人會顯出他們的純正。

    「有經驗的人」是指那些不參與分門結黨的人,他們不偏離教會彼此相愛及合一的原則,也不因別人的惡而跌倒或動搖。他們經過試驗,就顯明是真心愛主,站立得穩的基督徒。在教會面對困難衝突時,真心愛主的信徒的愛心就顯得更明顯。

    保羅提醒我們在一切所作的事上,若沒有「愛」就沒有價值。(林前十三1-3)保羅也告訴我們,人有才幹、恩賜、好行為,不等同他們便有愛心;沒有愛心的人也可以有這些表現,但他們所懷的動機不是出於愛主愛人。

    有人參加教會多年,積極參與教會的事奉,後來教會發生了一些沒有愛心的事,令他們沮喪灰心,便不再返教堂,雖然仍然相信主,但不信教會。看見教會有問題,的確很難過,但卻是難免的事,因為教會是一班不完全的人所組成的。雖然是蒙恩得救,有了新生命,但我們依然有舊我的存在,仍會偶然犯錯犯罪。所以當我們看見教會有時,應該存正確的態度:首先自己不要成為問題的起源或參與者;當看見虛假,自己就當真誠;看見缺乏關懷,自己便積極去關心別人,不然又怎對得起主對我們的恩典及愛。

    II. 接受責備、悔改(林前十一22下)
    衝突要能得到解決,犯錯的人必須接受責備而悔改,Rick Warren說:「解決衝突的其中一個重要關鍵就是,先謙卑承認自己1%的錯與盲點。」

    主耶穌願教會成為美好的見證,但我們必須承認自己還未到完全的地步,我們仍在受改造中;只要我們靠主努力,必然漸漸成長,更似主耶穌的樣式。如果我們真的愛主耶穌,就彼此服事吧。

    但願我們最終能夠說,我們盡了最大的努力與主共創一個愛的群體,同時也盡力向世人成為美好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