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福的生命

日期:2023年4月16日
題目:蒙福的生命
經文:詩篇第1篇1-6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詩篇》第一篇告訴我們,凡是真心敬拜上帝的人都必須遵照祂的話行事,不然敬拜便是徒然。詩人提出不同的生活方式會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蒙福或受禍。

一. 與惡人、罪人、褻慢人劃清界線(詩一1)

經文描述了三種姿勢:走(不從)、站、坐。要有蒙福的生命,必須在這三種動作中,遠離三種背離上帝的人。

1. 不從惡人的計謀

從—指日常生活的態度;

計謀—通常指建議或指導,也可指目的及計劃;

惡人—指邪惡、不義、不受上帝聖言管治的人。他們選擇按照自己的慾望而生活,不按上帝話語而活。

我們要拒絕聽從屬世的意見。例如充滿世俗價值觀的讀物、不符合聖經教導的專家意見、電視節目、不信上帝話語的家人、同事和朋友—他們意見很多時都違背上帝的話語。

要有蒙福的生命,我們必須先熟悉上帝的話語,才能堅決拒絕所有與上帝話語不一致的思維。

2. 不站罪人的道路(詩一1)

道路—指我們選擇走的路;按照聖經的教導,生命只有兩條路可選擇,一條導向豐盛蒙福的生命,另一條是引向死亡邪惡的路;

罪人—指那些在行為上犯了罪的人。

Adam Clarke解釋說:「惡人不認識上帝,他們沒有上帝,不受祂的影響。然而,罪人卻是故意違背上帝的律法,悖逆上帝而生活。」

我們的罪性(慾望)常激動我們違背上帝的教導及命令,加上這個世界不停向我們提供放縱肉體慾望的機會,倘若我們要蒙福,就必須持守上帝的教導,順服上帝的話語。最有效的方法是遠離撒旦的陷阱,逃避自己的私慾。(提後二22)

3. 不坐褻慢人的座位(詩一1)

褻慢人嘲笑一切屬上帝的事物,他們狂傲自大,不尊重上帝和祂的話語。因經常不斷拒絕上帝的話語,他們犯罪已成為習慣,對上帝及屬靈的事也變得麻木剛硬。(箴廿一24)

經文提及褻慢人的座位,似乎總是傲慢地坐在自己的寶座上,不把上帝和別人看在眼內,公然違背上帝(聖經)的命令,只滿足自己肉體並眼目的情慾和榮耀自己。(約壹二16)褻慢人不以惡為惡,反誇耀自己的罪行,輕視公義;他們藐視上帝,嘲笑行義的人。

蒙福的人,生命必須與惡人劃清界線,對罪絕不妥協。(加五19-21)

二. 喜愛耶和華的律法(詩一2)

接受主耶穌基督為救主,就是以主耶穌基督為我們生命的主宰,因為信祂的人就是跟從祂的人,如此祂的話語便成為我們生活的唯一準繩。

只有當我們喜愛聖言(律法),我們才能真正進入祂的同在。

人若喜愛世界和世界之事,愛父之心就不在他裏面了,一個人不能歡喜上帝的話又喜愛屬世的事。

我們應當晝夜思想上帝的話,愛讀聖經,研讀、思想,更要遵守聖經的教導。(詩一2)

我們無需成為聖經學者,但至少應該熟讀主的話語,不停學習。

過去我們花了多少時間在其它事情上?是否遠遠超過花在學習上帝話語的時間?信徒如果沒有花時間在上帝的話語上,靈性就會軟弱,容易陷入世俗的試探。相反,如果我們願意花時間在主的話語上:

  1. 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詩一3)
    他就像一棵樹被刻意栽種在溪水旁邊,它將獲得源源不絕的水份來幫助成長。
  2. 按時候結果子(詩一3)
    上帝命令我們要為主耶穌基督和他的國度結出果子,上帝揀選我們的目的正是為了這個目的。
    新約聖經提到我們為主耶穌結的果子有以下六種:
    a. 福音的果子(羅一13-16)
    b. 成聖的果子(羅六22)
    c. 施予的果子(羅十五28)
    d. 聖靈的果子(加五22-23)
    e. 行善的果子(西一10)
    f. 頌讚的果子(來十三15)
  3. 葉子也不枯乾(詩一3)
    慕迪說:「耶和華的樹都是常青的。」年頭到年尾都是綠色,多榮美!無論所處地位、環境、遭遇怎樣,他的顏色一樣好看,不會受環境影響。
  4. 凡他所做的盡都順利(詩一3)
    他所做的事都順利,是因為他在生活上與耶和華同行,有聖靈的帶領。
    基督徒並非沒有逆境,但愛主的人在逆境中也能凡事盡都順利,因為有主的同在,主的能力必帶領他們渡過難關,並且必定得勝有餘。正如樹栽在溪水旁,必有源源不絕的供應,充足有餘。
  5. 耶和華知道義人的道路(詩一6)
    「知道」希伯來語的意思是指親密和個別深入的瞭解。義人遵行上帝的話語,我們的天父和我們(祂的兒女)之間就有親密關係。

願弟兄姊妹都熱愛上主的話語,緊緊遵行,得着蒙福的生命。

認識基督

日期:2023年4月9日
題目:認識基督
經文:腓立比書第3章7-11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保羅信主後有極大的轉變(腓三7-11),每一位信主耶穌基督的人,在心思及行為上同樣也應該漸漸有所轉變,價值觀及人生目的與世人當大有分別,這就是新生命的表現。

主耶穌基督從死裏復活不單成全了救贖大功使人因信稱義,同時也賜給信祂的人有新的生命、思維、心志和人生方向。
保羅提到「認識基督」(腓三8),究竟保羅所指的是甚麼?真正「認識基督」的人會有怎樣的改變?

一. 認識基督為至寶—內心的轉變

保羅說:「先前以為有益的,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腓三7)我們可能會以為保羅指的是一些屬世甚至是負面的事情,如享樂或罪中之樂等等……。世人大都追求享樂、舒適的生活、刺激、甚至是短暫的罪中之樂。他們甚至會諸多藉口,把一些壞事加以粉飾、為自己的罪行辯護,把不法的事合理化,好讓自己活在罪中,良心不至受責備。但當歸信主耶穌基督後,聖經就成為我們的生活準則,凡事都當按上帝的心意而行,不能再掩飾罪惡,把不法的事合理化。

但保羅所說的並不是這些,他所指的是在他信主前熱心律法這件事。律法本身並沒有問題,但保羅認識基督後,明白主耶穌基督才是至寶,他便把「熱心律法」這事當為有損的;不但如此,保羅更將萬事都當作有損的,把萬事看作糞土。(腓三7-8)保羅熱心律法,看重猶太人的傳統,這成為了他人生的目標,使他拒絕主耶穌,甚至迫害教會。幸虧在大馬色路上主耶穌向他顯現,使他認識了主耶穌基督,這才發現之前所看重的律法及傳統是多麼虛空,即使盡一生努力熱心律法及傳統,他都不能從中得到真正的平安,更不用說要得着永恆(救贖)的把握。

保羅遇見並以主耶穌基督為救主,因而得到真平安及救贖。他憑信領受了基督的義,這義是上帝藉主耶穌的救贖賜給保羅的。世人想盡辦法要贏取別人的認同及稱讚,甚至想出人頭地,但最終竟失卻了最寶貴及永恆的東西。信徒卻因蒙主救贖而被上帝算為義,在世上便不再懼怕甚麼了。

我們蒙恩得救的人便是認識基督為至寶的人,我們是否願意更認識及親近主而把先前以為有益的都看作有損,因為這些事若成為我們認識基督的攔阻,我們便當把它們看為有損了。

二. 認識基督為至寶—外在的表現

得救始於認識基督,而新生命必須成長,要在凡事上追求更深地認識主。一個真正相信主耶穌基督的人會把自己及他的一切獻給主。

保羅在《腓立比書》提出三項認識基督應有的表現:

1. 彰顯基督復活的大能(腓三10)

基督「復活的大能」字面上可指使基督從死裏復活的能力,即上帝的能力,但保羅在這裏所說的,是福音的內容(主耶穌為我們的罪釘十字架,死後三天復活)、是未來的盼望,更是基督徒面對生活的能力,就是聖靈內住的力量。耶穌基督的復活表明上帝有能力賜人新生命,使信徒有足夠能力在上帝面前過一個得勝的生活。(腓四13)

保羅所說的「認識」並非指頭腦上的知道,有學者把「認識」解釋為與主聯合(personal union),即是指祂的思想成為我們的思想,祂的心意成為我們的心意。認識是透過順服遵行上帝的話語而實現的。

2. 與基督一同受苦
大多數人都願意得到主耶穌基督的賜福,但又有多少人願意與基督同受苦難呢?沒有人喜歡苦難,然而我們需要明白並接受一個重要的真理,就是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要與主耶穌基督聯合,不論順境或逆境都以順服並榮耀主為目標。

基督所受的苦包括肉身上的(被鞭打/被釘十架)、精神上的(被賣/被戲弄/被門徒離棄)及靈性上的(與父上帝隔離)。在一個與基督為敵的不信世代中,要活出新生命有時的確需要願為基督忍受苦難的心志。《羅馬書》第8章17節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和他[主基督]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榮耀。」

3. 效法基督的死

究竟甚麼是「效法基督的死」?主耶穌為人類被釘於十字架,不單成全了救贖,祂的順服至死更是榮耀上帝的表現。(太廿六39,42)亞當因為不順服,使罪入了世界,人類因此要面對審判和滅亡,而主耶穌基督的完全順服把上帝當得的最高榮耀歸給上帝。

保羅說「效法他(主耶穌)的死」是指效法主耶穌基督完全順服上帝,效法主的捨己,不體貼自己,只作上帝所喜悅和合乎上帝旨意的事。

總結

認識基督就是要以基督為至寳,內外都要更新。認識基督最要緊的是我們要清楚自己是得救的。得救後最重要的就是得着新生命,並要過討上帝喜悅的生活。人生所追求的不再是讀名校、高薪厚職、豪宅、名車、財富等等,而是當我們站在上帝面前,我們是否能被稱為又忠心又良善的。
主耶穌吩咐我們要積財在天上、要結出果子、要彼此相愛、要追求永恆的事物,今日我們究竟在追求甚麼呢?

不再為自己活

日期:2023年4月2日
題目:不再為自己活
經文:哥林多後書五14-15
牧者:蕭嘉祥牧師

「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因我們想,一人既替眾人死,眾人就都死了;並且他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着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哥林多後書五14-15)

主耶穌基督背負眾人的罪被釘且死在十字架上,使凡信靠祂的人得着永生,無需面對將來的審判。並且從信的那一刻開始,我們便得新生命,新的人生方向。使徒保羅解釋這新生命就是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我們死而復活的主活。

一、 新生命的動力是主的愛
使徒保羅說:「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按照原來的意思「激勵」代表「緊握」、「捉住」,或「控制」。「基督的愛激勵我們」的意思就是說「主的愛緊握、捉住,甚至是控制着我們」。簡言之,信徒應該被主的愛充滿。當我們明白並感受到主耶穌基督的愛時,我們必定會自然地、主動地去愛主所愛,甘心為主而活。

二、 新生命是內外的更新
新生命是被更新的、從罪中得釋放的生命,不再像未信主前那樣憑着肉體的喜好行事,只求滿足私慾。因此信徒必須有明顯從內至外的改變。使徒保羅說:「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五17)

在上帝的眼中一個人的財產、學歷、地位、職業、才幹、種族都無關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思想、言行是否真正活出新造的人的樣式。我們當自省,認識主耶穌基督後,我們有何改變?

但願世人能從我們身上看見上帝的愛,看見我們的改變。

奉獻的態度及賞賜

日期:2023年3月12及19日
題目:奉獻的態度及賞賜
經文:哥林多後書第9章1-9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奉獻是信徒回應父上帝慈愛信實供應的行動,也是信心的表現;所獻上的包括恩賜、時間及財物。

崇拜中在領受聖道後有奉獻的程序,以奉獻金錢來象徵行道。奉獻金錢表示我們承認上帝在我們生命和生活中的主權,因此把上帝所賜財物中的一部份呈獻給祂。奉獻時除了把金錢放在獻金袋中,更重要的是決志重新把生命投入為主使用。我們奉獻時不單是回應當日的講道,也是回應整個崇拜的每一個環節,並思想上帝對你說的話,聖靈有甚麼提醒、安慰、教導、責備,有甚麼是要我們去做的,我們在奉獻的程序將這些領受一同向上帝獻上,這才是奉獻的正確態度,信徒當存莊嚴和感恩的心奉獻。

一. 奉獻的態度

奉獻的態度比奉獻的金額更為重要,上帝所看重的是我們奉獻的態度,而不是金額的多少。

I. 樂意的心(林後九1-2,5,7)

上帝賜給我們無限豐富的恩典,我們應當從心裏湧出恩慈,同時向人流露出關愛之情。

關於奉獻,有一件事我們必須清楚明明白:上帝不需要我們的金錢。

我們奉獻時,不要從教會需要金錢的角度來奉獻,好像上帝的事工缺錢所以需要奉獻,這是不正確的觀念。

如果我們沒有奉獻,上帝可以從別的途徑得到推動聖工所需的金錢。

若以教會需要金錢的角度來奉獻,容易令我們自以為重要,錯誤地抬高自己的身份,本來蒙恩的人應當存感恩的心奉獻,現在反而成為施予上帝的人,這是極大的錯誤。詩篇五十10-12告訴我們上帝擁有一切,祂不需要依賴我們。

上帝重視的是我們奉獻的態度,我們經歷主的愛,心裏充滿感恩,因此樂意奉獻,樂意把自己所有的與別人分享,這才是上帝所喜悅的。

樂意的心是:(林後九5,7)

1. 各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來奉獻
人有多方面的責任,自己及家庭的需要,主的家及其他信徒的需要,各方面都不應忽略。

2. 不要作難
奉獻不可以不情願,這樣的奉獻上帝不會悅納。

3. 不要勉強
「勉強」是在被迫的情況下奉獻,例如為贏得別人的讚賞而勉強自己去奉獻。
奉獻必須樂意,上帝才會悅納;惟有真正經歷及明白上帝恩典的人,因着愛上帝,才會樂意奉獻。(林前十三3)

II. 預備妥當(林後九2-5)

保羅曾向馬其頓人誇讚哥林多信徒,說他們為耶路撒冷的困境奉獻預備好已經有一年了。(林後九2)在此「預備好了」的意思並不是說他們已經把獻金收集齊了,而是指他們一年前已起此心意並已經開始籌集捐獻。

但如今保羅擔心認捐的事已過了一年,哥林多信徒是否仍未把捐獻預備好,所以保羅先打發三位弟兄去提醒他們要把捐獻「預備妥當」,免得馬其頓人與保羅到達時,會令他們感到尷尬。(林後九4-5)

「預備妥當」是愛的表現,別人的需要是時刻被自己記掛着的。

二. 奉獻的賞賜

I. 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林後九6)

保羅告訴我們,無論施予或奉獻,我們其實並不會有所損失,反而好比作了一個很好的投資。就像農夫撒下種子,他絕不會認為這是一個損失,倒會為所撒下的滿懷希望,而且種下的愈多,收成也愈大。

但我們奉獻卻不應像農夫一樣抱着等待回報的心態,而是單單出於愛主愛人、願為主付出、為主犧牲的心態,如此奉獻主必然看顧賜福。

保羅說「這話是真的」並不是說當我們慷慨奉獻,我們必定變得富有,上帝的賞賜乃是多元化的,不一定是金錢可以衡量的,例如:得天上的財寶—將來在天上必得獎賞;在世享平安喜樂—金錢不一定能給予人平安喜樂,反倒可能引發各種慾望,但上帝的賞賜卻是能讓我們因為信靠上帝而除去心中的貪念,並獲得真正的平安喜樂。

II. 他的仁義存到永遠(林後九8-11)

1. 林後九8提到「各樣的恩惠」和「凡事」是指上帝賜的恩惠可以是在物質方面的,也可以是屬靈方面的福氣。「多多地加給你們」和「常常充足」,我們常常認為奉獻便是付出了,但經文卻告訴我們上帝的恩典要補充我們的所需。

2. 好使我們能「多行各樣善事」(林後九8),「可以多多施捨」(林後九11)。
「多多加給」使我們「常常充足」的目的是要叫我們「能多行各樣善事,可以向別人多多施捨。」換句話說,若上帝使我們財富增多,除了是上帝的恩惠豐富外,祂更是要把責任交給我們,要我們多行善。上帝賜恩給信徒,是要信徒把上帝的恩典散佈開去,信徒沒有藉口囤積財富。上帝賜我們各樣的恩惠,是要我們與人分享,成為主恩流通的管子:讓哀傷的人得到安慰、灰心的人得到盼望、饑餓的人得到飽足、寒冷的人得到溫暖、……。

有解經家說,把上帝賜給我們的恩惠存留在身邊,超過自己的所需,就是偷竊;不單是偷竊上帝的物,更是盜竊困苦絕望的世人。

上帝不但喜歡祂的兒女在屬靈上富足,也願意我們在物質上也富足。(太六33;腓四19)只是許多人在富足時只知自己享受,卻忘記了對別人應有的關愛。

按猶太人的理解,樂善好施是義的表現。(林後九9)「他的仁義存到永遠」是指這人的捐獻(義行),要為自己積蓄財寶在天上,義行的結果會存到永遠,必蒙上帝悅納及紀念。(參徒十1-4)

III. 眾人感謝並榮耀上帝(林後九11-15)

我們如何證明自己對上帝的忠心和順服呢?信徒可以透過傳講福音和幫補別人的需要來證實我們對主耶穌基督的忠誠。(林後九13)如果我們忠於基督和祂的福音,我們自然就會甘心施予。

哥林多信徒的捐獻送往耶路撒冷後,不但幫補聖徒的缺乏,而且叫許多人越發感謝上帝。(林後九11-13,15)

當我們甘心樂意施予,別人得到幫助,眾人就一同感謝和讚美上帝,上帝的名便被高舉。

跟隨致力差傳的主

日期:2023年3月5日
題目:跟隨致力差傳的主
牧者:麥寶山牧師

教會是為使命而存在的,上帝對世界以至萬有,都有祂的旨意。雖然這個使命是多面性的,但終究是為了拯救。

因此,主差遣屬祂的子民在不同的歷史時段執行使命;祂差遣約瑟去埃及,以拯救及保存雅各家族,以色列十二支派的祖先;祂差遣摩西到法老面前,拯救百姓脫離壓迫與剝削;祂差遣以利亞,去影響以色列與周邊列國的政治外交方向;祂差遣耶利米,去宣告猶大國的危機與出路。

到後來,天父差遣耶穌進入世界,主自己宣告說:「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路四18─19)

主耶穌也差遣門徒去傳講並彰顯天國具有釋放與醫治的權能(太十5─8)。升天前,主差遣門徒去傳講天國的福音,造就門徒,施洗並教導。升天後,門徒積極建立屬靈的群體,並且按着上帝的旨意一代一代的差遣同工傳揚福音。

教會按着主耶穌所託負的使命而建立,整個屬靈群體按着恩賜彼此配搭,履行使命。正如安提阿教會差遣保羅和巴拿巴出去,負起救濟饑荒並且傳福音,建立教會的使命。其後,有提多被差遣,收集救濟捐獻,管理教會等工作;還有提摩太、亞波羅等等。

教會中每個肢體都必須參與在這個使命當中,運用恩賜,彼此配搭,成就主所託負的。今年的差傳月(三月)正好讓我們反思,自己可以如何參與在這使命中。

受召去愛

日期:2023年2月19日
題目:受召去愛
經文:約翰壹書第4章7-12節
牧者:麥寶山牧師

初期教會常遇到弟兄姊妹間出現很多磨擦,聖經並沒有隱瞞這樣的現象。

耶路撒冷教會雖有十二使徒坐鎮,因為膳食分配不均,出現怨言;使徒保羅建立的教會,同樣問題多多,人才濟濟的哥林多教會更是紛爭不斷,甚至鬧上法庭,損害教會的名聲。

不論是保羅、約翰或彼得,他們都坦然面對現實,將教會的問題陳明並加以處理。

聖經書卷不同的作者,雖然按照各自不同的情况施以不同的教導,但在聖靈的引導下,都按照主耶穌的真理教導弟兄姊妹,重點就是「愛」。

真理與愛

《約翰壹書》沒有明確提到收信人是誰,但可以肯定約翰要處理的是當時教會正深受流行思潮的影響,這個思潮很可能是諾斯底主義。

諾斯底主義基本上主張物質世界是邪惡的,至高無上的神與這個世界毫無關係。然而聖經告訴我們,上帝不但創造了物質世界,祂還愛一切所造的,即使罪入了世界,上帝因着愛竟取了人的樣式為要成全救恩。

約翰看出諾斯底主義的錯誤,所以在書信開首便將真理闡明(一1),永恆的上帝是生命的源頭,賜下生命的主,祂不是高高在上,不理會世人的神明,祂因着愛來到世人中間,甚至與使徒們一起生活了一段時間。

約翰又告訴我們,上帝不單是生命的源頭,祂更是愛的根源,祂甚至稱我們為祂的兒女。(二1-2)

約翰告訴我們的真理是,上帝既是全能賜生命的創造主,祂也是充滿慈愛的主,人若離開了上帝,離開了愛,就會互相猜忌,自以為是。惟有認識上帝,就是認識真理,人才能真正認識愛,才能愛上帝和愛人。

顯明上帝的愛

約翰察覺當時教會的問題,信徒之間並不和諧,甚至衝突不斷,因此他提醒弟兄姊妹要彼此相愛。(四7-8)

「愛」是一個證據,證明我們與上帝是有關係的。首先,我們是由上帝而生,是已經重生了。老我已經死了,我們已經是新造的人。第二,我們由上帝而生,因此認識上帝,這樣我們便與上帝的性情有份。

此外,沒有愛的真理,根本不是真理,只會帶來傷害,不能造就生命。

救贖的愛

約翰接著告訴我們,甚麼是真正的愛。(四9-10)真正的愛是救贖的愛,當我們在罪中無力回應上帝的愛,上帝差祂獨生子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讓我們不再作罪和死的奴隸,而成為祂的兒女,讓我們與祂的性情有份,讓我們有能力去愛。救贖的愛其對象不單是未信者,主內的肢體,我們也當在愛中,互相聆聽,互相勉勵與支持。

救贖的愛,就是造就生命,建立人的愛。因此,我們當留心自己的言行,不要絆倒人,不傳播是非,不好挑剔,只說造就人的好話。

受召去愛

這段經文上帝最後藉著約翰,吩咐我們去愛。(四11-12)這個使命不是一項任務,完成了便可,這個使命實質上是一種態度,是一個生命的改變乃至每時每刻都能實踐出來。

弟兄姊妹,憑着自己我們沒有能力去愛,惟有回到主的愛裏,謙卑委身,讓聖靈掌管我們的生命,我們才能去愛別人。

愛別人不是因為對方可愛,我們有共同志趣,可以和睦相處,這樣的愛其實是愛自己。我們去愛別人,是因為上帝的愛激勵我們。我們若不能真心愛我們肉眼能見的弟兄姊妹,那麼我們愛上帝的心便不完全,甚至我們可能不是真的愛主了。惟有謙卑依靠聖靈,我們才能逐漸學習更像主。

結語

自使徒時代至今,教會都不是一個完美的群體,但上帝吩咐我們要彼此相愛,信徒間彼此相愛更是愛上帝的明證,惟有靠聖靈的陶造我們才能彼此相愛,才能吸引未信者一同前來尋找真理。

一心一口榮耀上帝

日期:2023年2月12日
題目:一心一口榮耀上帝
經文:羅馬書第15章1-13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羅馬書》十四章記載羅馬教會中,猶太基督徒與外邦基督徒為着食物與守節日的問題有隔閡,互不接納,所以使徒保羅解明在食物問題上應持的態度後,就勸勉他們要互相接納。十五章1-13節可說是教會應有的表現,是健康教會的記號。
這段經文說明信徒在建立健康教會當盡的本份,最終達至全體一心一口榮耀上帝。保羅教導我們:

一、彼此擔代(十五1-3)
「堅固的人」就是在真理和信心方面比較穩固的人,如十四章提到那些「信百物都可吃」的人(十四2、14),保羅提醒我們不要因自己知道得比別人多或更有信心,就輕看、厭煩、指責、嘲諷那些「軟弱」的人,反倒有責任去擔代他們的軟弱。「擔代」就是扶持、體諒,溫柔地幫助別人勝過軟弱。

如何能做到?最要緊的就是要「不求自己的喜悅。」(十五1)—不自我中心,不求自己的益處。凡剛強的、屬靈的、堅固的便去扶助軟弱的人。

經文又教導我們「務要叫鄰舍喜悅」(十五2)。我們不但不應使別人受虧損,更應為他們着想,使他得益處,建立他們。我們可從亞伯拉罕學到這功課(創十三8-18),雖為長輩,他卻讓羅得先作選擇。相信這是亞伯拉罕蒙福的其中一個原因,他與人無爭,只仰望上帝的賜福。

另外主耶穌留下最美的榜樣,祂一生不為自己而活,只求天父的旨意成就。(可十四36)祂能體恤我們的軟弱,因我們無力自救,祂獻上自己,這樣,我們便當效法祂的榜樣,擔代別人的軟弱。(林後八9)

切記:有不同意見時,即使自己是正確的一方,我們的職責仍是追求和睦;不可得理不饒人,大聲批評、指責、不理會別人的感受,以免犯下驕傲自義的罪。

二、人人讀經(十五4)

一個健康的教會,信徒都應渴慕上帝的話語,因為:

1. 聖經是為教訓我們而寫的:為要教導、指引我們當走的路。(約廿31、徒十七11、提後三16)因此除了聽道,我們當勤於仔細查考,正確地明白經文、正確地應用在生活中。

2. 聖經帶給我們三件事,「忍耐、安慰和盼望」,讓我們能戰勝所遭遇的各種困境及患難:

a. 忍耐(Patience)—按上文當指對那些與我們看法不同的人要忍耐,尤其是堅強的對軟弱的態度。另外,信徒的「忍耐」不是消極地坐着忍受生活的種種考驗,而是勇於面對人生種種挑戰,積極地去克服。「忍耐」是永不放棄,因為知道上帝必加添我們力量去克服挑戰及困難。

b. 安慰(Comfort)—上帝的話語給予我們各方面的安慰,使我們能看透世事,並能靠主從新得力。(約十六33)

c. 盼望(Hope)—我們只要按聖經行在上帝的旨意中,對將來未知的事充滿信心,深信一切將按着上帝的信實及應許而成就。

三、彼此同心(十五5-6)
一個健康的教會,信徒會竭力保守在主內的合一。

1. 「同心」不單是指心思相同,也包括方向行動相同,意思就是以基督的心為心,凡事按照基督的教訓而行,效法基督的榜樣。基督耶穌並沒有因自己的剛強而輕看我們的軟弱,倒是「擔當」我們的軟弱,為我們受羞辱、辱駡;使徒保羅願信徒這樣地效法基督。

2. 當時羅馬教會只不過為着食物的問題就發生分歧,不能同心;使徒提醒我們一心一口榮耀上帝,比起一切都重要。一個分裂的教會不能真正敬拜上帝,因此保羅勸勉哥林多教會,「⋯⋯你們中間也不可分黨,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林前一10)
我們要當心,世人不願進入教堂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看見教會的不同心,信徒之間存在分歧不團結。

四、彼此接納(十五7-12)

1. 要彼此接納,不存偏見。不是容忍對方,內心卻存不滿,而是全心全意接納彼此為主內的弟兄姊妹。(十五7)

2. 保羅在十四章論飲食時提到「吃的人不可輕看不吃的人,不吃的人不可論斷吃的人,因為上帝已經收納他了。」(十四3)我們彼此接納是因為基督接納了我們(十五7),這裏不是說要接納那些散播違背真理教導的人,也不是包庇罪行。但對於無礙信仰真理的小節,我們便沒有理由不互相接納。第8-12節引證舊約的話,耶穌基督既是猶太人的主,也是外邦人的主,這樣我們便沒有任何理由去歧視或排斥對方了。

3. 信徒不同心就不能叫上帝得榮耀,所以保羅願信徒彼此接納,好使榮耀歸與上帝。(十五7)

五、大有盼望(十五13)

一個健康的教會是被上帝所賜的盼望充滿的。上帝是盼望的根源,一切盼望都是從祂來的;另一方面祂也是人類盼望的目標。

保羅的願望是上帝使信徒充滿喜樂和平安,不是世人所要的喜樂和平安,乃是因對上帝的信而有的喜樂和平安。

1. 喜樂充滿你們的心—是內心的喜樂,是基於信上帝的信實及慈愛而產生的喜樂。

2. 平安充滿你們的心—是對上帝的信心而生的平安,除了上帝沒有人能賜我們真正的平安。(約十四27)

3. 藉着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喜樂、平安、信心、盼望,是基督徒基本的特質;對上帝有信心使我們喜樂和平安,對將來有盼望。

願弟兄姊妹同心合意,活出合一的見證,讓主得着當得的榮耀。

常作準備回答各人

日期:2023年2月5日
題目:常作準備回答各人
經文:彼得前書三章15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只要心裏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三15)

「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

我們常說傳福音很困難,在末世人都不喜歡聽福音,與朋友一講福音他們就反感。但使徒彼得在這一節經文卻說有人會主動地問我們心中盼望的緣由,有人會主動地問我們關於福音的事情。別人主動尋問的關鍵在於經文第13節所提及的。別人被福音所吸引在乎我們是否真的熱心行善。當未信主的人看見我們的好行為時,他們便會被吸引,多硬心的人也必被打動。先是善行,後是開口傳講;善行與傳福音是不可以分割的。

「就要常作準備」

使徒彼得叫我們信主的人要常作準備,當有人問我們心中盼望的緣由時,我們就要作好準備回答他們。

「要常作準備」有兩個意思:

1. 隨時隨地都準備向人講解福音─要把傳福音的責任放在心裏。無論在甚麼場合,都把握機會向人傳講福音,把握機會述說上帝的恩典。我們都是福音的使者,有責任向周圍的人傳講福音。我們當在不同的崗位上見證上帝的福音。

2. 我們當完完整整地把我們所信的福音給別人講解─準備好的信徒才能清楚地向別人解釋為何得救只能靠信基督耶穌?準備好的信徒才能說明信基督耶穌有甚麼好處?準備好的信徒懂得怎樣帶領人決志信主。大多數的信徒都很希望看見別人決志信主,特別是自己的親朋好友,但希望還要加上努力才有用,因此每一位信徒都必須好好受裝備,學會如何有效地傳福音。William Barclay說:「現今的世代有一個非常悲慘的情形,就是有許多基督徒對自己所信的是甚麼,或為甚麼要信,都啞口無言,或一竅不通。」主耶穌道成為肉身是為這福音的原故,主耶穌被打、被駡、被侮辱,甚至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也是為這福音,主耶穌升天時他所關心的也是這福音。主升天前命令我們要將福音傳遍整個世界,因此信徒們都要積極地傳揚福音。

「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

除了要常作準備傳福音,我們更要緊記「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要緊記我們的目的是讓人明白福音、使人喜愛福音、接受福音,因此我們切勿與人爭辯,切勿以自義、自大的態度與人傳講福音。當以生命見證並以溫柔及敬畏上帝的態度勸人信主。

每一位信徒都當常作準備,在我們生活、工作及社交中憑信心與愛心去與人相處,並把握每一個見證主、傳福音的機會。

與上帝團契

日期:2023年1月15日
題目:與上帝團契
經文:約翰壹書第1章5-7節
牧者:蕭嘉祥牧師

使徒約翰在書信開首明言,寫作的目的是要把他所認識的父上帝傳給信徒,好叫他們彼此相交。當我們真心信主那一刻,我們就成為上帝的兒女,與上帝建立了父子關係,但我們不要停留在此,應當與上帝建立更深更良好的團契。基督徒的團契都源於上帝,與上帝維持正確的團契關係,才能使我們和弟兄姊妹維持更好更深入的團契。

一. 上帝就是光,在祂毫無黑暗!(約壹一5)

I. 上帝的本性是聖潔、公義及純潔的。

II. 祂是生命的泉源,上帝的創造從光開始,植物及動物靠光存在,也靠這光得以成長。

III. 光照亮並顯明人的屬靈情況;光也要審判罪惡。光驅除黑暗正如上帝絕不容許任何罪污邪惡存在。當光照亮我們,光便揭示真實環境,不但暴露了黑暗所隱藏的東西,光也驅散黑暗。沒有一點黑暗不被祂照亮的,光不會因世界之污穢與黑暗而變得暗淡,光顯明一切黑暗,並要審判一切罪惡。

IV. 引導我們當行之路。舊約聖經中光常代表上帝的同在,如上帝在雲柱火柱中與以色列民同在。(出十三21)

二. 與上帝相交的,不可仍在黑暗裏行,乃要在光明中行。(約壹一6-7)
很多人以為即使他們在黑暗或罪惡中行走,仍然可以與上帝團契,聖經告訴我們:
I. 仍在黑暗裏行,就是說謊話(約壹一6)
「行」是指往特定的方向持久行動,即是「生活方式」。一個持久在罪中行的人是不可能與上帝團契的。

這句話反映當時可能有信徒仍行在黑暗中,卻自稱與上帝相交;使徒警告他們,這樣就是說謊話了,因上帝(光)是毫無黑暗的。
仍在黑暗裏行可指兩方面:

1. 仍活在罪中在黑暗裏行意味着按照這個世界的標準和價值觀,運用手段行事;無視聖經真理,以自己的標準來斷定是非,因此,這樣的人是不可能與上帝有團契的。習慣並樂於生活在舊生命中的人而自稱是與上帝有團契的,就是在說謊話。這種人不但是在欺騙上帝,也是在欺騙自己。

2. 仍存在着一切隱藏的罪行
「黑暗」不僅指罪惡的事,更指一切自欺、隱瞞及不自知的罪行,就如驕傲:驕傲的人完全不覺得自己驕傲,或總是把自己的驕傲合理化。
我們要留心,因為我們都擅於掩飾自己的罪。


II. 在光明中行,就彼此相交(約壹一7)

1. 行在光明中便是按真理而行,在行事為人上有看得見的見證。(弗五8)
上帝的真理清楚教導我們在世上生活的原則。祂的真理就是我們的標準,是不能夠打折扣、不能夠討價還價的!若我們的言行舉止能夠符合上帝的標準,我們就是「行在光明中」。

2. 唯有我們行在光明中,我們才能與基督和所有其他信徒有團契(相交)。所有黑暗和罪惡的事,都不合上帝的旨意,且成為與上帝及信徒彼此相交的阻隔。

信徒彼此相交(基督徒之間有團契)是行在光明中的證據,因為沒有信徒可以說自己只是與上帝相交,而不需與其他信徒相交。

初期教會也常有假教師出現,他們聲稱自己擁有優越的知識和經驗,專在教會中製造分裂,使徒約翰在此提出,他們的態度及作為否定了他們是在光明中行走的。

3. 經文提及的「洗淨」偏重於蒙恩得救之後的經歷。經文中的「我們」,是得着第一次洗淨而得救了的人。主耶穌的寶血不但在我們初信時「洗淨」我們這個人,使我們得救,成為上帝的兒女。我們信主後,要繼續在光明中行,上帝的光必然使我們看見自己的罪孽,使我們透過悔罪及信心,主耶穌的寶血必然不斷洗淨我們生活上的不潔。

這裏的「洗淨」是現在時式的動詞,可表示:

a. 持續的動作,「繼續洗淨」的意思:

我們可以和上帝相交,不是因為我們能行在光明中,而是耶穌洗淨我們一切的罪、赦免我們的不義,使我們和上帝恢復美好關係,我們才能行在「光明」中。所以,我們能和上帝相交,不是靠我們自己能做到,而是出於上帝的「恩典」。若是我們不能認清這一點,不願意承認自己有罪,其實我們就仍是行在「黑暗」中。

b. 洗淨所有的罪:

當我們憑信心謙卑地來到上帝面前求寬恕,上帝必然赦免,與上帝的團契便再次得到修補。(約壹一9)當然悔而不改必然帶來上帝的管教。

因此行在光明中意味在信徒屬靈生命成長中,對罪會越來越敏銳,每當犯罪時必然憑着信心來到上帝面前求赦免,以致與上帝及弟兄姊妹的團契不致受阻。

我們因信與上帝建立父子關係之前,我們是不可能與上帝有團契的;當然建立了關係也不代表我們從此就時時都有好的團契,我們可能有關係但卻沒有團契。這正是使徒約翰所強調的,這關係讓我們踏入上帝的家庭,唯有建立與上帝的團契才使我們的生命發光。基督的救贖大能不僅使罪人得以在上帝面前稱義,並且也使信徒得以在上帝面前成聖。

新約聖經中主耶穌最常被稱為主(kurios),祂是我們的救主,但更重要的是,祂是對我們擁有權威、權力和掌權的主。這個世界常常告訴我們快樂就是擁有自由,但對我們而言真正的快樂和豐盛只有通過與上帝親密的團契才能擁有。

奉獻給主 成就主工

日期:2023年1月8日
題目:奉獻給主 成就主工
經文:出埃及記第35章4-8、20-22、29節;第36章4-7節
牧者:麥寶山牧師

背景簡介

在埃及的以色列人,淪為奴隸,上帝憐憫他們,帶領他們離開為奴之地,過紅海、在瑪拉嚐到苦水變甜水、在以琳十二股水泉供他們飲用;他們需要食物時,上帝早上供應嗎哪,晚上供應鵪鶉。一路上,上帝及時供應他們的需要。

到了西奈山,上帝頒布律法,與以色列人建立更深的關係。(出十九4下-5)

一群奴隸,竟成為祭司的國度;一班頑梗叛逆之徒,竟成為聖潔的國民,有可能嗎?

我們雖不是奴隸,也不是沒有學識的人,但我們實在都是罪和死亡的奴隸,不認識上帝,對祂的愛、恩典和真理是無知的。我們與以色列人一樣,生命須要更新,學習做上帝的兒女。

上帝頒布律法,使以色列人學習成為自己的子民,擺脫四百三十年沾染埃及的異教風俗。又指示他們建立會幕,設立敬拜中心和制度,表明自己是與他們同在。
不料在摩西上山領受上帝的吩咐時,竟發生了造金牛犢事件。風波平息後,摩西招聚以色列人,吩咐他們奉獻各種物品,作為建造會幕的材料。

上帝早已預備

建造會幕之前,上帝首先吩咐他們捐獻物資。留意經文說上帝是吩咐,不是懇求。(出卅五4)全能的上帝不是物資缺乏,而是認為人有責任承擔會幕的建造,所以吩咐他們奉獻。

摩西要求奉獻的物品種類繁多,長年累月當奴隸的以色列人怎可能這麼富有呢?這些東西從那裏來呢?

原來在出埃及時,上帝吩咐以色列人向埃及人索取財物。(出十二35-36)公義的上帝不是叫以色列人作強盜,而是為他們討回公道。

以色列人經歷上帝施行神蹟,領他們出埃及,以及一路上的保守,而今吩咐他們奉獻,他們有何反應呢?

以色列人的回應
聖經告訴我們「凡心裏受感和甘心樂意的都拿耶和華的禮物來」(出卅五21),換言之,不是所有以色列人都回應奉獻,只有那些心裏樂意奉獻的人才有回應。

經文三次提到他們「甘心樂意」,為甚麼他們願意奉獻,不似拒絕奉獻的人呢?那些拒絕奉獻的以色列人,究竟抱甚麼心態,經文沒有說明,也沒有責備。可能他們認為奉獻就是減少自己擁有的錢財,是「蝕底」。
從「甘心樂意」奉獻的人我們可以學習到︰

1. 出於感恩的心來奉獻
要知道我們是一無所有,今日能夠豐足,完全是上帝的恩典和保守。以色列人帶着感恩的心數算上帝的恩典,這份感恩的心使人清楚知道,一切都是屬於上帝的。我們所有的,都是祂白白的賜予。

2. 奉獻是獻禮物
經文四次提到「禮物」,以色列人是獻禮物給耶和華。因此奉獻是給我們表達感恩的機會。

奉獻讓我們參與聖工

會幕如果由上帝親手建造,會不會勝過人手所造的呢?相信答案是肯定的,但上帝偏偏讓人參與,為甚麼呢?上帝樂意與人同工!上帝賜與我們各樣的恩典,需要加以運用,才有價值。上帝與我們同工,就是給我們機會運用祂所賜的恩典,彼此配搭,互相建立。

總結

1. 奉獻就是事奉主(太六24)
錢財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得到一定的保障,但它也會吸引我們把安全感放在它上面,使我們驕傲,認為上帝可有可無。奉獻讓我們看清賞賜的是耶和華。

2. 奉獻是榮耀主
約伯的經歷讓我們看見在撒但眼中,人敬畏上帝是出於自私與貪婪。(伯一10-11)—上帝對我有好處,我就敬畏祂,否則就與祂反面。撒但常利用人這個弱點來攻擊人,卻想不到人敬畏上帝可以純粹因為上帝本性的仁慈、美善、公義觸動心靈,使我們不論環境順逆,也要尊崇衪,順服祂。

在奉獻中,我們向撒但證明,我們不是一味只求上帝給予,我們樂意奉獻,見證上帝的美善和恩典,歸榮耀給主。

3. 奉獻超越原來的價值
我們奉獻的無論多少,在上帝的手裏,都會變得更有價值。以色列人獻上的東西,最終成為上帝與人相會的地方。藉着奉獻,我們學習成為奉獻的人—將自己獻上,被上帝使用,成就更大的事!讓我們同聲說:「求主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