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主恩

日期:2024年7月28日及8月11日
題目:勿忘主恩
經文:歌羅西書第4章2-4節
   希伯來書第12章28-29節
講員:吳金麗長老

在二零二三年香港閩南堂八十五周年堂慶的時候,教會展出一批有記念性的照片和文章,有機會重溫黃詩田長老以〈我們要來感謝祂〉為題的一篇講章,是在1962年,本堂立會二十四周年紀念感恩會上,黃長老所講的;他引聖經《申命記》三十二章第7節,摩西囑咐以色列民的話,叫他們應當「追想上古之日,思念歷代之年」。其中這句話出現不下五六次之多,使我回憶起那次講道,他不斷重覆這句話的神情,雖然事隔二十四年,主對閩南堂所施的一切恩典,好像一幕幕展現在他眼前一樣。這可能是因為他當時親身經歷,貼身的感受。不錯,主的恩典我們不可忘懷;香港閩南堂起初是由一群從廈門逃避日本侵華戰爭,來到香港的難民開始的,而當時負責幫助他們的,正是黃詩田長老;那時他是擔任香港福建商會救濟難民委員會招待股的。本堂的開始,是由那批人中一些主內的弟兄姊妹一齊聚集禱告,一直到教會的成立,節節都蒙上主的恩待。黃詩田長老那次的講道,列舉閩南堂成立以來,如何蒙主的恩佑,以之敦促會眾勿忘主恩;黃長老那次講道,至今為時雖已六十二年,但是我們仍當記取他的教導,勿忘主恩,當愛主,愛教會。黃長老所當日引用聖經的話「追想上古之日,思念歷代之年」喚起我的反思;我們的教會能有今天,盡是主的洪恩,也藉賴我們的前輩先賢愛主之心和努力合作。我們要繼承前輩的優良傳統,以及歷來同工同道的不斷努力,愛主的教會。地上的教會總不會是完美的,責任卻是在於我們自己,我們身為教會的一份子,應該反省,我為教會做過甚麼?應該做些甚麼?

主的恩典不但在於教會,也在於個人;思想我有生以來,蒙主洪恩,我有沒有時時「追想上古之日,思念歷代之年」呢?其實人人都應該思念以往的日子,數算主所施的恩典。上文提到日本的侵略戰爭,以本人這一把年紀的人而言,就經歷過那段艱難的日子。當時本人雖然還是少不更事,也難免感受到生活的困難,然而當中也有感恩的情況,例如本人那時生活在農村,我家是華僑眷屬,與至親分隔兩地,音訊不通,不但為對方安危擔憂,而且僑匯斷絕,生活艱苦,然而要感恩的是家在農村,避免了戰火直接的蹂躪,這是上帝的恩典。

現在大家豐衣足食,以為平常,是理所當然應該有的,沒有值得感恩的,甚至還要埋怨比別人不足之處;其實我們不但要為着有衣有食而感恩,也該為着我們有健康、有胃口,能享用飲食而謝恩。保羅教導我們:「要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帖前五16-18)能夠感恩,才有喜樂,因為感恩是喜樂的動力。

保羅是一個很會感恩的人,甚至身在囹圄,也能大談喜樂,他在《腓立比書》中,就寫下了許多「喜樂」和「平安」的詞句。他不單為自己感恩,也為信徒感恩,他在獄中寫給腓立比教會的書信這樣說:「我每逢想念你們,就感謝我的上帝。」(腓一3)給歌羅西教會的信這樣說:「我感謝上帝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常常為你們禱告。」(西一3)又如致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說:「我們為你們衆人常常感謝上帝,禱告的時候提到你們。」(帖前一2)。

新約聖經裏面,有兩次提到「感恩」這個用語的:

其一,在《歌羅西書》四章2-4節,保羅不但很會感恩,他也教導信徒要感恩,他提醒歌羅西的信徒,說:「你們要恆切禱告,在此儆醒感恩」,意思就是指:「你們要恆切禱告,在禱告的時候存着感恩的心警醒」(新譯本)。

禱告要恆切;不可敷衍了事,不可以口到心不到;禱告的時候,也不應一味求討,甚至近乎脅迫上帝,或是命令上帝,一定要為我們做這事,或做那事;禱告的時候,乃是要存着敬畏的心,因為上帝是獨一的真神,是全能的上帝。主耶穌教導我們說:「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六33)。祈禱的時候,要記得感恩,要存着感恩的心警醒,主救贖了我們,使我們有屬天的盼望,在世間有平安喜樂,故此我們要常常感恩。

禱告的時候要儆醒:一、要儆醒,主再來的日子近了,要趁着白日多作主工(參:約九4);二、要儆醒,留意我們的行事為人,要遵從主的教訓。

保羅也要求歌羅西信徒要為他們禱告,保羅為傳道而坐牢,他要求代禱的,卻不是求脫牢獄之苦,而是求上帝使他們能傳道,有智慧,能傳講合宜的信息。保羅在《以弗所書》六章19-20節,也提出同樣的要求。可見他對禱告的認真;他的祈禱是以傳福音為首要,也就是遵主耶穌的教訓,先求上帝的國,和上帝的義(太六33),不是先求自己的好處。

保羅的時代雖然已經過去,但是傳福音的時代並沒有過去,我們可以不必再為保羅祈禱,但是我們仍要為保羅所祈禱的事祈禱:為傳福音的事工祈禱,為教會的合一祈禱,為教會的差傳事工祈禱;這是我們應該存着感恩之心警醒的行動。

其次,《希伯來書》十二章28-29節,作者也告訴我們要感恩,應該感恩的事很多,首要莫如「得了不能震動的國」,即主的救恩。我們因信基督耶穌的救贖,就已經「得了不能震動的國」,就是「得以進入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永遠的國」(彼後一11);既然如此,我們「就當感恩,照上帝所喜悅的,用虔誠敬畏的心事奉上帝」。要感恩,就當事奉上帝;事奉上帝是感恩的具體行動,而感恩是事奉上帝的動力。第28節的「事奉」一語,與《腓立比書》三3的「敬拜」原是同一個字。因此,即使我們只是參加崇拜,也是一種事奉的行為,也是應當存着感恩的心,所以要「照上帝所喜悅的,用虔誠敬畏的心敬拜上帝。」要「照上帝所喜悅的」,因為上帝是我們感恩的對象,是我們事奉的對象;我們若不是照上帝喜悅的事奉祂,就只是事奉自己而已。還有,就是要「用虔誠、敬畏的心」來事奉祂、敬拜祂。若是照我們自己的喜好,就肯定不是「用虔誠、敬畏的心」事奉祂、敬拜祂了。

要能感恩,必定是要記得上帝的恩典,不要做忘恩負義的人,因此我們就該「追想上古之日,思念歷代之年。」數算一直以來,主如何施恩保守;回顧八十六年來,主對閩南堂的看顧;回想個人有生以來,主對我們個人的保守;我們便當感謝主的恩典,更加愛主,也當更加愛主所愛的教會。懂得數算主的恩典,能夠感恩的人,必定有一個快樂的人生,因為心中有主,能夠滿足。反之,即使生活豐裕,也會覺得不足,終日都會不斷籌算,心思不寧。求主幫助我們,做一個沒有忘記主恩,知恩感恩的快樂人。

講道預告 (2024年8月份)

『福音人生』

主 講:蕭嘉祥牧師
講 題: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
經 文:哥林多前書第9章16-23節

主 講:麥寶山牧師
講 題:信心與行為
經 文:列王紀下第5章1-10節

主耶穌為我們祈禱

日期:2024年7月14及21日
題目:主耶穌為我們祈禱
經文:約翰福音第17章9-19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這段經文清楚表明,耶穌這次禱告是特意為門徒祈求。

為何要為信徒祈求?因為信徒雖然已經領受了主耶穌的救恩,也願意過信靠主的生活,可是信徒很快就要面對世界殘酷的考驗。要過榮神益人的生活,就必須過「分別為聖」的生活,才能勝過世界的試探及挑戰,同時要負起主耶穌託付給我們的大使命,的確一點都不容易,所以主耶穌特別為信徒祈求。

主耶穌為信徒祈求,主要有四方面:

一. 祈求天父保守信徒,使他們合而為一(約十七11-12)

《和合本》的譯文,「叫他們合而為一」,彷彿是主耶穌要向聖父祈求,信徒才會「合一」,其實信徒已經是在「合一」的狀態。

按莫理斯和倫斯基(Lenski)的看法,希臘文原文的意思是門徒已經在合而為一的狀態,耶穌的禱告不是祈求上帝「使」或「叫」門徒去實現合一,而是祈求天父保守信徒,使他們能繼續維持已有的合一。保羅也曾勸勉信徒要「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四3)「合一」是聖靈所賜的,信徒乃是要維持這已有的「合一」,不應破壞。

「合而為一」意思指信徒從上帝領受同一的生命,因此言語、愛好、行動、目標等也都應一致,不分彼此,當互相接納、彼此相愛。不但如此,耶穌在禱告中所提及的合一,是「像我們一樣」即是像天父上帝與祂的兒子耶穌的合一;門徒之間的合一不但當持續,更應如聖父聖子的合一。我們當在主面前好好反省,認罪悔改。

我們正處於一個分裂的世界,各處充滿着偏見、競爭、慾望、自私、自我、傷害、憤怒、佔有慾、驕傲、仇恨、戰爭等等。這對信徒來說是極大的威脅,一不小心,很容易就會受到影響。因此主耶穌特別為信徒能持續合一而禱告。

「不合一,不相愛」並不是自由的表現,而是表明罪的存在。今日教會合一嗎?如果教牧、長執、弟兄姊妹不和,就是因為有罪的存在。

教會中有些事物是可以更改的,唯獨彼此的「合一」絕對不能變,務必竭力保持。大家必須放下自我,求主除去我們心中的自我,學習謙卑、溫柔、忍耐及寬恕。

二. 祈求天父叫信徒心裏充滿主的喜樂(約十七13)

第14-16節指出信徒在世上,世界卻恨他們,而那惡者會用盡辦法引誘及攻擊信徒,然而信徒仍可以享受到主耶穌基督的喜樂。

究竟主耶穌喜樂的來源是甚麼?主耶穌說:「你們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愛裏;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祂的愛裏。這些事我已經對你們說了,是要叫我的喜樂存在你們心裏,並叫你們的喜樂可以滿足。」(約十五10-11)原來耶穌的喜樂是來自聆聽和服從上帝所說的話;要有主滿足的喜樂存在心裏,我們便要遵守祂的命令。

世人看重名、利、地位、享樂、刺激,他們追求的喜樂,往往是佔據、擁有,是既自私又很短暫的喜樂,是只為滿足自己的慾望,只顧自己而罔顧別人的。
今日我們認為最能給予我們喜樂的是甚麼呢?是像世人那般?是健康?財富?長壽?讓我們緊記主耶穌祈求天父,叫信徒心裏充滿祂的喜樂,那真正能滿足的喜樂,就是遵守上帝的話。

三. 祈求天父保守信徒脫離那惡者(約十七14-16)

主不求天父叫信徒立即離開世界,歸回天家,或立即過一個與世隔絕的生活,而要信徒留在世上,靠主的恩典生活,為主耶穌作見證。因此主耶穌祈求天父保守信徒脫離那惡者。

信徒不屬這個世界,正如主耶穌不屬這個世界一樣。但這個世界卻是信徒實踐使命的地方,正如主降世為人,來到這個世界完成救贖使命一樣。信徒在世實踐使命,這個世界卻恨信徒,那惡者必然想盡辦法攻擊信徒,破壞信徒的見證。

信徒要在這個恨他的世界裏生活,不但不要受這個敗壞的世界所影響,更要脫離那惡者的攻擊;要能活出信仰,活出不一樣的人生,確實是不容易。

但我們的主耶穌已經勝過了這一切,明知要面對世界的迫害,祂堅守來到世界的目的。主在受苦前曾禱告說:「我現在心裏憂愁,我說甚麼才好呢?父啊,救我脫離這時候,但我原是為這時候來的。父啊,願祢榮耀祢的名。」(約十二27-28)
我們清楚自己在世存活的目的嗎?那惡者千方百計勾引信徒去愛世界,使信徒失去愛主的心;或用各種苦難來攻擊信徒,使信徒失見證。唯有靠着得勝的主,面對世界的挑戰及引誘仍能站穩,不忘主的托付,才能最終得勝。

信徒是上帝在世界上的使者及代言人,負有重大的使命,務要信實及忠心。我們在家庭、學校、工作、社交,都要盡心盡力做好,不是為討好人、為成績、為升職,而是單單因為愛上帝而作。

四. 祈求天父用真理使信徒成聖(約十七17-19)

成聖是屬靈生命成長漫長的過程,要聖潔、遠離罪惡,過分別為聖的生活。

成聖要靠真理,上帝的道能使信徒成聖,信徒每天讀聖經(上帝的話),並且遵行上帝的話語,生命就被上帝的話語漸漸轉化。

在舊約,上帝的「道」或「話」,不但是先知們要宣告的信息,也是他們身份和使命的標誌,把他們在人羣和社會中分別出來。今日我們也是上帝在世的代言人,宣告上帝救贖大恩。我們與世人的分別同樣在於主的道(主的真理),真理要在我們的生命中產生改變。真理不單是頭腦的認知,更是從內至外的行為表現,以上帝的話語作為人生的指標。

約翰說:「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八32)「得以自由」當然是指從罪中得釋放,不再受罪的控告,能因信主而得真正自由。

「得以自由」也是指認識上帝的話,使我們生命脫離世上的束縛,並遵行真理,使我們不斷經歷上帝的同在,得着真自由。明白真理也使我們能把事實看清,便不會為世上愚昧的事、似是而非的事所束縛。認識真理的基督徒就有分辨是非真假的能力,不會受世上的事物、哲學、信念、價值觀等所影響。因此信徒必須每天來到上帝面前,認真學習真理,這樣真理才能使我們成聖。

知道所信的是誰

日期:2024年7月7日
題目:知道所信的是誰
牧者:麥寶山牧師

「約翰在監裏聽見基督所作的事,就打發兩個門徒去,問祂說:「那將要來的是你麼?還是我們等候別人呢?」(太十一2-3)

施洗約翰傳道,宣告說:「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叫你們悔改;但那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給祂提鞋也不配。祂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太三11)他知道自己的角色是「預備主的道,修直祂的路。」(太三3)他又向門徒介紹耶穌,說:「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約一29)約翰清楚耶穌的身份,知道祂要成就救贖的工作。

施洗約翰因指責分封王希律安提帕娶兄弟之妻希羅底,被希律捉拿下監。他一直期盼彌賽亞的到來,聽說耶穌的事蹟帶來很大的迴響,甚至搖動整個社會的價值觀,但幾個月過去,社會依然如故。他曾經堅定相信耶穌就是彌賽亞,不禁開始搖動,於是派門徒問耶穌:「那將要來的是你麼?還是我們等候別人呢?」(太十一3)要知道所信的誰,其中最大的攔阻是自己;自己的期望和想法,往往阻礙我們去認識祂和跟隨祂。

耶穌回應約翰的疑問,要約翰看祂的作為,「就是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痲瘋的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太十一5)耶穌在那些被遺忘的人中間靜靜地服事,難怪施洗約翰看不見!社會似乎沒有因為這些人得改變而興奮,一切依舊。
我們常以為世界舞台的中心是屬基督,祂應當在鎂光燈的照射下,但聖經告訴我們,祂在天未亮就獨個兒走去曠野禱告,祂的生命樸實而安靜,祂遵守猶太的規矩而不僵化,重精意而不墨守成規。世界的舞台是屬於政治領袖、商界財閥和學術精英,耶穌的國度卻是屬天且永恆的。

然而耶穌仍是世界的中心,祂創造萬物,萬有也靠祂而立,萬有最終要伏在祂的腳下。萬有之主進入世界,走進黑暗之地,因為那裏需要光,需要愛和恩典。

只有我們看見自己的罪,看見在審判時的絕望,看見自己內裏黑暗醜惡卻無能為力,只有哀求基督時,我們才真正與主相遇,才開始知道我所信的是誰!

講道預告 (2024年7月份)

『所信靠的對象』

主 講:蕭嘉祥牧師
講 題:我們還歸誰呢?
經 文:約翰福音第6章66-71節

主 講:麥寶山牧師
講 題:信心與行為
經 文:列王紀下第5章1-10節

彼此接納

日期:2024年6月9日及16日
題目:彼此接納
經文:羅馬書第15章5-12節
講員:吳金麗長老

人人都有一個弱點,就是認為自己最好,無論做甚麼,都是對的;雖然我們不自覺,這種意識是自然存在的,未必是自高自大的人才會這樣,因為如果自己不認為好,不認為對,便不會那樣做了。但是由於這樣的心態,人際間就會產生不協調,嚴重的甚至會產生磨擦,因此我們應當學習「彼此接納」。

「我們堅固的人,應該擔代不堅固人的輭弱,不求自己的喜悅。我們各人務要叫鄰舍喜悅,使他得益處,建立德行。」(羅十五1-2)《羅馬書》第十四章論到食物的問題,強調不可使弟兄跌倒,意思就是說不要為着枝節問題,各人堅持己見,而有所爭執,導致弟兄跌倒。從積極方面來說,弟兄中若有靈性上輭弱的,我們應該理解他、接納他、幫助他,不可輕視他。

主內的弟兄姊妹,來自不同的背景,不要因為彼此的習俗不同,而存有歧見,應該互相尊重,彼此接納。偶有帶着迷信的習俗,也要以愛心提醒和勸勉,建立主內的德行,不該存有歧視的態度。

當時羅馬教會信徒的背景比較複雜,有猶太人,也有希利尼人即非猶太人;也有不同社會階層的人。「無論是希利尼人、化外人、聰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們的債。所以情願盡我的力量,將福音也傳給你們在羅馬的人。」(羅一14-15)在傳福音的事上,保羅說對任何人,他都有責任;不同背景的人,他都一視同仁。

羅馬城是羅馬帝國的首府,羅馬帝國統治地中海四周的地方,幅員廣大,因此羅馬城有來自帝國不同地區、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會階層的人;羅馬教會很自然地包括各式各樣的人。在一個複雜的群體中,人是須要彼此接納的。即使是在一個比較單純的族群中間,因為人人都有軟弱,人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要能夠和諧共處,實在頗為費勁,因此我們必須學習彼此接納這個課題;讓我們從經文中看看保羅怎樣說:「但願賜忍耐安慰的上帝,叫你們彼此同心,效法基督耶穌;一心一口,榮耀上帝,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羅十五5-6)

保羅在《羅馬書》中,處理了一些信仰問題,以及猶太人和外邦人的矛盾,就用祝禱的話做總結,同時帶出「彼此接納,榮歸上帝」的主題。保羅祈願那賜忍耐和安慰的上帝,叫信徒彼此同心。要彼此同心必須有忍耐,能忍耐是上帝所賜;同時上帝會安慰我們,我們也該以上帝的安慰去安慰須要被安慰的人。那麼,如何同心呢?就是效法基督耶穌。同甚麼心呢?人都是要別人同自己的心,不願意自己去同別人的心,所以惟有大家都同基督的心,效法基督,才能彼此同心。信徒能夠同心,大家都一心一口,就能榮耀上帝。「一心一口」這句話,有兩方面的意義:可以說是個人的心口如一;在這裏更是指眾人都同心、同聲。這兩者都是很重要的。

「所以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使榮耀歸與上帝。」(羅十五7)

當時羅馬教會存有分歧:當中有堅固的人和不堅固的人,有猶太人和外邦人。實則不論甚麼時代,人與人之間都存在分歧,因為人人都會自私、自我,這是我們都必須對付的弱點。

教會內眾肢體同心是很重要的,因為教會中肢體同心,才能將榮耀歸與上帝。同心是一個具體的目標,不是空幻的口號,要緊的是要付諸實行,首先是要彼此接納。但是,要怎樣接納人呢?有些人,我們總覺得真是難以接納。保羅說:「如同基督接納我們一樣」這句話很重要:我們並非值得基督接納的人,然而基督還是接納了我們。為此我們還能夠嫌棄別人這樣那樣而不接納他嗎?保羅要求信徒要「彼此同心,效法基督耶穌」(羅十五5),因此我們要效法基督,祂如何接納我們,我們便如何接納那些與我們有差異,但卻為基督所接納的弟兄姊妹了。這樣的事,說起來容易,要實行,卻有難度。要接納人,就要付出代價,這代價其實只是小小不太難的代價,就是不堅持老自我,思想主耶穌為着接納我們這些罪人,情願捨己,走上十字架。我們為要彼此接納,並不至於要付出性命,只是捨棄我們的老自我而已,難道做不到嗎?若是還做不到,就要仰望十字架上的主耶穌,思想祂受苦,就是為要接納像我這般有罪的人。求主幫助我們捨棄唯我獨尊的老自我,叫我們效法基督謙卑捨己。

「我說,基督是為上帝真理作了受割禮人的執事,要證實所應許列祖的話。並叫外邦人,因他的憐憫,榮耀上帝;如經上所記:『因此我要在外邦中稱讚你,歌頌你的名。』又說:『你們外邦人,當與主的百姓一同歡樂。』又說:『外邦阿,你們當讚美主;萬民哪,你們都當頌讚他。』又有以賽亞說:『將來有耶西的根,就是那興起來要治理外邦的;外邦人要仰望他。』」(羅十五8-12)

保羅首先說到上帝對猶太人的信實,成就了祂對他們「列祖」的應許;然後,因基督對外邦人的憐憫,叫他們榮耀上帝;所以向外邦人傳揚福音,不要分彼此。跟着他就舉出幾處舊約的經文,說明上帝對外邦人的憐憫和對猶太人列祖的應許,早已記載在他們所信奉的舊約聖經裏,並非新約福音杜撰出來的,因此不論甚麼人,都應該遵行上帝的道,互相接納。這些經文,如:

第9節「因此我要在外邦中稱讚你,歌頌你的名。」是出自《詩》十八49和《撒下》廿二50。此詩原本是大衛戰勝外敵時所作,說他要在外邦中傳揚上帝的名;同時是預言上帝的救恩要遍及外邦;

第10節是引用《申》卅二43,摩西的詩;他告訴外邦人,要與以色列人一同歡乎讚美上帝;

第11節引自《詩》一百一十七1,詩人呼籲萬國萬民都要稱頌耶和華;

第12節引自《賽》十一10,預言基督要治理萬邦。主耶穌肉身是大衛的後裔,而大衛是耶西的兒子,因此耶西的根就是指基督。

保羅列出這些舊約經文,就是要說明基督的救恩,不但臨到猶太人,也臨到外邦人,是舊約時代就已經有先知預言過的,因此人要彼此接納。

然而,人不都有這等知識,即使讀過聖經的教導,也未必做得到,因為人與人之間,有時總會有令自己不喜歡的地方,因此保羅教導我們要「治死在地上的肢體」,就是要「正身清心」。首先自己要做好,就如保羅所說:「所以要治死你們在地上的肢體,就如淫亂、污穢、邪情、惡慾、和貪婪,貪婪就與拜偶像一樣。」(西三5)即是除掉屬肉體的惡行和惡念。

保羅還教導我們說:「但現在你們要棄絕這一切的事,以及惱恨、忿怒、惡毒、毁謗、並口中污穢的言語。不要彼此說謊,因你們已經脫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在此並不分希利尼人、猶太人、受割禮的、未受割禮的,化外人、西古提人、為奴的、自主的,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內。」(西三8-11)就是說,要除掉我們的老自我,棄掉我們一切的惡習、惡念,使我們有重生的生命,滿有基督的愛心,能夠接納別人;同時,也讓自己可以被別人接納。

保羅提醒我們,信徒是「已經脫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舊和新的交替,是要脫去和穿上;就是要徹底,不可拖泥帶水。衣服髒了,一定要脫去,不能就那樣加上一件新的。我們這個新人,是照主的形像造的,不可再受老自我的遺害。新造的人,是沒有種族與階級之分的。因為基督是包括一切的,只要接受福音,悔改歸主,主就住在我們裏面。因此,信徒與信徒之間,要效法主,如基督接納我們一樣地彼此接納,就能榮耀上帝。

讓愛走動

日期:2024年6月2日
題目:讓愛走動
牧者:蕭嘉祥牧師

今年區會福音事工部於5月11日在協和小學舉辦攤位遊戲,主題是「讓愛走動」。區會邀請了堂校參與活動並邀請友好的機構負責攤位遊戲,共有15個之多,每個攤位都花了不少心思且富趣味性。
本堂長者樂園也有負責攤位遊戲,他們的攤位遊戲有兩部分:

1. 視覺體驗—用模糊的或有許多密密麻麻細小孔洞的膠片製作一次性眼罩,用以阻礙正常視線;參加者手持眼罩蓋着眼睛,在一定的距離讀出指定字句,目的是讓參加者感受長者視力退化(白內障)的境況,以喚醒大家對長者的關注並施予幫助;

2. 釣魚遊戲—於限定時間內用特定工具釣魚;遊戲目的是讓參加者感受長者手震無力及視力減弱後所要面對的困難。

如果人人都能對身邊的人多一點關懷及體諒,相信家庭將變得更溫暖,教會也必然更合一,人與人之間的磨擦也必然減少。

現代人其中一個問題就是過於自我,過份專注於自己的感受及需要,聖經卻不是這樣教導的。經上說:「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二4)記得小時候參加主日學,主日學老師教導說,「喜樂」英語是JOY。「J」代表耶穌(Jesus),「O」代表他人(others),最後「Y」代表你(you);意思是,真正滿足的「喜樂」是要先懂得愛主、敬畏主,然後要去愛及關心身邊的人,最後才考慮自己,也就是不要單顧自己的事。

無論我們有沒有參與區會這次「讓愛走動」活動,願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身邊的人多添一份關懷與體諒,活出聖靈所賜新生的樣式,為主作美好的見證。

連飯也顧不得吃

日期:2024年5月19及26日
題目:連飯也顧不得吃
經文:馬可福音第3章20-21節、6章31
牧者:蕭嘉祥牧師

相信大家都曾因某些緣故連飯也顧不得吃,並不是飲食不重要,只是過於專注於別的事情。主耶穌和門徒也曾經顧不得吃飯,因為當時有更重要的事需要處理,所以食飯就顯得不重要了。

主耶穌回應撒但的引誘時說:「經上記着說:『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裏所出的一切話。』」(太四4)表明遵行上帝的話語才是最重要的。

保羅也說:「食物是為肚腹,肚腹是為食物,但上帝要叫這兩樣都廢壞。身子不是為淫亂,乃是為主;主也是為身子。」(林前六13)人飲食是因肚腹的需要,這樣人才可能持續生命,但人活着的主要目的卻不是為能喫更多,而是為榮耀主。

主耶穌「連飯也顧不得吃」顯出祂以捨己的態度來事奉;讓我們從經文學效主耶穌事奉的態度,效法祂的捨己。

一. 隨時行善(可三1-6)
經文提到一個枯乾了一隻手的人,傳統上認為他是一名石匠,枯乾的手失去功能,無法工作,因此不能謀生,生活陷入絕境。主耶穌憐憫這人,要醫治他,卻受到法利賽人的阻攔,因為依猶太教律法師的教導,除非病人到了要死的地步,否則在安息日不可醫治任何病症,否則便是觸犯安息日不得作工的規條。

法利賽人進到會堂,這次他們不是為了敬拜上帝,而是為了尋找把柄來除掉主耶穌。他們並不懷疑主耶穌治病的能力,卻等待主耶穌在安息日治病,好控告祂犯了安息日的規條。主耶穌知道他們不懷好意,要尋找機會控告祂;我們或許會問,為何不請那病人明天再來,明天才醫治,便不會留下把柄給法利賽人了。

經文第4、5節耶穌教訓他們,在安息日可以救命,不可以害命;可以行善,不可以作惡。祂揭穿了法利賽人的不良用心,他們以耶穌在安息日治病是錯的,卻不以自己在安息日策劃害耶穌是錯的。

法利賽人當然明白主耶穌詰問的意思;真正的敬虔是行善、拯救生命,而不是僵硬地按規則生活;真正的敬虔更不會因不同立場而謀害人。他們若答稱:「可以治病」,就不能控告主耶穌違反安息日的規條;若答:「不可以治病」,又顯得毫無憐憫,只會惹民眾的反感。主耶穌在這裏教導我們,真正的虔誠是隨時行善,幫助有需要的人。

主耶穌曾教導說,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而存在,(可二27-28)主看重人過於一切。我們辦事有規有矩是好的,但如果規則限制了愛的表現,我們就要選擇榮耀上帝使人得益,不要死守規則。主耶穌在安息日治病,讓我們明白行善要抓住機會;錯過行善的機會,等同行惡。

二. 甘願辛勞(可三9-12,20-21)
主耶穌為人的需要,忙碌到一個地步,甚至連飯也顧不得吃。這是主耶穌殷勤勞苦的事奉態度,先顧別人,忘卻自我。祂這樣做換來的卻是親人的不解、親人的批評,說祂是「癲狂了」。(可三21)他們不是說耶穌失去了理智,而是認為祂因宗教狂熱,以致行為怪異、反常,因此他們想要拉住他,嘗試制止祂。如果我們因愛主而比一般信徒更長進、更捨己,投放更多時間去事奉而遭人批評,說我們是「癲狂了」,那未必是一件壞事。

有人說:「信還信,但不要迷!」世人不瞭解信主是怎樣一回事,所以常以「癲狂」或「沉迷」批評熱心的信徒;其實被人這樣說,總強於被人說我們是信得馬馬虎虎,與不信的毫無分別。保羅曾說:「我們若果癲狂,是為上帝;若果謹守,是為你們。」(林後五13)有人認為事奉主若不近乎「癲狂」(捨己、甘願辛勞),就還未足夠。

這兩處經文(可三21,林後五13)提到的「癲狂」,都是指在救人靈魂的事上熱心。保羅指出自己和同工受上帝恩典激發,因此為上帝作工,大發熱心,為救人靈魂,不顧一切,彷彿是癲狂了。這提醒我們不要為一些不甚重要的事而「癲狂」;今天究竟我們是為了甚麼事情大發熱心,或為甚麼事情爭論不休,還以為自己是為主大發熱心而「癲狂」呢?!是敬拜/崇拜音樂的風格?禮拜時樂器的音量?參加崇拜穿着的服飾?教牧的薪金待遇?⋯⋯這些事不是不應該討論,不然可能會造成教會的混亂,但若為這些事而「癲狂」,甚至引發爭執而傷和氣,那是多麼的可悲。我們若要「癲狂」,只能為上帝、為福音、為彼此相愛,為合一見證而「癲狂」。

聖經有以下的教導:
「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太廿二37-39)
「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太三8)
「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十二1)

但願今日我們都被世人看為「癲狂了」,但「癲狂」只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為了上帝的榮耀而「癲狂」;
2. 為了世人得聞福音而「癲狂」。

    講道預告 (2024年6月份)

    『教會』

    主 講:蕭嘉祥牧師
    講 題:以弗所教會
    經 文:啟示錄第2章1-7節

    主 講:麥寶山牧師
    講 題: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
    經 文:馬太福音第16章13-20節

    培育部2024年夏季成人主日學課程(跑馬地堂)

    課程目標:透過講解、討論、活動、問答,幫助學員在五禮拜內對查考聖經有基本的認識,並增加恆常閱讀聖經的渴求。

    課  程:「輕輕鬆鬆讀聖經」(共5課)
         第一課(5月12日)聖經101
         第二課(5月19日)硏經基本原理
         第三課(5月26日)舊約綜覽
         第四課(6月2日)新約綜覽
         第五課(6月9日)聖經問答比賽

    導  師:吳基恩長老

    開課日期:5月12日(下主日)

    時  間:上午10:45-11:45

    地  點:跑馬地堂4樓

    對  象:信徒

    報名方法:請向牧師、宣教師、培育部部長、導師報名      

    查詢:2893-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