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道乎

日期:2025年5月11日
題目:受益道乎
經文:希伯來書第4章1-2節
講員:吳金麗長老

《希伯來書》第4章2節有一句話說:「只是所聽見的道與他們無益」,這話令我警覺起來:我所聽見的道,與我有益嗎?這是大家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主內弟兄姊妹都已經聽見了主的道,得着了益處,因為我們都已經蒙恩得救,因信靠耶穌基督而得着永生的盼望。按理,我們心中應當時時都有平安喜樂;然而,我們仍然時常會憂慮、煩惱、不開心,為甚麼呢?《希伯來書》給我們一個警告:「我們既蒙留下有進入祂安息的應許,就當畏懼,免得我們中間(「我們」原文作「你們」),或有人似乎是趕不上了。」(來四1)

基督徒信靠耶穌基督,已經蒙應許進入上帝的安息,這是不會落空的盼望,我們還當畏懼甚麼呢?接下去聖經說:「免得有人趕不上了」。「趕不上」並非時間太遲「趕不及」,也不是路程太遠「趕不到」,而是不能達到目標的意思;《新譯本》譯為「被淘汰」。

這是怎樣說的呢?本節的開頭原本有「所以」一詞,表示因為有上文所說的原因,就有被淘汰的危險,所以我們應當警惕。《希伯來書》的作者,以出埃及的第一代以色列人,在曠野飄流四十年,不能進入迦南為警戒。前人因不信,不能進入安息;但上帝所應許的安息,仍然留給我們。我們已經聽見耶穌基督的福音,也已經得着主的救恩,只是我們還要警惕,第2章1節說:「所以我們當越發鄭重所聽見的道理,恐怕我們隨流失去。」這麼寶貴的福音真理,我們已經聽了,這是很大的福氣,在世也該有平安喜樂,但我們應該謹慎聽從主的教訓,重視珍惜,免得隨着世俗的洪流失去。

早期信徒面對逼迫,恐怕會好像以前的以色列人沒有謹慎順從上帝,《希伯來書》的作者就用許多方法勉勵他們:

《希伯來書》第一章講到耶穌為使者,是大大地超越天使的;第二章是論到耶穌作為祭司,怎樣成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第3章論到在上帝的家盡忠:「摩西為僕人,在上帝的全家誠然盡忠,為要證明將來必傳說的事;但基督為兒子,治理上帝的家。我們若將可誇的盼望和膽量,堅持到底,便是他的家人了。」(來三5-6)

摩西的盡忠,記載在《民數記》第12章6-8節,是上帝親自對亞倫和米利暗說的;上帝與摩西是面對面說話,不像對其他先知說話,要透過異象等,因為摩西盡忠為上帝所重用,無論是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或傳達上帝的律法等等,他都盡忠。記這些事的目的,是要把將來要傳講的事(就是主基督耶穌的救恩)證明出來。「但基督為兒子」(來三6),是治理摩西所為之盡忠的上帝的家;並且摩西所要證明的—上帝的救恩,已經由基督實現出來了,所以基督是超越摩西的。這是針對猶太人不信耶穌,所以特別指出耶穌非摩西可比;他們信摩西,更應信耶穌。

古時以色列人聽見了摩西所傳上帝的道還是硬心,悖逆上帝,惹上帝的怒氣,以致在曠野飄流四十年,不能進入迦南安息,這是我們要引為鑒戒的。我們聽見了福音,就是主耶穌親自來到世上救贖我們的福音,我們有沒有真正用信心和行動配合所聽見的道,令我們所聽見的道與我們有益呢?這是真正值得思考的問題。

「因為有福音傳給我們,像傳給他們一樣,只是所聽見的道與他們無益,因為他們沒有信心與所聽見的道調和。」(來四2)

讀罷這節聖經,我們要停下來,問問自己:「我們有沒有信心與所聽見的道調和呢?」如果沒有,我們便與他們同樣,所聽見的道就與我們無益了。

經文中「因為有福音傳給我們」是「完成式」,表示福音是「已經」傳給我們的了;有了這福音,要有信心的配合,就能進入所應許的安息。

當時在曠野的以色列人不只聽見上帝的道,而且經歷過上帝在埃及降十災、領他們行走旱地過了紅海、在瑪拉這個地方令苦水變甜可以飲用,又到以琳得着泉水、天上降下嗎哪、摩西擊磐石出水等神蹟,但他們還是發怨言,又鑄造金牛犢,沒有專心倚靠耶和華,因此那一代的以色列人進不了迦南地。後世的人應該以之為鑒戒,不可重蹈覆轍。

感謝主讓我們得聞福音,也讓我們懂得接受了主耶穌基督的救恩,我們有活潑的盼望,能得天上永遠的基業,是應該有平安喜樂的,只是我們還要時時警醒,以免「隨流失去」,要有信心與所聽見的道調和;這樣,我們所聽見的道就與我們有益,今世能享受主賜的平安和喜樂了。但「信心如何與所聽見的道調和呢?」我們要讓所聽見的道,成為行事為人的指引,這就是信心與所聽見的道調和。如果我們聽了道,回頭就忘得一乾二淨,現在的我們和信主之前一模一樣,人生沒有方向,不知道生命的意義,我們就會為着短暫的世事,諸多掛慮、煩惱、忿怒,而不會開心了;這樣,我們所聽見的道理,就已經隨流失去了。

《希伯來書》的作者告訴我們「當放下各樣的重擔,……」(來十二1)。他在上文舉出很多信心偉人的例子,說:「古人在這信上得了美好的證據」(來十一2),如亞伯、以諾、挪亞、亞伯拉罕、摩西等人;他們都不是一舤風順的,但是他們都因信心的行動而得着美好的證據。這些人不是沒有「重擔」,只是他們最後都能放下重擔,憑着信心行事,仰望上帝而得勝,他們有信心與所聽的道調和,這便與他們有益了。 我們生活在世上,難免要為着生活奔波而有罣慮、有重擔,只是切切不要因而忘記了聖經的教訓,要多與主親近,放下重擔;不要容許生活上的壓力奪去我們對主的信心、忘記了應該信靠愛我們的主。我們有這信心,「上帝(祂)曾照自己的大憐憫,藉耶穌基督從死裏復活重生了我們,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可以得着不能朽壞,不能玷污,不能衰殘,為我們(你們)存留在天上的基業。」(彼前一3-4)放眼這永恆之福,就不必為這至暫的世事計較;多與主親近,使我們的信心,能夠與所聽的道配合,我們所聽的道就能與我們有益了。

因信而生的愛心

日期:2025年4月13、20及27 日
題目:因信而生的愛心
經文:加拉太書第5章6節  
講員:林世烽宣教師

「原來在基督耶穌裏,受割禮不受割禮全無功效,惟獨使人生發仁愛的信心才有功效。」(加五6)

弟兄姊妹,我們常聽到:「我們是因信稱義。」信心是我們信仰的核心,但聖經也提醒我們,真正的信心不只是知識上的同意,更是要在生命中結出愛的果子。

《加拉太書》這裏清楚告訴我們:「惟獨使人生發仁愛的信心才有功效。」換句話說,若信心不能產生愛的行動,就沒有真正的力量和見證。《哥林多前書》十三章2節也強調:「我若……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甚麼。」可見,愛心不是附屬品,而是信心是否真實的證據。

保羅在寫給歌羅西教會的信中也提到:「因聽見你們在基督耶穌裏的信心,並向眾聖徒的愛心。」(西一4)這正是福音在他們中間結出來的生命果子。這裏再次印證,真信心必然會結出愛的行動,並帶出群體的生命見證。

不僅如此,保羅為以弗所信徒禱告:「使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裏,叫你們的愛心有根有基,能以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弗三17-18)信心帶來基督的同住,而基督的愛,會在我們裏面生根、成長、延伸。

而在《哥林多前書》十三章的結尾,保羅又說:「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這三樣是基督徒生命的基石,但最終能成為見證與祝福人的,是那從信而流出的愛心。

弟兄姊妹,今天這世界不缺乏知識與道理,卻極度缺乏真正的愛。許多人不是反對我們的信仰,而是因在我們的生命中,看不到基督愛的樣式。若我們的信仰不能化為具體的愛心,我們的見證也就失去了力量。
讓我們一起反省:

我的信心是否只是停留在口號,還是活出有行動、有愛心的生命?

我是否願意讓基督的愛,在我心中發動、在我行動中展現?

願人從我們的愛,看見我們的信;讓愛成為信心最有力的證明。

迎向新一年

日期:2025年4月13、20及27 日
題目:迎向新一年
經文:出埃及記第12章1-14節  
講員:林世烽宣教師

引言
新年的到來總是讓我們停下腳步,回顧過去,展望未來。過去的一年,雖然充滿挑戰,但也滿有上帝的恩典。全球的動盪、環境的變化、經濟的不確定性,以及我們個人生活中的壓力與信仰的掙紮,都提醒我們未來不容易。然而,這些經歷也讓我們更加明白,唯有上帝的話語,才是我們生命的根基和盼望的源泉。

教會本月的主題「因信而生的盼望」提醒我們,無論環境多麼複雜,未來如何未明,信心始終是我們盼望的根基,就像逾越節的故事告訴我們的那樣,以色列人在困境中因順服上帝而得救。我們今天也可以靠着上帝的引領,邁向充滿盼望的新一年。
今天,我們要從《出埃及記》十二章中逾越節的設立,學習如何以上帝的話為核心,數算祂的恩典,並預備自己迎接新的挑戰。願這段經文激勵我們,以信心和行動回應上帝的呼召!

一、聽上帝話蒙引領
逾越節的設立具有深遠的屬靈意義,它不僅是一段歷史事件的紀念,更是上帝親自設立的節期,提醒祂的子民以祂的話語為生命的中心。

1 上帝的話語是我們的準則
《出埃及記》十二2說:「你們要以本月為正月,為一年之首。」上帝要求以色列人重新定義時間的起點,不再依靠自然規律,而是根據上帝的作為。以色列人的年曆不同於埃及人的年曆,後者基於尼羅河的潮漲潮落來制定時間,但以色列人的年曆卻是基於上帝的吩咐。

這一改變意味着以色列人的生活焦點從自然規律轉向上帝的引領。同樣,今天的我們是否願意讓上帝的話語成為我們生活的中心?正如《申命記》八3所說:「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中所出的一切話。」在新的一年裏,我們是否願意調整生命的優先次序,以上帝的話語為指引?

2. 順服而蒙福
以色列人因順服上帝的話,塗羊羔的血於門框和門楣上,得以避過滅命之災,而埃及法老因剛硬的心,導致全國所有首生的都被毀滅,這是一個鮮明的對比。

今天,我們是否也因懷疑或自以為是而延遲順服以致錯過了上帝的恩典呢?順服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是信心的行動。讓我們學習以色列人的榜樣,在新的一年中,以信心順服上帝的話語,經歷祂所預備的豐盛。

二、思主恩得保守
逾越節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在於紀念—紀念上帝如何施行大能,拯救祂的子民。

1. 紀念上帝的拯救與保護
逾越節的設立是基於埃及的第十災—擊殺長子。上帝吩咐以色列人宰殺一隻無殘疾的羔羊,並將羊羔的血塗抹在門框和門楣上;滅命天使看到血跡便越過,以色列人因此得以免去災禍。

這提醒我們,上帝的保護和恩典常常在我們不知不覺中臨到。過去的一年中,我們或許經歷過危機,但是否回顧時能看到上帝的保守?上帝的大能不僅在於祂的作為,更在於祂持續的同在。

2. 紀念過去的困苦—珍惜上帝的恩典
以色列人在逾越節中吃無酵餅和苦菜,象徵他們在埃及的苦難,讓他們不忘過去的困苦,更加感念上帝拯救之恩。

今天,我們也需要停下腳步,思想上帝的作為;是否願意將自己的見證分享出來,見證上帝的恩典與保守?信主多年後,我們是否已經習慣了上帝的恩典,而失去了感恩的心?讓我們時常回顧過去在人生低谷所蒙的恩,數算上帝的恩典,以此激勵他人也信靠祂。

三、做好預備向前行
逾越節不僅是回顧與感恩的時刻,更是以色列人預備自己迎接新旅程的開始。

1. 精心預備:信心中的計劃
上帝詳細指示以色列人如何準備逾越節的羔羊,包括數量的分配、宰殺的時間與方式;這些細節顯示了信心與行動的結合。以色列人的順服與細緻準備,反映了他們對上帝的信靠。
同樣,今天我們需要在屬靈生活和日常事務中做好預備,例如,在新來港普通話群體的事工中,從語言課程到社區關懷,每一步都需要我們用心安排。

2. 除去「酵」:悔改與更新
無酵餅象徵純潔,也提醒我們清除生命中的罪污,即那些阻礙我們與上帝親密關係的事物。新的一年是悔改與更新的契機,我們是否願意審視自己有哪些需要改變的地方?

3. 帶着信心行動:迎接未知的挑戰
以色列人在吃逾越節晚餐時,「腰束帶、腳穿鞋、手拿杖、趕緊地吃」(出十二11),他們雖然不知道前路會如何,還是信心跟從上帝的指示,整裝待發。同樣,今天我們也需要這樣的勇氣,無論未來如何不確定,我們都願意憑信心行動。

結語
弟兄姊妹,在新的一年裏,讓我們從逾越節的故事中學習—聽上帝的話、思想祂的恩典,並做好預備,迎接新旅程。正如《出埃及記》十二50所說:「耶和華怎樣吩咐摩西、亞倫,以色列眾人就怎樣行了。」讓我們聽從上帝的吩咐,行走在祂的旨意中。新的一年是重新開始的機會,特別是在教會的新事工中,讓我們用信心與行動同心建造,將福音傳遞給更多人。

願上帝的恩典與平安充滿我們每一位弟兄姊妹的生命!

挺身昂首,等候基督

日期:2025年2月9及16日
題目:挺身昂首,等候基督
經文:路加福音第21章25-36節  
講員:林世烽宣教師

今天是教會新年的開始—將臨期的第一主日。在這個充滿期待與預備的節期中,我們不僅紀念主耶穌的第一次降臨,更懷着盼望等候祂榮耀的再來。今天,我們通過《路加福音》第21章25-36節的經文,一起來探討如何在等候基督再來時「挺身昂首」,做好我們的預備。

一、不可不知的未來
在《路加福音》第21章中,門徒問耶穌(路廿一7),他們想知道未來會如何。耶穌明白,憑他們的有限認知難以理解主再來的意義,但這又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因此,耶穌用幾個比喻向門徒說明。弟兄姊妹,今天我們又能夠明白嗎?

在疫情初期,全球的動蕩和恐懼讓許多基督徒感到主來的日子臨近,讓我們更加警醒。然而,隨着疫情趨緩,有些弟兄姊妹變得鬆懈,甚至習慣了不再聚會,這種現象正是當下許多教會面臨的挑戰,也是我們需要反思的。

我們對未來的看法往往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疫情、天災、人禍,以及電影和媒體帶來的末世想象。甚至有些異端利用這些恐慌心理,冒主之名,用所謂的末世信息來迷惑人,導致許多人受騙。這也反映出我們缺乏對聖經中關於主再來的清晰理解。

其實,主再來的教導並不局限於《啓示錄》。聖經中多處經文,包括舊約和新約,都預言末後之日和基督的再來。耶穌在這段經文中向我們揭示了末世的景象:「日月星辰顯出異兆,地上的邦國也有困苦,因海中波浪的響聲,就慌慌不定。」(路廿一25)這些預言描繪了末世的動蕩和不安,是我們不可忽視的。這並非是要嚇唬我們,而是提醒我們,這世界正朝向上帝的審判和更新邁進。

關於主再來的日子,我們可能抱有浪漫的期待,像祂第一次降臨時那樣,以柔弱可愛的嬰孩形象出現。然而,聖經告訴我們,主再來將是榮耀與審判的時刻:「地上的邦國驚慌不定,魂不附體。」(路廿一26)那時,世界將面對上帝的威嚴與公義;巨大的變化將伴隨天災人禍,許多人會因恐懼而感到迷茫。

但對於我們基督徒來說,這並不是絕望的信息。耶穌接着說:「那時,他們要看見人子有能力,有大榮耀駕雲降臨。」(路廿一27)在混亂之中,我們的救主將以榮耀的方式再來,這是我們最大的盼望。上帝的選民可以「挺身昂首,因為你們得贖的日子近了。」(路廿一28)主會召聚祂的選民,「從四方、從地極到天邊。」(可十三27)沒有一個屬祂的人會被遺漏,這是初期教會信徒熱切盼望的未來。

這種盼望也是我們信仰的核心所在。我們宣告:「我信罪得赦免、我信身體復活、我信永生。」在主再來的日子,基督徒將與基督一同進入永恆的榮耀。

作為基督徒,我們不能忽視這樣的未來。主的再來是每個信徒的盼望,同時也是對世界的審判。願我們在深入理解聖經教導後,不被外界的聲音迷惑,而是以一顆警醒的心迎接基督的榮耀再臨。

二、不可不聽的提醒
耶穌提醒門徒,不可忽視祂的警告。這不是威脅,而是出於愛和對生命的保證:在混亂的時代中,我們所信靠的主依然掌管着一切,我們應當做好預備。耶穌鄭重地告訴我們:「這世代還沒有過去,這一切都要成就。天地要廢去,我的話卻不能廢去。」(路廿一32-33)

今天,我們需要明白,上帝的提醒是為了使我們得着生命,不被這個世界吞噬。主提醒我們重新審視生命的優先次序,將目光從眼前短暫的世界轉向永恆的國度,從世俗的憂慮轉向屬靈的盼望。

耶穌在經文中警告門徒:「你們要謹慎,恐怕因貪食、醉酒,並今生的思慮累住你們的心,那日子就如同網羅忽然臨到你們。」(路廿一34)物質的誘惑、現實生活的壓力以及突如其來的審判,都是我們必須警醒的。

耶穌用「無花果樹發芽」的比喻,提醒門徒觀察環境的變化,理解主的日子近了:「你們看無花果樹和各樣的樹,它發芽的時候,你們一看見,就知道夏天近了。」(路廿一29-30)我們必須從屬靈的角度理解這些徵兆,保持警覺,不被世界的喧囂所迷惑。

主的提醒是出於祂的愛,給我們機會悔改,調整生命的方向,避免走向錯誤的道路。因此,我們必須警醒,不要因為生活的忙碌而忽視主的聲音。

三、不可不做的預備
耶穌告誡門徒:「你們要時常警醒,常常祈求,使你們能逃避這一切將要來的事,得以站立在人子面前。」(路廿一36)

  1. 警醒的生活
    警醒不僅是表面上的守望,更是一種深入靈魂的覺醒。我們需要通過每天的禱告和讀經,反思自己的生命狀態,是否合乎主的心意。警醒會促使我們採取行動,不只是被動地等待,而是積極地活出信仰,成為世界中的光和鹽。
  2. 祈禱的力量
    禱告是屬靈預備的重要途徑。通過禱告,我們與上帝建立更深的關係,同時獲得力量面對末世的挑戰。禱告不僅使我們的靈命保持穩固,也讓我們能夠為這個破碎的世界代求,將上帝的愛傳遞出去。
  3. 信心的行動
    預備不只是等候,而是要在生活中主動地活出信仰。在家庭、職場和社會中,我們都要積極地踐行信仰,成為光和鹽,影響他人,彰顯基督的愛與公義。

親愛的弟兄姊妹,主的日子近了,我們當如何回應?今天的經文提醒我們:不要無知,要瞭解主的計劃;不要忽視提醒,要警醒聽從;不要懈怠,要用行動預備自己。讓我們挺身昂首,迎接基督的再臨。願上帝賜我們力量和智慧,讓我們在等候的日子中活出祂的榮耀,成為這個世代的祝福。

讓生命不一樣

日期:2025年1月12日
題目:讓生命不一樣
經文:馬太福音第4章12-22節  
講員:林世烽宣教師

2024年即將結束,大家覺得這一年過得如何呢?我們經歷了疫情的洗禮,又面臨各種生活挑戰,許多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本以為疫情期間是最艱難的時刻,沒想到疫情之後的生活更加困難。復常了一年多,我們真的回到了從前的生活嗎?弟兄姊妹們是否也覺得已經無法恢復以往的狀況了?

我們需要不斷適應變化,尋找新的方向與機會,但這一切似乎更加艱辛。作為基督徒,我們在這樣的時代是否也感到迷茫?是選擇積極面對,還是乾脆放棄?回顧過去,我們是否感受到上帝的恩典夠用?這幾年我們如何靠著上帝的帶領走過來,我們也當相信,上帝必會繼續帶領我們前行。
復常不僅僅是回到過去的生活,而是在上帝的帶領中明白我們的使命與呼召,勇往向前,並在這個世代中見證基督。這也是今天經文要告訴我們的—讓生命不一樣。

一、抓住機會傳主福音(太四12-17)
這段經文講述耶穌呼召門徒的故事,內容我們相當熟悉,或許在讀到這段經文時,大家心中會產生一些疑問。這段經文中包含了許多背景信息,我們需要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義。

經文一開始描述了耶穌開始傳道的情景。當時,施洗約翰因為說真話被監禁,猶太人處在一個充滿混亂與謊言的時代,心中充滿了恐懼和失望。約翰的下監無疑使當時的猶太人籠罩在巨大的陰影之下。

耶穌知道約翰下監,也明白自己在世的時間有限,因此更加積極地傳揚天國的福音。他選擇前往加利利,那是一個政治動盪、情勢不穩的地方,但卻有許多坐在黑暗中的百姓需要光明。耶穌主動前往,進入有需要的人群中,傳揚天國的福音。

今天的我們,所處的社會是否也像當時一樣,真話難以聽到,誠信缺失,讓人感到黑暗和迷茫?我們是否也看到身邊有許多人需要福音的光照?。

就如今日的香港,從一個小漁村發展到國際大都市,曾經是福音宣教的中心,影響了整個華人教會。如今,這座城市依然充滿機會和需要,我們是否看見周圍那些等待光照的人?面對香港人口的變化,我們有責任接觸新來的群體,將福音傳給他們;這也是我們教會本月的主題—「不願一人沉淪」。

二、回應呼召得人如魚(太四18-22)
接下來的經文描述了耶穌呼召門徒的故事。耶穌在加利利海邊看見彼得和安得烈,他們立刻捨棄漁網,跟隨了耶穌。為甚麼他們能夠如此迅速地做出決定,甚至沒有提出任何問題?

根據《約翰福音》的記載,安得烈曾是施洗約翰的門徒,經過約翰的介紹而認識耶穌,並帶領兄弟彼得來見耶穌。在《路加福音》中,彼得親眼見證了「滿網大魚」的神蹟,因而決定跟隨耶穌。這些背景告訴我們,他們的決定並非衝動,而是經過深思熟慮。

馬太強調他們「立刻」捨下、跟隨,顯示了他們對耶穌主權的順服和毫不猶豫的信心。對我們而言,當面臨生命的選擇時,是否也能把握機會,義無反顧地跟隨主?

或許我們需要經歷一段路程,回頭看時,許多疑惑自然會得到解答。當門徒們記錄福音書時,他們已經經歷了許多風雨,更深刻體會到當初的決定是何等重要和值得感恩。因此,弟兄姊妹們,我們應當以更長遠的眼光來看待我們的信仰旅程。

結語
在現今的社會,我們可能覺得門徒當時的反應過於激進,不符合常理。但這想法或許是我們的生活次序模糊,價值觀淡化,讓我們忽略了那呼召我們進入豐盛生命的聲音。

耶穌主動進入人群,傳天國的福音,這是我們應當效法的榜樣,也是我們的使命。讓我們抓住機會,勇敢回應主的呼召,讓生命在祂裡面不一樣。

為僕之道

日期:2024年12月22日
題目:為僕之道
經文:路加福音第17章1-10節
講員:吳金麗長老

也許人會認為滿身奴才相,才會講甚麼「為僕之道」。不過聖經裏除了《以弗所書》六9和《歌羅西書》四1論到作主人要公平待僕人,此外再找不到論做主人的經文,而論作僕人的卻有不少。而且,連天使也自稱作僕人,如《啟示錄》十九10、廿二9,既然天使、使徒約翰、約翰的弟兄即其他的使徒,和衆先知等等都是僕人,我們若自稱為僕人,實在是自視太高了!

做僕人其實並不太差勁,有等僕人我們想做還怕不夠資格哩,而最可怕的,是做罪的奴僕;保羅講過,我們信徒都是「從罪裏得了釋放,就作了義的奴僕。」(羅六18)。人若不作義的奴僕,就必作罪的奴僕了;我們該認耶穌基督為主,就做義的奴僕,而不是自己作主,否則必定被罪擄去,作罪的奴僕。

做僕人並非隨便可以做的,如果把主人吩咐做的事擱下,沒有辦好,就會受責備為「又惡又懶的僕人」(太廿五26)。如果不安份,趁主人不在的時候,擺起主子的架子,作威作福,欺侮同伴,就會受到「重重的處治」(太廿四51)。因此,「為僕之道」是有必要探討的。或許我們不會做「懶僕」或「惡僕」,而會做一個安分守己,努力工作的僕人;但是這樣是否就夠了,可以自己覺得很滿意,甚至以之驕傲呢?請看聖經怎樣說。

《路加福音》十七7-10主耶穌用比喻教導我們為僕之道。第1至10節所記載的,好像是四件互不相關的獨立事件,其實卻是有密切連帶關係的,讓我們仔細思想一下:

(一)「絆倒人」意思是「使人犯罪」,這是必會發生的,而且是非常嚴重的罪行;一個人就算被綁着磨石,丟在海裏,比使小子中的一個犯罪自己所要承擔的罪責還好,所以要小心謹慎。(路十七1-2)

(二)接着講到饒恕人;聖經把「你們要謹慎」這短句,放在「不可絆倒人」和「要饒恕人」這兩則看似互不相關的訓言之間是有原因的;如果一個人得罪你,然後向你道歉,你若饒恕他,他可能就會悔改,不再犯罪了,你便是做了一件好事;你若不饒恕他,引起他對你反感,這豈不是等於絆倒他嗎?所以兩者都是我們要謹慎的。(路十七3-4)

(三)然後談到信心;門徒聽見了耶穌的話,覺得自己的信心小,不足以履行主所教導的,求耶穌加增他們的信心。我們常說,要行道,同時覺得力有不逮,這樣就要求耶穌,而不該放棄。雅各說:「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上帝,主就必賜給他。」(雅一5)

「芥菜種」是很小的東西,這裏喻指小小的信心,能成就難成的事。信心最要緊的,是「有與無」的問題。主耶穌勉勵門徒不要小看自己的信心而躊躇不前;憑着小小的信心,只要肯做,便有果效。(路十七5-6)

(四)最後話題轉入「為僕之道」了。這個比喻,好像與上文沒有甚麼關係;其實遵行耶穌的教訓,不絆倒人,要饒恕人,不要妄自菲薄看輕自己的信心等等,這些都只是我們應盡的責任,就如僕人工作,是他應盡的本分,沒有甚麼可誇的,而且還要繼續不斷工作。

我們遵行主的教訓,有所事奉的時候,切勿以為了不起,也不要以為自己有甚麼功勞,而是我們應盡的本分,我們應該好好殷勤地做,不求自己有甚麼好處,也不是要得着人的稱讚,「只當說:『我們是無用的僕人;所作的本是我們應分作的。』」千萬不可居功自傲。(路十七7-10)

或者有人會說,我遵行主的教訓,做了那麼多的事,無非是想得到人的讚賞,若是只能承認自己是無用的僕人,我何必那麼辛苦呢?乾脆甚麼也不做,我不是僕人!哪有甚麼是我應分做的?我們要小心,若持這樣的思想就中了撒旦的詭計;這樣的人果真不是僕人嗎?仍是僕人!不做義的奴僕,便會做罪的奴僕(參羅六18);甚麼也不做,便做了「懶惰」的奴僕,事奉他的「懶惰」了;基督徒是應該殷勤事奉主的。

主耶穌是至高無上的上帝兒子,尚且謙卑順服,「取了奴僕的形像」(腓二6-9),我們算得甚麼,有甚麼可以自誇的呢?主耶穌降世為人,是上帝救恩的奧秘,同時也成為信徒效法的典範,我們應該效法基督的謙卑。
一個認識自己本分、做好自己分內之事的人,必定是一個快樂的人。保羅說:「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我若甘心作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心,責任卻已經託付我了。」(林前九16-17)保羅認識他的責任,做好他的本分,「甘心作衆人的僕人」(林前九19)。保羅就是能夠效法基督,他也勉勵信徒,要好像他效法基督一樣(林前十一1)。他雖然勞苦,為着福音的緣故,甚至被囚在監獄,他卻能喜樂,並且勸人要常常喜樂(腓四4;帖前五16)。

所以,做一個忠心、盡自己本分的僕人,其實是蒙恩蒙福的。雖然勞苦,仍當向前,最後必蒙主賜福。但願我們都好好效法基督的謙卑,做一個主所喜悅的忠心僕人。

從心出發

日期:2024年11月17日及12月8日
題目:從心出發
經文:馬可福音第7章1-8節  
講員:林世烽宣教師

不知不覺,我已經在我們的閩南堂一個多月了,感謝大家的關心和支持。每次見面時大家都會問我:「適應香港的生活嗎?」這讓我感到非常溫暖。的確,適應一個新環境並非易事,需要做出許多改變與調整,放下過去的習慣與生活方式。同樣,信仰生活也是一個不斷成長和改變的過程。我們要從固有的觀念中走出來,學習以新的眼光看待世界和自己,這正是今天經文所傳遞的訊息。

在今天的經文中,耶穌對我們提出一個具深意的挑戰,教導我們如何從心出發來改變我們的信仰。這段經文看似簡單,尤其當我們讀到法利賽人這類人物時,容易將他們簡單地視為那些拘泥於形式的律法主義虛偽者。然而,如果我們僅僅停留在這種負面的理解上,就會錯過耶穌教導的真正核心:如何從內心出發,調整我們的信仰。

一、法利賽人的問題:抓住形式,失去核心
經文一開始,法利賽人質問耶穌的門徒為何不按照傳統洗了手才吃飯。他們的質疑並非純粹挑剔,而是基於對禮儀潔淨的高度重視。在當時多神論的社會環境中,這些禮儀象徵着猶太人的身份與眾不同。然而,法利賽人過分地執着於外在的形式,使他們無法洞察信仰的核心—上帝關心的不只是外在的行為,還有我們內心的真誠與純潔。

耶穌指出法利賽人的問題在於他們將人的遺傳當作上帝的誡命。這些外在的儀式被強加在信徒身上,反而使人們無法真正理解上帝的心意。耶穌直言不諱地告訴他們,真正使人污穢的並不是那些未經儀式清潔的食物,而是內心的敗壞。

這讓我們反思:我們是否也陷入過於看重形式而忽視信仰本質的陷阱?我們是否以為只要遵循某些宗教習俗或參與禮儀,我們的信仰就健全了?真正的信仰應該超越形式,深入我們的內心,成為我們生活的基礎。

當面臨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時,我們是否僅僅表面上遵守一些宗教規範,卻沒有真心尋求上帝的旨意?法利賽人對於儀式的執着,顯示了他們內心的不足。他們認為透過外在的行為可以取悅上帝,卻忽視了上帝更看重的是我們內心的狀態—那份真誠的敬拜和悔改的心。

二、耶穌的挑戰:從心出發,超越形式
耶穌引用以賽亞的話來指出法利賽人的虛偽:「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可七6-7)耶穌並不是反對一切的傳統,而是反對那些僅僅拘泥於外在形式,卻忽視內在純潔的做法。他提醒我們,不要被外在的宗教規範所束縛,而忽略了上帝真正對我們內心的要求。

耶穌進一步教導說,真正使人不潔的是內心的邪惡念頭和行為,而不是外在的物質或食物(可七15)。這樣的教導挑戰了當時的猶太教習俗,要求人們反思信仰的核心:真正的純潔來自內心的轉變,而非僅僅外在的行為。耶穌強調:「從人裏面出來的,才能污穢人。」(可七20-23)這些從內心發出的邪惡念頭,包括貪婪、嫉妒、邪惡、詭詐等,才是真正使我們遠離上帝的原因。因此,耶穌的挑戰在於呼籲我們從內心出發,摒棄僅僅流於表面的行為和規矩。

我們是否也常常過於注重外在的行為,而忽略了內心的變化?我們是否認為只要外在行為符合宗教的要求,內心的狀態就無關緊要?耶穌的教導提醒我們,信仰的核心是內心的純潔與真誠。如果我們只是在外表上維持宗教習俗,而內心卻沒有真正悔改和愛上帝,那麼我們的信仰就是空洞無力的。

三、耶穌的行動:展現上帝恩典的核心
耶穌的行動進一步闡明祂的教導。祂治癒了外邦腓尼基族婦人的女兒,並恢復了一位外邦人聾子的聽覺和言語能力。這些人並沒有遵循猶太教的禮儀,對律法也知之甚少,但因着他們的信心與對耶穌的信任,他們得到了醫治。這顯示了上帝的恩典遠遠超越任何外在的規矩和禮儀。

這一行動讓我們看到上帝的愛與恩典是普世性的,不局限於任何種族、傳統或宗教規範。耶穌的行動提醒我們,不應以狹隘的標準去衡量他人是否配得上得上帝的愛。相反的,我們應該以開放的心去接納每一個人,因為上帝的恩典是不分國界的,祂的愛臨到每一個願意相信的人。

真正的信仰在於愛和恩典的實踐,而非形式上的遵從。當我們面對他人時,我們是否願意放下偏見,超越外在的差異,去傳遞上帝的愛?耶穌的榜樣提醒我們,祂看重的不是我們的宗教背景,而是我們是否真心尋求上帝、是否願意接受祂的愛。

四、對我們的啟示:超越形式主義,活出內在的信仰
這段經文對我們的啟示極其深遠。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形式主義的世界中,很容易陷入僅僅遵循外在規範的陷阱而忽視信仰的本質。耶穌呼召我們要從心出發,超越一切外在的形式,讓信仰真正發自我們與上帝之間真誠而深刻的關係。我們應當常常省察自己的內心,確保我們的信仰並非停留在外在的行為上,而是真正反映出我們對上帝的愛與敬畏。

我們也需要反思自己在對待他人的態度上是否存有偏見和排斥。我們是否願意像耶穌那樣,以包容和接納的心去愛每一個人?還是我們只是關心別人是否符合我們的標準和規範?耶穌的教導提醒我們,真正的信仰不是建立在外在的宗教儀式上,而是在於我們是否真心愛上帝與愛人。

我們應該努力追求超越那些束縛我們的傳統與形式,讓我們的信仰活起來,成為愛與恩典的化身。只有當我們真心地愛上帝並愛人時,我們的信仰才會有真正的力量,而成為別人生命中的祝福。

讓我們每一天都以謙卑與悔改的心來到上帝的面前,讓祂的話語成為我們的力量。無論面臨甚麼樣的挑戰,我們都要記得,真正的信仰是在於內心的轉變和對上帝的完全依靠。讓我們從心出發,活出一個充滿活力、愛與恩典的信仰,讓上帝的榮耀在我們的生命中顯現。

信靠耶穌

日期:2024年9月22及29日
題目:信靠耶穌
經文:約翰福音第6章1-13節  
講員:林世烽宣教師

教會這個月的主題是:我們所信靠的對象。或許我們覺得信主多年,應該很清楚自己所信靠的是誰了吧?然而,信仰的道路上,是否有時我們會發現,即便跟隨主多年,遇到新的挑戰和考驗時,仍然會感到迷茫和困惑?

今天的經文講述了一個非常熟悉的故事,五餅二魚的神蹟。就算我們不常讀經,這個故事大家都會聽過。經文提到,耶穌看到有許多人跟隨祂,雖然這些人的動機不盡相同,但耶穌看到的是他們的需要,知道他們饑餓、心靈不安,並渴望得到醫治。

聖經提到:「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就分給那坐著的人,分魚也是這樣,都隨著他們所要的。」(約六11)這個神蹟顯示出主的供應是何等的豐盛,連吃剩的都裝滿了十二個籃子。讀到這裏,我們都會感恩地說「哈利路亞,耶穌供應了我們的一切需要!」

正因如此,群眾想要擁戴耶穌為王,真是「民以食為天」。然而,這段經文不僅告訴我們耶穌的供應,也告訴我們,祂如何使用一個孩子的奉獻,成為眾人的祝福。

經文提到那個帶着五餅二魚的小孩。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願意拿出自己所有的食物並不容易。孩子的天性往往是自私的,但這個孩子的可愛之處就在於他的願意和順服。在那成千上萬的群眾中,或許還有其他人有食物,但只有這個孩子願意將自己的食物拿出來。耶穌使用了這個孩子微小的奉獻,滿足了所有人的需要。我們從中看見,即使是一個普通的孩子,只要他願意將自己所有的獻上,主同樣能使用他,成為多人的祝福。

在這段經文中還穿插着下面這樣一段經文,很有意思。「耶穌舉目看見許多人來,就對腓力說:『我們從哪裏買餅叫這些人吃呢?』祂說這話是要試驗腓力,祂自己原知道要怎樣行。」(約六5-6)腓力一聽嚇一跳,連忙回答:「就是二十兩銀子的餅,叫他們各人吃一點,也是不夠的。」(約六7)

「二十兩銀子」《新譯本》作「二百銀幣」。兩百塊銀子大概等於當時一個工人6個月賺的工資,腓力說就算這些銀幣都給拿去買餅,也不夠他們塞牙縫。腓力很理性,連想都不想,就直白拒絕耶穌。當然,我們不清楚門徒身上有多少錢,只清楚他覺得沒有必要去為奢望神跡的群眾負責,因為再多的餅,對這一大群人來說還是不足夠,拿出去一點用處也沒有。

或許我們看見耶穌知道該怎麼做,幹嘛還要問門徒?這個很值得我們思考,耶穌為甚麼要問門徒怎麼辦?他明明知道該怎麼做了。這其實是對門徒信心的一個挑戰:你真的相信耶穌能供應嗎?

看到這段經文,我想到我們閩南堂的歷史。幾十年前,日軍侵佔廈門,一些廈門老鄉逃難到香港,當時擔任香港福建商會救濟難民委員會招待股的黃詩田先生,發現閩南籍難民中,有三四十位在用餐前祈禱,經過交通後,在香港禮賢會副堂開始了祈禱會。同年舉行第一次主日崇拜。對於我們的先輩而言,在那樣的環境中,看到上帝的供應,就如五餅二魚一樣的恩典,他們在用餐中滿懷感恩禱告,開始了團契聚會,也就有了我們今日閩南教會。對於當時接待難民的弟兄姊妹,當時有預備好嗎?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嗎?在那兵荒馬亂的時代,他們像那奉獻餅和魚的小孩,願意將自己所擁有的奉獻出來,放在耶穌手中,成為那一代人的祝福。

弟兄姊妹,86年過去了,如今我們處在一個新的變革時代。香港經歷了巨大的變化,移民潮帶來人口的流動,走的是精英,來的是同樣優秀的人才。特別是近年來,越來越多優秀的年輕人來到香港求學或工作,他們中間許多人尚未聽聞福音。這就像耶穌問腓力的問題:「我們到哪裏去買食物,好讓這些人都吃飽呢?」今天,耶穌同樣在問我們:你相信上帝的供應嗎?

願我們像當年的小孩一樣,在面對新的挑戰時,我們願意將自己放在耶穌手中,成為這時代中的祝福。願主幫助我們在這個變化的時代中,繼續信靠祂,並將祂的福音傳揚出去。

勿忘主恩

日期:2024年7月28日及8月11日
題目:勿忘主恩
經文:歌羅西書第4章2-4節
   希伯來書第12章28-29節
講員:吳金麗長老

在二零二三年香港閩南堂八十五周年堂慶的時候,教會展出一批有記念性的照片和文章,有機會重溫黃詩田長老以〈我們要來感謝祂〉為題的一篇講章,是在1962年,本堂立會二十四周年紀念感恩會上,黃長老所講的;他引聖經《申命記》三十二章第7節,摩西囑咐以色列民的話,叫他們應當「追想上古之日,思念歷代之年」。其中這句話出現不下五六次之多,使我回憶起那次講道,他不斷重覆這句話的神情,雖然事隔二十四年,主對閩南堂所施的一切恩典,好像一幕幕展現在他眼前一樣。這可能是因為他當時親身經歷,貼身的感受。不錯,主的恩典我們不可忘懷;香港閩南堂起初是由一群從廈門逃避日本侵華戰爭,來到香港的難民開始的,而當時負責幫助他們的,正是黃詩田長老;那時他是擔任香港福建商會救濟難民委員會招待股的。本堂的開始,是由那批人中一些主內的弟兄姊妹一齊聚集禱告,一直到教會的成立,節節都蒙上主的恩待。黃詩田長老那次的講道,列舉閩南堂成立以來,如何蒙主的恩佑,以之敦促會眾勿忘主恩;黃長老那次講道,至今為時雖已六十二年,但是我們仍當記取他的教導,勿忘主恩,當愛主,愛教會。黃長老所當日引用聖經的話「追想上古之日,思念歷代之年」喚起我的反思;我們的教會能有今天,盡是主的洪恩,也藉賴我們的前輩先賢愛主之心和努力合作。我們要繼承前輩的優良傳統,以及歷來同工同道的不斷努力,愛主的教會。地上的教會總不會是完美的,責任卻是在於我們自己,我們身為教會的一份子,應該反省,我為教會做過甚麼?應該做些甚麼?

主的恩典不但在於教會,也在於個人;思想我有生以來,蒙主洪恩,我有沒有時時「追想上古之日,思念歷代之年」呢?其實人人都應該思念以往的日子,數算主所施的恩典。上文提到日本的侵略戰爭,以本人這一把年紀的人而言,就經歷過那段艱難的日子。當時本人雖然還是少不更事,也難免感受到生活的困難,然而當中也有感恩的情況,例如本人那時生活在農村,我家是華僑眷屬,與至親分隔兩地,音訊不通,不但為對方安危擔憂,而且僑匯斷絕,生活艱苦,然而要感恩的是家在農村,避免了戰火直接的蹂躪,這是上帝的恩典。

現在大家豐衣足食,以為平常,是理所當然應該有的,沒有值得感恩的,甚至還要埋怨比別人不足之處;其實我們不但要為着有衣有食而感恩,也該為着我們有健康、有胃口,能享用飲食而謝恩。保羅教導我們:「要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帖前五16-18)能夠感恩,才有喜樂,因為感恩是喜樂的動力。

保羅是一個很會感恩的人,甚至身在囹圄,也能大談喜樂,他在《腓立比書》中,就寫下了許多「喜樂」和「平安」的詞句。他不單為自己感恩,也為信徒感恩,他在獄中寫給腓立比教會的書信這樣說:「我每逢想念你們,就感謝我的上帝。」(腓一3)給歌羅西教會的信這樣說:「我感謝上帝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常常為你們禱告。」(西一3)又如致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說:「我們為你們衆人常常感謝上帝,禱告的時候提到你們。」(帖前一2)。

新約聖經裏面,有兩次提到「感恩」這個用語的:

其一,在《歌羅西書》四章2-4節,保羅不但很會感恩,他也教導信徒要感恩,他提醒歌羅西的信徒,說:「你們要恆切禱告,在此儆醒感恩」,意思就是指:「你們要恆切禱告,在禱告的時候存着感恩的心警醒」(新譯本)。

禱告要恆切;不可敷衍了事,不可以口到心不到;禱告的時候,也不應一味求討,甚至近乎脅迫上帝,或是命令上帝,一定要為我們做這事,或做那事;禱告的時候,乃是要存着敬畏的心,因為上帝是獨一的真神,是全能的上帝。主耶穌教導我們說:「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六33)。祈禱的時候,要記得感恩,要存着感恩的心警醒,主救贖了我們,使我們有屬天的盼望,在世間有平安喜樂,故此我們要常常感恩。

禱告的時候要儆醒:一、要儆醒,主再來的日子近了,要趁着白日多作主工(參:約九4);二、要儆醒,留意我們的行事為人,要遵從主的教訓。

保羅也要求歌羅西信徒要為他們禱告,保羅為傳道而坐牢,他要求代禱的,卻不是求脫牢獄之苦,而是求上帝使他們能傳道,有智慧,能傳講合宜的信息。保羅在《以弗所書》六章19-20節,也提出同樣的要求。可見他對禱告的認真;他的祈禱是以傳福音為首要,也就是遵主耶穌的教訓,先求上帝的國,和上帝的義(太六33),不是先求自己的好處。

保羅的時代雖然已經過去,但是傳福音的時代並沒有過去,我們可以不必再為保羅祈禱,但是我們仍要為保羅所祈禱的事祈禱:為傳福音的事工祈禱,為教會的合一祈禱,為教會的差傳事工祈禱;這是我們應該存着感恩之心警醒的行動。

其次,《希伯來書》十二章28-29節,作者也告訴我們要感恩,應該感恩的事很多,首要莫如「得了不能震動的國」,即主的救恩。我們因信基督耶穌的救贖,就已經「得了不能震動的國」,就是「得以進入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永遠的國」(彼後一11);既然如此,我們「就當感恩,照上帝所喜悅的,用虔誠敬畏的心事奉上帝」。要感恩,就當事奉上帝;事奉上帝是感恩的具體行動,而感恩是事奉上帝的動力。第28節的「事奉」一語,與《腓立比書》三3的「敬拜」原是同一個字。因此,即使我們只是參加崇拜,也是一種事奉的行為,也是應當存着感恩的心,所以要「照上帝所喜悅的,用虔誠敬畏的心敬拜上帝。」要「照上帝所喜悅的」,因為上帝是我們感恩的對象,是我們事奉的對象;我們若不是照上帝喜悅的事奉祂,就只是事奉自己而已。還有,就是要「用虔誠、敬畏的心」來事奉祂、敬拜祂。若是照我們自己的喜好,就肯定不是「用虔誠、敬畏的心」事奉祂、敬拜祂了。

要能感恩,必定是要記得上帝的恩典,不要做忘恩負義的人,因此我們就該「追想上古之日,思念歷代之年。」數算一直以來,主如何施恩保守;回顧八十六年來,主對閩南堂的看顧;回想個人有生以來,主對我們個人的保守;我們便當感謝主的恩典,更加愛主,也當更加愛主所愛的教會。懂得數算主的恩典,能夠感恩的人,必定有一個快樂的人生,因為心中有主,能夠滿足。反之,即使生活豐裕,也會覺得不足,終日都會不斷籌算,心思不寧。求主幫助我們,做一個沒有忘記主恩,知恩感恩的快樂人。

彼此接納

日期:2024年6月9日及16日
題目:彼此接納
經文:羅馬書第15章5-12節
講員:吳金麗長老

人人都有一個弱點,就是認為自己最好,無論做甚麼,都是對的;雖然我們不自覺,這種意識是自然存在的,未必是自高自大的人才會這樣,因為如果自己不認為好,不認為對,便不會那樣做了。但是由於這樣的心態,人際間就會產生不協調,嚴重的甚至會產生磨擦,因此我們應當學習「彼此接納」。

「我們堅固的人,應該擔代不堅固人的輭弱,不求自己的喜悅。我們各人務要叫鄰舍喜悅,使他得益處,建立德行。」(羅十五1-2)《羅馬書》第十四章論到食物的問題,強調不可使弟兄跌倒,意思就是說不要為着枝節問題,各人堅持己見,而有所爭執,導致弟兄跌倒。從積極方面來說,弟兄中若有靈性上輭弱的,我們應該理解他、接納他、幫助他,不可輕視他。

主內的弟兄姊妹,來自不同的背景,不要因為彼此的習俗不同,而存有歧見,應該互相尊重,彼此接納。偶有帶着迷信的習俗,也要以愛心提醒和勸勉,建立主內的德行,不該存有歧視的態度。

當時羅馬教會信徒的背景比較複雜,有猶太人,也有希利尼人即非猶太人;也有不同社會階層的人。「無論是希利尼人、化外人、聰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們的債。所以情願盡我的力量,將福音也傳給你們在羅馬的人。」(羅一14-15)在傳福音的事上,保羅說對任何人,他都有責任;不同背景的人,他都一視同仁。

羅馬城是羅馬帝國的首府,羅馬帝國統治地中海四周的地方,幅員廣大,因此羅馬城有來自帝國不同地區、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會階層的人;羅馬教會很自然地包括各式各樣的人。在一個複雜的群體中,人是須要彼此接納的。即使是在一個比較單純的族群中間,因為人人都有軟弱,人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要能夠和諧共處,實在頗為費勁,因此我們必須學習彼此接納這個課題;讓我們從經文中看看保羅怎樣說:「但願賜忍耐安慰的上帝,叫你們彼此同心,效法基督耶穌;一心一口,榮耀上帝,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羅十五5-6)

保羅在《羅馬書》中,處理了一些信仰問題,以及猶太人和外邦人的矛盾,就用祝禱的話做總結,同時帶出「彼此接納,榮歸上帝」的主題。保羅祈願那賜忍耐和安慰的上帝,叫信徒彼此同心。要彼此同心必須有忍耐,能忍耐是上帝所賜;同時上帝會安慰我們,我們也該以上帝的安慰去安慰須要被安慰的人。那麼,如何同心呢?就是效法基督耶穌。同甚麼心呢?人都是要別人同自己的心,不願意自己去同別人的心,所以惟有大家都同基督的心,效法基督,才能彼此同心。信徒能夠同心,大家都一心一口,就能榮耀上帝。「一心一口」這句話,有兩方面的意義:可以說是個人的心口如一;在這裏更是指眾人都同心、同聲。這兩者都是很重要的。

「所以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使榮耀歸與上帝。」(羅十五7)

當時羅馬教會存有分歧:當中有堅固的人和不堅固的人,有猶太人和外邦人。實則不論甚麼時代,人與人之間都存在分歧,因為人人都會自私、自我,這是我們都必須對付的弱點。

教會內眾肢體同心是很重要的,因為教會中肢體同心,才能將榮耀歸與上帝。同心是一個具體的目標,不是空幻的口號,要緊的是要付諸實行,首先是要彼此接納。但是,要怎樣接納人呢?有些人,我們總覺得真是難以接納。保羅說:「如同基督接納我們一樣」這句話很重要:我們並非值得基督接納的人,然而基督還是接納了我們。為此我們還能夠嫌棄別人這樣那樣而不接納他嗎?保羅要求信徒要「彼此同心,效法基督耶穌」(羅十五5),因此我們要效法基督,祂如何接納我們,我們便如何接納那些與我們有差異,但卻為基督所接納的弟兄姊妹了。這樣的事,說起來容易,要實行,卻有難度。要接納人,就要付出代價,這代價其實只是小小不太難的代價,就是不堅持老自我,思想主耶穌為着接納我們這些罪人,情願捨己,走上十字架。我們為要彼此接納,並不至於要付出性命,只是捨棄我們的老自我而已,難道做不到嗎?若是還做不到,就要仰望十字架上的主耶穌,思想祂受苦,就是為要接納像我這般有罪的人。求主幫助我們捨棄唯我獨尊的老自我,叫我們效法基督謙卑捨己。

「我說,基督是為上帝真理作了受割禮人的執事,要證實所應許列祖的話。並叫外邦人,因他的憐憫,榮耀上帝;如經上所記:『因此我要在外邦中稱讚你,歌頌你的名。』又說:『你們外邦人,當與主的百姓一同歡樂。』又說:『外邦阿,你們當讚美主;萬民哪,你們都當頌讚他。』又有以賽亞說:『將來有耶西的根,就是那興起來要治理外邦的;外邦人要仰望他。』」(羅十五8-12)

保羅首先說到上帝對猶太人的信實,成就了祂對他們「列祖」的應許;然後,因基督對外邦人的憐憫,叫他們榮耀上帝;所以向外邦人傳揚福音,不要分彼此。跟着他就舉出幾處舊約的經文,說明上帝對外邦人的憐憫和對猶太人列祖的應許,早已記載在他們所信奉的舊約聖經裏,並非新約福音杜撰出來的,因此不論甚麼人,都應該遵行上帝的道,互相接納。這些經文,如:

第9節「因此我要在外邦中稱讚你,歌頌你的名。」是出自《詩》十八49和《撒下》廿二50。此詩原本是大衛戰勝外敵時所作,說他要在外邦中傳揚上帝的名;同時是預言上帝的救恩要遍及外邦;

第10節是引用《申》卅二43,摩西的詩;他告訴外邦人,要與以色列人一同歡乎讚美上帝;

第11節引自《詩》一百一十七1,詩人呼籲萬國萬民都要稱頌耶和華;

第12節引自《賽》十一10,預言基督要治理萬邦。主耶穌肉身是大衛的後裔,而大衛是耶西的兒子,因此耶西的根就是指基督。

保羅列出這些舊約經文,就是要說明基督的救恩,不但臨到猶太人,也臨到外邦人,是舊約時代就已經有先知預言過的,因此人要彼此接納。

然而,人不都有這等知識,即使讀過聖經的教導,也未必做得到,因為人與人之間,有時總會有令自己不喜歡的地方,因此保羅教導我們要「治死在地上的肢體」,就是要「正身清心」。首先自己要做好,就如保羅所說:「所以要治死你們在地上的肢體,就如淫亂、污穢、邪情、惡慾、和貪婪,貪婪就與拜偶像一樣。」(西三5)即是除掉屬肉體的惡行和惡念。

保羅還教導我們說:「但現在你們要棄絕這一切的事,以及惱恨、忿怒、惡毒、毁謗、並口中污穢的言語。不要彼此說謊,因你們已經脫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在此並不分希利尼人、猶太人、受割禮的、未受割禮的,化外人、西古提人、為奴的、自主的,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內。」(西三8-11)就是說,要除掉我們的老自我,棄掉我們一切的惡習、惡念,使我們有重生的生命,滿有基督的愛心,能夠接納別人;同時,也讓自己可以被別人接納。

保羅提醒我們,信徒是「已經脫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舊和新的交替,是要脫去和穿上;就是要徹底,不可拖泥帶水。衣服髒了,一定要脫去,不能就那樣加上一件新的。我們這個新人,是照主的形像造的,不可再受老自我的遺害。新造的人,是沒有種族與階級之分的。因為基督是包括一切的,只要接受福音,悔改歸主,主就住在我們裏面。因此,信徒與信徒之間,要效法主,如基督接納我們一樣地彼此接納,就能榮耀上帝。